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財政學論文>中美西部開發的對比與啟示

    中美西部開發的對比與啟示

    時間:2023-02-21 19:27:29 財政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美西部開發的對比與啟示

    一、美國西部開發
      美國對西部的大規模開發,準備于19世紀40、50年代,開始于南北戰爭時期,完成于20世紀中葉,前后經歷了100多年時間。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后,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擴張。1803年美國利用英法爭霸歐洲及法國在海地的軍事失敗,以聯英抗法相要挾,用1500萬美元“購得”路易斯安那;1845年武裝吞并得克薩斯;1846—1848年,通過美墨戰爭強占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等地。到南北戰爭為止,美國已成為瀕臨兩洋面積達777萬平方公里的美洲大國。為了消化擴張得到的領土,美國采取了一糸列開發西部的政策。美國西部的開發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一)采礦業的興起與發展
      1848年,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引起轟動,次年即有6-10萬人涌向那里。大批的淘金者涌向西部,拉開了美國西進的帷幕。但是,由于淘金熱時期所發現的礦藏多為河水沖積而成的沙金,礦層很薄,開采量不大,而且范圍有限,因此,到1853年,加州各淘金點陸續枯竭,采礦業進入蕭條期。由淘金熱興起的舊金山首當其沖。1854年該市有77個廠家破產,1855年增至197家,其人口也由1854年的58000人減為1857年的23000人(注:K·科曼(Katharine  Coman):《遠西部的經濟起源》,Economic  Beginnings  of  the  Far  West,紐約1921年版,第387頁。)。深層礦藏的發現和深層采礦技術的應用扭轉了采礦業萎縮的局面。1859年,內華達的康斯托克礦脈和科羅拉多州的派克山谷發現富礦,興起了第二次淘金熱。內華達和康斯托克的富礦金銀等貴金屬的蘊藏量為當時世界所罕見,但多半位于近千英尺的深層。不久,在這兩大礦試行深層鉆探獲得成功,引發了采礦業的巨大變革。由于采用機械采掘,深層采礦不僅可以開采早期無力開采的較深礦層,而且可以對各種混合性礦藏進行綜合開采,因而急劇擴大了采礦業的范圍。由于深層采礦需要大量資本和技術,因而,個人采礦逐漸被股份制企業采礦所代替,相應地,采礦業進入了工業性開采階段。1875年以后發生于南達科他州的第三次淘金熱,將西部人口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數量。1848年以前,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連同印第安人在內還不足50萬人,到南北戰爭爆發前的1860年,西部人口已增至450萬,1900年達到1640萬,而到1910年西部人口幾達3000萬。(注:參見  Sianey  Ratner  and  Others,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m  Economy,N.Y,1979,P258.)
      采礦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的形成。每當有新礦發現,人們便趨之若鶩。他們每到一地,就安營扎寨,建立礦業營地(mining  camp)。這種礦業營地,實際上就是以礦區為基礎的社區。在淘金采礦的過程中,許多營地隨礦源的枯竭而消失,只有少量發展成后來的城鎮。因此,嚴格地說,礦業營地還不是城鎮。但是,不可否認,礦業營地作為礦區的社會經濟中心,“吸引并帶動了文化交融和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活動”(注:D·A·史密斯(Duance  A·Smith):《落基山區礦業營地:城市邊疆》,Rocky  Mountain  Mining  Camps:The  Urban  Frontier,林肯1967年版,第8頁。),使人們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初步熏陶。這種文明在礦業營地此消彼長的過程中,通過人們的流動得以繁衍與升華。因此可以說,礦業營地是城鎮的雛形,也是未來城市的雛形。
        (二)交通的變革與基礎設施的完善
      美國交通的變革經歷了公路、運河、鐵路三個階段。修筑公路是從修建收費道路開始的。第一條收費道路是1792-1794年修筑的從費城到蘭開斯特的砂石路。到19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修筑收費道路的高潮,其規模,是20世紀以前所少見的。在這股熱潮的推動下,建成了第一條通往西部的昆布蘭大道。昆布蘭大道是由聯邦政府出面修建的第一條大道,因此也以“國家大道”而聞名。隨著西部開發和進入西部的移民越來越多,打開通往西部的通道成為緊迫的需要。1806年,國會授權聯邦政府修建一條通往西部的大道,即昆布蘭大道。這條大道東起昆布蘭,經馬里蘭往西,終點在伊利諾斯州。1811年開工,幾經延誤,修到伊利諾斯州的范達利亞時已是1852年了。昆布蘭大道的修通,對西部的早期開發起了直接的促進作用。
      在修筑公路的同時,興起了開鑿運河的熱潮。由于開鑿運河需要的資金數量大,初期開鑿的一些短小運河都難以贏利,加上缺乏必要的工程技術知識,進展十分緩慢。直到著名的伊利運河修建成功,才有力地推動了運河的修建。伊利運河從奧爾巴尼到伊利湖畔的布法羅,全長363英里,1817年動工興建,1825年全線完工。伊利運河全由地方集資建造,前后耗資1000萬美元,聯邦政府未給予任何資助,但通航僅10年,便由通行稅全部償還了成本,隨后通行稅便成為紐約州的收入。伊利運河的修通,極大地改觀了東西部的交通運輸狀況。從奧爾巴尼到布法羅,原來要輾轉20天,現在只要6天,運費也從每噸90-100美元下降到8-10美元。(注:劉宏誼:《交通運輸的變革是經濟開發的先聲》,《世界經濟文匯》,1984年第3期,第56頁。)
      聯邦政府為改善西部交通,大力援助和推動橫貫大陸鐵路的修建。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為鼓勵私營公司向鐵路投資,撥出大量土地和資金資助鐵路建筑。1862年國會通過了“太平洋鐵路法”,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可免費取用國家土地上的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每修筑1英里鐵路,撥給線路兩側各10英里土地。以后北方太平洋鐵路公司在各州境內每修筑1英里鐵路,得到鐵路兩側各20英里的土地,而在未正式成為州的地區則獲得線路兩側各40英里的土地。從1850-1871年,根據國會立法,聯邦和各州政府總共撥給各家鐵路公司的土地約2億英畝,為鐵路建設發放的貸款近6500萬美元(注:菲特、里斯:《美國經濟吏》中譯本,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2頁。)。至19世紀末,中央聯合太平洋、圣他菲、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和大北方等五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先后建成。1860至1914年美國鐵路線由3萬英里增至25.3萬英里,躍居世界第1位。其中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鐵路網增長速度最快,從1865年到1920年中西部大約40%的鐵路是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修建的,至1914年西部鐵路里程已占全國總里程的一半。(注:沙伊貝、瓦特、?思{:《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頁。)
      鐵路對推進

    西部移民和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鐵路的修建往往走在移民的前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不僅促進了東部居民迅速向西遷移,推動了大平原和遠西部的開發,而且通過四通八達的鐵路網把東部和西部的經濟政治聯系起來,打開了西部農牧業發展的門戶,使農場主和牧場主將產品投向國內外市場,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工農業的迅猛發展。
        (三)土地政策
      美國獨立后便實行了西部土地國有化和向西部移民開放的政策。內戰爆發后,廣大農民爭取無償分配西部土地的斗爭達到高潮。林肯政府為了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奴隸制的斗爭,1862年5月頒布了“宅地法”,規定移民只要交納10美元證件費,便可在西部占有160英畝的荒地,耕種5年后,就獲得合法所有權。“宅地法”實現了無償地分配西部國有土地的原則,為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宅地法”的吸引下,大批農民涌向西部。1862-1900年按“宅地法”撥出的土地約8000萬英畝。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明尼蘇達和達科他各州,由于土地肥沃雨量充足,1863至1880年之間新建了24萬個農場,其中有一多半是按照宅地法令獲得土地的。(注:沙伊貝、瓦特、福克納:《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頁。第50頁。)但是,在子午線100度以西,因干旱少雨,160英畝土地不足以維持生計。1873年聯邦國會頒布“育林法”,規定凡愿植樹40英畝者(1878年改為10英畝)除宅地外可再獲得160英畝土地。按這一法令“申請育林”的移民總共獲得974.5萬英畝土地。(注:菲特、里斯:《美國經濟史》中譯本,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頁。)1877年國會在牧場主要求下,通過了“荒地法”,規定大平原地區,每個移民每英畝先付25美分,就可以占地640英畝荒地,但必須保證3年內對其中一部分荒地進行灌溉,經有關機關檢查合格后,再補繳每英畝1美元的地價,就可以正式取得土地所有權。實際根據這項法令購買的土地,多數是優良的放牧地。1870年頒布了“木材和石料法令”,政府對不適于耕種,而能采伐木材和開采石料的土地,申請人可按每英畝2.5美元的地價購買160英畝土地。這項法令僅適用于西海岸的三個州和內華達州。1892年又推廣到其他“公地州”。“木材和石料法令”大大推動了對美國西部森林地帶的開發。(注:徐瑋:《內戰后美國對西部邊疆的開發及其作用》,《北方論叢》,1985年第3期,第80頁。)
       。ㄋ模┮泼裾
      通過“購買”和武裝吞并,美國領土急劇向西擴張。到南北戰爭結束時,美國領土達777萬平方公里。當時廣袤的西部地區居住的是印第安人。為了從經濟上將西部擴張的領土納入到美國的控制之下,聯邦政府大力推行鼓勵移民的政策。1864年成立了“移民局”,通過了“鼓勵移民法案”,西部各州也設立了“移民推進局”,到歐洲、亞洲和拉美招徠移民。同時,各鐵路公司對購買其土地的人提供信貸。移民政策為開發西部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從1861年至1910年期間,大約有2200萬移民遷入美國境內,其中大部分隨著移民浪潮涌進西部。19世紀最后30年移民中的男性占3/4,其中14-45歲的青壯年占83%。(注:豬谷善一:《美國社會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97頁。)1860-1900年美國人口總數從3100萬增至9200萬人,半個世紀增長了2倍。大量移民的遷入和人口的增加為開發和建設西部提供了一支強大的生力軍。移民大部分是歐洲各國的熟練工人和破產農民,他們帶來了歐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推動了美國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力的提高。
        (五)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以后對西部的開發
      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后推行“新政”!靶抡钡囊粋最重要內容,就是對西部落后地區的開發。1933年5月18日,羅斯福政府頒布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法,以對田納西河流域實行綜合治理。據此法案,成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負責控制洪水,改善河運,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開發田納西河及其支流的電力資源。其管轄范圍一般限于田納西河流域盆地,包括亞拉巴馬、佐治亞、肯塔基、密西西比、北卡羅來納、田納西和弗吉尼亞7個州的部分地區。管理局系國有公司,由三人委員會負責管理,委員由總統征得參議院同意后任命。該水利系統,最初著重控制洪水,統一管理所有的水壩,效果顯著。管理局在9座主要水壩建造了航行船閘,加深和改良航道,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和私營企業投資興建沿河港口設施,從而促進和發展了河運。管理局是這一地區的唯一供電者,到20世紀80年代初,有51座水壩水電站、12座火力發電站、2座核電站,發電量共計3000萬千瓦以上。在全國,田納西河流域電價最低。管理局的設立,促進了這一流域農業和工業的發展。
      西部地區的開發,對美國迅速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一,西部開發不僅為獨立后的美國帶來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源泉,而且完成了美國東西部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運河的修筑和汽船的應用,以及全國鐵路網的完成,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國內貿易格局,使東西部經濟聯系空前加強。到19世紀末,美國統一的國內市場基本形成,各地區經濟專業化已形成比較穩定的格局。第二、西部開發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既需要充分的糧食、原材料和資本的供應,又需要有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西部開發使美國始終保持著一個堅實的農業基礎,保證了糧食和棉花等基本物資的供應,同時促進了工業化的發展。落基山區金銀礦業的發展,特別是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也給美國資本主義工業化以有力的資金支援。第三,西部開發促進了美國近代意義上的農業革命。由于西部開發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因此,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引起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到19世紀下半期,美國不僅在農業機械化方面居世界前列,而且其農業科技水平也舉世無雙。大量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促成了美國農業的革命性變化。(注:易誠:《美國西部開發對中國的啟示》,《金融研究》,1994年第12期,第26頁。)
          二、中國西部開發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西部地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開發,第一次是“一五”時期以156項建設項目為核心對西部地區的建設,第二次是“三五”時期以“三線”建設為核心而進行的開發。這兩次西部開發都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通過強有力的國家計劃實現的,F在對西部進行的開發實際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西部地區進行的第三次大規模開發,所不同的是,第三次西部開發采取的將不再是計劃經濟模式,而是市場經濟模式。
        (一)“一五”時期以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為核心對西部的開發
      第一個五年計劃將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發展重工業就是建立起現代化的鋼鐵、機器制造、電力、燃料、有色金屬、化學工業等等。解放前,我國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只占很小比重,而且主要是一些輕工業,這些輕工業很多還集中在沿海地區。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改變舊中國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況,在生產力的布局上實行了均衡發展的方針。舊中國的經濟是一種半殖民地經濟,工業設施的70%集中在沿海一帶,

    內地工業,也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微弱的中國工業過于集中于東部沿海一隅,不僅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對于國家的經濟安全也極為不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紤]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將機械加工企業,布在原材料生產基地附近。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其中民用企業106個,除50個布置在東北地區外,其余絕大多數布在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29個,西部地區21個;44個國防企業,除有些造船廠必須擺在海邊外,布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有35個。150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投資869514萬元,占實際投資額的44.3%,其余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646265萬元,占32.9%;西部地區392098萬元,占20%。106項民用企業在西部地區建設的21個項目中,能源項目有:銅川王石凹立井、西安熱電站、烏魯木齊熱電站、酃縣熱電站、蘭州熱電站、成都熱電站、重慶電站、個舊電站;有色金屬項目有:云南錫業公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東川礦務局、會澤鉛鋅礦;石油化工企業有:蘭州煉油廠、蘭州合成橡膠廠、蘭州氮肥廠;機械制造企業有:蘭州石油機械廠、蘭州煉油化工機械廠、西安高壓電瓷廠、西安開關整流器廠、西安絕緣材料廠、西安電力電窗容器廠。(注:董志凱:《關于“156”項的確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3-106頁。)由于每一個重點建設項目還需要安排一系列其它配套項目,因此,“一五”時期對西部地區的大規模投資,極大地改變了西部地區的落后面貌,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并且為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西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
      156項重點工程的建設,使我國初步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如果沒有“一五”期間的開發,新生的共和國就很難站穩腳跟,就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一五”時期對西部的開發,在傳統的、自然經濟的框架中,嵌入了現代意義的工業企業,它們在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ǘ┮浴叭”建設為核心的西部開發
      對西部地區的第二次大規模開發要算是“三五”時期開始的“三線”建設了。“三線”建設與對當時國際形勢的估計是密切相關的。斯大林去世后,蘇共當局把中蘇兩黨之間的思想分歧擴大到國家關系方面,不斷對中國施加壓力。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對華援助合同,并決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蘇聯專家,并向中國逼債,妄圖以此逼使中國就范,把中國納入它的全球戰略軌道。同時在中蘇邊界不斷進行武裝挑釁,進犯我國的領土,煽動邊民叛逃。1963年7月25日,蘇聯同美國、英國在莫斯科簽訂了旨在限制中國等無核國家發展核武器的條約。而同時,美蘇還揚言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蘇對立已發展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數千公里的中蘇邊境線上一片緊張氣氛。印度政府也乘機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并發動部隊入侵我國。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領導人借鑒二戰時期蘇聯的工廠都在歐洲地區,在后方沒有建立戰略基地而受到希特勒攻擊的教訓后,做了備戰備荒,建設“三線”的決策。
      一、二、三線的劃分,不純粹是軍事的考慮,在可能的范圍內,也考慮了經濟的合理布局。按此項原則,“三線”地區大致是以甘肅省的烏鞘嶺以東、山西省雁門關以南,京廣鐵路以西和廣東省韶關以北的區域的廣大地區。其范圍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七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湖南、山西四省的西部地區,共約31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3。其中又分為西南“三線”和西北“三線”兩大片,西南“三線”包括四川、貴州、云南三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湖南西部(湘西地區)和湖北西部(鄂西地區)。西北“三線”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河南西部(豫西地區)和山西西部(晉西地區)!叭”建設的布點與選址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大分散、小集中。1965年“三線”建設拉開帷幕,1966年全面展開。1966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以加快“三線”建設特別是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建設西南和西北的“三線”工程項目,其中西南“三線”又是重中之重。“三線”建設的重點項目有:修筑連接西南的川黔、成昆、貴昆、襄渝、湘黔等幾條重要干線,建設攀枝花、酒泉、武鋼、包鋼、太鋼等五大鋼鐵基地以及為國防服務的10個遷建和續建項目;煤炭工業重點建設貴州省的六枝、水城和盤縣等12個礦區;電力工業重點建設四川省的映秀灣、龔嘴、甘肅的劉家峽等水電站和四川省的夾江、湖北省的青山等火電站;石油工業重點開發四川省的天然氣;機械工業重點建設為軍工服務的四川德陽重機廠、東風電機廠、貴州軸承廠;化學工業主要建設為國防服務的項目。1965-1975年的11年,是“三線”建設投資比較大的時期。1966-1975年“三五”、“四五”期間,累計向“三線”地區投資1173.41億元,“三五”期間“三線”建設投資額占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高達52.7%,“四五”期間下降到41.1%。(注:參見馬泉山:《新中國工業經濟史》,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254頁。)
      “三線”建設是當時特有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的產物。由于當時面臨蘇聯巨大的軍事威脅,“三線”建設的核心是國家的國防安全,不能將經濟建設放到主要地位,因此,無論在縱向上與建國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比,還是在橫向上與同時期的東部地區比,經濟效益都是比較低的。由于“三線”工廠遠離大城市,不自己建設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就不能生存,因而從一開始這些企業的各種社會保障、后勤服務一應俱全,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盡管如此,“三線”建設對于促進內地經濟發展、改善經濟布局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西部開發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加快西部地區大開發的戰略決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對西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開發。實施這一戰略,是黨中央根據鄧小平同志關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作出的重大決策。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思想。一個大局,就是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使之較快地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就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比如本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提出經歷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期,理論界提出了“梯度推移”理論。其主要內容是:我國地域空間經濟發展水平可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帶,中、西部地區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技術力量薄弱,資金不足,大多數地區處于“中間技術”地帶,有的甚至處于傳統技術地帶;而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區則具有“先進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力量。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時序選擇應當是:由東向西,按技術梯度,使“

    先進技術”地帶逐漸向“中間技術”地帶、“傳統技術”地帶推移。隨著經濟發展,通過轉移的加速,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梯度推移理論提出之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政策制訂上,都對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五”計劃對3個地帶經濟發展戰略的闡述,側重點也與梯度推移理論的含義基本相同。比如東部沿海地區的目標是“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新方向發展”;中部地區要“加快電力、煤炭、有色金屬、磷礦、建筑材料的開發和建設”,“加快長江中游沿岸地區的開發,使之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布局由東向西逐步轉移的重要紐帶”;西部地區則是“大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為進一步開發建設作好人才準備”。
      “七五”以后,由于實行了由東向西逐步梯度推移的政策,業已存在的東西部差距進一步拉大。從“九五”開始,國家逐步實行了緩解東西部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定:優先在中西部地區安排資源開發和其他設施建設項目;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增強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實行規范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支持;加快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步伐,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區;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強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聯合與技術合作等。
      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總書記在西安指出,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應該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提出,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抓緊研究西部地區大開發。1999年8月,朱镕基總理先后赴西部6省區實地考察和調研。1999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8個方面具體部署了2000年的經濟工作,其中一項就是:抓住時機,著手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2000年1月19日至22日,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在京召開了西部地區開發會議,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集中力量抓好關系西部地區開發全局的五項重點工作,即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養。至此,西部大開發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第三次西部開發與前兩次西部開發顯著不同的地方是,這次西部開發是在我國贏得寬松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改革開放20年取得了豐碩成果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因而,可以按照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實施西部開發的具體措施。這次開發還面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國際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的巨大機遇,因而可以實現跳躍性發展,F在,中國的經濟體制正在實現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因此,西部開發不能沿用以前的模式,必須要有新的思路。借鑒美國和中國西部開發史上的經驗教訓無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中美西部開發史對我們的啟示
      美國西部的開發模式,是指在自由市場經濟背景下,在大規模人口遷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工業化所提供的先進物質技術手段,開發各種自然資源,促進美國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就其性質來說,它是一種帶有典型意義的區域經濟開發范式。美國西部開發基本上實現了美國政府的戰略目標,即完成東西部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對美國國民經濟的起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西部傳統的開發模式則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下,通過強有力的國家計劃,集中有限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布局中國工業,使西部地區初步建立了現代工業。前兩次開發雖然極大地改變了西部的落后面貌,有效地縮小了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但由于它們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下進行的,在投融資、理財、調動各方積極性等諸方面均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條件下,西部開發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在這方面,中美兩國西部開發史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一)把生態建設放在西部開發的首要地位
      無論是美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還是我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都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資源豐富,但由于濫伐森林、濫墾草原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原因,生態環境仍十分脆弱。特別是由于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圍湖造田等原因,西部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壞。西部地區位于中國大江大河上游,環境惡化不僅妨礙西部自身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對中下游的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因此,這次西部開發再不能走破壞生態環境的老路了,而必須把生態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把保護生態作為一切開發項目的前提條件。生態建設方面尤其要注意水資源的管理與利用問題。我國是被聯合國列為嚴重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因而水資源的管理與利用具有更大的戰略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解決用水問題是中國廣袤內地開發的關鍵。只有確保這個遼闊地區充足的用水,西部開發才能實現。西部開發不僅需要修建鐵路、公路、天然氣管道這樣的工程,而且還需要修建像“南水北調”這樣的巨大工程。近數十年來,我國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正在遭受嚴重的干旱,黃河沿岸的一些地區旱災已經持續多年。在一些地區,千百萬人與牲畜沒有足夠的飲用水。這種狀況已經危及到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條件。因此,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為全國特別是東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屏障,這應是西部大開發的首要內容。
       。ǘ┘葓猿质袌龌瓌t,同時又充分發揮政府在西部開發中的重要作用
      美國西部開發一開始就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展開的。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經過上百年的開發,美國西部實現了與東、中部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而我國前兩次西部開發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下展開的,形成了二元結構的格局。在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西部開發自然不能走計劃經濟的老路,而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即讓市場在西部開發中起基礎性作用,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融資方式多元化。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西部開發中的作用。無論是美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還是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政府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政府對西部開發事務的介入,不僅涉及到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特別政府部門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對西部發展的資金投入與收入所得的再分配。前者如1933年羅斯福總統“新政”法令的頒布,政府對救濟工程項目和公共工程的大規模開支以及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成立;1962年及此后肯尼迪與約翰遜總統“扶貧”的社會實踐,地區再開發法案(1961)、人力發展和訓練法案(1962)、加速公共工程法案(1962)、經濟機會法案(1964)、公共工程與經濟開發法案(1965)、阿巴拉契亞區域開發法案(1965)以及經濟開發署的成立等等。后者如1968年聯邦政府對各州、地方政府和居民個人財政補助達250億美元,全國人均126美元。而西部特別是山區各州則遠遠高于東部某些州,補助超過平均數的在西部有22個州。這些補助款項是按不同的方案支付的,其中2/3用于公共補助、公路、教育、農業保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研究工作。而那些給政府提供大量稅收的最富裕的地區,平均每人獲得的補助最少,因而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所得再分配。美國政府從原來較發達的東北部和中北部征集了大量的稅收,然后又通過財政支出各

    種渠道,將相當大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西部與南部經濟的發展,僅1975年就有106.39億美元的資金從東北部和中北部流入西部地區。當然這不是1975年特有的現象。例如1984年聯邦政府的6995.28億美元財政支出中,西部地區又得到1580.87億美元,占總支出的22.6%。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西部遠高于其他各州,占全國第一。聯邦政府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為西部的開發與發展解決了資金的困難。
       。ㄈ┕膭钜泼窈腿瞬诺牧鲃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移民對西部地區的開發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美國西部開發中,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和淘金熱的興起,吸引了歐洲大量移民。如果說淘金熱興起時的移民是靠利潤的誘惑和市場的自發作用,那么到后來,政府的引導對西部地區的移民起了重要作用。從1784年至1832年,聯邦政府連續頒布了6個出售西部土地的法令,售地限額由640英畝降到40英畝,每畝市價由2美元降到1.25美元。1862年5月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土地的廉價出售和低價租賃吸引了大量移民去西部定居。移民隊伍中不僅有普通的勞動者,而且有掌握各種技藝的高素質人才,有商人、資本家和各種手工業者。他們富有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對美國西部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而在中國西部開發的歷史上,無論是“一五”、“二五”時期156項在西部的建設,還是“三五”、“四五”時期的“三線”建設,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遷入了大量移民。他們遍布各行各業,為西部地區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全面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向西部地區移民不能采取計劃經濟時期的方法,但可借鑒美國移民的方法,即為移民提供大量的獲利機會和發展空間。在這方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吸引人才的方法也可資借鑒,即為各類人才提供優越的物質待遇,以及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人才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最大特點是可流動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流動也是遵循最大利益原則規律的。
        (四)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美國在西部開發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按照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交通運輸應是第二次產業巨大發展的產物。但在美國西部開發中,美國政府和人民一開始就致力于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和改良,把西部開發置于一個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上。據統計,從1830年到1915年,美國鐵路里程曾以每年3415英里的速度遞增。19世紀末基本形成全國鐵路運輸網。全國鐵路網絡的形成,對西部開發和國民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經濟學家稱19世紀的美國基本是一部鐵路成功史。交通運輸業的優先發展,促進了西部經濟的地區專業化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也為西部其他部門、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因此,在新一輪的西部開發中,一定要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的建設除了修建公路和鐵路外,還需要修建水利設施。我國的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條件是不一樣的,西北干旱少雨;西南濕潤多雨,水資源豐富。因此,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應有所區別?傮w上來說,當條件具備以后,應啟動實施西線的南水北調工程,這對于緩解西北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狀況是十分必要的。西北地區水的問題一旦解決,廣闊的荒漠就會變成萬頃良田,西北的生存環境就會得到根本的改變,我國的生態環境也會相應改善。我們還應看到,美國的西部開發和中國的西部開發所處的時代是不一樣的,美國西部開發正處于工業革命和工業經濟時代,公路網和鐵路網無疑是工業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中國的西部開發正處于知識革命和知識經濟已現端倪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知識網和信息網。而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遠未完成,因此,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除了大力興修水利工程,建設公路網和鐵路網外,還需要建設知識網和信息網。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根本差距在于人的素質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質是改善西部地區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徑。
        (五)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
      所謂增長中心是指能促進相應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增長的經濟中心地區,大都表現為規模不同的大小城市組成的城市網絡。在美國長達100多年的西部開發過程中,興起了一大批層次不同的增長中心。由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的中心城市組成為不同層次區域服務的增長中心分層結構,幾乎覆蓋了整個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地區,人口遷移、商品流通等都是通過這些中心城市進行的。增長中心對美國西部開發的影響,既表現在增長中心通過商品流、移民流、文化流、信息流的擴散對經濟施加影響的擴散效應上,也表現在該區域通過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聯系使經濟活動趨向增長中心的聚集效應上。一方面,隨著西部開發的進行,一大批建立在地區專業化基礎上的專業化工業城市應運而生,它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地理位置優勢和所在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農牧業產品為直接原料的初級加工工業和為西部開發提供先進技術手段的農機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等,把地區專業化和城市專業化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由于中心城市的出現及其服務市場經濟、組織市場經濟功能的增強,又刺激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并給西部以新的方向和力量。增長中心和周圍地區相互作用,彼此促進,使美國西部的經濟活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種全新的城鄉關系出現了:農村地區為城市的工廠和包裝場供應原料并為它們的產品提供了不斷擴大的市場;反過來,中心城市在通過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以及為雄心勃勃的農場青年提供新機會來服務周圍地區。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既是西部開發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西部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點。而我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只是嵌入了現代意義上的工業企業,對城鄉周圍的經濟聯系注意不夠,結果造成了典型的二元經濟。因此,在我國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中,應注意發揮增長中心的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
       。┯酶咝录夹g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下游產業
      中國西部,現有的工業多以資源初級加工形式為主。20世紀60年代在“全國一盤棋”方針下對西部工業布局的安排,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發揮資源優勢戰略指導下的發展,使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在西部工業結構中占很大的份額,這些工業的發展,對推進西部地區工業化、對支援全國經濟建設都曾作出過歷史性的貢獻。但由于采掘工業有個越采越深、成本遞增以至資源枯竭的問題;上游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和收益,亦遠低于下游產業。因此,西部地區不能拘泥于主要搞上游產業,與發達地區一樣,同樣要走產業升級之路;要有選擇地發展下游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實施產業升級的過程,圍繞核心競爭力的發掘與培植,構建有競爭優勢的地區特色經濟。西部地區要想迅速發展,必須有計劃地發展相應的深加工與制造業,生產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出口創匯率的產品,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這方面也可以借鑒美國西部的發展經驗,即有選擇地發展新興工業、高技術工業,把西部的經濟發展建立在較高的技術起點上。當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結合西部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不可能全面鋪開。西部諸省資金實力不足,更應當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急需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上。西部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優先選擇符合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市場前景廣闊,特別是具有一定優勢和基礎的產業,但在推動的過

    程中要注意防止盲目性和重復建設。如果沒有強大的技術基礎做后盾,沒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支持,西部大開發的基礎和后勁將十分脆弱,東西部差距將不僅不會縮小,反而將會進一步拉大。
      中國西部的大開發是一項既宏大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國西部開發經歷了100多年,美國西部全面發展也已有60多年的時間,F在中國西部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大體上相當美國西部20世紀30-40年代的水平,中國東部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目前也不如美國西部。因此,中國西部的開發建設,也不可能在很短時期內完成,必須有“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不懈努力和相應的戰略對策;既要確立到21世紀中期的長遠目標,也要有與之銜接配套的中期和短期的分階段滾動實施方案。因此,西部大開發需要統籌規劃,要分步驟、有重點地推進。


    【中美西部開發的對比與啟示】相關文章:

    中美軟件模式對比的啟示08-05

    中美西部開發之比較08-07

    地方文獻與西部開發08-09

    長征精神與西部開發08-16

    論西部大開發中的西部館藏資源開發08-05

    論西部開發與合力引資08-12

    從美國西部開發看我國西部發展08-07

    談西部開發中的金融支持08-07

    談西部開發中的金融支持08-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一级一级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videos|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韩色老头中文字幕 | 免费欧美大片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