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語文課堂充滿“三味”
讓語文課堂充滿“三味”咸豐縣丁寨鄉灣田民族小學 覃柏洲 曾慶堯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顯著特點。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激情的課堂,呼喚充滿與崇高人性的對話,因而,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讓語文課堂充滿“三味”,即把語文課上得有“情”味、“趣”味和“新”味,真正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有“情”味
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不難發現,我們的許多教師語文教學缺乏“情”味,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核心上。“情”味,即人情味,“情”并非是憑空產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文中有景,景中有情,情隨景出,景隨情生。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以及課堂氣氛去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情味。
1、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來調動學生的情緒。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闊的知識背景,許多文章都包含著濃濃的情感,這是語文課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比擬的。如《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楚,感染力強,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 ,情緒跌宕起伏。教學本課時,怎樣讓學生的情緒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進入那種沉痛悲傷的氛圍當中呢?我 認為必須緊密聯系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課堂上,讓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去理解作者的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又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感情十分真摯強烈,要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學課文第二段時,學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媽媽的心情過程中,往往總傾向于小金花對敵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媽媽的悲痛。因此,朗讀這段課文時,要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現小金花剛強的詞語——“腳一跺”、“抽動兩下”,再引導理解這些詞語中流露出的情感。這樣,通過分析,學生就體會到了小金花是把失去媽媽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滿腔的仇恨對準了敵人,化悲痛為力量,發誓要為媽媽報仇。學生理解了課文,也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從而進一步就能體會到文章的情感。
2、充分利用教師的范讀情感來激發學生的情緒。
以情動情,以情育人,這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就像是導火索,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課文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語文教學,要激情綻放,“讀”占鰲頭,“讀”領風騷。語文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示范,是幫助學生提高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學生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課堂上,教師鏗鏘悅耳、有滋有味、聲情并茂的朗讀,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盤,蕩起的是學生心底的漣漪,點燃的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以身示范,即重視范讀。記得有一次,我在上全鄉六年級語文公開課時,我通過自己的激情范讀引領,充分地讓學生讀課文,品語句,悟情感,放手讓學生真正去領悟、理解課文內涵。不僅給了學生良好的示范,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質量。學生通過教師的范讀,不僅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到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并能體會到課文的內容和感情,給學生帶來了美的享受。當我抑揚頓挫地范讀完課文之后,贏得了全體學生的熱烈掌聲。那次授課,真讓我終身難忘,回味無窮。
二、有“趣”味
如何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覺得情趣盎然?首先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讓課堂煥發出蓬勃的生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情趣。要達到這一境地,教師要敢于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
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幸福樂趣。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意思就是說,練習上千只樂曲就會懂得音律,觀看上千柄利劍就會識別劍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多了,意思也就明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強調的也就是讀帶來的效果。讀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語文老師要善于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去感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達到以讀激趣,以讀悟情,以讀啟智,以讀育人的目的。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文中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程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保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無比珍惜和熱愛,處處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接著通過突出“神圣”這一題眼,引導學生一讀課文,定位“神圣”,二讀課文,理解“神圣”,三讀課文,品味“神圣”,四讀課文,感悟“神圣”這樣的教學思路去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這份情感進行品詞品句,帶著“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這一問題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閱讀興趣,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2、讓思考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興趣。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貴有疑,疑貴在思。讀而能問,問而能究。這既是學生認識的飛躍,也是學生思維的碰撞,要讓問題推動學生不斷向縱深發展,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創設探究的氛圍,充分賦予學生思考的權力,讓學生想說就說,想問就問,要讓他們明白語文到底是什么?接下來,讓行走在語文大道上的我們,與學生一起,閉上眼睛,慢慢思考,輕輕回答,語文是多么的寬闊而有趣味。她是李太白《將進酒》中的萬古愁,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辛酸淚,施耐庵《水滸傳》里的群英會,吳承恩《西游記》上的不平路;是孔老二的列國顛沛,屈大夫的汨羅遺恨;是先秦兩漢的璀璨繁星,唐宋時代的恢弘篇章,元明時期的鴻篇巨著……她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柔風細雨;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廣袤無垠;是杜少陵“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滿心喜悅;是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殷切希望;是岳鵬舉“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滿腔悲憤……她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兒時充滿無窮無盡稀奇事的朋友《少年閏土》;是世界童話大王安徒生筆下凍死街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文壇泰斗托爾斯泰眼中富有愛心的《窮人》……課堂上,老師要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充分的探討,讓他們各抒己見,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于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創新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在思考探究中就得到發展與提高,從而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無窮快樂。
有“新”味
語文教學要突出一個“新”字,即要有“新”味,也就是創新。語文教學需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語文教師要大力推進學科創新,在課堂上,應當充分挖掘語文教材蘊涵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豐富的想象能力。
1、 要培養學生敢于想象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不同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語言、行為、心理活動、外貌或人物活動的場景、故事的結局等展開想象。如《窮人》一文,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后,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究竟會怎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呢?課文沒有交代,也無需交代。這些問題牽動著學生的心,他們對此卻十分關心。課文后面安排的小練筆:續寫《窮人》,其目的就是作者留下空白希望讀者去大膽暢想。在教學中,對于這樣的空白處,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續寫時要把握故事情節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組織學生大膽想象,繼續續寫故事。
2、要培養學生善于想象的能力。
善于想象,就是創新思維,就是標新立異。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更體現出其固有的獨創性和新穎性。創新就是與眾不同,人無我有是創新,人有我新也是創新;萬綠叢中一點紅是創新,萬紅叢中一點綠也是創新;超越別人是創新,超越自我也是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的意見爭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被動聽講、機械回答問題的局面,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真正進入到“創造”的世界,繼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如續寫《窮人》一文,教師可以簡介《窮人》一文的寫作背景:在沙皇專制時期,廣大的俄國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然而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學生在續寫時,這一人物的思想品質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但其故事的發展可以是多元化的,其故事結局可以是悲慘的,也可以是美好的。
總之,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把語文課真正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味,并不斷努力,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就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充滿無窮的活力,就一定會成為學生愛學、樂學、善學的場所,學生在課堂上也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課堂充滿“三味”】相關文章:
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08-05
讓智慧充滿小學語文課堂08-03
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08-19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08-26
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08-13
“三味書屋”中的“三味”08-15
新理念,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08-17
讓語文課堂“生活味”更濃一些08-23
如何讓語文課堂散發出濃厚的語文味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