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數學論文>消費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

    消費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

    時間:2023-02-20 10:54:09 數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消費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

    一、 前言 
    二、海南經濟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分析 
    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四、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六、結束語 
    一、 前言

    消費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

    消費問題,從消費行為角度看,屬于微觀經濟范疇;從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構成看,消費是重要總體變量,它的總量和結構變動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即對經濟增長具有影響作用。因此,消費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宏觀經濟范疇。我們對消費問題研究的出發點,是對經濟增長的關注。

    消費問題在近兩年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近兩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發生變化,例如東南亞金融危機、人民幣不貶值壓力、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使得消費問題終于浮出水面,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由于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變化,嚴重削弱了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因此,將開拓國內市場、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確定為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消費與增長,傳統的計劃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帶來消費的增加,增長對消費起著決定性作用。經濟增長了才能適當增加消費,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會影響和妨礙經濟發展,并以此為依據安排經濟建設和制定宏觀發展計劃。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我們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變革,也獲得了認識和理論上的突破,那就是不僅增長決定著消費,同時消費對增長具有拉動作用,消費拉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超過投資的影響作用,決定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和質量的高低。這一增長觀點可以從下面的經驗材料和理論獲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費與低收入低消費兩種模式比較。中國改革開放的20年歷史經驗表明,與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獲得巨大的提高,原來的低收入低消費,經濟發展滯緩模式已徹底改變。即使是同一時期在我國不同地區,例如東南沿海地區與西部地區,不同的消費模式伴隨著不同水平的經濟增長。再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例,高收入高消費模式,伴隨著成功的經濟增長。所以,低收入低消費伴隨著經濟增長的滯緩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費伴隨的是經濟增長的高產出和高質量。第二,生產函數理論。勞動力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要素,而勞動力離不開消費。衣、食、住、行消費是勞動力的基礎需要,沒有這些消費活動也就不存在勞動力,消費水平決定著勞動力的總量水平和素質構成。所以,消費不但是人口再生產需要,也是經濟活動的必要前提條件,經濟活動,最原始的、首要的是從消費開始的。消費決定了勞動力,勞動力傳導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貢獻。

    二、海南經濟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分析

    1、消費需求的現狀、特點和結構

    國內生產總值的支出構成分為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總消費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來,經濟取得相當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巨大提高。見表2-1。

    表2-1 消費的總量與結構 單位:億元

    年份  總消費  占GDP比重% 居民 消費比重% 政府  消費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1980  19.10    86.0     17.85   93.5    1.25    6.5

    1981  20.64   79.6      19.16   92.8    1.48    7.2

    1982 22.38    71.7      20.83   93.1    1.55    6.9

    1983 24.00    70.7      22.09   92.1    1.91    8.0

    1984  26.12   62.0      23.37   89.4    2.76    10.6

    1985  31.58   58.3      28.05   88.8    3.53    11.2

    1986  36.81   59.4      32.70   88.8    4.11   &

    nbsp;11.2

    1987  40.00   60.2     35.83    89.2    4.17    10.4

    1988  48.7    59.0     43.22    88.6    5.55    11.4

    1989  57.27  57.1     48.99     85.5    8.28     14.5

    1990  66.29  52.2      48.45     73.1   11.31    26.9

    1991  72.87  52.1      56.86     78.0    15.93    22.0

    1992  95.58   43.4     75.18     78.7    20.40    21.3

    1993  127.92  42.7      98.04    76.6    29.88    23.4

    1994  156.47  41.1      124.55   79.6    31.92    20.4

    1995  188.50   46.2    153.09    81.2    35.41    18.8

    1996  208.87、 53.6     168.27    80.6    40.60    19.4

    1997   222.33  54.5     176.82    79.5    45.51    20.5

    資料來源:《海南統計年鑒》,1998年

    以1988年為分界線,前后兩個十年。1978─1988年,總消費占GDP(代表國內生產總值,下同)比重為60─86%,(個別年份稍低)。在較低水平經濟總量情況下,較高水平的消費率必然是較低的儲蓄率,總投資處于有限的低水平規模,經濟發展處于一種滯緩狀態。1988─1997年,消費率為41─59%,儲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總投資規模迅速膨脹,經濟取得迅猛發展。但是,消費率下降的滯后結果是,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經濟的高速度是以犧牲消費為代價的,同時,低收入低消費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此,消費水平沒有獲得與經濟增長的同步增長,海南經濟增長的機會成本高昂,經濟發展質量不高。與全國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費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為78─79%,全國平均消費水平為58─60%,海南僅為41─55%,見表2-2

    總消費又細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從上面資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費僅占總消費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僅有兩年低于20%)。與居民消費和總消費相比,政府支出增長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費模型

    消費,從實物形態看,表現為商品和勞務;從貨幣形態看,來源于可支配的實際收入。消費水平的高低主要決定于一國國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謂個人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總和。個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資、稅賦和政府轉移支付等因素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個人可支配收入決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轉移為個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設個人可支配收入為Yd,GDP為Y,假定個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為b,我們稱b為GDP的個人分配系數。這樣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個人消費C是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數,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這樣,我們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義的消費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發性消費,為常量,表明一個基本的消費水平;c為邊際消費傾向,它是消費增量同個人可支配

    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從消費模型可以看出,在邊際消費傾向c一定條件下,消費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即GDP的個人分配系數b和GDP。

    在GDP既定條件下,個人分配系數b決定了消費總量和消費水平。b是政策參數,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動區間的上限,也就是消費的最大限度,受預期投資影響。預期投資決定了預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預期收入影響。因此,消費不但取決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預期收入影響。

    利用消費模型,我們來進一步分析海南經濟中消費的特點及消費與收入的關系特征,見表2-3。


    表2-3 居民收入與消費情況 單位:元


    --------------------------------------------------------------------------------

    年份  職工平  居民人均  農村居民   人均儲蓄存   居民人 農業居民 非農業居民
          均工資 可支配收入 人均純收入 款年末余額   均消費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資料來源:《海南統計年鑒》,1998年

    第一、以量入為出的低消費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費中量入為出觀念占主導地位,消費水平低下,且增長緩慢。同期人均GDP增長了2.6倍,人均消費增長1.9倍,其中農業人均消費增長1.6倍,非農業人均消費增長2.1倍。消費水平提高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并且消費水平的城鄉差距擴大,1990年

    城鄉消費水平比為2.1: 1,1997年擴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經濟增長水平。

    1990─1997年,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1倍,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2.1倍,明顯落后于經濟增長。低收入是現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導思想。低收入必然帶來低消費,由此引發的需求不足成為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無疑制約了經濟發展后勁,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第三、非工資性收入和非貨幣化消費現象嚴重。海南經濟表現為低收入低消費的特征同時,還表現為高儲蓄。1990─1997年,人均儲蓄增長5.3倍,超過了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速度。不協調的高儲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資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當高,甚至超過工資收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社會團體的小金庫和地下經濟是灰色收入的來源。地下經濟有多大?占GDP份額有多少?尚難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經濟超過一定份額,將使GDP核算和經濟增長測算低于實際水平。地下經濟失控無疑將破壞經濟肌體的健康,干擾正常的經濟秩序。- 非貨幣消費即實物消費現象不容忽視。公有住房、醫療保健等實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費形式,目前這些制度改革沒有全部結束,尚有遺留問題,新的貨幣化分配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計劃經濟下的實物消費情結和慣性仍在發生作用,實物或變相實物消費仍大量存在,這些因素影響著消費領域的貨幣化程度。小金庫禁而不絕、政府支出快速增長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見圖2-1。


    圖2-1 人均收入、儲蓄、消費曲線 


    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消費貢獻率與投資貢獻率

    經濟增長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消費、投資、國際貿易、勞動力、科技進步、經濟體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對于投資、勞動力生產要素研究已取得相當多成果,但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研究,仍有許多空白。近兩年,需求不足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需求不足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要素瓶頸作用顯著的情況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擴大投資成為主要的手段。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完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降低,拉動作用逐漸減弱,這時,消費拉動作用會明顯增強,并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貢獻率是我們研究消費和投資拉動作用所采用的一個指標。消費貢獻率是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消費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資貢獻率是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投資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為海南1988─1997年消費、投資貢獻率。


    關于凈出口。凈出口在海南經濟總量中一直占較小比重,近年受貿易政策影響,比重下降。所以凈出口對海南經濟增長影響較小,這里暫不述及。

    2、貢獻率分析

    在海南經濟增長中,消費貢獻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狀態,投資貢獻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重投資、輕消費,形成海南經濟的特殊格局,成為經濟結構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費貢獻率為41─57%,全國平均水平為56─63%,低6─15百分點;投資貢獻率為59─41%,全國平均水平為43─34%,高7─16個百分點。

    從投資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對比較薄弱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要素諸如電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頸制約,我們不得不拿出大量資金搞建設,采取高投資政策,依靠擴大投資規模,來完成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實力擴張。投資拉動作用十分明顯,經濟獲得迅速增長。由此可見,海南經濟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長道路。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和發展要素不斷完善,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開始減弱。尤其是十年來,在開發建設中出現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項目的重復建設問題非常突出。所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減弱,投資向最終消費的轉化越來越低,投資拉動作用明顯下降。近兩年,雖然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但是,效果不很明顯。因此在經濟增長問題上,擴大投資規模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且在宏觀投資政策上,我們要一手抓“規模控制”,一手還要抓“結構引導”。

    從消費角度看,消費貢獻率低于57%,1994年達到谷底水平41%,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始終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在投資邊際效益下降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到加強。但是,海南經濟需求不足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資政策下仍然沒有高產出,經濟增長持續緩慢。與全國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經濟消費貢獻率相差10─20個百分點。這個差距就是我們刺激消費需求,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政策空間。如果消費貢獻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那么,再過十年,海南經濟增長水平和質量,就可以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再過二十年,將達到發達國家經濟水平。

    四、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綜上所述,收入水平,預期收入是消費的主要來源,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稱其為內部影響因素。消費習慣、產品質量、品種、價格以及服務,影響著消費選擇,可以稱其為外部影響因素。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既有內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總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政府消費主要受政策影響且較難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贅言。下面僅從居民消費方面說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滯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長2.6倍,職工平均工資僅增長1.9倍,農民純收入僅增2.1倍。進入九十年代,海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得以較快提高,消費水平取得明顯增長。但是,相對于經濟增長水平,收入增長比較緩慢,消費水平沒有得到經濟增長的全部合理轉化成果。在經濟增長中,有相當的份額是我們犧牲掉的收入和消費增長的部分。從消費模型看,在既定GDP條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決于收入分配系數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數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資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帶來低消費,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時也是非工資性收入膨脹和非貨幣化消費增加的根源。

    2、價格機制改革快于收入機制改革影響消費需求增長。

    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開放,許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價格調整為契機的。價格機制成為政府和居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由于認識上的誤區,以及市場流通領域利益驅動和立法力度不夠等原因,國內市場商品價格比較混亂,曾一度失控。在與國際市場接軌問題上,盲目追逐價格平行而忽視了產品品種、質量等非價格因素,也忽視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在利益驅動下,國內市場上的糧、糖、棉、鋼材、汽車、家用電器、服裝、航空客票、標準住宿費、電影票、公園門票、美容美發等價格,基本接近國際市場價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然而,我們的收入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相距

    甚遠,我們的購買力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從收入分配看,工薪階層占絕大多數,私有經濟業主僅占極小份額。所以工薪階層是我們的消費主體。由于工資收入增長緩慢,名目繁多的“補貼”等非工資性收入仍是大多數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從而形成低收入與高價格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費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居民消費處于抑制狀態,從而造成消費市場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經濟周期性波動,預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響需求不足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支出,另一方面影響到人們的思想和心理態勢,因為人們原有的計劃經濟的思想惰性和情結在相當的范圍和程度上存在著。加上近幾年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使人們對經濟的預期不明確,對收入的預期下降。這些因素使人們少支出多儲蓄,以備將來不時之需。在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機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議事日程,露出廬山真面目,同時又要面對下崗分流、子女教育費上漲等支出增加壓力。因此,人們只能精打細算,以積極節流被動開源方式來抵御收入預期的下降。 

    4、消費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狀態改變。

    海南經濟發展的滯緩期比全國多十年。建省后,進入九十年代,海南經濟才開始真正的開發建設。農業,是海南經濟的主要基礎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長期經濟滯緩和文化背景因素影響,海南經濟的消費習慣根深蒂固,消費模式表現為傳統社會中的低收入低消費,量入為出的特征。在改革開放中,海南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消費習慣、消費模式沒有多大變化。

    十年來,儲蓄率不斷上升,1992年超過60%。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未得到較快增長,儲蓄卻大幅上漲,說明人們增加的收入不是用來擴大消費而是進行儲蓄。高儲蓄率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在經濟起步發展階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經濟總量擴大,高儲蓄將影響消費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在經濟波動發生時,人們在經濟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必然采取多儲蓄,而不是多消費。近兩年的經濟實踐表明,在擴大內需問題上,高儲蓄率是一大障礙,雖然央行連續七次大幅度減息,但統計資料顯示,儲蓄有增無減,國民儲蓄熱情依然高漲。所以在目前形勢下,單一的降息貨幣政策也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高儲蓄就意味著低消費,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生活上的節約簡樸,就微觀而言,是一種文化美德,但就宏觀而言是有害無益的,是不經濟的。它往往成為低收入低消費的一個合理支點和借口。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伴隨著生活上的節約,是生產上的大量浪費和重復建設,是資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費。在資源稀缺和經濟產出成果有限的條件下,這無疑是兩把殺手锏,使消費水平難以提高。因此,在擴大內需問題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勵消費,一手還要抓生產環節中的浪費,要珍惜稀缺的資源。

    5、影響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資結構不合理和投資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長,不利于消費增加。我國財政政策比較單一,主要以投資為首選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當經濟過熱時就嚴格壓縮投資,在經濟低迷時就大量追加投資。這種政策的結果是,重復建設、盲目建設、低水平低效益項目十分嚴重。投資結構不合理和建設項目效益差,造成企業普遍嚴重虧損,甚至有許多項目一開工就虧損。投資嚴重浪費,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企業低效,從而造成職工下崗人數增加,收入增長緩慢。我們可以算一筆帳:1997年,以全國平均水平為標準,通過扣除GDP的投資額,來調整海南消費率上升5%達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個億,(1997年GDP為408個億),相當于海南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為標準,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個億的投資額,相當于海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6%。這部分就是由于消費與投資結構不合理和投資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務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居民消費依靠對市場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效用選擇來實現的。國內市場上,中、低檔商品占主體,高檔較少,與國際市場相比,質量存在明顯差距。高、中、低檔商品分類,不應當僅僅是價格差別,更重要的應該是質量和服務的區別。居民對進口商品的熱衷就是對國內市場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的一個規避。商品價高質差,假冒偽劣現象猖蹶,欺詐消費者現象屢屢發生,這無疑嚴重地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抑制了購買力的順利實現。同時,產品品種、結構單一,也構成對消費的消極影響。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市場銷售產品超過40萬種,而我國市場只有10萬多種,而且在工藝、質量、技術含量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五、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為特征的海南經濟的緩慢增長,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普遍關注。國家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同時,也把擴大內需做為宏觀調控手段,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海南應以此為契機,積極拓展消費市場,刺激消費需求,及時制訂有效的政策措施來解決長期困擾經濟增長的需求不足問題。如果需求不足長期存在,在投資手段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就可能產生通貨緊縮。目前經濟運行中的通貨緊縮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通貨緊縮將吞噬海南經濟十年來取得的成果,帶來經濟的嚴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費市場?如何刺激消費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經濟增長中可能出現的需求不足問題?我們認為,首先應該將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作為制訂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長期發展戰略。雖然需求不足就表現為消費率的低下,消費率提高意味著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決需求不足問題上,首先應該注重消費率的提高。因為海南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由于過度地強調了投資的作用,忽視了消費的影響作用,造成海南經濟出現高投資率、低消費率的發展格局,投資與消費二者比例關系不協調,影響了海南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增長質量。應當承認,這是由于我們認識上的誤區和政策引導上的失誤造成的。為此,要盡快調整二者比例關系,改變原有格局,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達到經濟良性循環。提高消費率并不是消極的壓縮投資,以經濟增長為代價換取消費的增加,而是積極地擴大消費,使消費增長快于投資增長,在經濟適度增長條件下消費與投資的比例關系協調發展。同時,注重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和政策的連續性,克服和避免經濟周期性波動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差距擴大,出現社會兩級分化,要“效率”與“公平”并重,利用宏觀調控手段,逐步實現最大程度的社會公平,保證經濟發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會大環境。在政策操作上,具體地應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機制改革,盡快制訂出臺改革方案。

    提高國內生產總值的個人分配系數,也就是加大經濟發展成果向個人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增加有效需求;將工資制度改革提到議事日程,盡快提高政府公務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將住房、醫療、社會保險和子女教育等項費用計入工資,消除現存工資制度中的各種補貼

    和分配中的實物消費形式,實現貨幣化分配。建立起明確的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各項福利制度改革,實現職工福利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管理。同時,盡快完善其他各項經濟體制改革,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周期性波動和人們對經濟預期的不明確,提高未來收入的預期。

    2、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逐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農業是海南經濟的基礎性支柱產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十年來,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增長緩慢,城鄉差距擴大。但是,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措施包括:? 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糧食是農業的主要產品,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并且糧食價格仍有上調的空間,所以要提高糧食價格,保證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維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解決瓜菜水果保鮮、運輸和銷售環節矛盾。瓜菜水果已成為農業的一項重要收入,但是保鮮技術缺乏、運輸和銷售難的問題比較普遍,要加強“綠色通道”軟、硬件建設,保證產銷順利實現;?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取消各種不合理攤派,實現以稅代費,在目前情況下,對農民實行稅率優惠政策;精減鄉村干部,降低農民負擔干部的系數。資料表明,農民收入中除去消費,并未全部轉化為農業投資,有相當一部分被各種不合理攤派吞掉,這無疑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負擔,也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ˉ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謀求優質高效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要素瓶頸作用十分明顯,勞動力大量剩余。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 瑁?涌炫┮稻?梅⒄共椒ィ?偷叵??S嗬投?Γ?潛賾芍?罰??蓖乒憧蒲Ъ際酰?迪峙┮擋?禱?⒄梗?傭?锏皆黽優┟袷杖耄?黽優┟裼行?棖蟮哪康摹?/P>

    3、增加城鎮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縮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時足額發放下崗職工生活補貼和失業救濟金,健全社會保險機制,這是刺激消費的需要,也是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開征利息稅,單一的減息政策未能獲得實效,同時配以積極的財政稅收調節政策,進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貧困居民轉移。儲蓄率居高不下,消費需求低迷不振,是開征利息稅的有利時機。通過利息稅,不但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實現收入再分配,還可以達到縮小城鎮收入水平差距,從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費觀念轉變和消費模式升級。

    需求不足與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有密切關系。在刺激消費需求上,要注重消費觀念的轉變,從政策上引導居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將消費提到與儲蓄對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認識,轉變傳統的量入為出的低消費習慣,培養人們形成積極的適度消費觀念。同時大力開展消費信貸,改變消費信貸落后局面,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積極推廣以住房、汽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為主的信貸形式,方式可以多樣,方法應更加靈活。大力支持收入穩定的消費者進行提前消費。 

    5、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于嚴重過剩項目,堅決實行“關、停、并、轉”,并嚴格禁止上新的項目,對于已近飽和的項目,要嚴格限制新項目開工,對投資實行嚴格的管理責任制,克服投資決策中的官僚主義,杜絕新的重復和浪費。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活動,加大消費市場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六、結束語

    近兩年,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增長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海南經濟中的消費問題以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對長期困擾著海南經濟增長的需求不足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政策措施。對于目前的經濟問題,我們認為既有總量問題,也存在結構失衡問題。在擴大內需、解決需求不足的同時,還要進行結構調整,這樣才能解決深層次的經濟矛盾,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在研究工作中,我們強烈地感覺到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僅是一個統計數字,它還應具有更加生動和豐富的內涵,應當是經濟質量和成果的綜合反映。發展與增長,是兩個本質意義不同的經濟指標,發展反映了經濟的數量,增長應當是經濟質量的反映。所以,我們對經濟增長的關注,主要是對經濟質量和成果的關注。對消費問題的研究,我們也是以經濟增長質量為出發點的。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那么,勢必就掉入了統計數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會變成枯燥而毫無價值的數字游戲。經濟發展的數量僅僅是一種手段,經濟增長的質量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1998年中國經濟達到7.8%的增長速度,而美國和世界平均增長速度不過1—2%,但是,經濟增長質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紗耍?頤僑銜???迷齔な薔?彌柿康奶岣擼?Φ卑??肪潮;ぁ⒆》刻跫?⒔逃??健⑷司?杖胨?健⑷司??閹?健⑵驕?て謔倜?⒖萍己?康鵲雀拍钅諶藎?餼褪俏頤塹腦齔す邸?/P>

    參考文獻

    蔣學模主編,《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楊寬寬、俞肖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中國統計》,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Macroeconomics, 李慶云、劉文忻校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消費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相關文章:

    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08-05

    東盟經濟增長的波動及其趨勢08-07

    淺論中國的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08-12

    中國建設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模型與分析08-07

    勞務經濟與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08-07

    讓經濟在“公平”中增長08-07

    政策悖論”與經濟增長08-07

    讓經濟在“公平”中增長08-05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關系之辨析研究08-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永久A电影三级在线观看 |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 又大又粗又猛免费视频久久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