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本報調查:百家企業香港排隊待上市
僅浙江一個省,有意向到香港上市的企業就達100多家,其中浙江臺州一地,就超過30家。盡管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發展速度很快,但進入輔導期的內地企業數量還是在1200家左右。資本市場的發展似乎永遠都滿足不了企業對資本的饑渴。擁有1000多萬家企業的內地始終像磁石一樣吸引著香港投資人的目光。香港總共約800家上市公司,內地企業已經占到近十分之一——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盡管在最近歐亞農業的楊斌和華晨汽車的仰融“出了事”,讓香港的投資者“領教”到了內地民企“不好對付”的一面,但一些內地企業素質良好,成長迅速,背靠一個蘊藏著13億人口的市場,且市場環境日益成熟和完善,這樣的上市資源,豈不令他們心儀。不久前香港聯交所市場總監彭如川率團來京,與多家海外證交所爭相“引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內地多元化的資本市場體系尚未建立,開設創業板(亦稱為“二板”)的條件不成熟,“三板”(以場外交易為特征,目前只限于對退市企業股票的特別轉讓)也不能開,主板只保留了一個可以上市的交易所,交易所的獨家壟斷造成擬上市企業的“排隊”和“擁擠”。
經濟學家劉紀鵬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前10年主要是以追求速度和規模為主。我們在發展速度堪稱世界第一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四個結構不合理”,并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是股本結構不合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結構需要調整。二是股市結構的調整,由于追求世界上“第一”的股票交易所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國誕生,造成股市結構的過于單一和壟斷,應向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建立轉化。三是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需要調整,需要通過購并把質量低劣的上市公司置換出去。于日前出臺的《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將發揮其重要作用。四是股種結構的調整,目前我們有A股、B股和H股,在未來必然要通過調整最終并軌。
劉紀鵬認為,大家現在看到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上市公司質量低劣、股本結構不合理、非流通股所占比重過大、非流通股股東一股獨大等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股市結構的不合理,在于證券業的“壟斷”。 只有一個可上市的交易所,使企業和投資者沒有多大的選擇余地,是實際上的“壟斷”,壟斷是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上述問題最深刻的根源。
競爭是壟斷的“天敵”。他認為,在中國發展多層次、多元化、多品種的資本市場,就需要中國不能只辦一個主板市場(現在深圳的市場實際上被停了將近兩年,只有上海一個市場),而且由于國內生產力的多層次,主板、二板、三板應該平行發展。
交易所獨家壟斷,造成年年上千家企業擁擠在中國證監會和證交所的門口。為了上市,為了要過證監會和上交所的門檻,現在一些人已經到了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的地步,甚至出現腐敗現象。劉紀鵬認為,盡管審批制改成核準制,但核準制還是“換湯不換藥”,券商的投行業務靠“通道”(即證監會批給券商的上市名額)取勝,但“通道”有限,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聚集到了證交所的門口。
在排隊大軍中,最多的面孔還是民營企業。國內除了惟一的主板,所有的渠道都被堵住了,多層次、多渠道現在處處不通。所以盡管我們發展很快,但進入輔導期的企業仍然在1200家左右。就算每年有100家企業上市,以這樣的速度也需要上12年。
現在有一種觀點,說中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還不能發展,主板市場是“賣精品”的,“精品店”還在賣“假貨”,開“百貨店”能搞好嗎?劉紀鵬認為,從經濟學的原理來看,“精品店”之所以賣“假貨”,原因正在于沒有“百貨店”;解決“精品店”的“假貨”,一定要依靠大規模的發展“百貨店”,使投資人能夠有所選擇。你賣“假貨”,我不買你的。但現在證交所獨家壟斷,企業只能到那兒去上市,投資人買股票也只能在這里選擇。
中國內地在10年里就有1112家企業上市,美國發展到1000家用了160年,英國用了195年,中國香港到現在為止已經經歷了90多年,也只有800家上市企業,這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國際上交易所的發展,一般都是從早期的柜臺交易發展到主板市場,在主板市場之后,由投資者選擇,在監管者水平較高,機構投資人占到相當比例的情況下,衍生出了二板市場。
但國內一步就跨越到了主板市場,直到今天也沒有像樣的柜臺交易,場外交易系統也沒有成型。二板市場急于推出,風險又太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渠道都被堵住了,多層次、多渠道現在處處不通。所以盡管我們發展很快,但進入輔導期的企業還在1200家左右。就算一年最多上100家,以這樣的速度也需要12年。輔導期實際上就是為了延緩上市速度,現在輔導期一年的周期已經轉過來了,每年排在外面的還是1000多家,而且越來越多。
國家有關部門高層人士多次明確表示,要在中國“建立多層次多元化資本市場體系”,在我們證券監管部門這個層次上,應該再開辟新的市場,既然二板開不了,主板只有一家,而且眾多排隊者已經“塞車”,那么就應該把內地的民營企業盡量往香港去推。
但香港的聯交所和創業板,是內地企業,尤其是民企上市的“天堂”嗎?
從客觀上,香港畢竟是本土市場,應該是投資人在海外的有效選擇:距離最近、語言共通、文化相近,監管也比較熟悉。在海外上市一視同仁的前提下,中國香港在海外市場中,仍然是最具有優勢的。
劉紀鵬認為,所謂到海外上市并不僅僅是指去中國香港。海外市場應該分兩部分看待。中國香港雖然是海外市場,但是屬于我們的本土市場。目前新加坡在中國內地非常活躍,新加坡因為種種限制,他們自己的上市資源非常有限,而新加坡又非常想成為遠東地區的金融中心。所以新加坡現在的一個戰略就是讓中國內地的企業到新加坡去。在這個過程當中,從總體的思想上,對海外市場,從新加坡到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歐洲市場我們都可以選擇。但從客觀上,香港畢竟是本土市場,應該是投資人在海外的有效選擇:距離最近,語言共通、文化相近,監管也比較熟悉,在海外上市一視同仁的前提下,中國香港在海外市場中,仍然是最具有優勢的。
一般來說,包括中國香港在內的海外證交所比較歡迎產權相對明晰的民營企業。內地企業選擇香港,香港選擇內地企業,真可謂是“兩情相悅”。
香港證交所是“干兒子”,上交所才是“親兒子”的觀念必須打消。香港證交所和上交所都是中國的“兒子”。誰有利就讓誰發展,誰能從海外“圈”來錢,發
展內地的事業,就讓誰發展。
中國證券監管部門曾經多次明確表示,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已經不存在制度性障礙”。但是在具體做法上,究竟走哪些程序,有關的制度規則披露都不夠。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肩負著為國有企業服務的重任。在內地上市,大多數的民企經常處在“預備役”的位置。而且中國的民營企業數量巨大:在全部1000萬家左右的企業中,除去國有企業100萬家,三資企業40萬家,其余的都是各種各樣的民營企業。僅靠內地的證交所,要滿足大多數民企選擇上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愿望,似乎有點力不從心。
據業內人士估計,擬到香港上市的企業約300家。其中浙江企業占到三分之一,僅臺州一地,就超過30家。劉紀鵬建議,既然香港市場愿意接受,香港的投資人也非常理性有智慧,內地的民企又那么“不好對付”(如最近的歐亞農業和華晨集團事件),干脆讓他們市場上見面吧。應該大力提倡中國企業到海外去融資,而不是阻止。用計劃手段配置資本市場資源的觀念需要轉變。
他認為,1000家企業對香港來說是一筆很寶貴的資源,但對內地來說是萬分之一的概念。不要擔心優質資源流失到海外。
這就要走出三大誤區:第一,怕我們的優質資源流失到海外,和內地主要為國企脫困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我們的監管機構水平好像低了。第二,怕我們的民營企業在外邊發生各種問題,給中國內地臉上抹黑,既然香港歡迎他們過去,我們這邊又搞了市場化選擇,就應該果斷讓民營企業到市場環境中去。第三,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證交所等其他環節,擔心海外的證交所和我們的上交所之間形成競爭關系。在骨子里還是認為香港證交所和上交所內外有別,總認為上交所才是我們的證交所,香港證交所是“干兒子”,上交所才是“親兒子”,這必須徹底改正。既然香港已經回歸,就不要再分什么“干兒子”和“親兒子”,他們都是中國的“兒子”。誰有利就讓誰發展,誰能從海外“圈”來錢,發展內地的事業,就讓誰發展。
來源:北京現代商報
【本報調查:百家企業香港排隊待上市】相關文章:
內地企業香港上市的財會問題08-05
中小企業板或香港創業板,我們該在哪上市08-05
推動企業上市工作匯報08-24
推進企業上市工作意見08-24
上市公司高管層薪酬調查08-05
境內企業如何順利實現境外上市?08-05
企業上市對股權結構、治理結構的影響08-05
民營企業-你打算上市嗎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