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金融學論文>現代金融學的發展

    現代金融學的發展

    時間:2023-02-21 19:50:54 金融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現代金融學的發展

     一、金融問題中的不確定性研究
      在21世紀以前的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關注的是企業中的投入產出效率問題,由于當時資本市場化程度低,很少有人專門研究與資本決策有關的問題,盡管如此,還是有些研究成果對以后金融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最大的貢獻是資金時間價值概念的提出。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不確定性概念的認識,進入30年代以后產生了大量對金融決策問題的研究成果,同時這些成果又積極推進了金融市場的活躍與發展。在本文以下部分簡要概述與評價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不確定性研究在資產定價領域中的應用
        1.證券組合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在整個金融分析的框架中,不確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風險補償的概念,認為由于金融產品中的不確定性的存在,應該對不同金融產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風險補償。隨后,Von  Neumann(1947)應用預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決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選擇的方法,在此基礎上Markowiz(1952)發展起了證券組合理論,他認為投資者選擇證券組合時關注的只是未來現金流的均值與方差。他假設投資者的預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項式分布。Markowiz的主要研究結論是在不確定的前提下,最優的投資決策是分散化持有。Tobin(1958)認為投資者出于自身流動性偏好的不同選擇收益與風險的均衡。這進一步完善了證券組合選擇理論的框架。
      在資產定價領域另一著名的理論模型就是資本定價模型(CAPM),Sharp(1994)和Lintner(1995)用公式簡明地表述了資產組合的價值與無風險利率以及資產的風險水平之間的關系。Black(1972)推出了即使在不存在無風險資產的情況下,Sharp和CAPM公式仍然成立,只是無風險利率被包括整個市場上所有資產的證券組合的預期收益率代替。與CAPM模型同時代出現的資產定價模型還有Ross(1977)的套利定價模型(APT)和Lucas(1978)典型代理資產定價模型。
      以CAPM為代表的資產定價模型,為資產定價提供了一個簡潔的計算方法,并且得到了一些在實證方面的研究的支持(Fama  and  Macbeth,1973),但是對現實中的一些異常現象仍然缺少有效的解釋能力,Brennan(1989)認為CAPM是建立在所有投資者對投資的預期與風險都具有共同的估計與判斷,并且所有投資者的效用函數一致的假設基礎之上,這一假設與現實不一致,這是導致CAPM對一些現實問題缺少解釋力的根本原因。以后正是對這些假設的質疑,推動了信息不對稱概念的提出與研究。
        2.市場有效性假說
      市場有效性假說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中,不存在不對稱信息與市場摩擦,影響未來平均收益的只是投資風險的不同。在20世紀60年代有大量研究工作者對市場有效性假說進行了檢驗,Fama(1973)通過對美國證券市場的實證檢驗,認為有效市場假說是成立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市場中,存在著許多市場有效性假說或者CAPM模型解釋不了的異常現象。例如,Basu(1977)發現資產的平均收益除了與CAPM中的β系數有關外,還與資產的價格盈利比率(P/E比率)有關,在相同β系數下,價格盈利比率高的股票(成長型股票)的市場價格好于價格盈利比率低的股票(價值型股票);Benz(1981)發現股票的市場價格還與上市公司的規模有關;Stattman(1980)發現股票的價格與賬面價值的比率(P/B比率)也是影響股票價格的重要因素。Fama和French(1993)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即在影響資產價格的β因素外,加入了P/E比率和P/B比率因素。
      另外,許多研究人員從時間序角度研究也發現了一些市場有效假說與CAPM解釋不了的異常現象,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Pozeff和Kinney(1976)發現的所謂“一月效應”;他們發現在紐約證券市場的指數在一月期間的存在明顯低于其他月份的現象;還有就是Cross(1973)和French(1980)發現存在類似的“星期一效應”,以后許多研究人員在世界范圍內驗證了這兩種現象的存在。
      對這些異常現象的解釋,有效市場假說顯得無能為力,有人曾經試圖將“一月效應”解釋為到年末稅收流出的影響,但是在英國、澳大利亞等稅收年度不在12月份的國家,仍然存在“一月效應”就無法解釋了。有些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些異常現象,例如,Dreman(1982)將股票價格的P/E比率效應解釋為,由投資者總是過高估計具有高成長性股票的成長性,導致市場中具有高P/E比率的股票的價格被高估了,這是導致股票收益率低的原因。
        3.連續時間模型
      在資產定價理論中的另一個重要假設是:證券市場總是在連續過程中,在這一假設前提下,Merton(1969,1971)將CAPM發展為瞬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ICAPM),同樣在信息對稱、無摩擦的市場中,資產價格的變化符合Ito過程,在這種條件下,資產的價格與投資者的效用偏好無關。在隨后的研究中Merton(1973)和Black(1973)應用以上連續時間模型成功地得到了期權定價公式,這一公式后來被大量的實證研究所證實,并且被廣泛在實踐中應用。
        (二)不確定性研究在公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金融分析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是公司財務管理,主要研究公司在投資決策中的有關負債與權益比例選擇、公司的紅利政策等問題。最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作出,他們的研究顯示,在完全市場中(沒有市場摩擦與信息不對稱存在)公司的價值與公司的負債比率無關(M-M定理)。類似的研究結論還有,公司的價值與公司的利潤分配政策無關。顯而易見,這些研究結論與現實中的事實不符。依據M-M定理的結論,公司在利潤分配時,由于派發現金紅利會有現金流出,公司將更愿意選擇股份回購的政策,而不是紅利政策,而在現實中,許多公司更愿意選擇分紅而不是股份回購,這一現象被Black(1976)稱為“公司紅利的困惑(Dividend  Puzzle)”,對此Miller(1977)所能給出的解釋是,M-M定理的結論之所以與現實不同在于稅收與所謂的破產成本對財務結構的影響,是由于一定的負債可以使公司達到稅收減免的作用,另外由于對高負債率公司存在著破產的風險,所以負債率對公司股票價值存在影響,Miller以及其他的學者對這些財務問題做出的解釋總體來說都不很令人滿意,直到后來引入不對稱信息以后,似乎才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取得了突破。
        二、金融中的不對稱信息問題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對現實中的一些現象很難單純用不確定性(風險)來得到滿意的解釋,正是在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問題中的不對稱信息的關注,加

    上在20世紀60年代以博弈論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研究方法的突破,使得許多學者在對金融問題中的不對稱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別是用不對稱信息可以完美地解釋許多有關財務結構方面的問題。以下仍然分兩部分概述這方面的成果,首先是在財務決策方面的成果,接下來是在資產定價方面的成果。
        (一)不對稱信息在公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1.紅利信號模型
      關于公司紅利決策的困惑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更愿意支付紅利而不愿意將利潤用于股份回購的異常現象之外,Lintner(1957)還發現公司在進行紅利決策時,由于受累進稅制的影響,更愿意使各年的紅利平滑些,所以公司每年的紅利波動要遠遠小于股票價值波動,有關稅收減免的理論解釋較為理想,并且在以后被許多學者用實證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例如:Fama  and  Babiak,1968)。但是稅收效應并沒有很好解釋公司為什么更愿意支付紅利的困惑。
      最早Miller(1961)注意到紅利可能是向投資者揭示公司發展前景的信號,但是直到Bhattacharya(1979)才應用博弈論方法建立起了紅利模型,Bhattaeharya成為第一個將博弈論引入金融分析的學者,Bhattacharya認為公司的管理者對公司投資項目的前景與其他普通投資者相比具有信息方面的優勢,管理者通過公司的盡可能高的紅利向普通投資者傳遞信息,如果公司紅利水平高意味著公司投資項目的未來前景好,而對于無法支付高額紅利的公司將不得不向銀行貸款,從而擔負過高的財務成本。以后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對模型又進行了一個改造(Miller  and  Rock,1985;John  and  Williams,1985)。但是仍有學者質疑認為,按照以上模型認為只有在公司需要為新項目向市場融資時,才有積極性支付高水平的紅利,但事實上模型的紅利支付水平并不受公司是否有新項目的影響。也就是說,上面的信號模型不能很好解釋紅利的平滑性。為此,Kumar(t988)發展出了一個粗糙信號(Coarse  Signaling)模型,其結論認為公司在一定的利潤范圍內會支付同樣水平的紅利,直到公司的利潤水平超出了這一范圍,公司管理者才會調整紅利支付水平。紅利信號模型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公司為什么愿意支付紅利,而不是股票回購。Ofer和Thakor(1987),Barclay和Smith(1988)用逆向選擇原理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認為公司更愿意在市場上自己股票被低估時回購股票,所以回購股票行為向市場傳達了股票價值被低估的信號,所以會引起股票價值的上漲,從而使公司支付了額外的成本,而用紅利分配利潤不存在這一逆向選擇問題。
        2.資本結構
      正如上文提到的,公司資本結構問題的研究在引入不對稱信息以前一直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論。應用博弈論描述公司資本結構的決策過程,大大推動了對公司基本結構決策研究的發展。
      最早Ross(1977)建立了一個公司負債決策的博弈模型,其中公司通過負債率向資本市場傳遞公司未來經營前景的信息,由于高負債率可能導致公司破產的風險加大,而一旦公司破產將為公司的經營者帶來損失,所以只有公司管理者對公司未來的現金收益樂觀時才會在資本結構決策時選擇貸款,提高負債率。而前景樂觀的公司提高負債率的決策是前景悲觀的公司所無法模仿的,所以對資本市場來說,高負債率是公司發展前景樂觀的信號。隨后在Myers(1984)的模型中,認為如果管理者在公司項目發展需要融資時,如果管理者認為目前市場上自己公司股票價值被市場高估了,會選擇通過發行股票的直接融資方式,而如果管理者認為公司股票價值被低估了,就會選擇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所以說公司增加發行股票向資本市場傳遞的是公司目前股票價值被高估的信號。Myers認為經營者在面對新項目需要投資時首先選擇的是用自身盈利積累完成投資,其次是選擇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最后才會選擇發行股票的融資方式,這被稱之為“融資順序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  of  finance)”。
      在金融分析中應用博弈論的不對稱信息理論取得較大成績的研究就是所謂的代理問題的研究,Jensen和Mecking(1976)指出公司中存在兩類代理問題,其一是債權人與股東的代理矛盾,其二是股東與公司管理者的代理矛盾。債權人與股東間的矛盾表現在股東總是擴大公司投資風險,因為項目成功了超額收益全部是股東的,而如果公司經營失敗,破產的成本由債權人與股東共同負擔。Diamond(1989)通過研究認為,在長期重復博弈條件下,股東的聲譽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股東和債權人間的矛盾。股東與管理者間的矛盾是由于股東不能有效控制管理者的經營行為,因而管理者會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能會損害股東利益。
      在80年代末與90年代,出現了有大量關于代理問題的研究成果,Hart和Moore(1989,1994,1998)研究發現當企業家計劃投資新項目而需要向外融資時,與投資者簽訂貸款合同是最優合同,得到這一結論的關鍵在于雖然企業家與外部投資者在項目未來進展的各個時期都可以觀察到項目的收益情況,但是第三方(例如:法官)無法觀察到項目的收益,此時貸款合同是最優融資合同,并且Hart認為由于貸款人在企業家不能償還貸款時可以控制公司的資產,所以企業家有積極性償還貸款。
        3.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
      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概念最早是由Manne(1965)提出的,他認為為了有效的配置資源,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存在是必要的,現代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離不開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存在。在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中所有權的轉移方式是多樣化的,包括:收購、兼并、股票的發行以及委托代理關系的變化等手段。在傳統的完全競爭、無摩擦的資本市場假設下,很少考慮公司所有權轉移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而事實上每次兼并收購活動都會引起公司股票價值的大幅波動。直到進入80年代以后非對稱信息概念的引入,使得人們認識到了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對資本市場影響的內在機制。
      Crossman和Harl(19803研究了在公司收購過程中存在所謂的“免費搭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他們認為當收購方發現一個目標公司的運營效率低下,而決定收購目標公司時,面對外部的標購,原有的股東知道收購者通過收購后公司在新的經營者經營下,效率會提高,所以會自發抵制收購,等待收購價格的升高,直到收購價格升高到在新經營者的經營水平下的合理的價格時,原有股東才會出售手中股票。考慮到收購方在收購過程中搜集信息、組織收購是有成本的,所以采用標購行為實際上為收購方帶來了損失。Shleifer和Vishny(1986)認為,如果收購方在標購目標公司以前就已經持有

    了目標公司的一定股票,可以解決上述“搭車問題”的困惑,收購方可以用自己手中股票的增值彌補收購帶來的損失。然而Shleifer和Vishny的結論并沒有在實證中得到證實,反而Desai和Kim(1988)的實證結果認為大多數的收購方在標購前并沒有持有目標公司的股票。
      在收購行為研究方面的另外一個困惑就是收購行為往往導致股票價格的大幅上漲,例如:Jennings和Mazzeo(1993)發現收購發生時的收購人對目標公司的首次出價,大多數高于收購前10天的股票價格的20%。Fishman(1988)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是由于有潛在競爭者隨時會加入收購,較高的出價是為了阻止競爭者加入。
        4.新股發行(IPO)
      在1963年在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組織的一項研究中,首次發現在新股上市后的短期存在著明顯的超額回報的現象,以后許多學者在許多國家發現了這一現象,例如:Ibbotson和Ritter(1995)統計得出美國紐約證券市場1960-1992年發行新股的首日的超額回報是15.3%。在許多年中IPO現象成為挑戰市場有效性假說的又一個證據。
      對IPO現象最早的解釋是由Rock(1986)作出的,Rock認為IPO現象實質是個逆向選擇問題,新股上市時市場上存在著兩類投資者,一類是具有信息優勢的投資者,一類是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信息投資者只是在新股定價低于其真實價值時才購買,而當定價高于其真實價值時只有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才會參加購買,所以平均來說,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購入了較大比例的被過高定價的股票,為了在市場中留住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公司在初次發行新股時常常有意低定價。類似Rock對IPO超額回報問題的解釋,許多研究人員給出了這一問題的其他合理解釋,例如:Allen和Faulhaber(1989)以及Grinblatt和Hwang(1989)將新股發行低定價解釋為公司未來前景良好的信號;Hughes和Thakor(1992)認為公司新股發行低定價是為了規避訴訟風險;Ruud(1993)認為新股上市后的短期高回報是由于承銷商的價格穩定活動造成的。
      在IPO領域中的另外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就是新股上市后長期表現不好。Ritter(1991)研究發現,在1975-1984年間發行的新股在發行后3年間的回報比正常股票的回報至少低15%。以后Loughran(1993,1995)再次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Shiller(1990)用所謂“主持人效應”解釋新股長期回報不好的現象,他認為新股上市的初期承銷商出于對自身聲譽的考慮會創造短期超額需求的假象,隨后隨著承銷商從市場的退出,導致了新股長期回報不佳的現象。
        (二)不對稱信息在資產定價領域中的應用
      Grossman和stiglitz(1980)最早將非合作不對稱信息的概念引入資產定價領域的研究中,建立了所謂資產定價的理性預期均衡理論,他們認為資本市場中的每個參與者都從市場價格的變化中獲得信息(所謂的學習過程),并且每個參與者的行為不會對市場價格構成影響。在80年代初期這一理論成果主要用于解釋公司財務方面的問題,直到Kyle(1985)以及Kyle和Milgrom(1985)研究做市商制度下的價格形成機制的成果出現以后,不對稱信息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才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關注,以后在Kyle  Milgrom框架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在這一框架下的價格決定機制不同于Modigliani  Miller的市場均衡機制,是通過研究具體市場條件下的資產價格形成機制,所以常常將這部分研究成果稱為市場微觀結構理論。
      Kyle研究了在做市商制度下證券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在Kyle的模型中,市場由三類參與者構成:風險中性的做市商、噪音交易者和信息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出于自己的流動性需求進入市場交易,信息交易者根據自己的信息交易,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信息交易者選擇自己在市場上的交易數量。與Kyle不同之處在于,Milgrom建立的序貫交易模型(Sequential  Trade  Model)中交易者每次交易的數量都是固定的,即每次都只能買入或賣出一個單位的資產,做市商根據交易指令的類型來設定買賣價差,在均衡條件下,由于有競爭做市商的存在,買入報價是做市商收到賣出指令時關于資產價值的條件期望值,賣出報價是做市商收到買入交易指令時關于資產價值的條件期望值,因而交易者的交易指令將促使做市商調整其買賣報價,這種調整從本質上是一種貝葉斯學習過程。
      Easley和O'Hara(1987)在Milgrom模型的基礎上考察了交易規模對做市商價格行為的影響,其結論是做市商的定價策略會依賴指令的規模,數量比較大的指令往往以比較差的價格成交。以后Easley和O'Hara(1992)又考察了交易時間對價格行為的影響,發現交易時間會影響價格,并且交易間隔影響交易價差的大小。
      現代金融理論方法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金融難題得到解釋。但是由于金融市場的復雜性,至今對許多問題的解釋還很難令人滿意,例如:對P/E比率和P/B比率對資產價值的影響的現象至今還沒有合理的解釋,對IPO以及基金中的折價現象的研究結果也沒有較為統一的認識,另外市場中是否存在信息操縱問題也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釋,將進一步推動金融理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Allen,F.(1999),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2]  Banz,S.(198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  9.
      [3]  Ferson,W.(1995),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ing  of  Asset  Pricing  Models,in  Jarrow,Maksimovic  and  
    Ziemba.
      [4]&

    nbsp; Glosten,L.and  Milgrom(1985),Bid,Ask,and  Transaction  Prices  in  a  Specialist  Market  with  Heteogeneously  
    Informed  Trad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3.
      [5]  Harris,M.and  A.Raviv(1991),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46.
      [6]  Kyle,A.(1985),Continuous  Auctiona  and  Inside  Trading,Econometrica,53.
      [7]  Loughran,T.and  J.Ritter(1995),The  New  Issues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  50.
      [8]  Merton,R.(1973),An  Intertemp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Econometrical  41.
      [9]  O'Hara,M.(1995),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ory,Blackwell,Cambridge,Massachussets.


    【現代金融學的發展】相關文章:

    現代物流發展的國際趨勢08-05

    現代學校發展三題08-13

    全球現代流通發展的趨勢08-05

    中國現代民族史學的形成與發展08-17

    怎樣發展現代流通方式08-05

    區域經濟發展與現代物流08-06

    關于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幾點思考08-06

    區域經濟發展與現代物流08-06

    關于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幾點思考08-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免费福利网站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亚洲福利精品久久久久91 | 免费国语一级a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网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现看午夜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