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西方經濟學>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理論誤區與發展中國家道路的選擇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理論誤區與發展中國家道路的選擇

    時間:2023-02-21 19:28:20 西方經濟學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理論誤區與發展中國家道路的選擇

        一、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理論邏輯
      20世紀后半葉,以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米爾頓、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等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興起,改變了經濟主體及其競爭原則的觀念。跨國公司和世界金融中心成了世界經濟的體系性的單位。國際經濟如同國內經濟一樣,國家也應為市場職能提供一切必要的先決條件,最大限度地取消市場管制,使私人資本向新的、更高的階段發展,保障國際資本穩定地發揮作用。[1]新自由主義尤其是主張跨國聯系的貨幣主義認為,國際經濟的聯系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了機遇,使經濟體更為緊密并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為需要做的無非是縮小政府的活動范圍而已。這種樂觀精神充盈于貨幣主義的派生物——全球化學說中。這種學說聲稱摧毀政府對外部聯系的障礙將釋放兩種積極的力量。其一是最好的運作機制(市場)從最先進的經濟區域擴展到所有的政府放棄了控制權的經濟區域;其二是隨著這種最為有效的機制的擴散,最不發達的經濟區域也會繁榮起來。
      該理論認為,對外貿易和投資開放將鼓勵資本流入貧困國家。由于工業化國家通過追加資本來賺錢的最好機會已經用完,而發展中國家資本短缺,因此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回報應該比工業化國家高。如果貧困國家降低貿易和投資的門檻,那么富裕國家就會輸出部分資本。如果這種資源流入采取的是貸款或間接投資形式,就會補充國內存款,放松對本地公司追加投資的金融限制。如果是國外直接投資,會帶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技能,金融風險也較少。不管是哪一種形式,投資增加都會使貿易增加,富國從貿易中獲得的好處并不以犧牲窮國貿易伙伴的利益為代價。根據這個理論,在所有交易中,進出口雙方、借貸雙方、股東和員工雙方都可以雙贏。按照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理論邏輯,不太發達的國家的機制將愈益類似于發達國家的機制,并且隨著這種最好的運作機制的普遍傳播,欠發達世界的經濟將加速發展,與發達國家財富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小。
        二、發展中國家全球化的實踐悖論
      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理論邏輯下,只要不太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發達國家的機制,他們的經濟將加速發展,與發達國家財富的差距也會縮小。然而,無論從機制上還是繁榮程度上而言,全球化的現實并沒有使世界經濟變得更為統一,發展中國家普遍遭遇與新自由主義背道而馳。[2]典型表現如下:
      1.經濟增長減速。發達國家的資本確實從近幾十年的全球化趨勢中獲取了巨額利潤,但是,有很多發展中國家采用了發達國家所鼓勵的戰略,利用外國銀行貸款和跨國公司雇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發展加工制造業增加出口,結果是越來越多的生產利潤和債務利息流向富裕國家。發展中國家因為不利的貿易條件、日益激烈的競爭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放緩而導致經濟增長下降。除少數國家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嚴重下降,有些國家還出現了負增長。
      2.擴大生產失效。面對增長減速,經濟學家經常轉向以提高生產作為萬用靈丹。生產一般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動機,它被期待著能作為內在機制運行以推動這一體系的自我擴張。其機制擴張過程為:技術的提升或勞動密集程度的提高促進勞動生產率不斷增長→節約的資本剩余用來降低價格或提高工資→需求增長→刺激資本擴大生產。然而在1980~2000年期間事實與理論設想相背離。從1980年開始價格沒有下降,也沒有出現工資增長。實際工資處于停滯狀態,每小時產出和每小時真實工資之間存在著鴻溝,這意味著從生產力增長中獲得的幾乎全部所得都被資本作為剩余價值剝奪了。制造業部門工人產出雖然增長了,但產品的價格并沒有降低,或者工人的工資沒有提高,從而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相反,服務部門的就業不斷擴大,但從事服務業的大部分人的工資都非常低或是非臨時性的。
      3.債務日益攀升。從1982年到1998年,發展中國家債務增加了3倍,從5000億增加到20000億美元,債務國利息不堪重負。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債務利息占其出口額的40%。拉美有些國家情況更加嚴重,阿根廷經濟就是因為日益攀升的債務走向凋敝的。
        三、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理論誤區
      之所以導致發展中國家普遍遭遇與新自由主義背道而馳,其根源在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理論的誤區。
      1.市場并非自足。新自由主義認為市場是自發的,存在著“看不見的手”的調控,因而無須政府插手。市場的確是在人們日常的互動過程中自發形成和自行“擴展”的,它無須人們有意識地設計或統一的中央計劃就能達到協調,無需以成員間的共同利益作為前提就能運行。每個獨立的參與者在追求各自獨立利益的時候能夠自覺地形成高效配置資源的手段。然而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有許多前提條件,而這些前提條件都不是市場能自動提供的。比如說,市場的有效運行需要以人們在商品價格和品質方面形成某種共識作為前提,需要不受那些與價格無關的外部因素的干擾,需要產品及其制造環境十分穩定。同時,市場的良好運行還涉及到許多非市場因素。國內市場尚且如此,更何況無序的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只有一只“看不見的手”,窮國在拆除貿易與投資壁壘的過程中更需要政府來調控市場。
      2.股票市場并非萬能。在通常情況下,股票價格上升了,工商企業可以從中獲得部分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和擴大經營,促進物質生產和商品流通,持股人也可以從中取出一部分用于消費,而消費的增加又可以反過來促進物質生產。但是,股票市場的動蕩卻會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就資本主義經濟史而言,股票市場與金融投機活動是一對孿生子,相伴相隨,而且股票市場越發展,投機活動也隨之進一步發展。就華爾街的股票市場而言,現在它的持股人有幾千萬,然而股市價格的漲落基本上是操縱在為數不多的大炒股戶手中,他們直接或間接地謀取暴利。也就是說,在華爾街股市興風作浪的主要是金融壟斷資本。他們的投機活動的猖獗必然破壞股票市場的正常運作,從而破壞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加重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導致市場的無序。
      3.資本剩余和市場調節并不協調。新自由主義堅持認為,創建自由市場,即解除國家加給市場的所有限制將最終造福于所有國家。然而,資本剩余的利用和市場的調節機制間并沒有那樣清晰的關系。當出現持續的停滯趨勢時,這一點會變得更加明顯。在商品生產和服務方面的投資機會減少時,越來越多的資本剩余會投向大幅擴張的金融中。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金融市場愈益成為國際性的市場,資本在全球每一個角落尋求利潤。這樣就使停滯趨勢和金融危機全球化了。此外,在資本主義體系結構中,所有地方都面臨著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和堆積如山的債務問題,但新自由主義卻束手無策。
      4.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理論前提是比較優勢理論,然而比較優勢理論產生作用的一些前提卻被忽視了。新自由主義十分推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認為即使一國在每個方面的生產率都低于另一國的情況下,自由貿易對貿易雙方也都是有利的。但是,薩米爾·阿明和其他人卻證明了這一理論并不正確,因為該理論實現有一個前提,即相對劣勢產業部門的工人能順利地向相對優勢產業部門轉移。對于窮國而言,如果相對劣勢產業部門的工人不能順利地向相對優勢產業部門轉移,那么自由貿易是十分危險的。菲律賓自加入WTO后一路攀升的失業大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5.國標貿易必然促進經濟發展的論斷值得懷疑。

    發展中國家以出口為導向發展工業,但忽視了國內市場服務。如果太多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去搞貿易自由化,其出口產品的價格就會在國際市場上下跌,這種自由化會造成自己打敗自己的結果。東亞“四小龍”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并不鼓勵貿易。但是即使貿易增加了,也不足以證明對經濟增長有利。一些經濟學家以計量經濟數據來證明貿易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另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計量經濟學應用在經濟等其他重大而復雜的問題上從來不會有什么指導意義:要發現潛伏在表面現象背后的精確的經濟聯系并不是數據能說得清楚的。不同的變量或基期的選擇完全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經濟學家羅德里克帶頭攻擊這種支持貿易的回歸統計研究。作為貿易自由化堅強捍衛者的著名經濟學家巴格瓦迪和斯里尼瓦森也同樣嚴厲批評這種回歸論斷。[3]
      正是由于以上的理論誤區,導致了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行為。
      1.新自由主義認為越少干預的政府越好,而事實上發達國家的政府干預都加強了。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無論是美國或英國,都實行不掛牌的凱恩斯主義政策,加強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干預。國家為保護市場機制而加強在國家經濟和世界經濟中作用的趨勢被稱之為“向正統自由主義的妥協”或“向凱恩斯主義的妥協”。[4]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超額利潤,而發展中國家由于受到國力的限制或者受自由化思潮的影響,政府沒有或者沒有能力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全球化中受的是更多的傷害。
      2.市場改善意味著壟斷受到控制,但與全球化論斷相反的是,向世界市場開放會增加了壟斷程度。由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背景下各種壟斷勢力在不斷加強,而市場本身無法解決與控制壟斷問題。由于絕大多數壟斷勢力都是發達國家的商業企業,而發展中國家受到經濟水平的限制,沒有完善的避險機制和監管體制,無法避免發達國家的剝削,因此,全球化的結果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在金融全球化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地位,他們存在產業結構和技術上的優勢。發達國家政府直接參與支持金融資本的活動,把預算開支的20%或國內生產總值的3%-5%轉移到持有國債的金融資本所有者手中,從而使金融資本成為永久性實際正利潤的受益者。這一市場壟斷了世界金融市場30%的金融資產。跨國公司是推行全球化的有力工具,它們是龐大的壟斷組織,觸角延伸到全球各個地區。但是目前世界上6萬家跨國公司中80%屬于發達國家。[5]
      3.資本的重新配置并不合理。新自由主義者認為,資本充裕的經濟發達地區的資本收益率要比資本匱乏的經濟不發達地區低,因此,在開發的資本市場中,資本會從發達經濟區流向不大發達的經濟區,促進不發達地區的生產增長,最終趕上發達經濟區。但是,由于美元和發達國家貨幣的強勢地位,國際投資形成了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格局。“從理論上講富國在向貧國輸出資本,但在目前的體系中,卻是窮國向富國輸出資本”[6]。“發展中國家雖然吸引了不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但與民間或地方大量利用外資相對應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對發達國家政府債券的大量投資,中國就曾在這個意義上被國際金融市場稱為資本凈輸出國”[7]。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極不合理,它迫使除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不斷增加外匯儲備。目前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共有2萬億美元的儲備,這種外匯儲備很大部分投資于美國的短期國債,從而刺激了美國的過度消費,繁榮了美國經濟。
        四、幾點啟示
      1.從新自由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它之所以能在西方國家以外盛行和發展,是因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被西方國家的政府派上了新的用場。在某些西方大國和某些國際經濟機構的策劃和支持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向發展中國家強制推行,并形成一套所謂的市場取向型經濟改革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內容是“國有企業私有化,宏觀管理自由化,經濟發展戰略外向化”,其目的是要破壞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干預,擾亂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秩序。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應時刻警惕全面自由主義對本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危害,但同時又要看到,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正視這一發展趨勢,否認或斷然拒絕都不是解決之道,只會給國家經濟造成更大的危害。針對我國目前的實際狀況,當務之急應是不斷完善本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創造有利的條件,積極培植本國和本民族的創新能力和創新體制;培育本國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企業和品牌。
      2.從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淵源來看,資本主義的經濟學說經歷了一個長達幾百年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一部西方經濟學說史,實質上是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兩種思潮爭論、交鋒、斗爭的歷史,而且發展到今天,兩種思潮的政策主張具有相互融合的趨勢。事實上兩種思潮的政策主張,在西方經濟的實踐中也交替出現過。這說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西方經濟學說,總是與當時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相聯系的,也總是對當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經濟學說時,一定要與其歷史環境相聯系,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一概否定。特別要與我國現實的經濟狀況和實際條件結合起來,科學地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基礎上,走自己的路子,創立自己的經濟學說。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衡量自己的現實基礎,趨利避害,制定一套符合本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戰略。
      3.發展中國家應該強化國家主權意識,用經濟主權來保護本國的利益。多數發展中國家曾淪為殖民地,為了國家主權曾進行過不懈的斗爭,深知國家主權對一國的重要性。雖然以貨幣主義作為思想基礎的全球化理論聲稱,民族經濟向世界的開放使得在發達經濟區運作的機制向不太發達的經濟區傳播,并且使得世界財富在這兩個區域均衡化,但是這些變化的積極后果主要發生在發達經濟區,而全球化進程事實上擴大了發達經濟區與不發達的經濟區之間的差別。因此,發展中國家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國家主權,相反應該強化國家主權意識,牢牢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否則,國家利益就得不到保證,國家就有可能被他國操縱甚至淪為經濟殖民地。在同發達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為了防范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弊端和風險,發展中國家必須制定用國家主權來保護本國利益的策略。[8]
      4.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利益和統一認識。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規則中的優勢地位具有自我維護和自我加強的特點。然而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相對弱小,為了保護本國利益和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發展中國家必須發展區域—體化,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團結合作,發揮總體力量,才能對一些不合理的全球規則施加更大的影響,逐步建立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真正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收稿日期:2002-10-25
    【參考文獻】
      [1] Johnson,Harry G.,International Economic Questions Facing Britain,the United States,and Canada in 70s. British-North American Research Association,1970,P.2

    4.
      [2] [美]K·Z·波茲南斯基.全球化的理論與實踐[J].國外理論動態,2002,(08).
      [3] 張關林,楊祁丹.全球化是否特別傷害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工人[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2,(3).36.
      [4] Ruggie,J.International Regimen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Postwar Economic,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36 Spring),1982,p38.
      [5] Tony Andreani.Le socialisme est a venir.Syllepse,2001,paris,P.65.
      [6] 參考消息,2002-05-04.
      [7] 潘英麗.關于虛擬經濟的演進及其兩重性的探討[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05).
      [8] 于文蘭.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發展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2002,(04).65.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理論誤區與發展中國家道路的選擇】相關文章:

    經濟全球化與“中心—外圍”理論08-07

    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理論思考08-07

    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理論思考08-07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后發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對策08-07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理論化研討08-05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理論化研討08-05

    經濟全球化下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因素分析08-07

    選擇的道路作文02-07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政府的經濟職能08-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视频在线高清观看你懂得 | 免费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最新看片国产精品免费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 | 日韩在线一本三区四区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