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監管遏制業績造假
受宏觀層面經濟增長放緩和微觀層面公司治理結構仍不健全等綜合因素影響,上市公司2001年整體業績探出新低。不過,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去年管理層加強監管力度,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及法制環境日趨完善,初步遏制了上市公司的業績造假。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上市公司去年業績不理想,卻是少了些泡沫,多了些真實。加強監管成為共識
2001年一年中,億安科技、銀廣夏、麥科特、藍田股份等涉嫌市場操縱和虛假陳述的案件使證券市場的信用危機達到極點,社會各方把視線均集中在證監會上,"加強監管"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在這樣的背景下,管理層的監管力度是空前的,從而使2001年成為名副其實的"監管年"。當然,這種監管不僅僅是出臺了哪些政策,查處了哪些違規,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法規體系,改革了監管制度,改進了監管方式,同時也向上市公司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只有取信于投資者,才能在市場上立足并發展壯大。
市場主體各司其職
具體來說,首先是去年股票發行制度實現了從審批制向核準制的轉變,客觀上形成了市場各參與主體"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負其責、自擔風險"的責權關系,上市公司想要業績造假,難度比以前大大增加。
其次,上市公司監管工作實現了從再融資審核向持續監管的轉變,強化了上市公司的持續監管,形成了主動監管、動態監管的有利態勢,貫徹以強制信息披露制度為核心的監管理念,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強了派出機構和交易所的一線監管作用。中國證監會的派出機構通過巡查制度,比較及時地發現和糾正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
其三,去年證券市場查處了一些造假的大案,并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證券民事賠償的大討論,證券民事賠償制度呼之欲出。同時,一些違規的會計師事務所被淘汰出局。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上市公司業績造假的成本明顯提高,會計師事務所也重新認識到自己的筆有多重,在審計過程中起到了"經濟警察"應有的作用。
公司業績更趨真實
另外,新會計制度的全面實施,以及財政部為遏制我國證券市場上特有的上市公司年末"突擊重組"而頒發的《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杜絕了部分上市公司通過不正常的關聯交易操縱和調節利潤的機會,也是造成一些T公司無法扭虧的主要原因。
從上述這些監管措施來看,效果顯然是顯著的。上市公司去年的業績雖然下降了,但卻更趨真實。盡管承認上市公司業績下降的事實對于絕大多數投資者意味著痛苦,但是,如果投資者面對的是一個誠信的市場,信息公開透明的市場,他們是會坦然接受的。因為他們知道,"虛胖"畢竟不是真正的健康。(記者 徐霄 王璐)
來源:上海證券報2002.05.23
【監管遏制業績造假】相關文章:
學校造假何以蔓延08-17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征文07-11
上市公司造假探秘08-08
不造假:學生作文的底線08-17
上市公司造假探秘 論文08-08
對遏制行政不作為的思考08-15
聯手齊抓,遏制欺詐用工行為08-12
從根基上防范會計造假08-07
從根基上防范會計造假 論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