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探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推進素質教育,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由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教育部于2001年7月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綱要》的頒布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沖擊著我們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因此,信息技術的運用勢必成為了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方式,它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容忽視,充分認識掌握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筆者嘗試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所執教的小學語文學科有效整合,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什么是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筆者認為就是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語文教學中,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成功運用,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升思維能力空間
當前,對小學語文學科采用信息技術教學徹底改變了傳統教育教學方法,成為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現代化十分重要的工具,它雖然也存在著板書、掛圖等媒介,但無論從信息量、要求、形式上,還是產生的效果上,都是無法與整合了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相比。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良好的變互性和集文字、圖像、視頻和音頻等于一體的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使語言文字兼備了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循環往復地將學生帶入到課文中的各類場景之中,使其身臨其境,具體感悟語言文字所描摹的圖景,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而且促進學生心智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啟發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于長期處于較閉塞學習環境中的孩子來講,信息技術的引進將大大刺激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進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
如:《圓明園的毀滅》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它的毀滅,旨在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通過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學生潛移默化地體驗到了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更進一步認識到:侵略者之所以膽敢如此為非作歹,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由于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史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從課題可見,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關于“毀滅”的內容。然而,縱觀教材不難發現,全文寫“毀滅”只用了一個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圓明園昔日輝煌卻占用了大部分篇幅,且難點較多。學生也只有充分感受了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向往,才能“愛之深”,“恨之切”.然而,僅憑文中的語言文字去體會,對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實屬不易。
為了彌補這一缺憾,筆者適時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上課伊始,先帶領學生觀看了圓明園的廢墟,他們看到這樣的廢墟圖,自然而然會想象昔日的景象,這時引導學生走入課文,找出描寫昔日風光的句子來讀,由于文中用簡潔的詞句對圓明園的建筑進行了多方位描寫,學生要體會它是園林藝術的精華實屬空洞。因此我配以圖片、帶上音樂,再讓學生進入園內遨游,集圖像、文字、音頻于一體,給學生以感官沖擊,老師適時指導朗讀,抑或引導學生背下這段文字,使其在情景中感受,為開啟學生更多的思維提供一把鑰匙,有了這把鑰匙,他們后來才能暢談園內更多沒有寫出來的景點,這不但發展了思維能力,而且得到審美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
二、拓寬信息渠道,提高語文知識素養
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知識內容較為單一,往往局限于課文中的內容,缺乏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延伸知識,知識面不夠深化。而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架起一座與社會相近、與自然相融、與天地相通的橋梁,為學生的語文知識源源不斷地匯入時代特征的內容。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廣泛涉獵知識,從而實現了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提高了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養。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緊緊抓住信息技術所特有的資源海量化、形式多樣化、活動交互性、資源公開性等特點,在課堂外,通過各種手段拓寬信息來源渠道,為語文課堂教學收集更豐富、更全面的信息技術資料。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圓明園著名景點何其多,然而文中介紹不過七八處,教師的教學如果僅僅停留在課本上,僅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內容,將難以理解“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精華”,這對學生的求知也無疑是一種傷害。所以,我在發展學生思維想象還有哪些景點后,再給學生出示收集來的其它著名景觀,如正大光明、天圖畫、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曲院風荷等。這樣不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理念和方法,讓他們明白:書本上所表達出的往往只是“管中窺豹”,要想開闊視野,須得從豐富的課外知識拓展入手,讓自己獲得信息的素養也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倡導自主學習,提升團隊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是以教學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合作、生生配合為輔助的活動過程。而語文教學信息化的實施,不僅大大增加了課堂信息的容量,而且遠遠超越了語文課本的界限,而學生之間的配合更是教學過程的強大推動力、必要成分。由于知識的復雜性,學生不可能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獨立解決情境中的問題,這就使配合學習成為必然,讓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協同合作中,以實現資源的共享。
課文《圓明園的毀滅》第四自然段介紹了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那么,里面究竟有多少寶物呢?文中提到“上自先秦時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這段話所涉獵的內涵太豐富了,學生對只字片語會不以為然。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上網或其它途徑查閱圓明園中到底有哪些寶貝,到底有多珍貴。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進行整合,然后根據要求深化自己的學習感悟。匯報時,有的主要介紹名人字畫,有的介紹奇珍異寶,然后老師再出示圖片,這時,視覺沖擊與先前的感受交織在一起,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都有所得。深化了對課文的感悟,效果非常明顯。
四、建設活力課堂,提升學生個性發展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并要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為實現目標,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天空,任我們翱翔。它時而提供的大量圖片,讓我們想象場景;時而播放影視資料,扣人心弦;時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浮想聯翩的遐想。我們的活力課堂建設,信息技術的運用功不可沒。
在執教圓明園的毀滅部分,先讓學生匯報侵略者的罪行,然后老師總結出:掠、搬、毀。再用多媒體放映“火燒圓明園”片段,感知侵略者的罪行。并在沉重的音樂聲中相互談感受。最后,老師拋出問題:如果你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一員,如皇帝、大臣、士兵、普通百姓,你會怎么做?這時的學生已經有了切實的情感,一個個道出自己的心里話,而后師生共同探究出“國弱則人欺”的歷史原因,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發泄至極點。當然悲痛不是本文最主要的情感基調,學生找到了歷史原因,肯定會講出“化悲痛為力量”的道理。在真切體驗下,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學習目標,不會講的會講了,講得少的變多了,內容膚淺的也變深刻了,學生在不同層次和維度得到了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同時,改變了課堂上的“一言堂”,為個性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是一條充滿智慧而艱辛的道路,它對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沖擊,它不僅要求教師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靈活的現場處置知識、嫻熟的執教技能,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還要充分掌握信息技術變革和時代對信息技術發展要求,努力學習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理論基礎,具備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發展提供有力的學習工具和營造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探究】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措施的探究08-07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與探究08-17
小學高段語文有效預習探究08-24
微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探究08-18
中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探究08-17
中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探究08-07
農村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究08-19
立足創新重視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有效整合08-15
信息技術教育論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措施的探究08-13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探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