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長江三角洲整體競爭力研究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聯系在日益加強,經濟區內部的合作和交流在不斷提高。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一體化進程已初步具備了相對成熟的條件,并有了良好的基礎和開端。許多重大合作項目正在積極進行之中,不同層面的區域合作機制也在初步建立和運轉。一體化進程是一個需要高度協調的復雜過程,但一體化的程度直接決定著區域整體的競爭力。因此,適應國際國內環境條件的新變化,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整合,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合作與發展的一個十分迫切的戰略性任務。推動該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對于提高該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一、長江三角洲的范圍
傳統意義上對長江三角洲范圍的界定是指以上海市為中心的大都市經濟圈,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鎮江、南通、泰州(即“蘇南”地區),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即浙東北地區),共計15個城市。考慮到行政區劃對經濟圈劃分的影響以及近年來蘇北地區和浙江西南部地區與傳統長江三角洲地區之間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經濟聯系的加強,這里取大長江三角洲的概念,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
二、長江三角洲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最重要的經濟貿易區域,不僅處于長江經濟帶的核心和龍頭地位,而且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經濟總量大,約占全國的1/5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力量和國家政策的雙重作用下,我國各種經濟要素和生產力布局正在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集聚。從經濟地位的變化來看,長江三角洲以只占全國2.2%的土地面積(約21.1萬平方公里)和占全國10.9%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22%的國內生產總值(2001年),這一比重比1990年提高了約5個百分點。從發展趨勢來看,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這種區域極化的趨勢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因此,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全國經濟體系中具有支柱性的作用,該地區的發展對于全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增長速度快,對全國的帶動作用突出
長江三角洲既是我國社會經濟資源最密集的地區,也是高新技術發展的核心地帶,又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區域。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來看,浙江、江蘇和上海市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四位和第十九位,除上海外均超過全國同期10.09%的年均增長速度。
圖1 1996~2001年人均GDP和GDP增長率(圖中X軸為人均GDP,Y軸為GDP增長率,兩組值是原數據的對數值,兩坐標分別是該組數據的平均值,表示全國的平均水平。圖2相同)。
圖2 1991~1995年人均GDP和GDP增長率
如圖1和圖2所示,1990年代以來,三省市的人均GDP水平和GDP增長率均處于全國前列,特別是1996年以來,該地區呈現出整體快速發展的勢頭,三省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均連續達到年均10%以上,人均GDP和GDP增長率均處于全國前6位。另一方面,長江三角洲處于中國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兩條經濟發展帶的交匯點,其對全國的帶動作用正在通過這兩大經濟帶產生集聚與擴散效應,使長江三角洲的經濟腹地擴展到全國更大范圍。同時,沿海和沿江兩大經濟發展帶具有動態比較利益高和潛在市場容量大的優勢,使長江三角洲能夠與兩大經濟發展帶共同實現資源稟賦、產業調整、資金融通、技術援助、信息服務等多方面的優勢互補,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本區的產業結構層次和經濟綜合實力。
(三)區位條件好,是我國對外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海岸線的中段,扼長江入東海的出海口,臨江瀕海,海陸兼備,集“黃金海岸”和“黃金水道”的區位優勢于一體,優良港址眾多,上海港、寧波港和南京港與乍浦港、舟山港、鎮江港、南通港等一起組成中國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2000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萬箱,位居世界第六位,其吞吐量已占全國沿海港口總量的近1/4;寧波港也是國內少有的能接卸30萬噸級超大型巨輪的港口,貨物吞吐量接近億噸。這一優越的區位條件使得該地區成為我國對外聯系的重要樞紐和前沿陣地,也決定了該地區在我國對外開放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將率先實現與國際社會的接軌。
三、長江三角洲整合的基礎條件
(一)發達的基礎設施和網絡型區域交通條件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運輸成本的下降對于區域經濟交流和整合具有基礎性影響。目前,長江三角洲區域內的鐵路、機場、港口、公路、水路、郵電、通訊、電力等互聯成網,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便捷,消除了多年來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截止2001年底,該地區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375公里,內河航道里程達到36342公里,公路里程達到108949公里,高速公路達到2271公里,其中公路網密度達到52公里/百平方公里,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等級公路占公路里程的比重高達87.4%。長江三角洲地區基礎設施完善化與一體化為區域經濟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完備的工業體系和互補性區域經濟結構
長江三角洲工業發展表現出以下三大特點:第一,工業門類齊全,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化纖、紡織、機械、電子、鋼鐵、有色冶金等工業在全國占有相當重要地位,鋼產量占全國1/2,鋼材產量占1/4,化纖產量占1/2,汽車產量占1/5,擁有寶鋼、大眾汽車、躍進汽車、熊貓電子、揚子石化、金山石化、鎮海煉化等一批優勢企業。第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電子通信、生物醫藥、新材料等諸多高新技術產業重要基地,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也居全國領先位置。第三,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到1999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達到44.2%,比1990年提高了22.9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只提高6.7個百分點。分省區看,上海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1999年為78.1%;而江蘇和浙江則比較低,分別為35.3%和31.3%。
(三)雄厚的科教資源和均質化區域發展水平
長江三角洲集中了全國眾多的科技與教育力量,擁有雄厚的綜合科技實力,綜合科研與教育水平代表著全國一流水準。特別是上海、南京、杭州,匯集了許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全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從總量指標來看,目前該地區人口占全國10.9%,而高等院校、高校教師、在校大學生、科研機構數和各類科技人員分別占全國13.9%、14.9%、16%、12.7%和14.4%。而同期廣東人口占全國5.8%,上述其他指標分別為4.7%、4.3%、5.4%、5.2%和3.1%。該地區科研開發機構的科技人才數約為全國的1/7,科學家、工程師人數接近全國的1/6,高、中級技術人員約為全國的1/5,被SCI、ISIP、EI收錄的論文約為全國的1/4,技術市場成交額約為全國的1/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約為全國的1/5,約70~80%的大中型企業的主要技術裝備得到更新,企業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
構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地區經濟整合方式及其程度,與其經濟均質化程度有密切關系。如前所述,該地區的人均GDP水平同處于全國前列,三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接近。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各地區相對較小的經濟差異,為在更高層次上擴大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
(四)明顯的體制優勢和兼容性區域制度環境
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稍晚于珠江三角洲,但是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體制轉軌進程明顯加快。隨著國企改革深化、鄉鎮企業轉型和私營個體企業地位的確立,長江三角洲形成了“多輪驅動,齊頭并進”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三資”工業已經成為支撐地區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并與國有工業和鄉鎮工業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同時,該地區已建立了一批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金融、技術、商品等要素市場,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額超過百億元的商品市場。據統計,在全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江三角洲就擁有6個,其中包括華東不銹鋼中心批發市場、上海寶山鋼材交易市場、寧波開發區生產資料綜合市場、紹興中國輕紡城原料市場等。并且,長江三角洲內的商品和生產要素交易活動十分活躍。更為重要的是,以個體和私營主為主體的商會正在這一地區興起,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中介組織和行業自律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有助于加強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而且更能成為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一股重要力量。
(五)發達的城市群落和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
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也有力地推動了區域城市化進程。目前,在長江三角洲所屬70個縣或縣級市中,已有40個縣或縣級市已經是都市外圍縣,已經形成從南京、鎮江、揚州、蘇錫常,經由上海再到杭嘉湖紹直至寧波,以上海為核心、包括12個都市區的都市綿延區(或稱城市帶),總人口已達5500多萬,其中按戶籍統計的非農人口2500萬,考慮到大量的隱性非農人口,實際非農人口可能超過3500萬。長江三角洲城市帶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寧波等為次級中心,城鎮體系等級齊全。在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35個城市里,長江三角洲地區占了10個;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占有一半,本區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六)共同的認識和良好的區域協調機制
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聯合與協作源遠流長,1982年公布的“六五”計劃曾正式明確“編制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區規劃”,并建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目前,上海在國內經濟協作中控股、參股、聯營的項目,有1/3與長江三角洲合作的,有60%的市外投資投向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同時,長江三角洲各城市來滬興辦企業參與浦東開發,企業戶數和注冊資金分別占外省市來源的1/3和1/2。1997年,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正式成立了由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參加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協調會,從政府到企業對進一步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間的合作達成了共識,并提出了合作的規劃和實施步驟。
四、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大
人口密集、面積狹小,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正在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日益開放的對外環境又使得這一地區已有的優勢面臨沖擊。從國內需求來說,今后一段時期,對應于小康經濟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急需發展,技術創新和知識經濟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更加明顯。人力資本和技術知識是經濟發展的最具有競爭性的要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能會使長江三角洲地區一些傳統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在短期內受到沖擊。因此,長江三角洲要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入資金、技術密集型的高加工度產業,實現經濟結構升級的外部環境并不寬松。
(二)產品出口受到雙重夾擊
發展中地區要同時面對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不同要素比較優勢的雙重夾擊。這種夾擊一方面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高新技術領域的領先與壟斷地位,另一方面來自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長江三角洲地區出口市場多集中于中國香港澳門、日本和美國等少數國家和地區,東歐、南美、中東和非洲市場份額比重較小。由于出口產品的主導產業仍是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內地和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有力挑戰。這一地區一些高新技術產品也大多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競爭力不夠強。
(三)環境保護與工業化進程矛盾突出
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我國酸雨多發區和水環境嚴重污染區域,隨著該區域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問題不僅僅成為高層關心的重大問題之一,同時也成為平民百姓普遍日益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四)區域間競爭日益加劇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已經成為主導我國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三大經濟圈之間的競爭正日趨激烈。目前,港澳臺已與珠江三角洲形成優勢互補、聯合互動的經濟格局,這是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但是,近來,臺商科技電子業赴大陸投資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以前偏重在南方的珠三角區域向長江經濟帶集結,這一點與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的調查十分吻合。臺商最滿意的大陸投資區域為長江三角洲,與其他地區相比,這里投資環境佳、投資風險低,其中蘇州、姚余、蕭山、杭州、奉化、揚州和嘉定7個城市更被高度推薦為適合投資的城市。因此,珠江三角洲產業競爭力面臨來自長江三角洲的嚴峻挑戰。也有學者認為,長江三角洲的比較優勢還在于成本較珠江三角洲低,臺商從成本考慮進行產業轉移符合常規,并不必然導致珠三角工業產業競爭力下降,在電子制造業領域,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臺灣省已經形成一種競爭格局。北京、天津之間的緊密合作也正在進行。三大經濟圈之間的競爭將使得經濟圈內環境條件的改善和經濟技術合作日益重要。
(五)區域內耗依然存在
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是我國體制轉軌時期轄區競爭中的普遍現象,長江三角洲地區也不例外。也應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造成市場分割、地方封鎖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地區之間分工不明、產業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情況也較為嚴重。首先表現為主導產業趨同。滬江浙三省市今后又多以汽車、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電子通信設備等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其次表現為基礎設施重復投資、重復建設。諸如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港口重復建設等問題。 五、提高整體競爭力的對策
(一)加強溝通區內聯系的基礎設施建設
區域內整體競爭力的提高有賴于為區內的社會經濟交流提供更加快捷和方便的條件。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初步形成了綜合化、網絡型的特點,并在公路網密度和快速化方面處于全國前列,但區域一體化建設要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要樹立大區域和一體化的觀念,從整體上考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布局。長江三角洲地區下一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應當是進一步建立溝通區內重點城市和地區聯系的近捷通道,進一步消除阻礙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的基礎設施障礙,進一步建立快速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這對于促進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及沿海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加強區內的整
體規劃功能
區域一體化要求更多地打破現有的以行政區劃為主導模式下的區域功能的分工和分割,應當從城市群和經濟帶的發展著眼,從整體上考慮全區域的發展問題,這就需要超越行政區劃的界限對經濟區的功能進行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同時,對經濟運行效果的度量和考慮也應當更多地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應當引入全區域效益最大化的概念。這就要求在規劃上實行聯合編制,共同構建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發展和布局的整體框架,在城市間進行合理的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要統一協調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對重大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區域協調和配合,使全區形成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勢。
(三)引導和鼓勵區內的產業分工、轉移與調整
針對區域內部產業結構雷同和重復建設的問題,應當進一步加強區內協調,根據各地區的區位特點和比較優勢,通過制定一些共同的政策,鼓勵和引導要素流動,促進區內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為充分發揮區位和經濟優勢,加快區域性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要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協同整合產業優勢,培育若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落,以及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補的產業體系。各地區不宜強調在自身行政區劃內培育和形成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以避免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同構現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區域性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定位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地配合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形成與發展。與此同時,各地要著力于發展特色產品,提高某些重要的優勢產業的競爭力。
(四)實現區內政府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統一化
針對區內各地區之間在包括服務體系、程序、方式、質量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應當以區內服務標準化為目標,努力構建一個具有統一標準的規范化的服務體系,使區內的服務形成特色,達到一流。
(五)加強區內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方面的協調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既要從局部入手,更需要從全局進行協調。對涉及和影響整個區域的生態與環境問題,應當通過一個跨行政區劃的組織和與之相對應的基金和機制來加以協調解決。要積極開展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與生態規劃工作,加強該地區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集約利用有限資源,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體系,制定鼓勵發展環保產業的相關政策,形成多渠道籌集環保資金的機制,實施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區域聯動。
(六)打破地方保護,促進區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地方保護主義對地區發展是一種損害,更不利于全國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進一步破除地方保護和地區封鎖,通過區域內部的統一協調,打破在資金、人才、技術、資產重組、人口和產品流動方面的各種障礙,確保形成區域內部的統一大市場,實現區域內部的市場開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區內以及與區外之間的交流合作。
【長江三角洲整體競爭力研究】相關文章:
整體缺失:新詩研究的最大遮蔽08-07
青島生物谷運行與發展的整體研究08-06
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策略研究07-26
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與策略研究08-07
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與策略研究08-18
我國老年類期刊增強核心競爭力問題研究08-27
我國典型地區區域競爭力初步研究08-07
證券公司特色化經營及核心競爭力研究08-05
推行集成式管理實現教學研究的整體融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