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認識公共財政的框架
一、公共財政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一個根據國情進行實踐的問題當我們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候,就是要使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但是,市場機制本身不是十全十美。我國的市場正在發展健全之中,政府自然要起作用,政府的職能就規定了財政范圍。政府的作用用什么概念稱謂倒在其次。公共財政的提出,本質上就是探討市場與政府作用如何配合的問題。
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這個“配合”是不同的。每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配合的方式與程度不同,歐美之間有差異,日本與它們相比又有差異。比較合適的標準有兩個:第一是效率,第二是公平。市場的最優資源配置產生的效率,加上宏觀上的分配等措施使經濟不斷發展,從而使效率最大。另外一點是社會公平,江澤民同志講要建立穩固、強大的財政,其中的一點就是要使財政能夠發揮它對社會分配調節的作用。公平帶來社會穩定。效率加上社會穩定,帶來持續的發展,這才是目標。持續發展是綜合標準,財政“缺位”與“越位”的判別標準是在這樣的目標之下和發展過程中確定的。所以,公共財政主要是實踐,在實踐中該退的要“勇退”,比如我們現在討論的財政退出一些領域的問題。但國內國際方面的新問題可能使政府在一些方面還要“勇進”,比如,幾乎所有的結構調整都要求政府或多或少地進入,大到產業的結構,小到產業中的行業結構,更小的則如行業中企業的結構、產品結構、甚至對某些企業的管制力度的大小等,都要不同程度地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個框架,還不是一個完整的工程整體,這框架不是框子,把事情框死了、恒定不變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出現了很多新生事物,比如資本市場、政府采購等新事物,它們會對進、退產生影響。各地方在實踐中的一個個經驗,構成了目前討論的公共財政的一磚一瓦,最后形成自己實踐的框架。
二、積極財政如何實施以及是否延續要在具體環境中看其效果來決定
我贊成“四兩撥千斤”的說法。政府經濟部門是“四兩”,可以對非政府的經濟部門撥“千斤”。比如政府推動新技術發展,現代任何國家都如此,國家推動后就發展起來了;比如結構調整,公共部門的調整可以起帶動作用;再比如政府推動資本市場建立,可以用它來推動行業、部門經濟結構的改革。這樣就影響到“進”“退”的范圍。
我國因為農業比重相對大、農村人口多、內需不足,財政可以起作用,也應繼續起作用。不要把積極財政政策僅僅認為是擴張。西方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擴張理論是在供需之間進行討論的,當時提出的“缺口論”是在宏觀、總量概念上的判斷。在這個層面上形成了他們的政策。可是所有的國家都遇到的問題是有時政策有效,有時則無效,比如美聯儲的格林斯潘,以往通過降低短期利率來刺激經濟,很見效,但是現在效果不好,我們也要具體分析,如項懷誠部長講的,我們的財政政策也看條件。看什么條件下這個政策效果明顯,什么條件下這個效果不明顯。政策的有效性在西方經濟學中也是不斷地進行討論和認識的,在不同條件下它的效果是不同的。這涉及到經濟機制的系統的認識,對特定環境的分析。全世界討論政策的人,都注重政策的基礎,市場反應,企業以及個人行為等,它們在政策實施中的變動要做具體分析。我們應當向下走一下,在宏觀層面之下判斷。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實施積極的政策,要看它的有效性的變化,從我國的投資、消費行為、投資態度、心理預期等的變化反應、甚至經濟上升的反應中,找出是否繼續實施的根據。
【如何認識公共財政的框架】相關文章:
關于建立公共財政的理性思考08-08
如何認識數學教學08-17
關于建立公共財政的理性思考 論文08-08
如何認識ing分詞的邏輯主語08-12
民主財政論—公共財政本質的深層思考08-07
借鑒西方公共財政理論推進我國財政改革08-07
從我省農村稅費改革看農村公共財政建設08-12
如何搞好團結干事班子的幾點認識08-15
簡歷寫作的基本框架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