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揮教材優勢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泰來縣泰來鎮中心校 陳桂芝)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確定之后,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的掌握 、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形成,并對于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科 學地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從已知到未知,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進行判斷和推理,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能力。有助于使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學會學習,學 會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實驗教材不是簡單地呈現例題——結語——習題,而是既體現學生學習知識的順序,又體現了較科學的教 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了條件。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改進教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談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改進教
學方法,培養思維能力
從具體到抽象是兒童的認識規律,感知是思維的起點。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感性認識,通過“操作”這一 外部程序的“內化”,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計算教學中,教“100以內數進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時采取以下方法進行:(打出投影片1)
(附圖 {圖})
28+5圖(感性認識)教師點撥啟發(知識遷移)應該怎樣計算?學生根據“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口 算)的計算方法,很快說出把28分解成20和8。這時教師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維)到此步教師再引導:下步還 應怎樣計算?
(附圖 {圖})學生根據20以內數進位加法的知識很快說出先把8與5相加等于13。教師把片2抽拉成片3, 這時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師把上述感知(即演示)過程與學生一起寫出下列思維過程(抽象思維):
(附圖 {圖})
想:
(附圖 {圖})
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100以內數(口算)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四冊教材40頁)(長+寬)×2公式推導采取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找:在下面圖形中找出長方形。
(附圖 {圖})
2.描:從一點開始把長方形圖形用藍筆沿長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準備好的學具)
3.
(附圖 {圖})
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突出兩個長和兩個寬相等)
4.摸:引導學生摸學具的周長,摸課本和書桌的四周。(幫助學生建立長方形周長的概念)
5.推導:例1、用一段鐵絲圍成一個長6cm,寬4cm的長方形。把這段鐵絲拉直,它的長度是多少cm?教師出 示下列圖形(教具)(1)(表象)
教師用一條線繩圍成的長方形一周,然后展開如(2)。得出這個繩子就是這個鐵絲的長。強調這個繩子就是 長方形的周長。這時,教師用→示意使長方形的長與寬展開周長的長與寬一一對應。啟發學生怎樣求這個鐵絲 的長是多少cm?(多種計算思考方法)
(附圖 {圖})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師生通過四個算式的比較對照,最佳算式是3,進而歸納出(長+寬)×2這個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結論)。
在教學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動作直觀——表象——概念— —概念系統。充分體現了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思想,符合學生學數學的認識規律。“動作直觀 ”是認識的起點,“表象”是在操作和觀察等活動基礎上,在頭腦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識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頭腦里將獲取的“表象”進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師必須加強直觀教學和學具操作活動,豐富學生知識的“表象”,促進其理解,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讓學生 說算理和公式的由來,這樣使內化了的外部程序,經過大腦加工轉化為外部語言,這樣較好地培養了兒童邏輯 思維能力。
二、要充分發揮教材優勢,把培養邏輯思維貫穿于教學過
程的始終
小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師以知識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長期培養 的結果。我們要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把培養邏輯思維貫穿在不同年級、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
1.從認數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兒童是通過具體的物體理解抽象的數,認數中包含了對數形、數義、數序、大小比較及數組成的理解。教 材按著數的自然順序,采用在原數上再增加1得出新數;新數減少1就得原數,使學生獲得新數大于原數,原數 小于新數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建立了基數的概念,又增強了對數序的認識,對“增加”、“減少”含義的理解 也起到鋪墊的作用。
教材從認數2后運用圖的直觀作用,讓兒童在“相等”的基礎上認識“不等”,同時認識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號(=、>、<)并用符號表示新數大于原數,原數小于新數,這樣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強學生對數的大小 及順序的
理解。從認數7以后出現了式與數大小比較,從圖到式、從式到數使學生感受到式與數、數與式大小的 比較是數與數大小比較的發展,式只不過是表示數與數間的關系。這樣的編排對加強數的認識,滲透辯證唯物 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是極有利的,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起點。
這段教學教師要抓住時機,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學數學的認識規律,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要做好思維起 點的培養與訓練。
2.抓住以算理指導計算,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思維的準確性是對學生思維活動的最基本要求。實驗教材正確處理了算律、算法和實際計算的關系,重視 以算理指導計算。
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操作并實際計算獲得了3+4+2的每種算法,將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具體化,并以此來指 導100以內的加法口算和筆算。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深刻理解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發揮算理在計算中的指 導作用,讓學生真正理解口算方法的來源。如口算49+3時,重點讓學生搞清口算這道題時先把49分解成40和9, 使49+3轉化為三個數相加,然后根據算理進行口算。這樣學生對計算方法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學生 能自覺地根據算理確定合理的、靈活的計算方法,使計算準確無誤,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3.注意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實驗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口頭表述的訓練“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等等。而有些教 師認為學生只要會算就可以了,為了節省時間,加大練習的密度,他們把口頭表述這項訓練給去了,只重視了 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口頭表述的訓練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是 不可低估的。例如: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口算33-7的,學生是這樣說的:從3個一里不夠減7個;還得拿出一 個十和3個一合成13,13減7等于6,6加上20等于26。學生說的有條有理,使內化的外部程序,通過頭腦加工又 轉化為外部語言,較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4.抓好對比數字,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實驗教材數學內容的編排既注意形式邏輯,也注意辯證邏輯,將有聯系、相似易混的內容對比編排。如學 習整十數加減法,把整十數加整十數和整十數減整十數對比出現;把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兩位數減一位數 、兩位數減整十數對比出現。學習100以內數的口算,把兩位數和兩位數減一位數分別對比出現,這樣編排可以 防止學生產生思維的惰性。在教學中一定注意發揮教材編排上的優勢,精心設計,加強對比,加深對知識的理 解,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樣在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5.通過應用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驗教材在應用題編排上注意了圖與式、圖與文、加與減的對照,將事理、數據相同,要求不同的一組題 進行比較,都是較好的思維能力培養的好教材,我們要充分利用。
“比較”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它是概念與抽象的前提,在兒童認知過程中“比較”起著重要作用。如: 二冊教材80頁7題(1)劉英拍皮球,第一次拍了26下,第二次拍了27下,第三次拍了29下,一共拍了多少下?(2 )劉英拍皮球,三次共拍了82下,第一次拍了26下,第二次拍了27下,第三次拍了多少下?第一題是求和;第二 題是已知三個數的和與第一、第二個數求第三個數。這樣加減對比安排。通過數量關系的分析與比較,才能正 確引出算式進行計算,在此過程中培養與發展了學生辯證的邏輯思維。
總之,只要我們根據實驗教材的編排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智力因素,在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長 期的訓練,一定會促進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發揮教材優勢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相關文章:
發揮教材優勢 改進教學方法08-07
發揮教材優勢培養學生能力08-08
[小學數學]發揮教材優勢培養學生能力08-17
發揮教材優勢,促進學生發展08-17
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技能08-08
改進初中英語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07-31
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1-17
對學生政治思維能力的培養08-13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