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培育產業集群、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
一、我國全面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的必要性(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發展產業集群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是豐富的,但在經濟方面有四個要求:一是到2020年,我國GDP要比2000年翻兩番,按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二是我國將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三是經過20年的城鎮化建設,在城鎮化的道路上取得歷史性的進展;四是要使人們的家庭財產普遍增加,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讓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是各地經濟的快速增長,其中,工業化與城鎮化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在于農村經濟是否能夠實現突破性的增長,它直接影響了我國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的突破性增長,從而促進各地經濟的快速增長,推進我國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全面實施產業集群戰略提供了一種重要的途徑。這已為理論和國內外的經濟實踐所證明,尤其是浙江省近些年的經濟發展經驗充分顯示了全面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的有效性。通過全面發展產業集群,2002年浙江省的人均GDP已達到16570元,僅次于上海、北京與天津,位居全國省區之首,尤其是實現了全省經濟的比較均衡發展和較高的工業化與城鎮化水平,距全面小康社會僅一步之遙,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典范,為其他省市區提供了學習的楷模。?
(二)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寄希望于產業集群的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獲得了蓬勃發展。據有關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戶,占工商部門注冊的工業企業總數的99%,提供就業崗位占全國城鎮就業崗位總數的75%。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創造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國家稅收、吸納就業人口、活躍市場經濟、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是支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是推動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承擔者。?
然而,在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中,長期存在著一些阻礙中小企業良性發展的自身缺陷與環境因素。就自身缺陷而言,主要問題有:一是內部治理結構不規范,管理水平較低;二是技術開發能力低,創新能力差;三是產品大路貨偏多,市場競爭力弱;四是信息與人才缺乏,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差。從外部環境來看,主要有:一是政策不公平,管理體制不合理;二是市場歧視,融資困難重重;三是市場競爭不規范,生存難度大;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外部中介難依賴。?
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途徑有多種,需要多方的努力,但“聚集成群”的產業集群戰略卻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在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一些固有問題與面臨的環境因素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中小企業不僅容易創立、生存,而且也容易成長。意大利中小企業的集群化發展提供了成功的經驗,而浙江省的一些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成功發展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如浙江溫州柳市鎮的低壓電器產業集群,1978年出現第一家低壓電器門市部,到1998年底,12平方公里的柳市鎮上已有1400多家電器廠家,無論是產量與產值都占全國低壓電器市場的1/3,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業,但也培育出了8家全國性無區域的集團公司,而“正泰”、“德力西”、“天正”與“新華”四家企業集團更是年產值為1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史晉川等,2002)。?
(三)“中國制造”有賴于實施產業集群戰略而成為現實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被譽為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在解決就業、創造外匯收入、促進技術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的重要載體。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總量上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制造國。統計表明,我國目前已有100多種制造產品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如今,全世界銷售一半的攝像機、30%的電視機和空調、25%的洗衣機和20%的冰箱都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海關統計也表明,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紡織品、服裝、鞋、鐘表、自行車、縫紉機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國。近些年來,機電產品中的移動電話、激光唱機、顯示器、空調機、集裝箱、光學元件、電動工具、小家電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 ?
隨著中國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崛起,尤其是近些年來跨國公司的制造基地紛紛向中國轉移,“中國制造”雛形初現。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既表現為占有世界工業品的相當份額,也體現在擁有相當多的創新產品,領導世界制造業潮流。而中國的制造業,無論從其產值在全球所占比重、產品檔次,還是從工業整體創新能力看,和真正的世界工廠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制造業的產業鏈條長、配套環節多、迂回生產方式復雜,需要適宜的生產組織方式才能獲得很強的競爭力。從“工廠制”到“精益生產”,國際企業管理領域中許多重大的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首先都是發生在制造業。作為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產業集群最初也是從制造業中產生的,并且也是各產業中最有利于提高制造業競爭優勢的一種生產組織方式。?
我國具有成為“世界工廠”的良好基礎與有利時機,而產業集群則是“中國制造”成為現實的必要途徑。?
(四)眾多的工業園區需要借助于產業集群而走出困境(工業園區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工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工業園區是在一大區的土地聚集若干工業企業的區域,它具有如下特征:開發較大面積的土地;大面積的土地上有許多個建筑物、工廠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和娛樂設施;對常駐企業、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類型實施限制;詳細的區域規劃對園區環境規定了執行標準和限制條件;為履行合同與協議、控制與適應企業進入園區、制定園區長期發展政策與計劃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工業園區包括工業園、工業村、科學園、技術園、技術城、企業區、出口加工區等(顧強、王緝慈,2003)。)
從1985年中國第一個高技術園區——深圳科技工業園的成立,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53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園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加上不同層次政府的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等,我國的工業園區數以萬計。?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的工業園區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除少數工業園區發展較好外,眾多的工業園區前景不容樂觀。其原因有多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園區內的企業之間缺少一定的產業聯系,工業園區成為各類企業的簡單扎堆。其結果是,一些入駐的企業利用工業園區提供的條件與優惠政策,獲得了或多或少的發展,但工業園區本身并沒有隨著入駐企業的增加而產生某種聚集效應,并因此而未形成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縱觀國內外工業園區的
發展,一些成功的工業園區都是專業化的園區,即入駐園區內的企業之間存在著某種產業聯系,從而形成了一種產業集群。如印度的班加羅爾軟件園區、我國臺灣的新竹園區與北京的中關村高新技術園等,莫不如此。事實上,產業集群就是某產業的相同、相近、相關的企業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化的產業區。工業園區不一定是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卻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工業區。因此,我國的眾多工業園區需要借助產業集群戰略予以調整,從而獲得較快的發展。?
除以上四個方面外,我國國家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系統戰略的實施需要以產業集群為基礎;一些特大型國有企業則需要以產業集群的戰略方式進行改革,方可獲得突破性進展。這一切都表明,把產業集群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方式而全面實施,不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二、我國全面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的可能性
(一)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的理論條件
產業集群是某產業的相同、相近與相關企業在某地的聚集而成群。產業集群的本質是一種生產組織方式,它通過產業與區域的有機結合,導致該產業在該地區的發展獲得較高的生產率,從而在一定范圍(如區域、國家或國際)內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以其較強的產業競爭優勢,促進本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增加與成長,拉動本地的經濟增長,提升區域的系統創新能力。當產業集群在農村地區形成并發展時,它推動了該地區的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因此,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的關鍵是在某區域能否培育出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某產業。波特的“鉆石模型”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理論分析工具,如圖1所示。?
圖1 波特的“鉆石模型”
資料來源:波特,2002,2003。
波特的“鉆石模型”表明,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產業的培育與形成,需要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企業的戰略與競爭的時空背景、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四大因素的互動與有機結合。此外,還需要有合適的時機,而政府也要積極地發揮作用。?
在波特的“鉆石模型”中,生產要素與需求條件直接決定了一個地區能否培育一個較好的產業,而另兩個因素則決定了該產業能否形成競爭優勢,當然這四個因素中,每個因素都會強化或改變其他因素的表現。因此,一個地區能否形成與培育出產業集群,取決于該地區的生產要素與需求條件,而該產業集群能否發展則取決于四個因素能否互動。?
(二)我國具備全面發展產業集群的堅實基礎
一是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9.3%的持續增長速度,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不僅為我國眾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場需求,而且也為眾多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為一些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機會。2020年我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這意味著未來的20年中我國經濟將保持年均7.2%的增長速度。盡管這一增長速度并不是很高,但國際上有一個說法,即當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5000美元邁進時,往往是產業結構劇烈變化的時期(邱曉華,2002)。這意味著,此后的20年中,我國的產業結構將會發生較大的調整,一些產業的發展將會面臨新的機遇。?
三是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大力推進,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我國正由工業化中期向新型工業化階段邁進,并且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行動,其規模相當于主要工業化國家的2倍,尤其是“中國制造”日趨形成,這為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四是我國快速成長的、巨大的、多層次的、多區域的市場,為各產業、各層次的產業都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五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產業布局頗為分散,眾多產業的集中度都很低,這為不同地區發展不同的產業集群都準備了或多或少可供利用的生產要素。?
六是各地政府對發展本地經濟都表現出高度的熱情,這為各地發展產業集群提供了豐富而良好的組織資源。?
七是浙江省和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的成功發展,為各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學習的典范。?
八是我國目前有上萬個工業園區,盡管它們存在著種種問題,但通過對工業園區進行專業化的產業調整,比較容易地培育出產業集群,這為各地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準備了一定的基礎。?
九是1億左右的進城農民工,為產業集群的成功經驗向不同地區的擴散提供了豐富的渠道,尤其為后進地區發展產業集群準備了數量巨大的人力資源。?
三、全面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與主要方式
(一)指導思想
在“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導下,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把產業集群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方式,根據不同主體的具體目標,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產業集群培育與發展方式,全方位地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從而有效地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推動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提升產業競爭優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推進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強化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能力。?
(二)總體思路
不同主體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的目標不同,其思路也不同。?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的主要目標是形成一種有效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其思路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擇一種或幾種適宜的產業,尤其是產業鏈長、中間環節多、迂回生產方式明顯的產業,運用產業集群方式加以培育與發展,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提高稅收。對于農村地方政府來說,其目標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還有推動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重任,因此,其產業選擇必須適合農村比較分散、農民素質較低、將以家庭小工廠為主體這些特點。對于提升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能力來說,當地政府主要是強化產業集群中的產學研更有效地結合,促使知識更有效地增長與擴散。?
理論上講,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全部產業都具有競爭優勢,并且某些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基于地點的競爭戰略認為,某些產業在某些特定的地點發展時更容易形成競爭優勢。因此,作為行業協會,應該主動運用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提升本產業的競爭優勢。其基本思路:首先,認真研究分析本產業的特性,確認其是否對地點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其次,對于那些具有明顯地域選擇特性的產業,應根據本產業的發展現狀識別出基于地點的成功關鍵因素;再次,根據這些成功關鍵因素掃描各地域,并篩選出若干地域作為產業發展的基地;最后,通過與企業及地方政府溝通,取得企業與地方政府的認同與支持,共同運用產業集群的方式加以培育與發展。?
> 與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競爭優勢提升相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缺少明確的主體。但是,中小企業是區域經濟增長與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中,中小企業更是中堅力量;況且,任何一個國家對于中小企業發展都予以高度重視,即使像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國家,也在國家層面設有小企業管理局。因此,基于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體既包括地方政府,也包括行業協會,還包括國家有關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其思路是在產業集群中創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協調多方力量幫助中小企業克服自身固有的缺陷,并制定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措施扶持中小企業,從而促使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更好地發展。?
作為國有特大型企業改革與“大企業病”解決方案的產業集群發展的主體是企業自身與其所有者——國有資產管理局,其主要思路是選擇一些“大而全”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中這些國有特大型企業,根據業務的重要性、資產的專用性和交易頻率的大小,保留那些核心的、資產專用性高的和交易頻率大的業務,而對那些非核心的、資產專用性低的和交易頻率不大的配套業務運用資本運營的一些方式進行改革,將它們轉變為就近發展的外部企業,從而利用產業集群的方式來提升這些企業的競爭力。?
(三)主要方式
1.一般方式?
一般來說,產業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類:一是自發形成,二是“自下而上”地培育與發展,三是“自上而下”地規劃而發展。其中,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是指有關企業與機構自發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與有關單位只是被動地發揮作用;“自下而上”方式是指,政府與有關單位在產業集群的雛形出現后,即能夠主動積極地運用產業集群發展方式加以培育,從而發展成為高效的產業集群;“自上而下”方式是指,政府與有關單位根據自身的目標,制定出清晰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規劃,并加以有效地實施,從而培育出產業集群。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方式,在全面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過程中,主要是運用“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方式來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
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主要是通過關鍵性企業的衍生、裂變、被模仿與凝聚,逐漸產生與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與相關企業,在該地聚集而成群。其中,關鍵性企業是該產業集群的“種子”企業。一些學者將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類比為自然形成的森林(Pounder et al,1996)。借此類比,產業集群的培育與發展如同森林的栽植,其關鍵是根據自然條件與樹種特性,相互選擇,并精心呵護。?
2.具體方式?
一是利用本地的優勢條件吸引外地關鍵性企業落戶本地而逐步培育與發展。這是珠三角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方式,如追溯東莞IT產業集群的形成可看出,它最初就是利用本地的自然條件與優惠政策吸引了臺灣致伸實業股份公司于1989年10月在該地投資,致伸公司所創辦的東聚電業有限公司成為東莞IT產業集群的關鍵性企業(楊建梅、馮廣森,2002)。對于內陸地區來說,吸引外資不易,但吸引內資還是可行的。因此,有效的做法是,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有選擇性吸引關鍵性企業在本地落戶。關鍵性企業不在于規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與凝聚力,只是規模較大企業的凝聚力更強。?
二是利用本地的特色資源和既有的企業基礎,通過規劃而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如有著千年陶瓷生產集中歷史的景德鎮,目前已有17000多家制陶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有效地規劃而發展出極具競爭力的陶瓷產業集群。再如,“浩淼皖江八百里,巍峨銅官五千年”而素有“中國古銅都”之稱的安徽省銅陵市,以銅立市、以銅興市,“銅”的特色十分顯著;目前該市已具備完整的電解銅采、選、煉和加工的生產體系,電解銅年生產能力25萬噸,且已有為數不少的銅加工企業。可以說,銅陵市具備了培育與發展銅加工產業集群的良好基礎。?
三是在一些專業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專業化市場,通過市場的接近帶來本地的生產,從而形成產業集群。這一方式是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方式。如溫州橋頭鎮的紐扣業集群最早就是通過販賣紐扣,逐步形成紐扣大市場,進而形成了紐扣集群。再如海城西柳紡織集群最早也是因當地農民賣褲子,而逐步形成今日名聞東北的西柳紡織服裝業集群。?
四是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與促進本地企業家創業而形成產業集群。溫州絕大多數產業集群都是這樣形成的。目前我國有1億左右的流動就業農民,他們是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資源,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措施吸引他們中的部分回鄉創業,不失為培育與發展農村產業集群的有效方法。?
五是通過對大型國有企業的分拆而形成產業集群。“大而全”是一些國有特大型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但通過分拆形成一系列“專而精”企業群,既是解決這類國有企業出路的有效辦法,也是形成產業集群的重要途徑。在國有特大型企業比較集中的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一方法可能更為有效。?
六是在具有一定的企業基礎但企業比較分散的地區,可以圍繞幾個核心企業建立工業園,通過一些措施促使分散的企業逐步“移植”而培育出產業集群。?
七是對既有工業園區進行產業調整,明確主導產業,并制定一些針對性措施,尤其結合招商引資而制定出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類與相關企業進駐,并補償性地遷移出一些非相關企業,可以較快地形成產業集群。?
四、全面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的政策建議
(一)從經濟發展戰略方式的高度重視產業集群發展
作為一種盛行于世界各地的、行之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產業集群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從經濟發展戰略方式的高度來認識產業集群,并在本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力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二)構建全國性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組織體系,對我國產業集群的規劃發展實行綜合管理
產業集群是一種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組織形態,它既有產業屬性又有區域屬性,同時它的微觀構成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產業集群的發展涉及面較廣,需要有一個綜合性的機構對其進行集中管理。建議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中增設產業集群規劃管理部門,并在各級政府的計委中增設相應機構,對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行綜合管理。?
(三)全面普查既有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繪制我國主要產業集群分布圖譜,為我國產業集群的管理與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除浙江省與廣東省境內分布著大量的產業集群外,我國其他地區也存在一定數量的產業集群,但至今也無人能說清我國目前到底有多少產業集群。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對其境內的產業集群進行統計,并繪制出主要產業集群圖譜。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研究機構等,對我國既有的產業集群進行全面普查,統計出準確的數字,并繪制出主要產業集群分布的圖譜,為我國產業集群的管理與研究提供基礎
資料。?
(四)深入研究既有產業集群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有效措施,從而促進既有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與優化升級
我國的產業集群基本上都是自發形成的,并且長期受到學界及研究機構的漠視,集群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未能及時認識,理論研究嚴重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建議有關機構組織力量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并制定出相應的有效措施,從而促進既有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尤其是促進那些經過20多年發展的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五)認真總結既有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經驗,歸納出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一些主要方式并予以全面推廣
在我國諸多的產業集群中,一些產業集群發展得比較成熟,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形成了一些頗有特色的發展方式。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這些成功經驗認真總結,歸納出我國產業集群發展一些主要方式,并予以全面推廣,以便其他地區在發展產業集群過程中,能夠行之有方。
(六)各地根據本地情況制定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在刺激自發性產業集群不斷出現的同時,實施“自上而下”的產業集群發展方式
產業集群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機結合,它是通過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粘住在全國甚至全球流動的生產要素落戶本地,從而形成資源的有效配置。不同地區適合發展的產業并不相同,不同地區所擁有的生產要素也不相同。因此,各地應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并盡可能地創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動生產要素,在刺激自發性產業集群不斷出現的同時,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大力發展產業集群。?
(七)建立與國際組織的合作關系,共同推行產業集群發展計劃
國際上的一些經濟組織如UNIDO、OECD、DATAR與世界銀行等有著一個共同的認識是,產業集群對于欠發達國家消滅貧困、發展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這些國際經濟組織中都設有欠發達國家產業集群發展的援助機構,通過資金與技術、知識指導等方式,幫助欠發達國家發展產業集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國也應積極與這些國際經濟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
(八)圍繞產業集群的發展而系統調整相關政策
產業集群是一個綜合體,它的發展涉及到諸多的經濟政策,如土地、稅收、產業導向、外貿、科技、中小企業發展、項目審批、投融資體制等。因此,在制定產業集群發展政策時,必須對相關經濟政策進行系統的調整,僅僅調整其中的一兩個政策往往無助于產業集群的發展。目前,最重要的是對一些制約著產業集群發展的經濟政策進行調整或撤銷。??
【培育產業集群、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相關文章:
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若干意見08-12
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若干意見08-15
大力培育產業集群 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08-12
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支撐對策08-05
發展產業集群的幾點思考08-12
發展產業集群的幾點思考08-15
信息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效應分析08-26
我國政府促進自主創新的人才戰略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