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期貨市場國際化前景展望
期貨市場的國際化是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某一國家的期貨交易所吸收別國的公司成為會員,允許別國的投資者參與市場交易,所產生的期貨價格在國際上具有一定權威性。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加入WTO的客觀要求,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有利工具,它順應了世界期貨市場的發展潮流。
期貨市場國際化的標志
作為國際化的期貨市場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和標志。
市場主體——會員和投資者的全球性。國際化的期貨市場必須具有開放性,期貨交易所會員構成中應有相當大比例的海外會員。例如1998年LME共有17個圈內會員,非英國本土的會員占82%。
市場客體——期貨品種與期貨合約具有代表性。作為期貨合約標的物的商品在全球經濟貿易中應有相當大的流通量,在經濟發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如LME交易的有色金屬期貨商品,屬于工業發展基礎產品,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
市場載體——期貨交易所的管理規范化,具有市場公信力。國際化的期貨交易所應受到金融監管法律的嚴格約束,交易所同時進行規范化的自律性管理,為所有投資者提供公平交易的環境。
市場信息——期貨價格具有權威性。凡屬國際性期貨市場產生的價格均成為商品現貨市場的基準價格,成為國際上貿易商簽定合同定價的基礎。有限度地進行國際化試點
中國期貨市場只有10年的歷史,期間經過1994年和1998年兩次清理整頓后,目前全國只有3家期貨交易所,12個上市品種,184家期貨經紀公司,已經進入規范發展的階段。筆者認為,中國期貨市場已經初步具備了對外開放的基本條件,可以有限度地進行國際化的試點工作。
——期貨市場的地位初步確立,市場監管體系已經建成。1999年國務院頒發了《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在“十五”計劃綱要中,國務院明確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要求,期貨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已經確立。目前,國內已經建立了中國證監會、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三級監管體系,期貨市場的監管架構基本形成。
——期貨交易所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市場運行趨于理性。
——大宗商品貿易渠道暢通,國內外市場基本融通。
——少數大品種期貨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同向聯動。
——國家允許境外期貨保值交易,政策限制有所開放。2001年5月,國務院5個部委聯合頒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
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大型國有企業經國務院批準后可以從事境外期貨套期保值交易。
國際化的進程與步驟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市場體系發育極不平衡,管理水平及人才素質參差不齊,期貨市場走向國際化進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應采取有限度分階段推進策略。
第一步,優先開放境外期貨業務。選擇國內部分有實力、管理規范的綜合性期貨公司代理國內客戶從事境外期貨交易,允許有迫切需求的國有企業從事境外套期保值業務。起步階段,國內期貨公司成為境外期貨交易所和結算公司的會員難度較大,可選擇國外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期貨公司或國外期貨交易所的一級會員作為二級代理。這一階段,主要目的是學習和掌握國外期貨公司的風險控制、業務管理的程序和經驗。這一步,預計需要2-3年的時間。
第二步,有限度地開放國內期貨市場。具體方式:
1、選擇管理水平高,運作規范的個別期貨交易所作為試點,率先開放部分期貨市場。允許試點交易所吸收境外期貨公司作為會員,以特別會員席位的形式接受境外投資客戶參與期貨交易。
2、選擇部分大品種對國外期貨投資者開放。國內部分活躍的期貨品種如銅、鋁、大豆,在國內具有廣泛的現貨市場基礎,價格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系,運作規范而且市場容量大,可優先作為試點開放的期貨品種。
3、選擇國內少數管理規范、專業水平高、資本實力強的綜合性期貨公司作為試點,接受國外客戶委托進行期貨交易。同時,組建中外合資的期貨公司,允許外資占49%以下的股權比例,開展國內外期貨經紀業務。
4、在市場開放初期,采取符合資格的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QFII是由國內監管部門審核通過,獲準直接投資國內期貨市場的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實質上是一種資本管制,通過限制國外資本進入和資本流動,進而限制外國資本的影響力。采取QFII制度的動因是國內期貨市場發展尚不成熟,國內其它金融市場也很脆弱,經受不起巨額外資的沖擊。
如果要加快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第二步與第一步可以同步進行。第二階段的整個過程預計需要3-5年時間。
第三步,全面開放中國的期貨市場。當國內期貨市場達到較大規模,運行規范,管理成熟后,逐步實現國內期貨交易所及上市品種全方位對外開放。
難點及政策建議
國內的期貨市場與證券市場基本同時起步,但目前期貨市場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證券市場。中國的期貨市場終究要邁出國門,在國際化進程中必須解決制約期貨市場發展的若干因素。
1、法規政策體系。目前,期貨市場立法滯后,《期貨交易法》沒有出臺。有關國內市場準入問題、境外期貨交易問題、國內外投資者保護問題都沒有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導致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無從起步。本著先立規矩再談開放的原則,建議《期貨交易法》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積極配套完善,從而促進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
2、外匯管制。人民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是制約期貨市場國際化的重要因素。外匯管制放松需要較長的時間,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實行期貨市場國際化的解決辦法為:(1)通過政府主管部門聯合頒布政策文件,允許經批準的境外會員將其以人民幣形式結算的利潤部分按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兌換辦法換成外匯;(2)境外會員為境內外資企業代理期貨業務以人民幣結算的贏利部分,可通過外企的結售匯制度兌換成外匯,或讓外企用人民幣在中國境內購買生產資料或支付勞動成本。
3、進出口政策。境外企業參與中國的期貨交易,也會發生實物交割業務,牽涉到進出口環節。為了方便商品交割,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議對涉及期貨商品的外貿政策適當調整,降低商品進出口關稅,減少或取消進出口配額限制,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
4、專業人才。目前期貨行業人才流失嚴重,專業人才缺乏。期貨業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期貨市場在走向國際化的里程中,必須加強人才培養,建立期貨專業教育培訓體系。同時,加強國際化合作,吸納境外專業人才,提高期貨業人才整體素質。
目前,中國期貨市場較為弱小,與國外期貨市場相比存在諸多差距,差距就是機會,就是發展的空間。由此可見,中國期貨市場的前景光明,走向國際化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嚴全明 來源:《海南日報》
【期貨市場國際化前景展望】相關文章:
中層干部競爭上崗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08-15
中層干部競爭上崗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08-12
工行國際化人才培訓體會08-16
歐洲化 國際化 全球化08-17
歐洲化 國際化 全球化08-09
談會計國際化08-07
“三網合一”的發展趨勢與高新技術前景展望08-11
談會計國際化 論文08-08
展望200508-17
美國政府采購的國際化進程及對我國的借鑒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