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近期產業增長格局的特征分析
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就是高增長產業形成和更替的過程。經過近3年的平穩運行之后,中國產業增長的結構特征開始發生重要的變化,以汽車、機械、房地產和旅游為代表的一批行業的增長速度穩步提高,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這批行業的高增長態勢能否持續下去,并成為新一輪的增長支柱行業,是判斷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動力是否形成及其性質的關鍵所在。一、行業增長的分化局面開始形成
國內外產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呈現出典型的非線性特征,受此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升級過程也具有非線性特征。在時間軸上,這一特征表現為各產業相對穩定的均衡增長與不穩定的非均衡增長相間隔的局面。在每一輪新的經濟景氣循環初期,大都會出現一批行業增長景氣快速提升,打破原有的增長“均衡”,形成增長景氣的“貧富分化”局面。在正常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這種行業增長景氣分化局面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能夠預示新一輪高增長產業的形成和新一輪經濟景氣循環的到來。
從近年來我國20多個工業增長景氣的變化格局看,行業增長景氣水平的明顯分化局面正在形成。下圖為近年來我國工業行業增長景氣圖:
圖1 重點工業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分布圖
從圖1可以看出,1998年到2001年上半年之前的近3年時間里,多數工業行業增長景氣指數局限于110到90的區間上下波動,沒有突出表現的行業,總體呈現出一種均衡、穩定的增長局面。從2001年年底開始,隨著工業全行業增長景氣平均水平的穩步回升,高增長行業和低增長行業之間的景氣差距開始不斷加大。推動形成行業增長景氣分化局面的第一波力量來自煤炭、汽車工業和鋼鐵工業,以及在房地產快速增長拉動下景氣水平快速提高的建筑用金屬制品業、建材行業,特別是水泥行業。隨后,機械工業(不含汽車)、電子計算機制造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特別是合成材料制造業等行業的增長景氣快速提高。與此同時,食品工業、紡織服裝業、醫藥制造業、文化體育用品制造業等消費品類制造業景氣水平保持長達1年半的穩步提升態勢,到2002年下半年也達到了近年來增長景氣的最高水平。另外,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帶動下,煤氣和自來水生產供應業等行業出現了持續的景氣回升。與以上行業景氣水平提升形成對比的是,石油及石油化工業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持續處于不景氣狀態,通訊設備制造業的增長受電信設備投資周期的影響增長景氣水平一路走低,類似的行業還有有色金屬工業、合成纖維工業和部分傳統的消費品行業,如鹽加工業、糕點等。其他多數行業增長景氣處于相對平穩或小幅波動的增長狀態。
目前,我國產業增長已形成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新格局。下表顯示了2002年底18個主要工業行業增長景氣的平均水平和收入水平變化的詳細情況。
表1 主要工業行業景氣變化與增長貢獻
從2002年各工業行業增長景氣的平均水平看,景氣狀況最好的行業有:汽車、煤炭、食品、機械。同2001年相比,這4個行業景氣水平提高10個點以上,均達到近年來各行業增長景氣的最高水平。銷售收入約占全部工業收入的27.6%,對工業收入增長的貢獻卻達到34.6%,是2002年拉動工業全行業增長最主要的力量。景氣狀況較好的行業有醫藥、建材、電力、紡織服裝業、鋼鐵、化學和電子工業。這類行業增長景氣比2001年有一定程度提升,收入約占全部工業收入的51%,對工業總收入的增長貢獻約54%,對工業生產增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值得特別說明的是電子工業,該行業依舊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僅次于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居全部工業行業的第三位,對工業增長的貢獻水平僅次于機械工業居第二位。不過同該行業前幾年持續高增長狀態相比,增長速度已明顯回落,增長貢獻水平有所降低,行業總體景氣水平也逐步落后于后來居上的其他行業。增長景氣處于平均水平,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的行業主要是一些輕工行業,包括造紙、煙草、家電、飲料,另外還有煤氣自來水生產供應業。這類行業收入僅占全部工業總收入的11%,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約10%,貢獻比重略小于收入比重。處于不景氣狀態的行業有兩個:有色金屬、石油和石油化工行業,同2001年相比,景氣水平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對工業增長的貢獻(2.3%)也遠遠小于其收入比重(約10%)(需要說明的是,通過研究一個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及其變化趨勢,可以超前了解產業結構變化的方向和速度。一個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又取決于該行業的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兩方面因素。從中短期看,行業總體規模一般不會發生大的明顯的變化,而行業增長速度受各種因素影響,變化較大,從而能夠比較敏感地反映一個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能力和產業結構變化方向。但從指標屬性來看,增長速度由于無法克服比較基準不同所導致的對行業“真實增長水平”的高估和低估,常常誤導分析結論,相比之下,增長景氣指數通過對行業中長期增長走勢和季節周期的分析,確立了一個系統、客觀和穩定的評價平臺,因而更加貼近行業“真實增長水平”。另外,增長景氣指數突出了短期變化中的系統特征,對產業結構變化趨勢的超前表征和預測能力也比其他指標更為科學和準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來,除了電子、機械等傳統的經濟增長帶動力量之外,增長景氣快速提升的行業如汽車、煤炭、鋼鐵、電力、建材等工業行業,以及重新煥發增長活力的傳統消費品制造業如食品加工業、醫藥、紡織服裝等行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開始逐步加強,并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支柱行業。行業增長格局的這些新的特點和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經濟增長活力的提高。
當然,從近兩年行業增長格局的變化判斷經濟增長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理由并不充分,還需要對促使行業增長景氣分化的動力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判斷其可持續性。只有確定高增長行業的增長動力具有可持續性和中長期特點,才能做出經濟增長進入新的階段的判斷。
二、行業增長驅動力量的持久性分析
下圖是過去5年所有工業行業增長景氣指數的標準差圖形,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行業增長狀況的總體差別程度。
圖2 近年來各產業增長景氣指數離差圖
如圖所示,2002年的增長分化局面,其實早在2000年和2001年就出現過“躁動”。這種“躁動”至少從圖形表現看,是影響行業增長態勢的短期因素的作用結果,影響工業增長結構發生重要變化的中長期力量并沒有發揮作用。對實際情況考察也證實了這種推斷。如1999年上半年,煤炭工業總體增長景氣明顯回升,主要原因是煤炭企業為了達到減虧目標,進行了較大幅度的短期財務調整。這種短期措施沒有真正解決制約行業
增長的根本問題,注定是短暫的。另如石油及石油化工行業在2000年到2001年上半年,受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增長景氣一度攀升到歷史最高水平,但由于增長驅動力量的短期特征明顯,并沒有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再如2002年初的煙草工業受國家煙草行業稅收政策改革和行業管理體制變革的影響,出現良好景氣,但其影響僅僅持續了3個月,隨后行業增長景氣重新回落到不景氣區間,等等。
進入2001年下半年,特別是2002年以后,行業增長景氣的標準差曲線明顯提升到一個新的“增長通道”,這是短期因素和隨機波動不能解釋的,是一種“系統變化”,一定程度上說明影響行業增長格局的驅動因素開始出現長期化特征。
如汽車工業,2001年初曾經出現一次比較明顯的景氣波峰。表面看,這次景氣波動是汽車市場“價格戰”等短期因素刺激的結果,實際上,汽車使用環境的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長使“轎車進入家庭”步伐加快等具有中長期特點的因素才是問題的主要方面。2001年下半年,受中國“入世”后汽車降價預期的影響,行業景氣大幅回落,進入2002年以后,消費結構升級驅動下的需求增長重新戰勝短期預期的不利影響,成為決定行業增長動向的主要力量。可以說,新一輪汽車工業景氣回升的主要驅動力量是中長期的,作用的力度將比較穩定和持久。
煤炭行業2001年底以來的景氣局面,表面看是國家“關井限產”政策和國際油價走高,中國煤炭出口快速增長的結果,但從煤炭消費結構看,出口增長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真正拉動煤炭的還是煤炭內需的持續穩步增長,特別是冶金、建材、電力等行業的煤炭需求穩步快速增長。另外,多年以來,受煤炭市場惡性競爭影響,煤炭價格長期低于“均衡”市場價格,煤炭價格回復到目前的水平,是煤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我國能源結構合理化的一個必然要求,這種趨勢是長期的、穩定的,是驅動煤炭行業出現持續高水平景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食品工業內部結構變化看,行業的總體增長是乳制品業、水產品加工業和其他食品制造業如方便食品和半加工食品的快速增長帶動的結果,而制糖工業、食鹽加工業和糕點等傳統的食品加工業的增長景氣一直處于穩步回落狀態。這種變化格局充分顯示了居民食品消費結構向高水平進步的趨勢,而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又起因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方面的增長驅動力量也是中長期的,是穩定和可持續的。在紡織服裝業和飲料制造業等消費品制造業,類似的結構變化特征同樣存在。
電子工業增長驅動力量的中長期特點十分突出。目前,電子工業受全球信息產業增長放慢和國內電子通訊設備更新周期的不利影響,景氣水平沒有保持以往的良好狀態,但是驅動行業增長的中長期力量并沒有改變。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民經濟的信息化以及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將形成巨大的需求拉動力量,近兩年電子工業之所以在不利的發展環境下還能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在相當程度上歸功于這一因素。從中國今后較長時期內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看,這一需求拉動力量將持續較長時間。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以家用電腦、數碼類日用電子產品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產品正處于快速增長狀態。從發展趨勢看,除了城市居民電子產品消費結構本身的提升外,農村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擴容的拉動力量正在逐步形成,也將為電子工業的發展提供穩定持久的拉動力量。
機械工業的快速增長也是可持續的,一是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裝備工業有著巨大的需求增長空間;二是國際資本轉移的重點也在機械工業;三是中國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構想也將為機械工業的發展從中長期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
三、行業增長的“群體特征”明顯
如果單個行業增長驅動力量的持久性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 “中國產業增長景氣指數”的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新一輪產業增長基于投入產出關系的“聯動增長”特征和基于基本相同的需求拉動力量形成的“群體增長”特征十分突出,這些特征可以提供帶有普遍性意義的證據。據此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具有典型特征的高增長產業群。
第一,在汽車工業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形成的“汽車族”高增長產業群,大致包括:合成材料工業、輪胎制造業、鋼鐵工業(以薄鋼板和鋼帶等汽車用鋼為主)、機械工業中的機床工業(特別是數控機床)。無論是從現實的投入產出關系看,還是從行業增長的關聯程度看,這些行業都與汽車工業存在密切的“共生”關系,如下圖所示。另外,汽車使用數量的快速增長拉動了汽油、潤滑油等石油加工業的增長和相應的汽車服務業。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有關研究(參見“新形勢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戰略與政策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課題組,2001年),這一產業群的規模,大約相當于汽車工業本身的2.5~3倍。假定該產業群基本保持過去兩年的平均增長水平,而且相關產業與汽車工業的投入產出比例保持不變,據此推算,“汽車族”產業群的規模將達到國民經濟總量的7~8.5%左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12%,在經濟增長速度達到7%的水平時,將實現1個百分點以上的貢獻能力。
第二,在房地產業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形成的“房地產族”高增長產業群包括:鋼鐵工業(據測算,2002年我國鋼鐵工業新增收入中,房地產業用鋼的新增部分占到65%以上)、建材工業,特別是磚瓦等輕質建筑材料制造業、建筑用金屬制品業等建筑投入品行業、裝飾裝修行業及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等相關服務業。這些行業都是以解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中“住”的問題為核心形成的具有比較直接的投入產出關系的產業群。如下圖所示。據統計,2002年我國房地產投資總額達到近7700億人民幣,另據估算,房屋裝修支出約為房屋總價的20%以上,再加上由此產生的對家具、家用電器、物業服務等方面的需求,該產業群的經濟規模應至少在萬億以上。目前,我國居民住房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該產業群的發展空間還將不斷擴展,并將成為今后若干年拉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的高增長產業群。
圖3 汽車及相關工業增長景氣指數變化
圖4 汽車及相關工業生產增長景氣指數變化
圖5 “房地產族”高增長產業群增長景氣指數變化
第三是“機械制造族”高增長產業群。近兩年,我國機械工業的快速增長是多數機械制造門類大面積景氣回升共同推動的結果。特別是沉寂多年的普通機械制造業所包含的八大類子行業中,有7個子行業增長景氣同步快速回升。這些子行業包括鍋爐及原動機制造業、金屬加工機械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通用零部件制造業和其他普通機械制造業,其下游行業幾乎覆蓋了制造業的方方面面,所以是工業增長景氣整體回升促使企業投資景氣回升的綜合表現。同個別機械行業的增長景氣回升相比,其增長驅動力量要強得多,持久性也要好得多。
>
第四是與居民日常消費(住、行之外的其他居民消費內容)結構升級關聯密切的“消費族”高增長產業群。首先是與居民食品消費結構和生活質量提升密切相關的子行業,如食品加工業中的水產品加工業、乳制品業,反映居民“主食品”結構升級的精加工淀粉、植物油等小行業,飲料工業中葡萄酒和軟飲料制造業等。這些行業增長速度之快,令人矚目。其次是與滿足居民文化、娛樂和休閑消費的關聯密切的行業如造紙印刷業、文化體育用品制造業中的體育用品玩具和游藝器材制造業、旅游行業中的旅行社、旅游景點建設等。最后是高檔消費類電子產品制造業增長景氣持續高位攀升,如手機、數碼相機、攝像機和其他高檔家電產品等。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現象是,2000年以來,電子行業整體景氣水平不佳,但手機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制造業的增長速度和行業景氣水平持續快速提升,其原因在于這兩種產品正在快速進入家庭,成為居民的“日常消費品”,從而從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中得到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受此拉動,電子元器件行業也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景氣。
以上事實表明,新一輪高速增長行業并不局限于單個行業的局部增長,而是以各主要產業為龍頭帶動起來的關聯產業群的系統增長。這種增長特點不是局部和短期因素的作用能夠解釋的,而是來自國民經濟方方面面的內在增長力量的表現,其中,消費結構升級的拉動力量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在經過過去幾年增長速度的穩步回落以后,以消費結構升級為核心的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正在推動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增長景氣循環階段。
(本文是“中國產業發展跟蹤研究”項目年度研究成果的部分內容。該項目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主持,國家有關部委和100多家行業協會共同參與。)
“中國產業發展跟蹤研究”課題組
楊建龍
附表1 近年來我國主要工業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情況
【近期產業增長格局的特征分析】相關文章:
國外種子產業發展特征及其管理體制分析08-08
中國CRM產業分析08-05
環境侵權的特征分析08-06
青島:產業集群策動增長方式嬗變08-12
電子商務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08-05
E-learning的整體特征分析08-17
融資操作對基金凈值增長的影響分析08-05
XX縣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分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