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種業上市公司如何直面跨國并購
郭超賢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坦言: “中國入世后我最為擔心的是國內農業,因為外國農產品以現代化技術生產,無論價格及成本都低于中國,若向中國大量傾銷農產品,便會對內地農民生活構成影響”。作為一個有九億農民的農業大國,面對入世,對中國農業經濟和農民來說,份量到底有多重?對他們的生存意味著什么?作為農業源頭的種業如何面對入世后跨國企業的沖擊?這是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企業收購兼并規模急劇擴大,1990年全球企業并購涉及金額約4000億美元,1999年全球企業并購總額猛升至3.31萬億美元,且跨國并購日趨猛增,據聯合國統計資料,1998年跨國并購總額達4110億美元,占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額的63.8%,2000年全球10大并購案所涉及金額超過8000億美元,其中5000億美元來自跨國并購,跨國并購已成為國際資本運動的主要形式,其結果是在汽車、制造、醫藥和種業等很多行業產生巨大的企業集團,并開始壟斷世界市場,如美國孟山都公司通過收購以生產玉米、大豆為主的迪卡白遺傳公司,重組岱字棉公司和嘉吉公司,成立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種子產業公司;美國杜邦公司購入擁有世界玉米種子市場份額20%多的世界最大玉米種子公司——美國先鋒國際種子公司20%的股份;瑞士汽巴加基化工公司并購了山度士公司、美國NK公司、羅克斯公司、韓國漢城種苗公司,打出諾華牌,成為歐洲種業巨頭。
目前在滬深上市的種子企業共有五只個股,秦豐農業 (600248)、豐樂種業(0713)和亞華種業(0918),隆平高科(0998)以及中農資源(600313)。其中,中農資源是今年1月才上市的。本月,中國將實現加入WTO的夢想,中國種業要想繼續在一個封閉的體系中自我運行已經不再現實,面對咄咄逼人的跨國并購,我國種業上市公司如何面對?
雖然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1億多公頃耕地,700萬噸用種量,年300億元以上的銷售量,給了種子行業豐厚的市場,但從整體看,我國種業上市公司和發達國家的種子跨國企業相比較,差距還相當大:⑴企業規模小,缺乏競爭力。目前沒有一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億元、凈資產超過10億元的大公司,缺少航空母艦級別的企業。而世界種子企業20強中,最后一名的年銷售收入也近2億美元,美國杜邦先鋒公司1999年的銷售收入是18億美元,利潤為2.3億美元。遠遠高于我國2700多家國有種子企業銷售之和;⑵科研投入少、科技創新能力低、品種保護力度不夠,導致企業很難形成持續的發展和競爭力;⑶競爭無序化。市場經濟需要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但種子因其作為特殊的商品,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我國現有的2700多家國有種子公司在各自的領地上割據發展,另外受到行政管理部門利益推動的種子產業,給有序競爭設置了很大的障礙,“不許某某種子進入我的市場”在各地時有發生。
面對即將撲面而來的巨大挑戰,面對即將到期來的生存危機,種業上市公司必須依托資本市場,主動進行企業發展戰略的調整。
第一, 努力做大做強自己的核心業務
種子板塊中都有在國內外知名的品牌和拳頭產品:隆平高科的拳頭產品是辣椒種子和雜交水稻種子,“湘研”系列辣椒種子已成為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辣椒品種,“農平”系列雜交水稻種技術位于世界前列;豐樂種業的拳頭產品是西瓜種子,“豐樂"系列西瓜種子占國內市場份額的40%;秦豐農業的拳頭產品“秦豐"系列雜交油菜種子、雜交油葵種子,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0%;亞華種業“中湘牌”雜交水稻種子“亞華牌”棉花蔬菜種子在國內享有盛譽。從收入分析,豐樂種業、秦豐農業和隆平高科三家公司種業收入占主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3.05%、85.72%和92.48%;種業經營的毛利率分別為39.11%,37.71%和36.32%,擁有知名品牌和占較大市場份額的拳頭產品,是種業具有較高盈利能力的關鍵。四家種子公司在資產規模、 (種子選育方面,均有國內知名的研究結構或高校背景作為支持)、經營業績、品牌("秦豐"、"湘研"、"農平"、"豐樂"“中湘”等品牌都是著名品牌)等各個方面都堪稱業內的龍頭企業。因為加入WTO后,種子類上市公司要利用擁有知識產權、品牌和規模優勢,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第二,加強優良品種的開發、選育工作,培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農產品收購已施行優質優價,對劣質農產品不施行保護價。由于農作物的種子是決定農產品高產、優質的決定因素,在大田作物種子市場有序放開后,種子的品質將成為農民購買種子的重要選擇因素,種子的品種和質量將成為種子競爭和獲利能力的關鍵,而種業公司的優良品種的開發和選育能力將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為在今后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已上市的幾家公司均利用募股資金,加強科研開發力量的建設,它們在近年的募股資金投項中,都有較大比例的資金用于新品種開發的科研。以轉基因技術為例,目前,全球轉基因作物主要分布在美國、阿根廷、加拿大和墨西哥,中國的轉基因生物農業取得了研究方面的巨大成績,但在產業化和市場化方面還是剛剛開始。目前隆平高科、豐樂種業、秦豐農業、亞華種業等等都從事轉基因研究,大多數產品還處于研究和試驗階段,離推廣還有較遠一段距離,隆平高科可以說是目前上市公司中極少數主營業務涉及基因技術的公司,據公司披露,轉基因雜交水稻研究進展順利,并在募股后進一步加大基因工程方面的應用研究。而隆平高科還利用自己在雜交水稻育種的高科技優勢,致力于超級雜交稻的培育工作加入WTO以后,將使公司受益非淺。
第三、通過合資、合作等形式,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種子產業是一個特殊產業,種子是一種特殊商品,外國種子企業進入中國,因受到文化、習俗先等的差異,不可能直接建立自己的基地、網絡,他有可能利用我們的人才、基地,我們已形成的銷售慣性進行滲透,這樣就使我們一些種子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和外國公司的先進管理模式與技術營銷理念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將成為我國加入WTO以后種子行業發展的新的途徑。
第四,根本出路在于專業化、產業化經營
如前所述,優良品種將成為市場競爭中各公司爭奪的制高點,樹立產品品牌、提高產品和公司知
名度、建立產品的營銷網絡將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這就要在產前的新產品開發和產后的營銷策略實施上投入大量資金,而只有經營具備規模,才能降低均攤在單位產品上的研究與開發和營銷投入。同時,種子的開發選育投資大、周期長,且不同農作物育種的技術差異大,今后種業公司的集約化經營,將使它在一到二個作物種子上形成優勢和規模經濟,進而使種業公司的經營趨于專業化。市場競爭將優化和整合種業經營的各個環節,促進種業公司育、繁、銷、推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因此市場競爭和集約化經營將使中國種業公司趨于大型化、專業化、產業化。為迎接加入WTO和配合國家種子工程的實施,農業部已經提出實施"百團大戰"的計劃,重點扶持大型種業集團,國內目前幾家上市種業公司正努力沿著這個方向發展,我們必須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便利的有利條件,重點培養和培育一批具有現代企業制度,育、繁、銷一體化,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有規模,有實力,能抗衡國外企業沖擊的種子龍頭企業——種業集團公司,構筑我們的種業“航空母艦”。
作者單位: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財經報
【我國種業上市公司如何直面跨國并購】相關文章:
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初探08-07
我國上市公司中的獨立董事制度建設08-07
我國保險業應對的思考與對策08-15
我國新聞傳媒業的改革與發展08-11
我國物流業轉型升級探討08-18
直面WTO的我國會計制度變遷08-07
我國上市公司年度報告披露狀況研究08-07
試論我國上市公司的分部財務報告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