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權行為與無權處分
無權處分是一項復雜的法律制度,它的處理涉及到權利人與第三人、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以及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關系,牽涉到民法總則中的法律行為、債權法中的買賣契約、物權法中的交付與登記的公示制度、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等法律制度(其間,還不包括債權無權處分的處理),在德國、我國臺灣民法,還涉及到物權行為制度來。在這么復雜的法律關系中,物權行為的采用與否對無權處分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物權行為模式下的無權處分與非物權行為模式下的無權處分有著重大的差別。下面筆者將對此闡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處分行為的概念
處分行為的概念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含義,王澤鑒先生對無權處分這一基本概念做以下界定:1、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及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是指原物體的物質變形、改造及毀損的行為等;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2、廣義上的處分,僅指法律上的處分。3、狹義上的處分,指的是處分行為,既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行為,包括物權行為與準物權行為。不同的處分的界定決定了不同的無權處分模式,而其中,物權行為的采用與否對處分的概念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物權行為下的無權處分與非物權行為下的無權處分有著重大的區別。
二、物權行為的概念及基本內涵
物權行為是與債權行為相對應的概念,它是指一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和廢止為目的,以交付或登記為要件的法律行為。在德國民法中,任何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等行為中,都會包含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以買賣合同為例,買賣關系的成立,產生債權法上的請求權,產生債權關系,即請求權與被請求權的關系,但并沒有產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因為還要有一個排它性的意思表示,在于用交付行為來證明這一意思表示之存在。根據這一意思表示,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物權行為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的原則:
1、區分原則,又稱分離原則,它是指權利主體承擔的移轉標的物的行為與完成物權的各種變動的行為是兩個獨立的行為,前者為原因行為,后者為物權行為,兩個行為各有其獨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是兩個相互分離的法律事實。
2、抽象原則,又稱為無因性原則,指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依賴于原因行為而獨立,既原因行為的無效和撤消不能導致物權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消,物權行為從原因行為中抽象出來,其構成要件與生效要件上有自己的特點。
3、物權變更的形式主義,也稱公示要件主義原則,是指當事人之間關于物權變動的合意并不能直接引起物權的變動,需要有一個具有公示性的行為來表達或者說是來記載這一物的合意,而且,該公示行為不僅應該具有物權的一般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更應該具有表示該物的合意成立的效力,如果沒有該公示行為,物的合意不能成立,物權的設立、變更和廢止即為無效。
物權行為概念德國物權法的一個基本概念,我國臺灣民法采用了此概念,而我國大陸,根據通說,沒有采用物權行為這一概念,這樣,使得大陸和臺灣民法有了重大的區別,這樣的區別,通過對無權處分行為模式的不同看法的比較可以明顯的看出來。
三、無權處分的不同理解
(一)物權行為模式下的無權處分
由于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德國民法與我國臺灣民法明確區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這兩個概念,負擔行為是指僅發生請求權的法律行為,而處分行為是指直接移轉或設定物權的行為。這兩種行為有不同的生效要件:實施負擔行為之人不必有處分權,但實施處分行為之人對于所處分的標的物則必須有處分權,沒有處分權的人所實施的處分行為方構成無權處分行為,而沒有處分權的人所實施的負擔行為是自始有效的法律行為,因此,在擅自出賣他人之物的情況下,擅自出賣者與買受人簽定的合同是負擔行為,從而自始有效,而基于該買賣合同而所為的移轉物權的行為方構成無權處分。
同時,根據物權行為的公示要件主義原則,物權行為的完成需要以交付或登記為要件,若沒有交付或登記,物權行為在僅有物權合意的情況下是不發生效力的,也就是說,物權行為只有在完成交付或登記手續之后才能成立。那么,無權處分行為的構成也只有在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完成交付或登記的手續后才成立。在擅自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中,擅自出賣者與買受人之間的契約關系自雙方合意開始起即構成,而無權處分行為卻只有在擅自出賣者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或與買受人完成物權變動的登記手續之后才構成。
由于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兩個獨立的行為,負擔行為(買賣合同)自雙方合意之時起即為有效,此契約雙方當事人自然為無權處分人與買受人,而處分權人的追認只是使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之間無權處分行為的瑕疵得以補正,從而使無權處分能夠發生與有權處分同樣的效力,這將產生這樣的問題:處分權人的追認是否可以使得處分權人成為物權契約的當事人,并負有擔保無權利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義務?這個問題將留在后面加以論述。
(二)非物權行為模式下的無權處分
依通說,我國民法界不采用物權行為的概念,而采用統一法律行為概念,當然,這里面也要注意區分純粹負擔行為與非純粹負擔行為,純粹負擔行為是指僅發生債權關系的行為,如廣告、保證等債權行為,而非純粹負擔行為是指以物權變動為義務的負擔行為,即包含處分行為的負擔行為,也就是說,此種債權的行使或債務的履行的結果將導致物權的移轉變更,在此種行為中,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合二為一的。在擅自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中,擅自出賣者與買受人之間的買賣契約,本身既是負擔行為也是處分行為,所謂的無權處分無效指的就是包含無權處分的買賣契約無效。
由于無權處分中的處分指的是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買賣契約,那么,它的成立就不需要以獨立的公示行為為構成要件,只要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就移轉他人之物達成合意之后即可構成,不管該標的物是否已經交付或登記。在擅自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中,擅自出賣人與買受人就標的物的移轉達成合意的時間也就是無權處分成立的時間,二者之間沒有時間間隔。這與物權行為模式下買賣契約與無權處分先后成立有很大的區別。
同時,由于沒有債權契約與物權契約之分,我國合同
法第51條中的無效合同指的就是無權處分的買賣契約,處分權人的追認是補正無權買賣契約的瑕疵,使它自始就發生效力,這與物權行為模式下的買賣契約自始有效而處分權利的追認只是使獨立的無權處分行為自始有效是不同的。但是,此種追認也同樣產生一個問題:處分權利的追認是否使得處分權人成為買賣契約的當事人,從而使第三人取得向處分權人請求履行的權利,并使處分權人承擔使無權處分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義務。
雖然兩種模式下的無權處分所產生問題看起來是一樣的,但是,在實質上,二者有比較重大的差別,而不同模式下的無權處分對此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四、合同的相對性與追認的效力
合同的相對性主要是指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請求或訴訟;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合同規定的權利,并承擔合同所規定的義務;只有合同當事人才承擔合同上的責任,合同當事人也只向合同的另一方承擔合同上的責任,即主要包括主體、內容以及責任上的相對性。合同的相對性原則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對無權處分合同進行規制,特別是在確定權利人追認行為的法律效果時,應當注意維護合同的相對性原則。
(一)我國臺灣民法對追認效力的看法
雖然,我國臺灣“最高法院”數則判例的精神并不一致,但是,從數則判例的發展來看,“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成立買賣后,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尚難因此而謂有權利人已成為契約訂約當事人,相對人仍不得對之徑直為履行請求”正成為通說,也就是說,權利人的追認并不能是無權處分人成為訂立合同的當事人的觀點越來越為多數人接受,其主要理由如下:一方面,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并非無效,基于效力相對性原理,本就就對處分權人不發生效力,也不須權利人補正其效力;另一方面,如果追認后對處分權人“溯及既往的發生效力”,無異于使合同關系之外的其他共有人因為其單方面的追認而進入合同關系,成為合同當事人,顯然,這違背合同效力相對性原則。但是,臺灣最高法院“1981年上字第2160號判卻沒有說明理由地主張”權利人因承認而負擔使出賣人履行出賣義務之義務“。
對我國臺灣以上判例精神,有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中,權利人的追認并不使權利人因追認而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并進一步主張,追認并不使權利人負擔是無權處分人履行義務之義務,其主要理由如下:雖然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在整體上效力未定,權利人的追認能有效的補正合同的效力,但是,無權處分畢竟不同與無權代理,權利人并非合同當事人,其追認是單方法律行為,追認權在性質上是形成權,追認權的行使可以補正合同當事人的某些瑕疵,但卻不能改變當事人的合同地位,不能使非合同當事人成為合同當事人。同時,追認作為單方意思表示,其本身不能設定義務,義務的創設只能基于法律的特別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追認權為形成權,其客體限于效力未定行為,其作用僅限于補正效力未定行為的效力,并不能使權利人承擔合同的義務。
總之,臺灣學者及我國部分學者都是從追認權為單方法律行為,為形成權出發,認為,追認權的行使并不能破壞合同的相對性原則,追認并不能使權利人成為無權處分行為的當事人,也并不能使權利人負擔使出賣人履行出賣義務之義務。筆者對以上觀點不完全贊同。筆者認為,物權行為的采用與否對無權處分這一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追認的效力。臺灣民法采用物權行為概念,而大陸民法未采用,而采用統一法律行為的概念,這樣的區別使的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追認有不同于臺灣民法第118條追認的效力。依我國民法學界大多數的觀點,我國《合同法》51條的追認,將在權利人和無權處分人之間形成一種委托代理關系,權利人將取代無權處分人成為合同關系的當事人,并負擔無權處分人履行出賣義務之義務。對追認效力的擬制,可以在顧全合同效力相對性的原則的前提下很好地處理因無權處分產生的法律關系。筆者認為,我國合同法對追認效力的規定不同與我國臺灣民法的規定主要是基于如下考慮:
1、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統一性
臺灣民法中,負擔行為(債權行為或原因行為)與處分行為(物權行為或履行行為)是兩個獨立的行為,也就是說,在無權處分中,作為無權處分基礎的契約行為與無權處分本身是兩個獨立的行為,其中,契約行為自始有效,其當事人為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而無權處分行為卻是效力未定的行為,權利人的追認使得該處分行為自始有效。若是,權利人的追認使得權利人代替無權處分人成為合同的當事人的話,這將造成這樣的后果,即債權契約的當事人與物權契約的當事人不同,而這與傳統物權行為的概念是想違背的。而我國民法中,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是統一的,無權處分指的就是包含無權處分的買賣契約本身,這個契約在權利人追認之前是處于效力未定的狀態,權利人的追認使得該契約產生與有權處分同樣的法律效果,這時,作為履行行為基礎的買賣契約的當事人與完成該履行行為的當事人是一樣的,這是符合民法基本理論的。
2、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緊密結合
臺灣民法堅持物權行為抽象性原則,處分行為(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起原因行為的影響,原因行為的無效或撤消并不當然導致處分行為的無效或撤消,這樣,在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買賣契約由于法律規定的原因或當事人的約定而無效或撤消時,無權處分行為本身的效力不受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權利人已經通過追認使得無權處分自始有效,權利人也因追認而代替無權處分人成為無權處分行為的當事人,無權處分人也就不是無權處分行為的當事人,無權處分人對第三人應該承擔返還所受領第三人的標的物的不當得利之債,而自己無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其基于權利人的處分行為所受領的標的物,而此時的第三人卻對權利人承擔不當得利之債,這造成權利人、無權處分人、第三人之間法律關系復雜,權利義務關系不平等的情況。而我國法學界不采納物權行為的概念,處分行為與原因行為是統一為一體的,這就沒有所謂的無法律原因之處分行為的問題,當買賣契約無效或被撤消時,當事人之間雖然已經完成了履行行為,當事人之間互負返還原物之責任,此時,權利人因追認而代替無權處分人成為買賣契約的當事人,不會影響當事人之間的請求權的產生與行使。
3、無權處分的成立無須形式要件
物權行為模式下的無權處分只有在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完成交付或登記手續后,無權處分才成立,也就是說,處分權人對無權處分作出追認后
,在當事人之間沒有特別約定或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第三人可以立即取得該物權。而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就不一樣,無權處分指的是包含無權處分的負擔行為,顧只要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就物權變動達成合意,無權處分即告成立,而標的物的交付或移轉不動產所有權的手續的完成與否沒有什么影響,這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無權處分成立時,標的物的處分權仍然掌握在權利人手中,或者有可能恢復到權利人手中。這樣,若始終堅持權利人的追認并不能使得權利人代替無權處分人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并且不負擔使無權處分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義務的話,將產生這樣的問題:
權利人在已經取得標的物處分權的主管權或即將恢復的情況下,仍然對無權處分人所實施的無權處分行為進行追認,從而使得無權處分行為產生與有權處分同樣的效力,這樣,無權處分人在事實上很可能已經陷于履行不能,但此種履行不能對無權處分人來說,只是一種自始的主觀不能,并不能導致合同無效,那么,他就不得不承擔違約責任;但是,若是權利人沒有對該無權處分行為進行追認,那么,在不滿足善意取得要件的情況下,此無權處分行為將自始無效,此時的無權處分人將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可以看出,無權處分人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取決于權利人是否追認,也就是說,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承擔什么樣的義務有一定的主管權,這就與民法理論中“每個人僅僅享有使自己承擔義務的主管權”的基本原理是相違背的。而如果我們承認權利人的追認將使得權利人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將避免這樣的問題的發生。
同時,權利人因追認而成為合同的當事人,有利于迅速地了結因無權處分而生的法律關系,在法律的使用上更便利與法律本身的執行。而且,權利人因追認成為合同的當事人,負擔是無權處分人履行合同義務的責任,也是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道德準則的。
所以,由于物權行為的采用與不采用,我國合同法第51條關于追認效力的規定應該與我國臺灣民法第118條有所不同。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追認本身就具有委托代理的效力,追認的這種特殊效力來源于法律的擬制,這樣的擬制并不會改變追認是單方法律行為,追認權是形成權的性質,它屬于追認性質的一種例外,這樣的例外主要是為了保持合同效力的相對性原理,是為了是法律能夠真正解決糾紛,是為了追求法律動與靜的結合與協調。
當然,物權行為的采用與否對與無權處分相關的買賣契約、公示原則、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等制度也有很大的影響,待撰文后述。
【物權行為與無權處分】相關文章:
在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對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分析08-05
物權行為理論質疑08-05
物權制度的理論基礎——物權行為理論初探08-05
公房維權律師舉案析辯“承租人無權處分居住權”實務問題08-05
物權的效力08-05
物權立法:采納物權還是財產權08-05
物權行為理論適用房地產交易問題研究08-05
論環境物權08-05
賦予農民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