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以往教學大綱顯著不同的是新課程在確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首次強調指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一新的定性結束了長期以來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論爭,也體現了我們觀念的發展和進步,那么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又該怎樣轉變觀念,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呢?
一、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由來和內涵
放眼世界范圍的教育領域,從20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之爭始終沒有停止過。貝塔朗菲在《一般系統的基礎、發展和應用》一書中認為:科學是一體的,它們是同一實在的兩個方面。這就像一張紙的兩面,一面是工具性,另一面是人文性,任何一面都不可能離開另一面而單獨存在,它是一個統一的事物。而關于語文課程的性質,提出了“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看來,還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就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于是我國語文教育界對此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國外教育領域的兩大思潮之爭和我國語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一個過程。
那么何謂人文性?人文性的實質是人文精神,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生成過程其實就是學生人文精神的生成過程。關于人文精神歷來有不同論述。于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質等。又有人說:“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成果的思想內核,也是對人類的現狀、將來的關注與責任。”
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1)應把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并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二、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就意味著工具性不可丟,人文性不可少。
語文教學過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過程,是互相滲透、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語文素養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體現。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利于學生掌握語文能力,有利于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有利于學生進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應釋放學生的潛在能量,注重關愛、寬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強調知識、能力和學生精神世界的聯系,以及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互相溝通。
三、語文課程如何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特別是語文課程中人文性的實施成為新的要求呈現在語文教師面前
(一)對課程目標和內容而言
首先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要盡量開放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廣播、網絡、廣告、影視、自然風光、校園文化氛圍、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等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好素材。需要強調的是在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切忌機械化和模式化,而要真正地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就語文課堂教學來說
要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筆者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
一是教師的角色和功能發生轉變。傳統語文教學以灌為主,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而人文性教學的提出,倡導民主課堂,營造人文氣息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的獨特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素材的多元化反應。這勢必打破“教師中心”和“權威主義”,教師由命令者、灌輸者變成商討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二是由接受性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接受性教學中,學生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而提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就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民主課堂”.語文課堂上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師生平等對話氛圍,說肺腑之言,說真實感受,說心中疑惑,不說假話套話,不說標準答案,實現師生心靈的溝通,體現民主課堂,學有用的語文。
(三)還要做的有很多
學生失去人文性的學習,被羅杰斯稱為現代教育的“悲劇”,為使“悲劇”不再重演,我們在實踐教學時,還要做的有很多。
如在學習時間上提倡人文性,根據具體教學設置長課和短課,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在學習的空間上,也倡導人文性。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利用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當然在,努力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同時,不能丟了語文最基礎的語言文字訓練,只是我們要改變長期以來對學生填鴨式的教學和對學生思維的禁錮,從教師的訓和學生的練上下功夫,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上出具有濃濃語文味的語文課。
總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語文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技能,而且應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學的歸宿。我們將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努力,一切為了學生的更好發展而繼續前行!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相關文章:
淺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08-17
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08-15
恢復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公正性08-17
淺談電信企業以德治企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08-07
淺談自主性語文教學08-17
淺談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08-16
時代性·實用性·創新性·人文性08-17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自主性學習08-19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性發散思維08-08
淺談珠寶設計課程教學中的體驗性學習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