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興市場的監管與開放”系列之五:建立獨立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譚雅玲
雖然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不足甚至風險,但它對于當地經濟的刺激拉動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證券市場很快恢復生機,除國際環境等外圍因素外,一個獨立高效的證券市場監管體系和一套完整健全的監管制度,對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證證券市場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適度開放市場
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的發展對經濟的推進和刺激作用,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體現的較為突出,開放速度加快中不僅有自身經濟和市場的需求,同時更重要的來自于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中資金需求的促進,進而不僅導致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潛伏風險明顯,而且也給予投機以炒作空間和機會。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1999年的巴西金融動蕩都是較好的例證。因此,從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發展的進程與速度看,主要借鑒在三個方面。
開放時機與速度的抉擇———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搞活國內經濟,增強經濟實力,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資金作用與效益則更為突出,但是開放的時機因以國內經濟環境為主,觀察國際環境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反思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開放過程更多則是來自外部的壓力與誘惑,過急、過快的開放資本市場其中包括證券市場,給予投機空間,加大風險伏筆,對金融和經濟負面影響加大。
配套規則與法制的完善———發達國家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才開放資本市場,而隨后則急切敦促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其中自身經濟利益的需求是首要主旨。而發展中國家則在開放資本市場中過于急噪和草率則是最大的教訓,主要是相關配套而完善的市場規則與法制原則不健全、不規范,監管機制和管理原則漏洞與弊端成為投機的隱患,這也是亞洲金融危機最為深刻的教訓。
國情需求與國際環境的緊密———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環境下,一國在開放與改革中必須重視國際環境的趨勢與潛在的變化;同時國際環境的波動與調整,對一國開放與改革也具有重要影響甚至沖擊。新興市場國家應依據自身需求與實際狀況適度開放。
在開放中控制風險
國際資本流動的基礎是一國自身的經濟基礎、經濟實力和投資政策取向的綜合反映,同時金融格局的趨同化、無形化以及連動性,對資本流動方式和速度有著較大干擾刺激作用。而作為國際資本流動作為直接和重要的形式———證券投資獲利與靈活明顯上升。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要在開放中控制風險。
在資本證券市場的開放與發展中,影響投資收益與風險比例的主要因素為:市場利率水平———決定短期資金流向。資金流動對利率水準最為敏感。條件相同時資金趨向由利率低的市場流向高利率地區,90年代東南亞經濟利好發展中的高利率水平吸引了大量資金的流入。而目前發達國家的利率趨于向上調整,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率趨于向下,國家之間的利差較大,加之經濟發展差異,利率的利用空間明顯不同,資金流向也難以確定。匯率水準———影響資本流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幣值的市場標價過高,將難以吸引資金流入,主要在于一方面資金風險加大;另一方面投資成本過高。相對而言,資金外流則收益較高。目前主要貨幣匯率的不定性十分明顯,匯率波動水平難以確定,對資金流動的影響較為明顯。金融創新———推動資本流動的工具。金融創新的動力源于經濟增長過程中對資金融通的需要,創新有助于資金的高效融通,但同時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監控和金融監管的難度。金融創新加快了資金的流量和速度,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程度,是資本流動中動力與阻力雙面的效益影響。
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顯著特點表現為資金在全球資本市場上跨越國界的大量快速流動,由此也就產生相應的負面作用,對金融市場和國別經濟造成破壞性影響。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動蕩,最為直接的原因都在于短期資金流動的失衡,從而造成對交易市場和經濟基礎的巨大沖擊。如今,全球投機性外匯交易則超過了90%,貿易和投資的比重則不足10%,其中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發展對于這種明顯的反差起到主導推動作用,致使金融衍生產品的種類達1200余種,這使得交易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行更為靈活的金融運作,同時也加大了風險程度。目前全球至少有7.2萬億美元的短期資本流動于世界資本市場,相當于全球國民年生產總值的20%,全球外匯市場上平均每天的交易額為1.5萬億美元,其中90%為短期資本。投機資金的規模數量和流動速度一旦出現問題,其破壞性和影響力就不言而喻了。
開放中的制約因素
在世界金融一體化逐步加快的大趨勢下,資金的自由流動本不應受到管制。短期資金的流動或稱投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如可以緩解一國資金的短缺問題,暫時增加外匯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減少財政赤字等;但同時對于一國經濟和金融的不利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甚至會產生破壞作用,具體表現于三個方面。
本幣匯率過于高估
———墨西哥和東南亞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實行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加之經濟高度增長的推動效應,貨幣匯率普遍存在高估問題,因而產品出口競爭力受到極大削弱,并成為國際游資直接沖擊的首選目標,導致經濟放緩和出現問題時,短期資金的大量撤離,進而導致貨幣被迫大幅貶值,給予投機者沖擊本幣的可趁之機。
國際收支逆差的程度、幅度擴大———短期資金流入過大最直接的作用顯現在彌補國際收支的逆差,但往往會促成逆差的進一步加大。而國際收支逆差的擴大將會直接導致投資者信心,危及國家的外匯儲備,造成本幣匯率的波動加大。
外債負擔進一步加重———短期資金大量流入將會迅速加大一國的債務負擔,外債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會大幅上升,甚至超過外匯儲備的底線。高額外債和債務結構中短期債務比例的過大造成東南亞國家抵抗能力的降低,引發了金融危機。尤其是東南亞一些國家過急過快地實現了資本項目自由化,促使游資大量流入,導致一系列嚴重后果,直接影響和破壞了整體經濟結構的平衡。資金出于盈利本能,從失衡中牟取暴利,東男亞國家相應的金融監管機制和法規欠完善,使得投機者得心應手于炒作,進而加速金融危機的爆發。目前的阿根廷金融危機債務問題是導火索,對金融經濟沖擊十分明顯。
來源:中國證券報2002.5.9
【“新興市場的監管與開放”系列之五:建立獨立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相關文章:
市場監管述職報告02-08
道路運輸市場監管的難點及策略08-16
市場監管案件移送問題分析08-12
道路運輸市場監管的難點及策略08-15
市場監管案件移送問題分析08-15
市場監管所工作總結05-16
市場監管工作述職報告01-06
市場監管工作匯報02-27
市場監管述職報告5篇03-26
工商局加強節日市場監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