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地理論文>可持續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

    可持續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

    時間:2023-02-20 09:56:35 地理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可持續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

    1、可持續發展觀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可持續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

    地理學科公認的特性有二:一是綜合性,二是區域性。通過地理課堂教學,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物質系統,這個物質系統是綜合的、多種多樣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地理學就是研究這個物質系統的全部組成要素及其內在聯系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的功能也是綜合的,例如,一個資源豐富的流域,對人們生產、生活來說,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礦產、氣候、水產養殖等等)。這一流域環境的開發、利用,必須進行綜合研究,優選出一個最佳方案;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全球的地理環境雖是一個整體,但因各個地區位置的不同,受內、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響,又存在著地域分異。最后,還應進一步讓學生明確任一區域內環境要素是相互聯系的,在區域演變過程中,各個要素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的,區域的開發、利用應當是綜合的,相關區域的發展也是彼此影響的。

    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的兩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關系的對立、對抗”會帶來種種負面影響,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學生理解“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礎,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人地關系是人類起源以來就存在的客觀關系。人地關系論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日益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又加速改變著各地區的自然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和產業的空間轉移。與此同時,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反作用也愈益強烈,導致了區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國土、經濟、社會關系的嚴重失調。當今社會人地關系處于激烈的對抗之中。所以人地關系成為聯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線索,也就理所當然了。可是,解決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如何協調好人地關系呢?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地球正在受到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沙漠化和毀林等等破壞,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所有這些危機的產生都跟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能源和資源有關。可持續發展可以使人地關系向著和諧、統一的方向發展;可以使區域經濟、環保、資源利用方式在生態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加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人類社會來說意義十分重大。而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

    綜上所述,地理學科的兩大特性、人地關系的內容和可持續發展觀是中學地理教材的三大靈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均不可偏廢,尤其要突出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途徑

    2.1根據教材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層層推進

    由于高中地理上冊教材編排體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層構造體系編排的,每個圈層又都順理成章地由內部結構、特點、物質與能量的運動與轉換、現象與規律、形成與發展,成為一個個“小而全”的完整系統。每一圈層又包容了相關學科的大量基礎知識,反客為主地排斥了地理學科的人地關系內容。這些特點,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利于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據“各層圈”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根據物質與能量在系統內的持續運動與轉換的過程,首先樹立學生的“持續”意識,為后期的“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奠定基礎。

    例1教師在講授第一章第四節“地球的運動”之后可適當小結:

    以張家港市為例,從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地球公轉速度的漸變情況。

    然后再明確這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運動過程。可進一步指明這種持續變化具有同時性。例2在講授第二章第二節中“氣溫的日變化”的內容時,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線圖結合下表進行講授:

    通過分析講授:太陽高度→太陽輻射強度→地面獲熱→地面儲熱→地面溫度→地面輻射→大氣獲熱→大氣儲熱→大氣溫度的變化。學生很容易明了這也是一個持續變化過程。例3在講授“全球氣溫水平分布規律及成因”時有關大陸上等溫線彎曲特點,通過圖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全球大陸上等溫線向南彎曲;七月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全球大陸上等溫線向北彎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個字來概括這一特征。進一步分析后可小結為:

    上述三例的綜合,不僅可使內在聯系的知識活化,還強化了“持續”意識的培養。事實上,整個高中地理上冊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氣環流的時空變化、海平面氣壓形勢的消長、降水的形成過程、水循環、地殼物質的循環運動過程、內外力作用過程、地殼運動、地熱的積累與釋放、地殼的演化過程、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和單向流動、水熱條件的時空變化、自然帶內一個要素的變化對其它各要素的影響等等。這些例子,只要教師精心組織,深入淺出地講解,都能無聲地培養學生的“持續”意識。

    整個高中地理下冊是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陣地。下面依教材內容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進行分章論述。

    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必須選擇合理的方式,顧及自然生態的平衡和環境的、社會和經濟的效益。不能“竭澤而漁”,損害自然資源的發展基礎。對于非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這些資源利用的閉合循環系統;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續利用方式的方向轉變。對于可再生資源,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以確保環境的生態平衡和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使得各種可再生資源能夠循環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時,要結合中國國情,選擇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資源的基本國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北方半干旱地區的退耕還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業發展,我國森林覆蓋率的奮斗目標、森林法的制訂實施;牧區的劃區管理、定期輪牧、輪流打草制度、規定載畜量、建人工草場等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都是有利于區域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在教學中要深入淺出,潤物無聲。

    通過第六章的教學,學生協調人地關系的能力應該有了一定的基礎,具備了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觀。第七章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與能源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的大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學過程中有以下一些問題可供學生討論:

    1.哪些能源的利用會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哪些能源的利用會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什么?

    2.世界能源的產、供、銷與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我國能源的產、供、銷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世界上相當一些國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為常規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臨貧化甚至枯竭的危

    險,為了維持本國或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要做的工作是

    什么?

    5.生物質能的利用方式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6.能源消費構成與可持續發展。

    7.“能源危機”與區域經濟、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8.美、日等國是耗能大國,美國年能耗達7億多噸;而世界上的一些貧困國家對環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對資源的開采是掠奪式的。為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日等國對世界上的貧困國家應持何種態度?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能否可持續發展會影響到第二、三產業的持續發展,會影響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學中要突出講授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途徑,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產的自然規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采取多種措施,因地制宜;對農業的持續要重視氣候條件中的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此外農業生產能否持續發展,還與科技投入和社會制度有關,與農業內部結構和地域結構有關。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農業能否持續發展?影響更大,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我國國情,堅持兩個原則:“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發揮地區優勢;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應結合本鄉本土,看到家鄉農業持續發展的成就,師生共同探討家鄉農業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工業是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宜從“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義、科學技術的水平、資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業的內部結構和地域結構、輕重工業的發展速度”等方面層層展開。例如結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據發達國家和國際大都市的產業的空間轉移,鄰近地區怎樣才能抓住“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從我國國情著手,著重探討農業生產、交通建設、能源建設、工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科教興國戰略、體制轉變等方面對我國工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消除工業三廢,搞好環境保護”的內容,宜分三步講授:第一步,講清工業“三廢”的排放,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第二步,消除工業“三廢”,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步,舉例講解“消除工業三廢”,區域經濟取得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發展要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口構成、數量、素質、增長、分布、遷移、流動,同“可持續發展”都有關聯。為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要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教學過程中,除了說理之外,還可舉例講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難題。為了興建三峽工程而進行的移民方式,不僅對移民進行了經濟補償,而且保證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如在三峽大壩附近興辦水泥廠,既解決了移民的就業問題,也考慮了三峽工程的需要,并能節約運輸費用,降低工程投資。三峽工程的開發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總數為113.2萬人),無疑是有利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可以引用張家港市“城市現代化、鄉鎮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過程的成功經驗。

    全書的最后一章,對前面各章內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帶有總結和提高的雙重意義。教學過程中,宜從“高中地理知識結構圖”著手,通過前面各章學過的知識,和已滲透的有關可持續發展思想,對資源利用方式、“三廢”排放、人口增長、規劃不當和自然原因引發的各種環境問題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加以總結,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長、保護環境、協調好人地關系,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只有在經濟增長中保護好環境,發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勁,才可持續。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最后可聯系教學過程中講過的實例。駕輕就熟地歸納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途徑。

    2.2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教育

    第一,開展主題不同的講座,如《中國21世紀議程》、《地球的一天》、《中國沿海地區21世紀的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等等。

    第二,開展鄉土調查尋求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第三,提供實例,撰寫小論文,完善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第四,可以組織學生收聽收視有關持續發展的電視、廣播(如姜昆、李文華的宣傳環保相聲《嚴重警告》等)。

    綜上所述,只有從基礎入手,內外結合,層層推進,全方位多形式地進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滲透,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相關文章:

    可持續發展與地理教學08-05

    可持續發展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旋律08-05

    論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中學地理教育08-07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初中地理教學08-07

    淺析初中地理教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08-20

    淺談中學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論文07-22

    中學地理教學論文08-24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理科學及地理教育08-05

    淺談中學地理教學論文08-1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组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 | 午夜福利100在线少妇 | 天堂mv手机在线mv观看午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