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平時學過的圖形。
2、發展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認識、辨認各種平面圖形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拼圖。
教學過程:
一、借助七巧板,認識平行四邊形。
1、出示七巧板,講解,這叫做七巧板。
2、5號圖是什么形?————號圖是三角形。
3、3號圖是平行四邊形
4、說說七巧板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5、這些圖形中有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哪些圖形比較大,哪些圖形比較小,哪兩個圖形一樣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業頁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導學生進行拼圖。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還能有不同的`拼法嗎?
三、練一練
1、拼出書中圖形,想一想這些圖形像什么?
2、講“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還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圖形。
四、小結
這節課你覺得有趣嗎?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圖形游戲,它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幾倍”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會用除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4.通過同桌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等形式,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養成良好的交流、傾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除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難點:
理解“幾倍”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小胖他們去秋游了,看看他們去了哪?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根據信息,提出問題
根據這些數量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根據回答出示三個問題:小獅子的頭數是大獅子的幾倍?大象的頭數是長勁鹿的幾倍?大象的頭數是大獅子的幾倍?
揭題: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探究的數學問題--“幾倍”。
2、同桌合作,解決問題
同桌合作,用圈一圈、擺一擺的方法解決第一個問題。
全班交流:
圈一圈: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根據回答媒體演示)
擺一擺:你能上來擺給大家看嗎?一邊擺,一邊說想法。
有沒有小朋友能用一個算式來解決的呢?(根據回答板書算式6÷2)
3、理解算式的含義
(1)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你是怎么想的?
小結:要求小獅子的頭數是大獅子的幾倍,也就是要求6是2的幾倍,或者說6里面有幾個2,所以用除法算式6÷2來計算。
(2)6÷2等于幾?(完整算式)算式里的6、2、3分別表示什么?
(3)“倍”并不是一個單位名稱,它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所以算是后面不寫單位。
4、用除法算式解決求“幾倍”的問題
同桌兩人各選一題,先說算式,再說算式中各數字表示什么。
(1)交流問題2。這里是把什么看作了一份?老師再用圈一圈來驗證。誰來說怎么圈?
(2)交流問題3。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5、歸納總結
現在老師想請你們觀察一下黑板上的三個問題和算式,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總結:其實剛才我們提的這三個問題,都是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要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練習
1、老師統計了上海市9月的天氣情況(晴天18天,多云9天,下雨3天)。
、偾缣斓奶鞌凳嵌嘣铺鞌档膸妆?
、诙嘣频奶鞌凳窍掠晏鞌档膸妆?(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
自評:兩題都對得☆,書寫端正的得。
除了這兩個問題,你還能再提一個類似的問題嗎?怎么列式?
小結:看來,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找到相對應的信息,才能正確地列出算式。
2、老師還想帶大家去面包房里找找關于幾倍的數學問題。
出示:蛋撻(6個)草莓蛋糕(3個)面包(9個)
20元/盒15元/盒5元/盒
、倏炊畠r格信息。
、谔嵋粋求幾倍的問題,并把算式寫在學習單上。
、坌〗M內交流。(出示交流要求)
④全班交流。
小結:我們不僅能根據相關的價格信息,找出價格之間的倍數關系,還能根據每種商品的數量,找出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菪〗M評價:說得正確、完整得☆,聽得認真得。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今天的表現滿意嗎?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的:
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薄⒁磺子卸嚅L?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二、新課
。薄⒔虒W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么?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說,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說說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三、作業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
四、課后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關系?
。、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薄⒔虒W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說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病⒏兄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整理長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薄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2、80頁2、3
學生測量
。场⑼瓿81頁5-9
四、課后記
五、時分秒
。薄⒛苷J識,寫鐘表的具體時刻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3、能進行時分面的簡單換算
。、能計算經過時間,知道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時間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情境中了解乘法運算的意義,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熟記2——6的乘法口訣,比較熟練地口算6以內的兩個數相乘。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的運算意義。
(2)讓學生經歷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在探索口訣的記憶方法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感覺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學數學的信心。
(3)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了解乘法的含義,能把相同加數連加改寫成乘法算式。
難點:理解乘法的含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去游樂場嗎?你們跟爸爸媽媽到公園去玩過嗎?你們參加過哪些娛樂活動?
碰碰車、水上游船、猴子爬樹……
出示課件中的游樂場
游樂場中有許多數學問題,你們看到了嗎?
生1:看到了過小火車、碰碰車……
生2:玩過小火車的有20人。
生3:碰碰車上也有8人。
……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數的。
生3:我是算的。
板書:2+2+2+2=8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怎么用乘法計算。
2.探究新知
學習第47頁例1(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小飛機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用數就可以;用加法計算的3+3+3+3+3=15。
C這個算式有什么特點呢?誰能看出來?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這個問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很容易看出來,但班內還有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所以,任何問題都要從易到難。
匯報:每個加數都是相同的。
學習第47頁例1(2)。
出示課件中的例題圖片。
a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小火車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用數就可以;用加法計算的.4+4+4+4+4=20。
C這個算式有什么特點呢?誰能看出來?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匯報:每個加數都是相同的。
學習第47頁例1(3)。
根據上面所講,請同學們自學這個例題。
匯報:2+2+2+2+2+2+2=14。
小結:這種加數相同的加法,還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師:我們以前學過加號、減號,這個左斜右斜的×就叫乘號。
提出要求:誰能把上面的幾個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誰來挑戰?
師:你們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讀嗎?
指名回答,師生更正。
2×7=14讀作:2乘7等于14。7×2=14讀作:7乘2等于14。
3.教學“2×7=14”的意義。
小組討論乘法的意義。
匯報結果。
師總結:“2”表示相同的加數,“7”表示相同加數的個數,“14”表示相同加數的和。7個2相加可以寫成2×7=14,也可以寫成7×2=14,這里都表示7個2相加。
討論: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個、12個……又該怎么寫呢?
學習第48頁例2。
師:同學們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數字叫什么名字嗎?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數”,“×”叫乘號,“15”叫積。
4.課堂練習。
把48頁做一做獨立完成,然會匯報交流,師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練習九的1、2、3獨立完成。
課后小結
提問: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呢?
師生總結:
a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簡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號。
c第一個乘數表示相同的加數,第二個乘數表示相同加數的個數,等號后面的數表示相同加數的和。如:2×7=14,7個2相加可以寫成2×7=14,也可以寫成7×2=14,這里都表示7個2相加。
板書
乘法的初步認識
加數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
5個33+3+3+3+3=155×3=153×5=15
7個22+2+2+2+2+2+2=147×2=142×4=14
2×7=14讀作:2乘7等于14
7×2=14讀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是西師版數學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倍”是小學數學中比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啟后的概念,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習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倍”這一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倍的含義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教學做到由淺入深,有具體到抽象,內容安排是科學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學策略:
教法:
點撥引入、組織探究、啟發鞏固。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能用“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2、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能作出分析、解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激發學生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學會描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小棒(紅黃藍各30根)、題單。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熱情好客的村長邀請羊村里的小伙伴們到它家做客,瞧。ǔ鍪綪PT)籃子里面有許多豐盛的水果,咱們去看看吧。▓D片展示其中蘋果2個,梨子6個)
二、探索新知:
(一)比較引入,初步感知“倍”(PPT展示蘋果2個,梨子6個)
1、師:瞧,比較一下蘋果和梨子的數量,你發現了什么?
生:蘋果比梨子少4個,(師引導,適時板書水果數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還有什么發現)6里面有3個2,2+2+2=6.(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6里面有3個2.)
師: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我們已經學過可以求這兩個數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減法計算。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比較兩個數量的另一種方法,要學習一個新的數學概念“倍”。(板書課題:倍)
師:關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認識它。(補充板書:倍的初步認識)
2、認識“3倍”,建立概念
教師指出:6里面有3個2,也就是說6是2的3倍。(板書:6是2的3倍)
1、師:蘋果有2個,如果2個蘋果為一份把它圈起來,那么梨子有這樣的幾份,梨里面有幾個2?請你在題單上面圈一圈。(學生活動,師巡視正確圈發,并抽生上臺匯報)生:有3個2,因為可以把梨子圈出3圈,為3份。
師: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6個梨子里有這樣的3份。像這樣(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蘋果的數量看作一份,在6個梨子里能全出3個2,也就是這樣的3份,我們可以說“6里面有3個2,也可以說6是2的3倍!边@就是6和2的倍數關系。師:大家跟著我一起完整地說出它們的關系。(隱藏三句話)
師:如果沒有這三句話了,你還能說嗎?(抽生說,師板書,生再其讀)
生:2個蘋果作為一份,梨有這樣的3份,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6里面有3個2,也可以說6是2的3倍)
。ǘ┱n堂活動
擺一擺、說一說(近一步感知“倍”)
1、大屏幕出示第一排擺2根藍色的小棒,讓生操作第二排擺2份這樣的紅色小棒。師:紅色是幾根?(4根)
師:紅色小棒的'數量是藍色的幾倍,誰是誰的幾倍?
生:2倍,因為2根藍色為一份,紅色小棒有這樣的2份,所以紅色小棒的數量是藍色的2倍。4是2的2倍。
2、擺2根紅色和2根藍色小棒,問:這時候的關系是幾倍,誰是誰的幾倍?(強調1倍關系)
生:1倍,因為2根藍色為一份,紅色小棒有這樣的1份,所以紅色小棒的數量是藍色的1倍。2是2的1倍。
3、師:第一排擺3根藍色小棒,請擺出紅色小棒,要求是藍色小棒的9倍。(為了快速又準確地擺好,有什么方法?)
生:3根3根為一份。9個3就是27根小棒。(生擺好,選一人起來說理由。)
(三)改變比較量,理解倍。
1、師:村長見發現還有梨子沒拿出來,于是就多擺出來了2個,現在請大家觀察這時候梨子和蘋果有怎么的數量關系?(引導幾個為一份,有幾份,誰是誰的幾倍)
生:2個蘋果是一份,梨有這樣的4份,梨子的數量是蘋果的4倍,8里面有4個2,8是2的4倍。(適當表揚)
2、游戲搶答:2個蘋果是1份,假如梨有這樣的3份?7份?8份?分別是怎樣的關系?
生:回答(師給予一定的鼓勵與表揚)
。ㄋ模└淖儤藴柿,理解倍。
1、出示PPT,3個蘋果和6個梨子,生說誰和誰比?誰的數量作為一份?誰有這樣的幾份?誰是誰的幾倍?
2、師:梨的數量都是和蘋果比較,為什么一會兒是3倍一會兒是4倍呢?(PPT上出示2組圖片進行對比)
3、生討論并小組上臺匯報。(師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表揚)
4、師小結:在尋找倍數關系時,最關鍵的是看比較的標準,標準變化了,倍數也就跟著變化。
三、鞏固練習完成教材P83“課堂活動”
1、2題看卡片,說一說。
2、3題圈一圈、數一數、畫一畫。(先獨立完成,在展臺匯報更正,說一說做得又快又好的秘訣)
3、P84練習十九第1題,生先獨立完成再集體更正。
四、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師:今天,你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老師想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仔細聽老師拍了幾下?(3下)請你們也用掌聲表揚一下自己,請注意你們拍的下數是老師的3倍。(生齊拍)你們拍了幾個三下?你們真聰明!
師:掌聲里都有“倍”的知識,可見“倍”的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五、作業布置:
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把它記錄下來。
六、教學反思:
“倍”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教參中明確要求,教學時要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為一份,第二行有這樣的幾個幾,有這樣的幾分,就是幾倍”。原本認為倍的認識比較難學,看了教材才知道自己平時就對幾個幾乘法的意義訓練的比較多,如看圖寫算式;看乘法算式、口訣畫圖等練習,學生在大腦里已經形成一定的模式;谶@樣的認識,本節課我的目標定位是:
1、初步感知倍,經歷倍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教學時,我通過“看一看”讓學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頭腦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過“擺一擺”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鞏固頭腦里的影像。然后通過“圈一圈”、“畫一畫”讓學生利用掌握的關于“倍”的知識來解決。最后通過“說一說”的練習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從而把數學課本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1、借助直觀操作,加深對“倍”的理解。
一般我們習慣說“3個2也就是2的3倍”,比較突出“個”,而這節課我偏重于淡化個數強化份數,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請學生第一排擺藍色小棒3根,第二排擺紅色小棒6根,3根小棒為一份,6里面有2個3,6就是3的2倍,這樣通過直觀的小棒圖來理解“倍”,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過反復操作、表述,學生加深了對倍的理解。
2、設計小坎,找出標準。
在學習過程中,看似學生都學會了,其實里面不排除一些“渾水摸魚”的學生,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為學生設計了幾個小坎。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著出示一把小棒(無法用眼睛看出來),讓學生迅速說出這把小棒的根數是3根小棒的幾倍?學生一臉茫然,無從下手。而真正理解倍的含義的學生會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擺出來,一共有這樣的6份,就是3的6倍。緊接著提問“為什么3根一份?”學生精彩的回答讓其他學生恍然大悟。像這樣的小坎既不讓學生覺得難以跨越,又起到了點睛的作用。一舉兩得。
3、重視圖象與文字間的相互轉化作用
數學語言有文字、符號、圖形三種形式,學生想要順利閱讀,必須重視這種語言的相互轉化和互譯的訓練。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小棒圖來理解“倍”,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將直觀的五角星圖、小棒圖抽象到圖形圖,如:第一行畫3個圓,第二行三角形的個數是圓的5倍,請學生畫出來,從學生的作業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倍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重視圖象與文字間的相互轉化作用,通過互相的轉化、訓練,達到更好的效果。
這節課里,老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脫直觀,說出倍數關系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內容是: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和它們的十進關系,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能看懂物品的單價,會進行簡單的計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100以內數的知識,學習、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老師要創設具體地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購物的活動中認識人民幣。
單元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簡單計算。
2、難點: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
3、關鍵:組織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多觀察、多操作、多實踐,熟記“1元=10角、1角=10分”的進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過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認識人幣
簡單的計算
認識人民幣
教學內容:義務教材第46頁的第例1——————例2(認識人民幣)
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間的十進制關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學會兌換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功用。
3、培養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教育。
教學重點:認識各種面額的人民幣。
教學難點: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CAI課件一套常用的面額的人民幣(不同版本的)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為你們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誰?(CAI演示:點擊出現藍貓圖像)你們認識它們嗎?今天是藍貓文具店開業的日子,它邀請我們全班去參觀文具店,你們想去嗎?一起來吧!
二、探究新知
1、參觀文具店回答問題(CAI演示)
。1)師:誰能說說文具店有什么文具?價錢是多少?(學生回答)
。2)師:你們喜歡這些文具嗎?可是用什么買呢?(學生回答)
2、認識人民幣
(1)師:中國的錢幣叫人民幣,你們認識人民幣嗎?
(2)操作初認人民幣
師:將桌面上的人民幣拿出,先自己認一認,再在小組內交流,看誰認得多(學生活動)
匯報認識情況(學生回答,師板貼人民幣:硬、紙幣)
問:觀察這人民幣,你發現了什么?
。▽W生回答)
師:紙做的錢幣是紙幣,金屬做的人民幣叫硬幣
。3)再認人民幣
師:(指紙幣)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的紙幣,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學生活動后,匯報識別方法)
師: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讀時有一個相同處是什么?所以它們的單位是元,那你能說說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單位是什么?(學生口答)
師: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紙幣我們會認了,那么硬幣你會辨認嗎?
師:識別人民幣可以從人民幣的大小、圖案、面值、顏色上來記住。觀察1元、5角硬幣正面,它們有相同的標記是什么?
師:國徽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而且是中國制造的,所以我們要愛護人民幣,不能在上面亂寫亂畫。
。4)元、角、分的關系
師:藍貓想讓大家看一個小片段,看完后說說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W生觀看CAI課件:元、角、分之間的兌換關系)
師:看完了這個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W生回答,老師板書:1元=10角1角=10分)
問:你知道1元=()分嗎?
。ǹ梢孕〗M討論后再回答)
3、分類:按單位分:元、角、分
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看書上人民幣與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么不同,有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
三、換線游戲:
。1)我指人民幣,你舉起與我相同的人民幣
(2)我說面值,你舉起起相應的面值
。3)我說顏色,你來回答
(4)一張2角可以換()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個1角
小朋友動手換一換。
四、活動
1、拿一件玩具,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找出哪種方法最簡單。
2、選四名售貨員,開始下位購買
五、小結:
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認識人民幣
分類:按單位分:元、角、分
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1元=10角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單元教學目標
1、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2、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并能利用他們進行拼圖折紙等活動。
3、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4、欣賞利用圖形組成的美麗圖案,并能嘗試進行設計。
認識圖形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和正方形,體會面在體上。
2、在實際生活中能正確區分,了解它們的用途。
3、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認識圖形,了解用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把課前準備好的學具拿出來。
2、小組互相介紹。
3、小結學習情況。
二、新課教學
1、小組匯報:
一邊介紹圖形一邊拿起實物模型。
2、歸納板書:
長方形圓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形狀的圖形嗎?
。1)小組交流
。2)匯報評議
三、鞏固練習
1、連一連
仔細看清題意,獨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畫一畫。
3、想一想
請你接著畫下去。
4、數一數
眼睛看仔細,試做,校對。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并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劉老師拍了兩張學校校門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課件出示校門的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小結:同一個校門,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樣子是不同的。
談話:老師這里還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嗎?(課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導:仔細觀察這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也不同。
[評析:讓學生觀察自己學校校門和教室的照片,學生有話可說,興趣高漲,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識經驗。]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生活中的物體。(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合作探究
1.指導觀察。
出示并介紹小猴。
示范:下面我們來觀察小猴,請小朋友看老師是怎樣觀察的。(邊說邊示范)我先觀察小猴的前面,像這樣(從前面平視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師看到的是這里四幅圖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圖片讓學生選擇)
讓每個小組的1號小朋友學著老師的樣子觀察小猴的前面,師生共同評價。
繼續示范:再觀察小猴的左邊,(教師轉到小猴的左邊)這回老師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圖片呢?(一邊看,一邊從四幅圖片中找出相應的圖片)哦,是這一張圖片。(舉起小猴左側面的圖片)
談話:下面請每組的四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按要求活動,并從四幅圖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教師巡視,注意糾正不規范的觀察姿勢。
反饋:請每組1號小朋友舉起你看到的小猴圖片,(學生舉起圖片)說一說,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別讓每個小組2、3、4號小朋友舉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并說一說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較:(舉起每個組2、4號小朋友選擇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分別是每個組2、4號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嗎?你是怎樣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評析: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有效組織觀察活動的前提。讓學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圖片,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觀察者的位置與所看到的視圖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分小猴的左側面和右側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同。]
2.換位觀察。
談話:剛才每個組的四個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了小猴,每個小朋友觀察到的小猴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樣子嗎?請每個小組的小朋友按這樣的順序(手指順時針方向)換個位置再觀察,并在四張圖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觀察后,組織反饋。
繼續換位觀察,使每個學生都分別從四個位置觀察小猴。
提問:通過剛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你發現了什么?
[評析:換位觀察,并找到相應的視圖,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從而深刻體會到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
3.學會判斷。
談話:小紅、小云、小芳和小玉也為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個例題的情境圖),你知道下面這些照片(出示四幅圖片)分別是誰拍的.嗎?
學生回答,并闡述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連線。(著重讓學生弄清判斷從左側面和右側面看到的視圖的方法。如:當學生說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圖時,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么判斷的,是怎樣想的)
[評析:引導學生應用已經積累的觀察經驗,通過想像判斷每一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把學生的認識水平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上升到“根據看到的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一層次,加深了學生對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三、活動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瞧,校園里有一輛汽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三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這輛汽車,你知道右邊的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反饋。
2.“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請小組長拿出這樣的茶壺,(出示茶壺)像這樣放在桌上,(放在一個小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
學生到黑板上分別指出自己看到的視圖。
提問:你能說出你們組其他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著重引導學生根據壺嘴和壺把的朝向判斷茶壺的左視圖和右視圖)
四、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教學重點: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教學難點:用直尺畫角(從一個點起畫角)。
教學方法: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具:課本、電腦,實物投影儀,學生準備紅領巾、三角板、紙、兩根硬紙條做成的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制作嗎?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發現了一個大秘密似的叫了起來:“快來看啊,快來看,紅五星上有許多---”
學生:觀察剪好的五角星。
師:對,就是角,同學們你們觀察的真仔細。
看到這兒,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小組討論提出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哪里還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學習新知:
師:在圖中你發現那里有角?能上來指一指嗎?
學生:同為交流觀察到的角,再到前臺指給全班同學看。
師:你能說說觀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學生通過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話談談對角的感受。
演示角從實物(鐘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來的過程。結合剛抽出來的圖形講述什么樣的圖形是角。
學生:理解角,認識角。
師:你能給角的各部分起個名字嗎?
學生:學生給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師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師:你能做一個角嗎?
學生:學生獨立做角,可能會根據情景圖的提示剪一剪、擺一擺,也可能用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認識直角:
出示情景圖
師:你能指一指圖上其他的角嗎?
學生:到情景圖上找角。
出示:
顯示在實物中抽象出來的角。
學生:觀察并再一次認識角。
師:觀察這些角,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小組交流:學生可能發現:
(1)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圖中的角形狀一樣……
師:這樣的角叫做直角,我們可以給它標上直角符號。你看,直角符號像什么?你還在哪見過直角?
學生:在直角上標上直角符號。學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
提前預習下一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看到了什么,再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畫面中的角,然后讓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對角的認識和學習。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1頁總復習第2題及練習二十五第4、6、7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和熟記乘法口訣表,并能熟練地利用乘法口訣表求積,提高計算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提高學生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熟記乘法口訣并利用口訣求積。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表內乘法的復習。
二、復習舊知
(1)復習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多媒體出示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問:求一共有多少個,用加法計算怎么列式?用簡潔計算怎么列式?
5+5+5=5=20(個)
5×4=20(個)
指名說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 × 4 = 20
乘數 乘號 乘數 積
教師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復習乘法口訣。
、俦吵朔ǹ谠E。采取多種形式背乘法口訣。
、诟鶕傲盼迨摹边@句口訣寫出兩個乘法算式。
、劭谒恪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五第4題。
以開火車的'形式練習。
。2)完成練習二十五第6題。
仔細看題,獨立完成。
。3)完成練習二十五第7題。
引導學生認真審題,讀懂題意,然后獨立完成。
四、總結提升
這節課我們對乘法進行了復習,你們有什么新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板書設計
表內乘法的復習
一、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5 × 4 = 20
乘數 乘號 乘數 積
二、乘法口訣
背誦1—9的乘法口訣。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2頁總復習及練習二十五第9~11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刻度尺量、畫線段。
2、使學生加深對角和直角的認識,能正確區分角和直角。
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觀察等活動中獲得對線段、角、直角等圖形的直觀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
會量、畫線段。
難點:
認識角和直角,會畫角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學生尺、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宣布本節課的`復習內容,并板書課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復習。
二、復習舊知
1、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約有多長。
a。學生比畫。
B。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大約長1米?哪些物體大約長1厘米?
、诿缀屠迕字g的進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畫線段。
、倏唇滩牡105頁第10題,估計兩條線段大約有多長。
指名回答。
、趧邮至恳涣浚炞C你估計得對不對。
請同學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郛嬕粭l長5厘米的線段。
小組同學相互檢查。
3、角和直角、銳角、鈍角。
、僬f一說教室里哪兒有角,哪些是直角,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②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怎樣才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樣畫一個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來畫,從直角的頂點開始,沿著兩條直角邊畫兩條線,就畫成一個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頁第6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五第9題。
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小組活動。
、傩〗M合作開展學習活動。
、谙嗷ソ涣鳎闶窃鯓诱鄣?怎樣拼的?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多少個正方形?怎樣判斷銳角、鈍角?。
、郛嬕粋銳角、一個鈍角。完成書105頁第11題。
四、總結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同學們又有什么心得收獲沒有?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點本節教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2節課(第18、19頁)。繼上一節課“有多少塊糖”對連加算式有了一定體驗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提出并解決其中需要列連加算式進行計算的數學問題,并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體會到乘法的簡便性。為后面有“有多少點子”的學習做準備。
2、教學目標1)結合“兒童樂園”這一現實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掌握它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3)結合具體情境,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3、教學重、難點重點: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能正確的讀寫乘號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難點:準確地讀寫乘法算式;正確說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二、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屬于小學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不穩定,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懸念和小組討論的環節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和集中學生注意力。經過一年對新教材的接觸,學生已初步學會觀察生活、發現信息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可以在小組內有序合作、與人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以教師為主導,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二)學法分析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于創意的練習及時反饋鞏固,通過聯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環節: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乘法必要性;二、結合問題情境,體會乘法的意義;三,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一個環節:創設“排隊去兒童公園”的情境,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通過用加法解決“每排有5個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體會到連加這種方法的煩瑣。這時,我引導學生:象這樣每個加數都一樣的.加法算式,有沒有更簡便的算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第二個環節:結合“兒童樂園”的問題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突出重點和難點的重點環節。我準備用以下四個步驟來解決問題。把主題圖以課件的形式展現在大屏幕上。
1、請同學們自己在情境圖上尋找數學信息,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同學們在四人小組內進行問題交流,并進行匯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把學生的問題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這些問題,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準備?梢哉垘讉同學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對答案。
3、結合上述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個做例題,對學生進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稱的講解。如以2+2+2+2=8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寫做2×4=8,或者4×2=8,讀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間的叉號叫做乘號,這是一個乘法算式,2和4在這個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數。
4、請學生把其他幾個算式也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在這四個步驟中,我還會提醒學生注意: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一個是相同加數(顯性的),一個是相同加數的個數(隱性的),要讓學生明確它們的由來。經過第二個環節四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的意義及算式改寫及各部分的名稱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過度到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個環節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小組內交流,尋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并在全班進行交流;然后,把本課引入的“排隊”的問題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就說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已經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義。
六、說板書設計
相同加數的連加的算式和抽象出來的乘法算式對應著寫,這樣讓加法到乘法的轉化過程更直觀的展現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2、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形成線段的表象。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認識線段。
1、如果要把線段用圖表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下線段的樣子。
2、(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是什么樣子的? 師根據學生描述介紹端點。
3、學生完整描述線段的特征。
4、再次閉上眼睛,在腦子里記住線段的樣子。
5、這是剛才的線段,(課件逐步演示旋轉)它變了,現在還是線段嗎?為什么?你們發現了什么?
6、師: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變,只要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它就是線段。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那些是線段。(學生辨別線段)
7、(隱去非線段,留下線段)這些都是線段,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師小結過渡。
二、回歸生活,體驗線段
1、我們的生活中藏著許多線段。(尺)你們看,這把尺的一邊,就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這兩端是它的兩個端點。這把尺上還有線段嗎?
2、(數學書)你能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找到線段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線段嗎?誰把它找出來?
4、直尺、數學書、黑板的每一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生活中的線段可多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小朋友兩人一組,你指給我看我指給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實踐操作,感悟畫法。
1、生活中的.線段太多,我們說也說不完,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畫下來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來畫線段?為什么?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6、師:我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畫,在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歡什么?為什么?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四、多種方法,深化認識。
1、(出示紙)你能用紙折出一條線段來嗎?試試看。
2、交流。你折的線段在哪里?誰折的線段比它長(短)?
3、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圍起來,還能拼成我們認識的圖形。這些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學生數一數,填一填。)
4、反饋。猜猜看六邊形由幾條線段圍成?七邊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線段嗎?
6、師:一條線段看起來不起眼,很單調,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能圍成我們認識的各種圖形,許多線段還能組成很神奇的精美圖案。(欣賞)
7、漂亮嗎?我們也來試一試,畫一畫,做一名小小設計師。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課 題: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內容:第4頁例4例5及第4頁“做一做”和練習一第3—5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初步認識單位“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學會用1米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來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米尺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并形成印象。
教學方法:
教法:討論、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卷尺、繩子、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 復習引入
。1) 提問:
、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什么長度單位測量?
② 你們的哪個手指寬1厘米?
(2) 引入新課
請兩名同學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長,并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ê苈闊、很累)
對!我們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米”的`知識。
。ò鍟赫J識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米”。
猜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看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 認識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課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學生的身高等。
三、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 鉛筆長15米。( )
、 課桌高70米。( )
、 一棵樹高16厘米。( )
(2) 完成練習一第3—5題。
四、 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情景導入:
看,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什么?(一袋糖果)我要獎勵給今天認真聽講,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的同學。
【活動1】數一數活動(一數)數數活動(一數)
1、你能猜一猜這袋糖果大約有多少塊嗎?
2、同學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如果我們想準確的知道袋中有多少塊糖果,怎么辦呢?(數一數)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數一數有多少塊糖。(板書:有多少塊糖)
3、為了讓同學們數的方便,我們用圓片來代替糖果,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和老師袋中的糖果個數是一樣多的,現在請您們快來數一數吧。▽W生數)
4、誰能向大家介紹你的數法呢?
5、看來同學們有各種各樣的數法,都數出來糖果的數量,那我們一起再來看看這些數法。(課件演示各種數法)
6、同學們快來看一看這些數法,你有什么發現?(指名說)
7、(邊說邊課件演示)我們1塊1塊數,數了20次,我們一起來數數。2塊2塊數,需要數幾次呢?5塊5塊的數呢,數幾次?10塊10塊的數呢,數幾次就可以了?請你看一看,你又發現了什么?(生:數的次數不同)每次數的塊數越多,數的次數就越少,每次數的塊數越少,數的次數就越多。
【活動2】數數活動(二數)
1、老師這還有其它的糖果,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圖)你仔細觀察,對于這些糖果的擺法,你有什么感覺?(生:整齊)
2、“橫著數”
真的排列的很整齊,看(師橫著指)這樣排列整齊的是幾個?怎么數的?(生:橫著數的)他這樣橫著數的',數一行有7個,在數學中這樣橫著數,叫做按行數。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快和老師一起做。(師生用手橫著指)由于這一行一行都有7塊,所以我們叫做每行有7塊,那有幾行呢?(2行)一共有機塊呢?你們能不能用這樣的語言再來說一說呢?(課件出示:每行有塊,有行,一共有塊。)
3、“豎著數”
(1)我們剛才橫著數,知道是按行數,還可以怎么數?(生:豎著數)怎么豎著數?(生上臺演示)像這樣豎著數的方法,數學中叫做按列數。
。2)你能不能再豎著按列再數數這幅圖?(出示新圖)每列有4塊,有3列,一共有12塊。誰再用這樣的語言說一說?(課件出示:每列有塊,有列,一共有塊。)
活動3【活動】數數活動(三數)
1、請你觀察觀察“橫著看”或是“豎著看”,你能發現什么?
2、通過橫著數,豎著數,我們都能準確的數出數量,這兩種數法還能用算式來表示呢?請你打開書16頁,將橫著數的方法寫在這里,豎著數的方法寫在這里。(課件說明)
3、說說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板書貼圖和算式)
豎著數,有幾個3呢?(生:5個3)你能指一指嗎?(每指1個3,老師就貼1個3)
橫著數列出了這樣的算式,有幾個5相加,指一指。(學生邊指,老師邊貼)
4、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數法,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仔細觀察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指名說)算式不同,怎么得數相同呢?(生:一個是5個5個數的,一個十3個3個數的)小算式中的秘密都被你們發現了,看來同一幅圖,橫著數,豎著數,所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活動4【活動】拓展延伸
1、同學們數的這么好,小青蛙也來湊熱鬧了,它要和我們玩跳格游戲。(出示17頁第4題)你們看清楚小青蛙是怎么跳的了嗎?(生做在書上)
2、小青蛙太頑皮了,都跳到了老師這把尺子上了,它還想3格3格的繼續往下跳,那我們的算式就這樣要一直的加下去了,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嗎?如果我們能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就好了,這個方法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數學教案上冊02-14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24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經典)07-08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經典)07-17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經典]05-26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7-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0-22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優選]05-25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通用】05-26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