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資本雇傭勞動”與“勞動雇傭資本”
新古典理論認為,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勞動和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是等同的,即資本雇傭勞動還是勞動雇傭資本是等價的,然而在現實經濟中,幾乎所有的生產活動都是資本雇傭勞動,而很少存在著勞動雇傭資本的方式。新古典理論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因為資本相對于勞動的稀缺性;而信息經濟學則用委托—代理理論來解釋資本雇傭勞動。隨著技術和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地增強,許多人認為資本已經不再是稀缺的生產要素,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深化等降低了融資的成本和難度,從而擁有技術和知識的(復雜)勞動相對于資本而言也逐漸成為稀缺要素,國內有些人提出,在某些產業中,勞動雇傭資本將取代資本雇傭勞動(注:方竹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一個趨勢》,《經濟研究》,1997年6期;毛蘊詩、李新家:《從資本雇傭勞動到勞動雇傭資本》,《經濟與管理研究》,1998年6期。)。作者認為,伴隨著知識和技術經濟的到來,生產方式本質上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僅僅是形式,資本依然控制著生產過程,這是由資本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因此生產方式依然是資本雇傭勞動,而不可能是勞動雇傭資本。一、新古典理論中的三種生產方式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生產的產出決定于生產中投入要素(勞動和資本)的數量和所采用的技術(即生產函數)。勞動和資本是獨立要素,處于同等地位。新古典理論證明了在一定的條件(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下,勞動雇傭資本和資本雇傭勞動這兩種生產方式是完全等價的,即勞動和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得到的報酬是相同的(注:維克賽爾:《國民經濟學講義》,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頁;Samuleson,1954,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P387-389。規模報酬不變也就意味著生產函數是線性齊次性的,即投入同時增加相同的比例,產出也增加相同的比例;完全競爭意味著微觀經濟主體均是價格接受者,產品和要素的價格完全不受單個經濟主體的影響。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價格可以認為給定的。)。在新古典經濟模型中,可以采取存在著三種生產方式,一種是資本雇傭勞動,即新古典認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注: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和資本的地位并不是等同的,而在這種假想的生產方式中,勞動和資本的地位是等同的;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也是資本的一部分,而在新古典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型中,工資并不是資本的一部分。這里,馬克思把資本區別為可變資本(生產資料,相當于新古典理論中的資本)和不變資本(工資)是正確。),資本家控制著生產過程,由資本家在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收益最大化)時,決定雇傭勞動的數量;一種是勞動雇傭資本,勞動者控制著生產過程,勞動者支付資本利息后的剩余部分最大化的條件下,決定雇傭資本的數量,這是新古典設想的勞動自治經濟模型;還有一種是勞動和資本都是同等的,由廠商在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決定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即新古典理論常采用的分析模型。新古典經濟理論證明了這三種生產方式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為了分析方便,勞動和資本假定是同質的,并且可以無限分割,資本采用的實物形式(注:新古典生產函數一般采用價值形態,這樣得出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在均衡時就是利息率。本文為了分析上的方便,將資本定義為實物資本。這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由于邊際生產力采用是局部均衡分析,在完全競爭時,資本的價格不受到單個經濟主體對資本需求量的影響,因此將實物資本乘以資本的價格就是價值形態的資本。當然為了分析方便,忽略了流動資本。),也就是機器。生產是單一產品,生產中采用的技術即生產函數是Q=F(L,K),Q為生產產品的數量,L是生產中投入的同質勞動數量,K為生產中投入的同質實物資本的數量,即生產過程使用的機器數量。F為生產所采用的技術,它代表著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技術存在著擬凸性,即生產函數的一階偏導大于零,二階偏導小于零,,這表明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大于零,并隨著投入的數量而不斷下降;w為支付給單位勞動的工資,r為資本的利息(潤)率,P為產品價格,P[,K]為單位實物資本的價格,MP[,L]是勞動的邊際產品,MP[,K]是資本(機器)的邊際產品。那么,資本的價值總額為P[,K]K,資本的總報酬就是rP[,K]K。
1.廠商模型
在新古典生產理論中,存在著一個虛擬的廠商,這個虛擬的廠商決定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勞動和資本的數量,并將勞動和資本投入到生產過程中,得到一定數量的產品。這個廠商本質上就是生產函數。廠商的目標是(超額)利潤最大化,即產品銷售的收入扣除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和支付資本家的利息之后的剩余:
maxπ=PQ-Lw-KP[,K]r
=PF(L,K)-Lw-KP[,K]r (1)
分別對L和K進行求導:
附圖
最大化時,所有的一階導數等于零(注:極值時,還要分析二階條件,這是保證函數的極值存在,本文中的分析其實還需要證明極值存在的二階條件成立,在此忽略。)。從而得到:
w=MP[,L]P=F[',L]P (4)
r=MP[,K]P=F[',K]P/P[,K] (5)
這就是邊際生產力理論,即每種要素的報酬等于其邊際產值。從而可以求出廠商使用勞動和資本的數量:
L=F[-1',L](w/P) (6)
K=F[-1',K](rP[,K]/P) (7)
其中F[-1',L]、F[-1',K]分別是函數F[',L]和F[',K]的反函數,這樣給定技術和要素價格(注:實物資本的要素價格即資本的價格乘以利潤(息)率,實際上實物資本的要素價格還包括實物資本的折舊,這里為了分析的方便,將其忽略。)、產品價格,就可以得出對勞動和資本的需求量。這樣資本和勞動這兩種生產要素都得到自己應該得到在生產中做出的貢獻,這是由資本和勞動的技術性質所決定的。由于每種生產要素都得到自己在生產過程中所做的貢獻,因此這種生產方式是公平的和有效率的。
2.資本雇傭勞動
假定在一個社會中,資本家擁有資本,勞動者擁有勞動。存在著和前面一樣的生產函數Q=F(L,K)。生產方式是資本家雇傭勞動并支付給勞動的報
酬w,資本家得到扣除支付勞動總報酬(即成本)后的剩余S[,c]=PQ-Lw,P是產品價格,資本家得出在追求最大化剩余決定雇傭的勞動量,那么就有
MaxS[,c]=PQ-Lw=PF(L,K)-Lw (8)
對其求導數:附圖
最大化的條件是一階導數等于0,可以
w=MP[,L]P=F[',L]P (9)
即得出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等于勞動這種要素的價格,也就是雇傭最后一個勞動力所帶來的收入等于支付給這個勞動力的成本,和(4)完全相同的結論,從而可以求出雇傭的勞動數量L=F[-1',L](w/P)。這時,勞動得到的報酬依然是勞動在生產中做出的貢獻,并沒有低于它,因此不存在剝削,也就得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有效率的和合理的結論來。
3.勞動雇傭資本
假設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方式,條件如前,工人控制著生產過程,即決定雇傭資本的數量,并支付給資本家提供資本的報酬即利息rP[,K]K,r是支付給單位資本的報酬,即利息率。工人得到支付給雇傭資本的利息(成本)后的剩余S[,W]=Y-rP[,K]K。工人在生產過程中,要得到最大化的剩余(收益),并在收入最大化時決定雇傭資本的數量。
附圖
最大化的條件是一階導數等于0,可以
r=MP[,K]P/P[,K]=F[']kP/P[,K] (12)
即得出資本的邊際生產力等于資本這種要素的價格,也就是雇傭最后一個實物資本所帶來的邊際收入等于支付給這個資本的成本,從而可以求出工人決定雇傭的資本數量K=F[-1',K](rP[,K]/P)。這時資本也是得到其在生產中所做出的貢獻,并沒有超過它,因此也就不存在著剝削。
4.三種模型的等同性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最重要的假設就是存在著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在規模報酬不變時,也就是說生產函數是線性齊次性。線性齊次生產函數(注:線性齊次函數一個性質就是所有的自變量都變動n倍,因變量也變動n倍,即F(nL,nk)=nF(L,K)。線性齊次生產函數可以表明這樣一種生產過程,即投入擴大1倍,產出也擴大1倍,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建造一個相同的工廠。)Q=F(x[,1],x[,2],x[,3],…,x[,i],…,x[,n]),存在著一個奇妙的性質,即就是這個函數的因變量Q等于各個自變量的一階導數乘以自變量的加總,這就是數學中的歐拉定理(Euler's Theorem)。如果一個生產函數Q=F(L,K)是線性齊次性,那么它將滿足這樣的條件:,如果在兩邊同時乘以產品的價格P,就可以得到PQ=KK[,P]r+Lw,這樣就可以得出各種不同要素的報酬之和等于總產品的價值(注:詳細證明見黎詣遠:《微觀經濟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31頁,惠鳳蓮:《關于生產函數的分析》,《統計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11期。),這是威克斯蒂德在1894年的《論分配法則的協調》中第一次明確地指出(注:《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一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3頁。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07-409頁。),在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中它被稱為總額相符問題(Adding-up-Problem)。
由于線性生產函數滿足歐拉定理,即存在著總額相符,可以得出三種模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廠商模型中,資本得到報酬與工人得到的報酬等于產值,因此廠商得到的利潤為零。勞動雇傭資本模型中工人得到的剩余(利潤)Sw與資本雇傭勞動模型中工人得到的總工資Lw相等,同樣,資本雇傭勞動中資本得到剩余Sc與勞動雇傭資本時資本得到的利息rPkK相等,都得到各自在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如果自然規律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從事任何生產職能所應分配的收入量,都將以它實際所產生的成果來衡量。換句話說,自由競爭傾向于將勞動創造的給予工人,將資本創造的給予資本家”(注:克拉克:《財富的分配》,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11頁。),這就達到了新古典理論家推崇之極的帕累托最優;同時三個模型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數量以及產量都是相同(注:這種一致性只有在生產函數是線性齊次性的條件下,即規模報酬不變條件下才是成立的。然而這種假設并不和現實相符,因為現代化生產基本上全部是規模報酬遞增,而新古典理論在如何使邊際生產力理論擴展到規模報酬遞增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三種體制下都不存在著新古典意義上的“剝削”,因此也就可以得出資本主義生產是公平的和有效率的。生產過程純粹體現了一種技術關系,和生產所采用的方式(即社會關系)沒有關系,這表明勞動和資本這兩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是平等的,即物與人處于平等地位。
二、各種理論對資本雇傭勞動的解釋
古典理論對資本雇傭勞動的解釋是在社會關系的基礎上解釋的,擁有勞動的工人和擁有資本的資本家在地位上不平等導致資本雇傭勞動:資本處于支配地位,資本家把超出勞動者工資那部分占為己有,而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是取決于自己生存水平的工資。斯密認為用老板們在工資爭端中的優勢來解釋為何他們比工人堅持持久,因為老板對工人的需求沒有工人對老板的需求那么刻不容緩,這其實也說明了資本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處于支配的位置。李嘉圖也認識到工資和利潤的對立關系,這種對立也就是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利潤的高低就會和工資的高低成反比……工資上升時,利潤就會成比例地降低。”(注: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92-93頁。)而工資是由生存工資決定的,“勞動的自然價格是讓勞動者大體上能夠生活下去并不增不減地延續其后裔所需的價格……勞動的自然價格取決于勞動者維持其自身與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價格……”(注: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77-78頁。)馬克思用勞動力來替代勞動的概念,認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而勞動力價格基本上近似于生存工資,而扣除工資(可變資本)和生產資料(不變資本)之外就是剩余價值,全部歸資本家無償占有,資本家之所以能夠占有剩余勞動,原因就在于資本所具有的社會屬性,而不是在于資本的技術屬性。然而在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邊際革命,新古典范式逐漸取代了古典范式,使經濟理論的研究拋棄古典理論的研究方法,即完全拋棄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而轉向生產的技術性質的研究。
在新古典理論那里,“生產成為一種觸摸不到的叫做企業(廠商)的實體所完成的不具有形體的過程”(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二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69頁。)。企業使用資本和勞動這兩種要素進行生產,并按每種要素對產品所增加的貢獻(即邊際產
值)向該要素支付報酬。在規模報酬不變時,所付出的報酬總數剛好等于企業實際獲得的凈收入。勞動和資本是同等重要的,都是生產要素,資本并沒有比勞動有任何的優勢,資本雇傭勞動與勞動雇傭資本具有同等的效率,之所以資本雇傭勞動是因為資本比勞動更加稀缺,這可以在歷史的進程中得到證明。在封建社會中,土地是稀缺的生產要素,因此生產的支配權掌握在地主的手中;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資本取代土地成為稀缺的生產要素,生產的支配權轉移到擁有著資本的資本家手中。當然,可以進一步地推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稀缺逐漸被知識和技術所取代,生產的支配權必然轉移到擁有知識的人的手中,這樣生產過程就又會發展到知識(復雜勞動)雇傭資本的方式。
對資本雇傭勞動的另一種解釋是采用委托—代理理論。在完全信息條件下,資本雇傭勞動和勞動雇傭資本是等價的。然而新古典的假定和現實相差甚遠,在現實經濟中,不可能存在著新古典理論假設的完全信息和無交易成本的社會。因此,在現實經濟中,企業不可能是新古典理論中的廠商,而是由企業家控制,企業家的能力決定企業的收益率。而企業家的能力是私人信息,是不能觀察到的。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能力低的人比能力高的人存在著更大的機會主義,因此更有積極性去謊報自己的經營能力。如果沒有一種甄別機制,企業就被經營能力低下的人所控制(注: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245頁。)。這時,資本就可以成為企業能力的信號,資本可以給人們傳遞一個這樣的信號:資本越多的人,經營能力也就越強;此外擁有資本可以為其經營的風險進行抵押,并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而勞動由于無法脫離勞動者存在而不能成為抵押品。因此,在存在信息不對稱時,生產方式只可能是資本雇傭勞動而不可能是勞動雇傭資本。對資本雇傭勞動的解釋還有用生產要素流動性和專用性、團隊理論等新制度學派的觀點。其共同的觀點就是:資本雇傭勞動的原因是現實經濟和完全競爭的不一致,資本雇傭勞動可以使生產向“帕累托最優”最大程度的接近,而勞動雇傭資本則反之。這些解釋本質上是新古典的思路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擴展,認為資本雇傭勞動的原因不是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而是由于存在抽象掉社會關系的市場機制本身存在著的有缺陷的“制度”,這種“制度”因素存在于所有的社會中。
三、一個簡化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注:柳欣:《資本理論——價值、分配與增長理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1-385頁。)
很明顯,新古典理論表明了生產過程中的分配完全依賴于采用的技術,和社會關系無關,因為無論是那種生產方式都可以使參與生產過程的要素得到自己做出貢獻的那部分份額。即使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同樣沒有考慮到社會關系這個決定分配的重要變量。因此這些理論是遠遠脫離現實的,事實上任何生產都是一定社會關系下的生產,資本不僅僅代表著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關系,更重要的是代表著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即資本家控制著資本,馬克思的表述是準確的:“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與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資本不是物質的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的總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920頁。)這里將構建一個簡單的模型,把資本的社會屬性加入到新古典的生產函數中去,來說明新古典理論存在著的矛盾。
在這個模型中,表明的是資本主義的現實,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雇傭工人,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還是用前面模型來說明:在開始生產時,資本家投入到生產過程中一定數量的貨幣資本C,資本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來支付工資,一部分來購買機器(注:現實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機器和新古典理論中的資本的內涵基本相同,但是新古典理論中的資本概念過于狹窄,沒有包括生產過程中支付勞動者的工資。),(為了簡化起見,機器只能使用一年,并假定機器可以無限分割)。資本家根據工資率和利息(潤)率在資本和勞動之間進行替代,即決定雇傭勞動數量L和使用機器的數量K,這里明顯有C=Lw+KK[,P]。生產函數采用新古典的假定,規模報酬不變,即線性齊次生產函數Q=F(L,K),也可以表示為Q=Lf(L/K),其中,f(a)=F(1,a),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為P。這里由于資本家預付給工人工資,所以產出完全歸資本家所有。生產周期是一年,那么就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就是資本家的投資,包括預付的工資和機器。資本家得到的利潤是PQ-C,投資得到的利潤(息)率。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為了得到最大化的利潤,資本是給定的,也就表明產量在此時也是最大化的。
附圖
如果采用新古典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分析方法,機器的邊際產值應該等于機器的價格(因為機器是一年消耗掉),也就是MP[,K]P=P[,K],機器的邊際產品應該等于,勞動也是同樣。這很明顯,這個模型中勞動和機器的邊際產品和新古典邊際生產力理論中的邊際產品并不相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同樣是線性齊次生產函數,同樣是資本家決定勞動和資本數量,為什么這個簡化模型和新古典理論中的勞動雇傭資本模型的結果不同呢?
新古典理論分析的勞動雇傭資本模型并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新古典的資本雇傭勞動模型中,勞動是一種生產要素,和機器(新古典意義上的資本)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這個模型中,資本支配著勞動,勞動不可能是和資本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才真正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支配勞動的這種社會關系。
四、對幾種解釋“資本雇傭勞動”理論的質疑
前面從一個簡化的模型分析了新古典分配理論存在著的矛盾。下面對幾種對“資本雇傭勞動”的解釋進行一下簡單的分析。
新古典理論把物(資本)和人(勞動)的力量置于平等的地位,都是一種生產要素,這就使得這種理論把個別的人都作為基本上平等的一員(因為他們至少都占有一種生產要素),從而否定在社會集團之間存在任何階級差別的事實。至于個別人之間的“要素稟賦”可能差別很大的事實,則說成不屬于經濟理論解釋范圍的第二個屬性。新古典理論把生產當作不具有形體的過程,就是把人的勞動過程降低成為僅僅是一種技術關系,一個生產函數,即把叫做投入(包括勞動)的要素“拼成”叫做產出的東西。按照新古典理論的邏輯,如果資本是稀缺的,只能表明資本得到的報酬比勞動得到的高,而不能表明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資本雇傭勞動的現象,并且資本早就不是稀缺的生產要素了。早在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就出現了大量相對過剩的資本,就開始大量輸出過剩的資本,并沒有出現勞動雇傭資本的現象。有些人認為,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這種新的生產要素逐漸取代資本成為稀缺要素,從而控制了生產過程,社會逐漸由資本雇傭勞動向勞動(復雜勞動)雇傭資本而轉移,例如,美國的風險基金每天有成千上萬的資本在等待著被雇傭。這樣的觀點讓人感覺有點荒謬。盡管知識和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斷加強,但是資本的重要性并沒有因為知識和技術重要性的上升而下降反面是不斷增加。發達國家之所以知識和技術先進是因為他們擁有大量可以投入到技術開發和基礎教育中去的資本。如果沒有資本的注入,高
科技企業仍然是“無米之炊”,不知道這些擁有知識和技術的“巧婦”們怎么去做“無米之炊”呢?事實上,不是風險資本等著被雇傭,仍然是擁有高新技術的復雜勞動在等待著被資本所雇傭,如果不是這樣,資本是大量過剩的,擁有高新技術和知識的勞動者為什么不向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呢?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即所謂的后資本主義時代,控制著生產過程的仍然是資本,而不是勞動或是知識、技術,這是由資本主義中資本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從新古典理論的完全信息假設到新制度經濟學的不完全信息的發展,確實是經濟理論的一大進步。然而由于新制度經濟學是在批判地繼承新古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對象仍然是資源最優配置問題。這種分析是完全脫離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定社會關系,而用一種抽象的、在任何社會都存在著的“制度缺陷”來代替具體的社會關系,從而使這種理論成為在任何生產方式中都成立的理論,成為一個在任何社會關系下都成立的普遍的真理。然而,資本雇傭勞動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所特有的現象,并不是一種在任何社會都普遍存在著的現象。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也存在著擁有大量資金的商人,但沒有出現資本雇傭勞動這種現象,這一點是新制度經濟學無法解釋的。用生產要素的專用性和流動性來解釋資本雇傭勞動的觀點也是不成立的,而日本存在著的終身雇傭制使勞動的流動性受到阻礙,但是日本卻沒有出現勞動雇傭資本的生產方式;由于知識和技術的發展,知識和技術使勞動的專用性不斷增大,勞動雇傭資本的生產方式并沒有廣泛出現。用委托代理理論來解釋資本雇傭勞動,資本傳遞一個經營能力的信號,并同時能夠承擔經營過程的風險,因此導致勞動被資本雇傭。這樣的理論有點荒唐。資本的確是可以對經營行動進行擔保,但是資本和經營能力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資本的多少可能是接受上代人的遺產,或是來源于特定的制度(注:例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海外掠奪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度等能導致資本的數量變化,當然資本家的經營活動也會改變自身的資本數量,但是這種經營活動不可能脫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進行的。)等原因,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會關系所決定,資本的擔保能力正是于源于這種社會關系。體現了資本的社會屬性,和資本的技術性質沒有任何關系。然而這些內容在新古典理論框架(包括新制度學派)不是研究的對象,“同財產所有權關聯的任何事物或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任何區別,都被歸屬為社會因素或社會科學的范疇,而從經濟理論的固有領域排斥出去”(注:多布:《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在經濟思想上的地位》,《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三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頁。);如果經營能力和資本之間存在著正相關,就不會出現現代社會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現象,正是經營能力和資本數量的不相關,導致了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但是這種分離依然是資本所有者控制著生產的過程,控制企業的經營者也必然聽令于資本所有者,否則,資本家必然將經營者給予解雇。資本能夠承擔經營過程的風險,這一點是資本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資本能和其所有者分離,而勞動卻沒有這種社會屬性,當然形式是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資本家直接經營企業,當然與由其代理人來經營企業相比,控制程度是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是資本的社會屬性并沒有改變。因此,用委托代理理論來分析資本雇傭勞動的原因,最終還必須回到資本與勞動的社會屬性,即回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存在著社會關系上去。
總之,之所以存在著勞動被資本所雇傭的現象,其原因是在于在一定社會關系下進行生產活動時資本和勞動所體現的社會屬性,而不是它們的技術性質。盡管現代資本主義形式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知識和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加大,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但并沒有改變資本和勞動的社會屬性,因此也就不可能改變資本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
【資本雇傭勞動”與“勞動雇傭資本”】相關文章:
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問題08-07
風險資本與風險資本市場08-28
論授權資本制度與折衷資本制度應當緩行08-05
雇傭勞動合同08-01
旅游飯店的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08-06
美元與國際資本流動08-07
論人力資本股08-05
健康元的資本謀局08-05
芻議股權資本計息問題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