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經濟增長中“流動性陷阱”問題的思考
一、什么是流動性陷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一般是從利率下調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來認識流動性陷阱的。按照貨幣—經濟增長(包括負增)原理,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改變利率。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假定貨幣需求不變),資金的價格即利率就必然會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國內投資和消費,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如果利率已經降到最低水平,此時中央銀行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再降低利率,人們也不會增加投資和消費,那么單靠貨幣政策就達不到刺激經濟的目的,國民總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調的影響。經濟學家把上述狀況稱為“流動性陷阱”。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人們對貨幣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組成。在流動性陷阱下,人們在低利率水平時仍愿意選擇儲蓄,而不愿投資和消費。此時,僅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就無法影響利率。如果當利率為零時,即便中央銀行增加多少貨幣供應量,利率也不能降為負數,由此就必然出現流動性陷阱。另一方面,當利率為零時,貨幣和債券利率都為零時,由于持有貨幣比持有債券更便于交易,人們不愿意持有任何債券。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增加多少貨幣數量,也不能把人們手中的貨幣轉換為債券,從而也就無法將債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貨幣供應量不再能影響利率或收入,貨幣政策就處于對經濟不起作用狀態。
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的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主要有三個特點:(1)整個宏觀經濟陷入嚴重的蕭條之中,需求嚴重不足,居民個人自發性投資和消費大為減少,失業情況嚴重,單憑市場的調節顯得力不從心。(2)利率已經達到最低水平,名義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為零或負利率,在極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資者對經濟前景預期不佳,消費者對未來持悲觀態度,這使得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杠桿作用失效。貨幣政策對名義利率的下調已經不能啟動經濟復蘇,只能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支出、減稅等手段來擺脫經濟的蕭條。(3)貨幣需求利率彈性趨向無限大。
二、我國經濟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
目前學術界對我國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已經完全進入流動性陷阱之中,貨幣政策已完全失效。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國根本不存在流動性陷阱。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因為從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及其特點來分析,只能說明我國經濟已出現了流動性陷阱的某些趨勢或跡象。然而,據此認為我國經濟完全進入流動性陷阱就更缺乏根據。
第一,從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狀況來看。經濟盡管增長乏力,但并沒有陷入嚴重的經濟蕭條之中。在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00年和2001年我國經濟增長仍然分別高達8%和7.3%。2001年的增長速度與2000年相比雖有所回落,但落差不大,也明顯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增長不足2%的速度。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受世界經濟衰退的不利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也出現了減緩趨勢。與上年同期相比,2001年1季度GDP增長8.1%,2季度增長7.8%,3季度增長回落到7.2%,4季度增長進一步回落到6.6%。呈現出逐季回落低速走勢。投資特別是更新改造投資增幅速度回升不大,將影響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價格沒有明顯回升,仍在低位運行,消費品市場增長緩慢,進出口增幅都出現了下落的趨勢,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這表明,人民幣利率下調的投資、消費和出口效應還在發揮作用,但利率下調的經濟效應不十分明顯,還遠遠不夠。顯然,就利率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正在減弱來看,我們不能不正視和警惕“流動性陷阱”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當然,連續八次人民幣利率下調屬于被動的降息,帶有明顯的滯后性。加之,在運行中又受到較多的抑制因素,使利率下降的刺激效應遭到抑制效應的抵消:一是住房、醫療保險、教育體制改革的抵消。二是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下崗分流的抵消。三是居民對收入和支出預期不確定的抵消。四是稅收政策緊縮效應的抵消。五是物價仍在低位運行的抵消。六是體制改革尤其是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措施不到位的抵消。七是證券市場的不穩定性和持續低迷影響的抵消。
第二,從我國利率水平看。在開放的國際經濟形勢下,資本跨國流動不斷提高,使國內外利率水平接近。如果考慮匯率差異,則一國貨幣利率相對較高,等于本幣高估,不利于本國出口。因此,大多數國家都不輕易提高利率,許多國家的名義利率接近零利率,比如日本就是如此。我國已連續八次調低利率與國際社會普遍降低利率有關。過去,我國利率下調的經濟效應不明顯,與世界各國普遍較低的利率水平有關,這就迫使人民幣利率只能進一步降到國際平均水平后,才能通過降低實際利率水平以刺激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的一年期1.98%的名義利率水平,如果再考慮一個-0.7%的通脹率,實際利率已接近或略低于2.5%-4%國際上正利率水平。如果單從利率水平的角度衡量,我國根本不存在流動性陷阱所描述的零或負利率。因此,從理論上講利率仍有下調空間。但從我國的實際承受能力看,再次全面下調名義利率,就容易觸發資本外逃,從而影響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也會影響到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和投資與消費的偏好。
第三,從我國居民對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是不是很大來看。根據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理論,利率已經達到最低時,此時居民對貨幣需求彈性為無窮大,就會使經濟進入流動性陷阱。反之,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越小,就越不可能存在流動性陷阱。但從我國連續八次降息的實際情況分析,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放緩,有所分流,但降幅較小。這表明,我國居民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一直都是比較低的。其原因在我國的利率形成機制還沒有完全市場化,經濟主體對利率的敏感性不強。因而,連續八次降息的政策效應不明顯,是與我國沒有達到利率和整個經濟的市場化有關。
第四,流動性陷阱概念的前提應該是經濟的完全市場化。由于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利率變動的杠桿作用就不像發達國家那樣靈敏,這是一個體制問題,而不能簡單說我國經濟就陷入了流動性陷阱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在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利率和貨幣政策對經濟調節作用低效或失效,對于像我們正處于體制轉軌的國家而言,并不意味著凡是利率杠桿不發生作用的情況都稱為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理論盡管已由來已久,但在世界經濟史上真正陷入進去的國家只有日本等較少數國家。盡管戰后各國貨幣當局在凱恩斯貨幣理論的影響下,在需求不足,經濟處于下滑時都普遍偏好采取以財政政策為主的需求管理政策。筆者認為,即便是一個國家出現了流動性陷阱的某些趨勢或跡象,貨幣政策仍然是有效的。應該看到,導致我國當前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雖然利率水平與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聯系,但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唯一條件。因此,面對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的新情況,雖然我國連續八次調低利率來促進需求的效應不十分明顯,單純依靠利率杠桿確實存在著局限性。但是,我們不應由此否認貨幣政策的效應,而偏向單純地只求助于財政政策而放棄貨幣政策。而應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兩者搭配結合起來,才能同時對流動性陷阱的出現起到預防作用,這樣才可能防止利率和貨幣政策低效或失效,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經濟增長中“流動性陷阱”問題的思考】相關文章:
在非公平經濟增長中折騰的西部08-17
民營經濟發展問題的思考與建議08-12
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08-17
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12
××市發展民營經濟問題的調查與思考08-12
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15
新經濟增長理論08-14
論公債融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08-08
淺論中國的投資、消費與經濟增長08-12
對當前道路管理執法中存在問題的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