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經濟測度
一、新經濟的定義與幾種測度思路(一)新經濟的定義
首次提出“新經濟”一詞的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1997、1998)以及其他多數美國文獻,均稱新經濟的促成技術僅指信息技術(注:中國文獻中的“新經濟”則多由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微型機電系統等在內的多種技術促成。)。多數人認為,新經濟是過去20年里各種結構變化的產物,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核心是新技術——經濟范式的形成與發展:新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和相關的制度結構。
從經濟科學的角度看,“經濟”的含義有如下方面:(1)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2)產品與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即人們的生產與再生產活動;(3)一國國民經濟整體或其中的各個部門。“新經濟”正是基于上述三方面的一個立體的綜合概念:它并不僅指某一產業/部門或某些產業/部門,但這一或這些產業/部門是“新經濟”概念的核心;這一或這些核心產業/部門的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中具有廣泛甚至全面的應用與滲透力;這一或這些核心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應用與滲透效應擴展到整個社會生產關系,即這些核心產業/部門形成了獨特的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經濟制度型態。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社會三個層面是“新經濟”概念缺一不可的要素。作為新技術,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形成了新的獨立的信息產業部門,與此同時,它在其他幾乎所有國民經濟產業部門都具有全面的應用與滲透力,在此基礎上,信息技術正在徹底地改變社會生活方式與內容。本文認定,當前的新經濟即為信息經濟。
信息產業指同信息的生產、出版、傳遞、處理以及信息設備制造、信息系統建設等活動有關的產業部門的總稱。人們關于信息產業外延的界定有多種觀點,最大的共識在于信息業由屬于制造業的硬信息業和屬于股務業的軟信息業組成,最大的分歧在于軟信息業和硬信息業究竟涵蓋哪些行業。試以2000年正式施行的北美產業分類體系(NAICS-1997)、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第三版)和美國《商業周刊》進行全球信息企業實力排行時所用標準來說明這一分歧,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產業的內涵與外延:四種界定的區別
附圖
信息經濟指信息行業和非信息行業的一切信息活動,大致可分為三部分:(1)信息提供業,指直接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并以信息商品形式出售的產業部門;(2)政府或非信息企業為了內部需要而進行的信息活動;(3)信息工具的制造業,其中信息工具包括計算機、通信、電話、電臺等。信息在經濟生活中地位的上升以至于獨立信息經濟部門的形成及其壯大,都意味著一種全新經濟形態——信息經濟的出現。
(二)幾種測度研究思路
第一,從各種“異常”經濟現象中判斷新經濟是否存在,如美國進步政策研究所(PPI,1999)關于新經濟的系列研究報告。PPI對新經濟的測度指標共有三類71項,為理解和把握新經濟動態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在數據可得性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測度具體的新經濟部門在開業數、生產、貿易、就業等方面活動的規模,如OECD秘書處推出《測度ICT部門》的報告(Pattinson,Montagnier and Moussiegt,2000),按國際社會基本公認的信息通信部門的定義,確立了一個測度ICT部門產出的框架。
第三,在測度新經濟部門直接經濟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測度新技術在傳統經濟部門中廣為應用的間接影響。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從國民經濟核算框架的角度對新的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深入影響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觀點,并指明了目前面臨的諸多數據與方法困境(Landefeld and Fraumeni,2000)。
二、部分國家新經濟基本情況的測度
按OECD的界定,確立信息產業的定義必須依據兩條原則:第一,信息設備制造業的產品必須實現信息處理與通信的功能(包括信息傳遞與顯示),物理現象的刪除、檢測和/或記錄或物理過程的控制必須應用電子處理;第二,對信息服務業而言,產品必須使信息處理和通信功能能夠通過電子手段來實現。這兩條原則將信息產業限定為現代信息產業,即通過電子手段的信息產業,從而同傳統的信息產業如活字印刷術等區別開來。因此,根據聯合國標準產業分類第三版(ISIC-3)的框架,對信息產業的外延做出如下界定:
第一,信息設備制造業由如下生產活動部門組成:辦公、會計與計算機械生產(代碼為3000,下同),絕緣電線與電纜生產(3130),電子顯象管與真空管及其他相關電子元器件生產(3210),電視與收音機發射裝置及有線電話、有線電報設備生產(3220),電視與無線電廣播接收機、音像錄制或翻錄設備及相關制品生產(3230),測量、檢查、化驗導通等設備的生產,不包括工業加工控制設備的生產(3312),工業加工控制設備生產(3313)。
第二,信息服務業由如下生產活動部門組成:機械、設備與耗材(僅限于前述信息設備制造業定義所涵)批發(5150);辦公用機械與設備(包括計算機)的租賃(7123);通信服務(6420);計算機與相關活動(72),由硬件咨詢(7210)、軟件咨詢與估計(7220)、數據加工(7230)、數據庫活動(7240)、辦公、會計與計算設備的維修(7250)及其他計算機相關活動(7290)組成。
據經合組織的專家測算(Pattinson等,2000),1997年,OECD信息產業有58.6萬個企業、1280萬就業人員,創造增加值1.2萬億美元(PPP);1998年,OECD信息產業出口6200多億美元,進口6460億美元。用多變量的K-Means聚類方法,綜合企業個數、就業數、產值、增加值、R&D支出、進口與出口等數據,對上述各指標數據均齊全的14個國家應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聚類分析的結果如下:第一類:美國,為信息產業規模最龐大的國家;第二類:意大利和英國,信息產業規模其次;第三類:澳大利亞、捷克、芬蘭、法國、匈牙利、日本、韓國、挪威、葡萄牙、瑞典同屬OECD內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梯隊。
信息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信息設備制造業、通信業及其他信息服務業三大行業。同樣根據Pattinson等(2000)的數據,SPSS的K-means聚類分析將當前OECD信息產業發展較好的國家分為三類:第一類:服務與通信主導型信息產業國,信息設備制造業、通信業和其他信息服務業的相對比例為3.36:41.31:55.33,如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第二類:均衡型信息產業國,信息設備制造業、通信業和其他信息服務業的相對比例為36.29:24.9:38.82,如加拿大、芬蘭、法、德、英、美和瑞典;第三類:制造業主導型信息產業國,信息設備制造業、通信業和其他信息服務業的相對比例為73.51:20.7:5.79,如韓國和日本。
按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規模,參評OECD國家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德、意、日,以中等比例的的人力創造的
增加值卻相對最低;第二類包括芬、瑞典、英、美,以相對最多的人力創造中等的增加值;第三類如韓國,以相對較少的人力創造相對較高的增加值,即信息產業在GDP中具有相對很高的份額,但在總就業中的比例卻相對最低。從表2知,美國經濟并不是世界上“信息化”最高的國家。1998-1999年,(1)信息產業在本國GDP中所占比重,美國為6.43%,韓國更高,達8.66%;(2)信息產業在就業中所占比重,美國為3.41%,而瑞典、英國和愛爾蘭均比美國高。
按信息產業貿易在總貿易、國內生產與需求中的地位與作用,參評國家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澳、加、意、英、美五國,其特征為“出少進多”:信息產品出口率較低(14.6%),而且在總出口的比重也較低(7.09%);盡管在總進口中的比重約為1/8,但對國內需求的滿足卻比較重要,進口滲透率達19%。第二類,包括芬蘭、法、韓和瑞典,其特征為“出多進多”:信息產品出口率相當高,國內生產量的1/3用于出口(在三類國家中為最高),出口量在總出口中相對較高(達14%);在總進口中約占13%,國內對信息產品的需求高達21%的比例需要進口。第三類,主要是日本,表現為“出多進少”。信息產品是日本相當重要的出口品,出口率達20%,在總出口中更達26%,幾乎是第二類國家的2倍和第一類國家的3.2倍,但國內對進口的依賴卻相當低,進口滲透率僅8.4%,約為第一、二類國家水平的0.4倍。
表2 信息產業在部分國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1998-1999年
附圖
說明:(1)加拿大、芬蘭、法國和德國為1997年數據。(2)研發強度為R&D投入占增加值%,相對勞動生產率為信息勞動生產率與全部勞動生產率之比率,進口滲透率為信息產業進口占國內總使用%,出口率為信息產業出口占本行業增加值%。
資料來源:根據Pattinson等(2000)及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FS,月刊)2001年4月計算。
表3 部分國家信息產業國際地位的比較(占OECD信息產業各指標總值%)
附圖
資料來源:Pattinson,Montagnier and Monssiegt(2000)
在信息產業領域,美國“一超獨強”,日本隨其后,其余國家則均屬于“第三世界”。依據信息產業中企業個數、就業人數、產值、增加值、R&D支出、進口與出口等指標(見表3),K-Means聚類法測算了三類國家間的距離:美、日間的距離為33.56,美國同其余國家的距離為96.27,日本同其余國家的距離為65.92。美國信息產業的國際“超強”地位具體表現為:(1)產出規模很大,產值與增加值分別占OECD總量的46%和49%;(2)增加值創造能力很強,增加值率達49.5%(僅韓國可與其比肩,為48%);(3)發展持續性較強,R&D支出費用占OECD信息產業全部R&D支出的一半以上;(4)龐大的國內市場是美國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
表4 部分國家信息產業發展潛力指標
附圖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00),Table 19,pp.310-311.
信息產業的發展潛力,可以從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技術基礎等方面來評價(見表4),聚類分析法將上述參評國家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美國,產業發展潛力最佳,各項指標幾乎均領先別的國家;第二類為日、韓,發展潛力稍弱于美國卻領先于別的國家;第三類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芬、法、德、意、英和瑞典,信息產業的發展基礎較好,但落后于美、日、韓;第四類包括巴西、中、墨、俄與印度(印度由于缺少一個指標的數據而未能納入計算機統一處理,但也可人工將其判為本類),在參與比較的16個國家中發展潛力最弱。值得關注的是,在世界信息產業領域(主要是計算機軟件)內頗為引人注目的印度,在信息產業發展潛力方面并沒有什么特別出眾之處,可以說是16個比較國中最差的,或者說其信息產業發展的持續性令人懷疑。結合信息產業既有發展成就,信息業基礎設施的國際差別表明,世界信息產業的發展似乎存在“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趨勢。
三、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算:美國實例
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信息產業本身的迅速成長與壯大;其二,信息產品與服務價格的下降推動著經濟體其他部分對其投資與消費的巨大增長。鑒于美國有關統計數據的基礎較好,數據也較系統,本文首先以美國為例,測度信息產業本身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一)美國經濟與信息產業的增長態勢
在美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90年代,以1995年為分界點,無論是產出(注:此處的“產出”概念與GDP概念并不是同一概念。二者的關系為:產出=GDP+家庭和政府部門耐用品引致的服務流量估算值,其中耐用品包括IT產品。)還是投入,信息產業的增長比非信息產業都更為搶眼:
其一,信息技術產品與服務增速更高。非信息技術投資和消費在整個90年代,其年均增長率從未超過3%。而信息產業中,除通信設備生產在90年代前期的年均增幅低于兩位數外,其余時間,計算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以及90年代后期的通信設備生產,年均增速均在兩位數以上,為非信息技術投資或消費增速的5-20倍。
其二,在信息業產出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其價格尤其是計算機的價格呈劇降之勢。信息技術產品價格的年均降幅,1995年后5年為9.74%,比前五年(4.42%)翻了一倍多,其中計算機價格勘稱代表。90年代前半期和后半期,計算機價格年均降幅分別為15.77%和32.09%;軟件、通信設備和信息技術服務的價格也分別呈下降之勢,盡管降幅遠低于計算機。而非信息技術產品與服務的投資和消費不但沒有下降,反有小幅上升。計算機價格的迅速下降,關鍵因素在于半導體產品價格的迅速下降(注:計算機內的半導體器件主要是存儲芯片和邏輯芯片,存儲芯片的價格,1974-1996年間下降27270倍,年均降幅41%。同期GDP縮減指數卻上升2.7倍,年均升幅4.6%。邏輯芯片的價格,1985-1996年間下降1938倍,年均降幅54.1%,同期GDP縮減指數卻上升1.3倍,年均升幅2.6%。自1994-1995年開始,半導體價格的下跌更呈加速趨勢:微處理器價格降幅猛增至每年90%以上,半導體產品的壽命周期由3年縮短為2年(Jorgneson,2001)。Moore定律是信息技術產品價格迅速下降的經典概括。1965年,Fairchild半導體公司的研究主管Gordon E.Moore認為(即Moore定律):微電子芯片處理能力每隔18-24個月就翻一番,亦即芯片處理能力潛在年均增長率達35-45%。Moore的預測產生于半導體剛剛發展的年代,但35年來芯片的發展史已證明其正確性。近來,他認為該定律至少在近10年內仍將是正確的(Moore,1997)。)
(二)
恒質價格指數: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難點之一
前述信息產品的價格指數,是包含著功效變化和功效恒定時價格變化的市場綜合觀測值,而直接用來測度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只能是功效恒定時的價格指數,即恒質價格指數(constant quality price index)。從1997年起,美國勞工統計局將由享樂模型法(注:將半導體的匹配模型、享樂(Hedonic)函數及享樂指數方法結合起來,假設半導體價格為半導體功效決定因子(如處理速度與存儲容量)的函數,將半導體功效設為固定值后,對不同時點上的半導體價格進行計量建模,即可求解其恒質價格指數,享樂函數是各類異質商品或服務的價格(Pn)同包括在其中的特征要素(ck×n)數量間的關系:P=h(c)。其理論假定為:異質商品是這些特征要素的加總,經濟行為則同這些特征要素直接有關,享樂價格指數是享樂函數的應用之一。)計算出的半導體恒質價格指數引進到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之中,但并未對此前的PP.I歷史數據進行修訂。計算機的恒質價格指數,早在1985年就已引進到美國國民收入與支出賬戶中,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引進到PP.I中。作為因特網高速發展與擴散的關鍵,通信技術中目前僅有交換設備與終端設備、移動電話等部分通信設備具有恒質價格指數,而光纖、微波廣播和通信衛星等信息傳輸技術產品(注:這部分通信技術的進步速度甚至比半導體夢幻式的發展速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典型如密集波長多路分離技術(DWDM),自1997年開始安裝以來,光纖傳輸能力每6-12個月就翻一番,難怪有人斷定Moore定律的命運已被這一新定律“終結”。)還沒有這一指數。軟件中,目前僅打包(prepackaged)軟件具有1998年以后的恒質價格指數(注:在1999年美國NIPA第十一次綜合修訂中,計算機軟件支出已歸做投資,而在此前,企業的軟件支出被處理為當期費用,個人和政府的軟件支出被處理為非耐用品購買。軟件投資正在高速增長,其數額現在已經超過計算機硬件投資許多。BEA將軟件分為三大類:其一為打包(prepackaged)軟件,是以標準形式銷售或授權許可,以包裹形式傳輸或以電子郵件形式從因特網上下載的軟件;其二為Own-account軟件,是為特定用途而開發的軟件;其三為客戶專用軟件,是按用戶的特定應用要求定做的。)。
(三)耐用品服務流量: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難點之二
資本服務是增長核算中的一個重要變量,其流量估算以資本成本為基礎(Jorgenson,2001):
信息服務流量=資本成本×資本名義存量
其中,資本成本是資產價格與相應資本投入價格之間的轉換因子,它包括資本的名義回報率、折舊率和價格劇降導致的資本損失率。由于信息產品價格的劇降,資本成本成為信息技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注:在經濟學的其他許多領域,尤其在廠商行為建模、生產率測度和稅收經濟學中,資本成本也已成為非常重要的概念。經濟學界對資本成本測度數十年的爭論焦點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將資產價格下降率引入資本成本,是以資產價格下降率完全可預見或可合理預期為假定前提的;(2)折舊率的相對穩定同稅收政策的變化與價格變化之間的矛盾,如何合理處理;(3)影響資本收入的稅收結構取決于不同時點上的稅法特點。)。
表5 資本服務流量估算方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Jorgenson and Stiroh(2000)附錄B(pp.35-39)整理。
表5列出了信息耐用品服務流量的計算方法及流程,其中關鍵環節包括:第一,信息耐用品的資本存量,以BEA的各項投資(資本投入)數據為基礎,利用永續盤存法即可估計出各項資本的存量,并以各類資本的質量價格為權數進行加總。第二,信息耐用品的服務流量,如果GDP核算不包括本項內容,就不足以精確測度出信息技術對美國經濟的全面影響。第三,資本質量的增長,即資本投入增長同資本存量增長之差。對信息技術投資的增加增加了資本的質量。資本存量估計不能測出資本質量的提升,實際上低估了信息技術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四)勞動投入恒質物量指數: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難點之三
勞動投入恒質物量指數綜合考慮了不同性別、職業類別、年齡和教育水平勞動力的異質性。勞動投入增長與勞動時間增長之間的差異即為勞動質量的增長,反映了高邊際產品的勞動對低邊際產品勞動的替代。
附圖
勞動投入的增長包括三部分:(1)勞動物量投入的增長;(2)勞動價格的增長;(3)勞動質量的增長。從長遠看,測度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實質上是測度勞動物量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此,就需要用勞動質量指數和勞動價格指數去縮減勞動投入增長。
(五)信息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
鑒于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最重大的影響途徑是價格變化與質量變化(注: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技術的迅速提升,使增長經濟學中大家熟知的許多概念變得過時了:作為資本投入的測度指標,資本存量已不能夠反映信息產業日漸上升的重要性;工時投入指標越來越為勞動投入指標替代。),因此,在IT投資品的產出和IT資本服務的投入既定的情況下,生產可能性邊界是分析信息產業效應的合適框架,其最大優點在于,IT產出的價格通過IT資本服務的價格而與IT投入的價格聯系起來。總產出Y包括投資品產出和消費品產出,由資本和勞動投入轉化而來,生產力是總投入的“希克斯中性”擴展:
Y(I[,n],I[,c],I[,s],I[,t],C[,n],C[,c])=AX(K[,n],K[,c],K[,s],K[,t],L)其中,I[,n],為非信息產業投資,I[,c]為計算機投資,I[,s]為軟件投資,I[,t]為通信設備投資,C[,n]為非IT消費品和服務,C[,c]為IT資本服務。各項投入如下:非信息產業資本服務K[,n],計算機服務K[,c],軟件服務K[,s],電信設備服務K[,t]和勞動投入。
假定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是競爭性的,則生產者均衡意味著產出的增長是投入的加權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之和:
附圖。根據該式,各要素對美國經濟產出增長和投入增長的貢獻就計算出來了。
信息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的增加勢頭相當引人注目。信息產業對產出增長的年均貢獻率,1948-1973年為5.01%,1973-1990年為15.73%,1990-1995年為24.58%,1995-1999年為28.68%;信息產業對總投入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變化與此類似。
(六)信息技術對美國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貢獻的測度
設H為工作小時,并令平均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工時產出)y=Y/H,小時資本投入k=K/H,則各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方程就變形為:
附圖
這樣,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分為三個來源:(1)資本深化,即小時投入資本的增長率,反映資本與勞動間的替代情況;(2)勞動質量提升,反映具有高邊際產品的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比重的上升;(3
)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1948-1999年美國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情況如表6所示。
1948-1999年,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是美國GDP增長的主導決定因素;對GDP增長的貢獻度為2.09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0.4%。
在平均勞動生產率中,資本深化的貢獻率,1948-1999年年均54%。在90年代,資本深化對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率呈現加速趨勢:貢獻率從由前5年年均53.8%上升到后5年的年均58.8%。相反地,勞動質量提升對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作用則呈降勢,反映了老齡化等勞動力結構變化以及勞動力潛在供應趨緊的情況。
表6 信息產業對美國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貢獻的測度:1948-1999年及分階段考察年均值,%
附圖
資料來源:Jorgneson(2001),pp.25.
對90年代資本不斷深化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對美國資本深化的年均貢獻率,1990-1995年為67%,1995-1999年為72%。信息產業資本深化對美國GDP增長的年均貢獻率,1948-1999年為8.67%,1990-1995年為18.22%,1995-1999年為21.81%。
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上升,主要是信息技術推動的結果。在90年代前5年,信息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平均每年貢獻0.25個百分點,非信息業的年均貢獻卻為-0.01個百分點;在90年代后半期,信息產業的年均貢獻度比前5年翻了一番,達0.5個百分點,貢獻率占2/3,非信息產業的年均貢獻度盡管也轉為正值,但也僅0.25個百分點。
四、信息產業對產出增長貢獻的粗略測度:七國集團
近年來已經有人就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情況進行了國別比較(Schreyer,2000),本部分內容對這些研究進行綜述,并側重于將就數據相對齊全的七國集團成員做進一步的分析,以測度信息產業對有關國家經濟增長貢獻趨勢的差異。
囿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部分將對信息產業的前述外延做部分調整。本部分的信息產品指計算機及外圍設備、其他與信息相關的辦公設備(如復印機、收銀機、計算器)、通訊設備與儀器。測度方法類似于前文“美國實例”中所用方法。表7反映出如下結論:
1.從1980-1985年到1985-1990年到1990-1996年,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始終呈升勢的國家有聯邦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表明信息產業對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持續加強;而加拿大和法國,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80年代后期達到高峰,90年代前期則有所回落,其中法國的回落幅度最大(-26.1%)。
表7 七個主要國家信息產業對產出增長的貢獻:按不同價格指數測算
附圖
資料來源:Schreyer(2000),pp.18.
2.80年代后期與前期相比,7個國家的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呈上升趨勢,按貢獻率升幅高低依次為英國(68.8%)、日本(54.5%)、聯邦德國(41.7%)、意大利(38.5%)、法國(35.3%)和加拿大(24%),美國的升幅最低,為21.4%;
3.1990-1996年同1985-1990年相比,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除法國和加拿大呈回落之勢外,英、日、意和西德的升勢明顯趨緩,升幅為6.4-16.7%,大大低于80年代后期對80年代前期的升幅,惟有美國升勢強勁,升幅達23.5%,超過80年代后期對80年代前期的升幅。
4.1990-1996年,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意大利最高,達15%,其次是英國(13.8%),聯邦德國(13.6%)次之,其后是美國(12.4%)。
【參考文獻】
1 Bill Pattinson,Pierre Montagnier and Laurent Moussiegt(2000):"Meauring the ICT Sector."Working paper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OECD's
Directorate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http://www.oecd.org.
2 Business Week(1997),November.
3 Business Week(1998),December.
4 Landefeld,J.Steven and Barbara M.Fraumeni.(2000):"Measuring the New Economy",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Monthly):March.http://www.bea.doc.gov.
5 Jorgenson,Dale W.and Kevin J.Stiroh(2000):"Raising the Speed Limit:US Economy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http://www.brookings.org.
6 Jorgneson,Dale W.(2001):"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Economy".American Economy Review,
January.
7 Moore,Gorgon F.(1997):"An updated on Moore's L
aw",Speech at Inetl Corporation,Santa Clara.CA,
September 30,1997.
8 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1999):"The State New Economy Index,Technology,Innovation and New Project.
"Washington DC.http://www.pp.ionline.org.
9 Schreyer,Paul(2000):"The Con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Output
Growth:A Study of the G7 Countries",OECD STI working paper DSTI/DOC(2000):pp.18,http://www.oecd.org.
10 World Bank(2000):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新經濟測度】相關文章:
生態占用測度問題研究08-07
圖像塊平坦測度與系數掃描方式選擇08-06
圖像塊平坦測度與系數掃描方式選擇08-06
中國股市流動性風險測度研究08-05
反觀新經濟08-05
新經濟的精華與誤區08-05
新經濟的構成要素08-05
新經濟增長理論08-14
移動通信“新經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