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新理念
在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是教育將成為一種面向全體的全民教育,貫穿一生的終身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突出個性的創新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數學教育已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并明確了數學總體目標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發展。從前言與這一總體目標中,我們可以深刻地了解、體會到:數學教學已不再是以“傳授數學知識”為目的了,而是更加關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方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態度的形成等等。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體驗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感受。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為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通過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一、如何在備課中體現新的理念
1.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素材。
由于教材編寫具有時代性,限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據那個年代學生的條件及當時社會對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編寫的內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時期的使用。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再好的教材經若干年也會滯后的。因此,我們手中的教材有些編排順序、準備題、例題、呈現方式及例題的情境已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了。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在基本不改變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同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為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會樂于參與,他們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例如改變例題的敘述情節,省編義務教材第七冊第43頁的歸總應用題是先通過準備題總結出“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式,然后出示例題。這樣的課,用以前的眼光來看是無可非議的,就現在來講邏輯思維也是很好的。但我們所教的孩子不一樣了,他們可能對3小時抽水420噸,5小時抽水多少噸已不會感興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師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們班55人一分鐘共做多少題”?根據你自己的做題情況編一道數學題。學生四人或兩人小組討論片刻,爭相回答。有的學生說:“我一分鐘做了20道題。照這樣的效率,估計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題。”有的說:“我兩分鐘做了30道題。估計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題。”再讓他們說說是怎樣計算的?由于這道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實建構的,所以對例題的結構、數量關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學生很容易掌握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
2.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這句話揭示我們,教材不是圣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為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最佳的呈現形式。因為,教材的編寫往往是根據知識的結構展示其發生、形成、發展的順序。而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不一定適應教材中的呈現順序及呈現方式。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時,根據學生原有知識、生活經驗和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改變了教材內容中的呈現方式。把用一個實物、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表示的單位"1"與用多個物體為整體表示的單位"1"的內容相對比,同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據自己的能力在小組的協助下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經歷主動探究“分數的意義”的過程,建立分數的概念。并理解單位"1"的含義,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
3.改變新課的導入方式。
現行教材中的準備題,是為新知學習鋪路搭橋。其內容一般是與本節課新知識密切相關的舊知識,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快速進入新知境界。然而,從新的教學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縮小了探索空間。加之,教材中的例題在提供答案的同時,也提供了思考過程,在出示例題的同時,就有怎樣想,它既約束了教師的思維,又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隨著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由知識傳授為主轉向個性、才能的發展為主,導入階段的目標也應隨之由為知識學習作準備為主轉向情感誘導為主;由關注知識技能領域向關注發展性領域轉變。因而,強化情景創設功能,讓學生體會今天學的數學就在身邊,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導入階段的方向。我們備課時在關注新課導入方式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數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小學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學”中,可在有陽光的日子帶著學生去室外,用桿高與影長的關系,測量樹高、旗桿和周圍的物體。教學“比例尺”時,可讓學生根據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畫在紙上,設計自己喜歡的建筑物。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設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這樣符合學生積極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如何在課堂中體現新理念
1.創設沒有精神壓抑的學習環境。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一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這一過程創設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1)轉變教師的角色。
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探索過程。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人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友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心理輕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產生愉悅的求知欲望,無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例如,在學生討論、爭議不休時,我們可以說:“能讓老師發表一下意見嗎?”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商量”的口氣,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又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沒有精神壓抑的、以人為本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同時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
(2)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誠于衷而行于外,應滿腔熱情、精神飽滿地出現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態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恰當地組織教學。教師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通過對一個個問題導語,一個個環節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話語,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從而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興趣。
2.創設開放式的教學過程。
由于開放式教學過程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開放式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教師要盡量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更多有思維空間。
例如,我在“分數的意義”教學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課前讓學生自己準備學習材料(學生們準備材料特別充分,有的自畫10個小紅旗,有的畫6只小動物,有的畫12個三角形,畫8個小圓片,畫9個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個大圓,長方形、正方形紙、鉛筆、蛋糕、小棒、小正方塊等等),通過讓學生自己準備學習材料,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有了心理準備。實踐活動中選擇的素材又是他們自己所熟悉的、喜歡的。課一開始,通過兩三分鐘對學生的了解:“關于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想了解哪些知識?”“用你們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數嗎?”要求每位同學至少分一種材料,并把你的成果在小組中交流,在交流中說出操作的思維過程。在小組合作交流后(約5分鐘),每組推選一位同學到前面與全班同學們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之間互相提出問題,并在交流,爭議中解決問題。如有一位學生在演示把6支鉛筆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這時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質疑:“為什么和都可以?”另一位學生馬上站出來說:“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只鉛筆,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只鉛筆。”交流時,臺上學生講,臺下學生不時地爭著補充、修正。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交流中,學生體驗了求得同一種結果可以有多種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中經歷豐富的(交流合作、成功、興趣、愉悅)情感體驗。
3.設計不同層次的開放性練習題。
為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使全體學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練習題或選擇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設計每個同學都有參與機會的開放性練習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
例如,我在教學“統計初步知識”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周圍事物了解的情況設計一張統計表。”這時,同學們積極地動起來了,有的自己獨立設計;有的兩、三人合作,有的收集信息,有的整理數據。有的設計了“四(1)班財產統計表”、有的設計了“四(1)班教學用具統計表”、有的設計了“四年級各班人數統計表”“四(1)班各組人數統計表”“中山路小學各年級統計表”“某小組家庭住址統計表”“某小區人數統計表”“四(1)班數學成績統計表”“近一周天氣變化情況統計表”等等。這樣設計的開放性練習,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又如,請你用長24cm,寬12cm的鐵板,為客戶設計一個高3cm的無蓋鐵盒。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設計了不同規格的鐵盒。在交流中講出自己的設計意圖。
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興趣。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幾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們教師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問題設計出很多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練習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新理念】相關文章: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學策略04-04
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08-07
物理教學中如何體現品德教育08-17
初中數學教學如何體現創新性教學08-18
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08-05
如何體現《神經調節》教學中的有效性08-17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08-08
數學教學新理念08-17
淺談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素質教育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