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成果推廣的實驗與認識
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就是對原教材編排體系進行重新調整組合,使之符合加減并進或乘除并進、順 向思維與逆向思維并進的要求的一種教學探索。1987年至1989年,我縣進行了兩輪小學數學“雙并進 教學”等組實驗,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實驗報告曾發表于《教育理論與實踐》雜志1989年第5 期(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并獲上海市第三屆普教科研成果獎。1990年至1992年,我們又進行了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成果推廣性實驗,旨在將教育科研成果 轉化為教育教學的實際效益,為提高本縣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服務。我們選擇了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13所學 校1-6年級的56個班級作為推廣科研成果的基地,有41位教師參加了此項研究工作。實驗結果表明,2 8個實驗班的數學人均成績高于28個對照班,并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我們在這項實驗研究中,根據“積極試驗,慎重推廣”的原則,采取逐步擴大實驗范圍的方法進行成果推 廣。通過較大規模的等組實驗,進一步驗證了原科研成果的結論是正確的。同時,我們采用選點、宣傳、輔導 、備課研究、上研究課、專題研究、科研講座等手段,使教育科研成果得以順利推廣。通過“雙并進教學”的 推廣性實驗,我們對普教科研的成果推廣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一、實驗與推廣
本課題“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成果推廣性實驗”包含實驗與推廣兩層意思,即通過擴大實驗點形式進 行推廣,也就是說在實驗中推廣,推廣中實驗(重復實驗),其目的是進一步驗證原成果的結論是否正確和摸 索本縣科研成果推廣的方法與途徑。我們之所以不搞轟轟烈烈的大面積推廣,這是因為教育科研成果走向社會 將局部或全部地影響教育,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在一項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前,一定要通過周密的調查、論證 、鑒定,從各方面衡量該成果能否走向社會,是否可以介入實踐,決不能輕易推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負作用 。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在立題前,進行了多次調查與認真的論證,認真分析成果推廣受方的條件與可接受性 ,然后選擇具有條件的推廣對象,在小范圍內推廣,以后逐步擴大推廣范圍,當取得在一定范圍內推廣的成功 經驗之后,再將成果上交教育行政部門,由其考慮是否有全面推廣的價值。
二、條件與途徑
成果推廣的條件是由推廣者與接受推廣者兩個因素組成的。一項成果要被社會接受,使人們從不認識到認 識,沒有經驗到能具體實踐,把成果掌握從研究人員范圍擴大到非研究人員,這樣的成果推廣過程受到許多條 件影響。這些條件一方面由成果的本身決定。看其是否具有推廣的條件,另一個方面由成果推廣的受方(接受 成果的推廣者)所決定的,看其是否具有接受推廣的條件。從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這一成果的本身情況來 看,當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進行第一輪實驗時,所撰寫的實驗報告在南匯縣小學數學教學學術交流會上交流且 上了公開課,在全縣小學數學教師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當在三年級數學教學中進行第二次實驗時,實驗的結 構與第一次實驗相同,“雙并進教學”優于傳統教學,所撰寫的“雙并進教學”的實驗報告在省市一級教育科 研雜志上發表,使這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所以,從成果本身的價值、社會影響來考慮,具 備了推廣條件。再從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這一成果推廣的受方來考察,教師們閱讀了“雙并進教學”的實 驗報告,觀察了“雙并進教學”的公開課,他們感到“雙并進教學”看得見,摸得著,容易模仿,容易操作, 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有些教師特別是本縣教師,在自己日常的數學教學中也開始滲透了“雙并進教學 ”,再加上有許多學校邀請成果研究者介紹此種教學方法具體做法與效果。這樣,成果推廣就具有了一定的群 眾基礎。總而言之,推廣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這一科研成果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在成果推廣條件已成熟的基礎上,推廣的途徑是成果推廣的一個重要環節。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成果 推廣的途徑是這樣的:首先,根據本縣小學數學教學現狀選擇科研成果。接著對選擇的科研成果進行論證、宣 傳,當基層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有接受成果的意向時,然后選擇推廣基地,對教師進行輔導、講座等培訓與指導 ,使他們理解科研成果的實質和操作方法,并使成果內化后應用于教學實踐。在推廣的過程中,遇到新問題, 就進行“雙并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討,尋找對策,解決新問題。這樣,既應用了成果,又發展了原成果。 在小范圍內推廣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再擴大范圍進行推廣,使原成果的價值社會化。從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 ”成果推廣的實踐中,已初步摸索到一種有效可行的成果推廣途徑(見下圖)。
(附圖 {圖})
三、內化與發展
教育科研成果推廣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內化,而不是照搬。因為科研成果來自試驗和創造,這種試驗和 創造既有深刻的理念性;又有極其生動的實踐內容。科研成果是在生動事實和豐富內容基礎上歸納提煉出來的 。因此,傳播、推廣它或接受它也必須是一種理念指導下的內容的再充實和實踐的再創造,而不能只是仿造、 套用、進而復制。在成果推廣的初級階段,模仿原成果中的做法,在自己教學實踐中運用,這是一個不可逾越 的階段。但當對原成果完全領會其精神實質后(即通過內化后),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成果的水平上,通過不斷 實踐,將原成果進一步發展。
例如我們通過如何克服“雙并進教學”中個別調整組合教材難度過于集中的專題研究,找到了途徑與方法 ,從而使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更充實,更完善,使原成果進一步發展,為大面積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從指導性推廣到自覺推廣
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成果推廣開始屬于指導性推廣,由縣教研室、教科室和研究者有目的地深入基層 學校,宣傳成果的意義,當這些學校有接納成果且有推廣意向時,我們對推廣者進行培訓與指導,保證成果推 廣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通過一年多來指導性推廣之后,推廣者在教學實踐中嘗到了“雙并進教學”的甜頭,從而變指導性推廣為 自覺推廣。有些推廣實驗點實驗已結束,可是參加實驗的教師在平時仍堅持“雙并進教學”。周浦鎮二小等各 學校向教科室提出要求,準備全面推廣“雙并進教學”。就這樣,從“要我推廣”到“我要推廣”,從“指導 性推廣”到“自覺推廣”。我們認為這一轉變過程的關鍵是原成果的價值和教師的可接受性。
五、推廣與催化
成果推廣進一步
促進了基層學校的教育科研與教改的展開。成果推廣增強了學校領導和教師的科研意識, 提高了開展教育科研的自覺性。新港中心校進行“建立高年級學生農業勞動實踐基地的研究,”周浦鎮二小的 “電化教學滲透各學科的專題研究”與“低年級學生自主整理學習用品習慣培養的研究”,周浦鎮小學著手進 行“整體改革的研究”,他們還制訂了教育科研獎勵辦法,促進學校教育科研的深入展開,其他推廣基地的學 校均開展各種課題研究。由此可見,成果推廣是基層學校開展教育科研的催化劑。
六、存在問題和今后設想
在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成果推廣過程中,對推廣培訓時只是教給他們教材處理方法,告訴他們例題與 練習題的搭配原則,具體的教材組織安排和例題與練習題搭配由執教者自行處理。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 教師的工作量。執教老師一致的意見是,希望原成果研究者和有關同志編寫一套“雙并進教學”的教材與相配 套的練習題,這樣既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又能進行大面積推廣。課題組人員正在考慮這一問題,準備組織力量 ,編寫一套系統的“雙并進教學”的教材,供推廣者使用。其次,一個教師同時執教實驗班與對照班,而對照 班的成績明顯低于實驗班,但由于受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估的影響,故該教師對對照班給予各方面的優惠,使 對照班成績跟上實驗班。這雖然是極個別的現象,但今后必須加以克服和防止的。
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在推廣性實驗中,證實了其教材處理是恰當的,教法是有效而可行的,原成果的 結論是完全正確的。參加實驗的執教老師和基層學校領導普遍認為,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是提高小學數學 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而可行的教學方法,容易操作,方法簡便,教學效果好,一般教師能夠接受并愿意推廣。 總之,成果推廣性實驗符合“試驗要積極,推廣要慎重”的原則,是大面積推廣教育科研成果的先期手段。在 成果推廣過程中,基層學校領導的重視、師資的培訓與指導、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的掌握是成果推廣成敗的關 鍵所在。
【小學數學“雙并進教學”成果推廣的實驗與認識】相關文章:
推廣“注、提”實驗成果,提高教學質量08-17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教學設計08-16
小學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18
雙減工作成果匯報(精選7篇)10-28
數學教案-小學數學《認識圖形》教學設計08-16
小學數學《認識100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04-07
小學數學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小學數學認識100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