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時間:2025-03-12 10:42:32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熱門]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優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熱門]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動摩擦力”的教學設計方案。

      對于“滑動摩擦力產生的現象、機理及其應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學習(了解)的方式,具體思路是:先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有關滑動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動摩擦力;接著介紹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再說明滑動摩擦力的特點(方向等);最后說明生活中的應用(利與弊)。

      對于“滑動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實驗探究學習的方式,具體設計思路是:把學生分成三組,自己設計實驗分別探究不同接觸面性質、接觸面積和接觸面壓力情況下滑動摩擦力的大。蝗缓笠黄鸱治龅贸龌瑒幽Σ亮Φ墓;最后舉例鞏固一下。

      學習任務分析

      滑動摩擦力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主要是滑動摩擦力。該內容是學習了重力與重心和形變與彈力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摩擦力。其主要特點是實驗探究學習“滑動摩擦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強化學生分析和論證的能力;強調滑動摩擦力的實際生活應用,為以后動力學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1)教學重點

      ○1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并尋找其中規律,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對“滑動摩擦力”的理解(條件與方向);

      ○3正確理解滑動摩擦力的產生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

      ○1學會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

      ○2了解滑動摩擦力的產生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者分析

      學生是普通水平的高一學生。

      ○1已學習了重力與重心、形變與彈力;

      ○2 平時重視課本知識的學習,但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動摩擦力的日常應用(利與弊);

      ○3 學生對自己動手實驗有著較濃厚的興趣,利用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滑動摩擦力;

      ○2 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尋找其中規律并導出滑動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了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數據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能聯系實際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與原理的精神;

      ○2 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3 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善于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學設備 砝碼(若干個) 木板 貼有砂紙的木板 木板(長寬高不等)彈簧秤

      板書設計

      滑動摩擦力

      一 定義:滑動摩擦力是當兩個物體彼此接觸和擠壓,并發生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滑動的力。

      二 條件 接觸 擠壓 相對滑動

      方向 阻礙相對滑動-----與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二 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 壓力大小(N) 接觸面粗糙程度(μ)(將教學過程設計中的表格畫在黑板上)

      三 公式:f=μ N (0

      四 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1) 復習彈力、導入新課

      復習彈力,聯系實際說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的現象(例如:一個彈簧板上放著一個物體,當換放一個更重的物體時,彈簧板的形變量會增大,說明物體和彈簧板間的彈力變大;與此相對應的另外一種現象是,當我們用力推講桌時,我們會感覺到好象有一種阻礙的力量(老師實驗)。我們知道,這種力量決不是彈力,但它一定和彈力有關系,因為當我們推一個較小的物體時,我們就會覺得很輕松。那么,這種力到底是一種什么力呢?)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卻能拉很重的貨物,在普通路面卻不行。走路時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這些是為什么?引入。

      師:當兩個物體彼此接觸和擠壓,并發生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板書)

      師:從定義中可以知道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方向。提問。

      生1:條件是接觸、擠壓、相對滑動。

      生2:方向是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即與相對滑動的力方向相反。

     。2) 探究思考

      師:那讓我們實驗探究一下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生1:彈力。

      生2:接觸面大小。

      師:很好!其實呢,老師認為還與接觸面的性質有關。那我們現在對其進行實驗探究,分別對它們進行探究,看看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老師把學生分成甲乙丙三組,完成下表中的實驗,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內容。 (在實驗過程中,老師要下來觀看同學實驗,并指導。)

      表一

      甲組 乙組 丙組

      探究內容 與接觸面壓力關系 與接觸面面積關系 與接觸面性質關系

      實驗器材 彈簧秤、木板、

      木塊、砝碼, 彈簧秤、木板、

      木塊 彈簧秤、木板、

      木塊、貼有砂紙

      的的木板

      實驗步驟 把木塊放在水平木板

      上,用彈簧秤勻速

      拉木塊,讀出這

      時的拉力并記錄

      。在木板上放上砝

      碼,再次用彈簧

      秤勻速拉木塊,讀出

      這時的拉力和用

      彈簧秤測出的重力

     。▔毫Γ┎⒂涗。 把木塊放在水平木

      板上,用彈簧秤

      勻速拉木塊,讀出

      這時的拉力并記

      錄。再把木塊另

      一側面朝下,(這次側面應與

      上次面積不同)

      用彈簧秤勻速拉

      木塊,讀出這時

      的拉力和用彈簧

      秤測出的重力

      (壓力)并記錄。 把木塊放在水平

      木板上,用彈簧秤

      勻速拉木塊,讀

      出這時的拉力并

      記錄。把木塊放

      在貼有砂紙的木

      板上,用彈簧秤

      勻速拉木塊,讀

      出這時的拉力和

      用彈簧秤測出的

      重力(壓力)并

      記錄。

      結果 放砝碼的物體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碼的物體受摩擦力。

      (由學生自行完成) 兩次受摩擦力一樣

      大(由學生自行完

      成) 木塊放在貼有砂

      紙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ㄓ蓪W生自行完成)

      結論 滑動摩擦力大小

      與接觸面的壓力有關 滑動摩擦力大小與

      接觸面的面積無關 滑動摩擦力大小與

      接觸面的性質有關

      師:從上述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壓力、接觸面的性質有關,與接觸面的面積無關。

      (老師板書)

      表二

      根據每組同學們測出的數據填入以下表格;

      壓力N

      摩擦力f

      作出壓力N與摩擦力f的圖像,尋找其規律。并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吧!

      師:好!那從圖像中我們得出什么呢?

      生:壓力與摩擦力成正比。

      師:對。其比例系數由接觸面得材料決定,我們稱之為動摩擦因數,記為μ。即有:μ=f/N。(板書)故f=μN。(補充說明: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從式子中可知μ沒有單位并由大量的實驗證明0

      師:下面我們舉幾個題目鞏固一下。

      題1.課本73頁的例題。

      題2:課本77頁作業的第一題。

      題3:一個橡皮繩,原長為l0,用它懸掛一本書,靜止時測出橡皮繩的長度為l1。用橡皮繩沿水平方向拉書使書做勻速運動,測得橡皮繩的長度為l2。設橡皮繩伸長的長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書與桌面的動摩擦因數。(μ=(l2-- l0)/( l1-- l0))

      師:下面談談滑動摩擦力的應用。運用我們今天課堂上學的知識,同學們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嗎?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體之間的壓力。

      生2: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減少接觸面得粗糙程度或減少物體之間的壓力。

      師:生活的運用有:加潤滑油,使用氣墊;釘鞋,在輪胎上刻花紋等。

     。ㄍ卣梗喝绻麜r間充足的話講課本中的信息窗與同學們分享一下。)

      作業:課本77頁第二、四題。

      教學總結

      更為精確的實驗表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也就是跟兩個物體間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與接觸面面積大小和滑動的速度大小無關。如果f表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壓力的大小,則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動摩擦因數,它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關,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響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其取值范圍是0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共同探究。由學生小組自行進行探究,最后形成結論。實現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

      轉移,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不會由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太多而不敢過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進步和創新。

      教學過程流程圖

      教學設計后記

      1. 通過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動摩擦力,并了解其產生的條件和其方向;

      2. 通過互動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變“以往以定論式的結論告訴學生”的教學,使學生對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探究過程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2

      一、教學:

      1.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義,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

      (3)能用公式a=⊿v/⊿t進行定量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中的實際上升到物理概念的過程,理解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初步了解描述運動。通過事例,引出生活中物體運動的速度存在加速和減速的現實,提出為了描述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發的興趣。

      (2)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數據,歸納得出加速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實例動畫激發學求知欲,其探索的。

      (2)領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中嚴謹的態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對人類的意義,培養學生區分事物的能力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培養交流的,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勇于發表自己的主張,勇于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樹立變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率,它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區分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三、教學方法

      類比、分析討論、啟發式教學。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新課導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運動,速度一般都是變化的,舉例:公共汽車起動時,短跑運動員起跑,飛機起飛和降落等等。這些物體的速度變化都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豎直范圍內,所以研究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匆唤M數據: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它們都是們所熟悉,身邊發生的事。請同學們判斷一下,誰速度改變最快,誰速度改變最慢。

      (學生思考,教師提示在時,兩個物體運動的快慢是如何比較的。)

      方法一:比較a、b,經歷的Δt一樣,甲的速度變化量為9m∕s,乙的速度變化量為6m∕s,經過類比后,得到a速度改變較快。

      方法二:比較b、c它們的速度變化量都為6m∕s,但所用的時間不一樣,進行類比后,所用時間越少的,速度改變快,得出b的速度變化的快。

      方法三:比較c、d它們的速度變化是不同的,經歷的時間也不一樣,那么如何比較呢?可以計算平均每秒速度的變化量,即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多的速度改變快。

      師:通常情況下,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物體所用的`時間不一樣,速度的改變大小也不一樣,此時,我們都可以計算平均每秒鐘速度的變化量。即第三種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并由此算出以上四個物體每秒速度變化的數值分別為:3,2,0.3,0.2,27。

      則速度改變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過以上的比較,速度的改變量除以所用的時間,可以反映出物體速度改變的快慢,我們把這個比值叫加速度。

      2、新課教學

     、哦x: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變量與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

      ⑶單位:

      請兩個同學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來,下面的同學計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過程。

      (這一過程非常重要,借此學生可熟悉公式、單位,教師也可從巡視中發現錯誤,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進行規范,并給出正確答案,師生共同分析,結合定義,得出物理意義;并讓學生說出其它數值的含義。

     、任锢硪饬x: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其數值越大,表示速度改變越快。

      3、課堂練習

      1.物體的速度變化越大,則物體加速度就越大。(錯。結合前面小黑板所舉的例子,比較乙與丙可知此結論不對。)

      2.物體的速度很大時,加速度不可能為0。(錯。結合小黑板所舉的例子,如丁,雖然飛機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卻為0)

      4、課堂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區別,在于意義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變的快慢;后者是描述運動快慢。

      5、課后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一、加速度

      定義: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變量與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

      物理意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其數值越大,表示速度改變越快。

      七、教學

      本節課從數據入手,讓學生親自參與了概念的得出過程,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培養了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總結和概括能力,能對事物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果斷的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把平均加速度和瞬時加速度一筆帶過,把加速的的矢量性及方向判斷放在課時,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更有利于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3

      一、教材分析

      “實驗: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九節的內容,它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深化和實際應用,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能鞏固電學問題的分析思路,加深對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內容

      2、理解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基本原理,體驗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的探究過程。

      3、用解析法和圖象法求解電動勢和內阻。

      4、使學生掌握利用儀器測量電池電動勢和內電阻的方法,并通過設計電路和選擇儀器,開闊思路,激發興趣。

      二、過程與方法

      1、體驗實驗研究中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尋找規律的科學思維方法。

      2、學會利用圖線處理數據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運用實驗手段處理物理問題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備敢于質疑的習慣、嚴謹求實的態度和不斷求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利用圖線處理數據

      難點:如何利用圖線得到結論以及實驗誤差的分析

      四、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分析:

      ①掌握了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會利用該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問題。

     、谡莆樟穗娏鞅、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2.學習能力分析:

     、賹W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初步地、獨立發現事物內在聯系和一般規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歸納總結能力、邏輯推力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五、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兩人一組,實驗室內教學。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ㄒ唬╊A習檢查、總結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回顧上節所學內容,引入新內容

      教師: 上堂課我們學習了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那么此定律文字怎么述?公式怎么寫?

      學生: 閉合電路中的電流跟電源的電動勢成正比,跟整個電路的電阻成反比,這就是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提出問題:現在有一個干電池,要想測出其電動勢和內電阻,你需要什么儀器,采用什么樣的電路圖,原理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得到的大致答案為:由前面的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R)可知E=I(R+r),或E=U+Ir,只需測出幾組相應的數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電路圖:

      這幾種方法均可測量,今天我們這節課選擇用 測量的這一種。

     。ㄈ┖献魈骄、精講點播

      1.實驗原理:閉合電路歐姆定律E=U+Ir

      2.實驗器材:

      學生回答: 測路端電壓; 測干路電流,即過電源的電流。需測量的是一節干電池,電動勢約為1.5V,內電阻大約為零點幾歐。

      電流表、電壓表及滑動變阻器的規格要根據實驗的具體需要來確定,看看我們用到的電路圖里面 、 各需測的是什么?

      提出問題:選用電路圖時,還可將 接在外面,原則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在做實驗時是否兩個都可以,還是哪一個更好?為什么?

      學生回答:兩種方式測量都會帶來誤差。

      采用圖1 示數準確 示數偏小

      采用圖2 示數準確 示數偏小

      選用哪種方式,要根據實際測量的需要確定,現在要想測出電源的內阻,如果采用圖2方式,最后得到的結果相當于電源內阻與電流表內阻的總和,而兩者相差又不太多,這樣一來誤差就會比較大,所以應采用圖1的電路圖。明確各儀器的規格:

      電流表0~0.6A量程,電壓表0~3V量程。

      滑動變阻器0~50Ω。

      此外,開關一個,導線若干。

      3.數據處理:

      原則上,利用兩組數據便可得到結果,但這樣做誤差會比較大,為此,我們可以多測幾組求平均,也可以將數據描在圖上,利用圖線解決問題。

      明確:

     、賵D線的縱坐標是路端電壓,它反映的是:當電流I增大時,路端電壓U將隨之減小,U與I成線性關系,U=E—Ir。也就是說它所反映的是電源的性質,所以也叫電源的外特性曲線。

      ②電阻的伏安特性曲線中,U與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這里的U-I圖線中,E、r不變,外電阻R改變,正是R的變化,才有I和U的變化。

      實驗中至少得到5組數據,畫在圖上擬合出一條直線。要求:使多數點落在直線上,并且分布在直線兩側的數據點的個數要大致相等,這樣,可使偶然誤差得到部分抵消,從而提高精確度。

      討論:將圖線延長,與橫縱軸的交點各代表什么情況?

      歸納:將圖線兩側延長,分別交軸與A、B點。

      A點意味著開路情況,它的縱軸截距就是電源電動勢E。

      說明:

      ①A、B兩點均是無法用實驗實際測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圖線向兩側合理外推得到的。

     、谟捎趓一般很小,得到的圖線斜率的絕對值就較小。為了使測量結果準確,可以將縱軸的坐標不從零開始,計算r時選取直線上相距較遠的兩點求得。

      4.誤差分析:

      實驗中的誤差屬于系統誤差,請同學們進一步討論,得到的數值是偏大還是偏。浚ㄌ崾荆豪脠D線及合理的推理)

      可以請幾位同學發言,最后得到結論。

      因為 電壓表的分流作用

      所以 I真=I測+Iv

      即 (I真—I測)↑,

      反映在圖線上:

      當 U=0時,Iv→0 I→I真

      故 r真>r測 E真>E測

      5.布置作業:

      認真看書,寫好實驗報告。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ㄎ澹┌l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一、實驗原理:

      二、實驗步驟:

      三、數據處理:

      計算:

      圖像:

      四、誤差分析:

      十、教學反思:本節課重在數據處理、誤差分析。

      學校:臨清三中 學科:物理 編寫人:孫風武 審稿人:盛淑貞

      多用電表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學習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方法,掌握科學測量的主要步驟。

      二、預習內容

      一、實驗目的

      測定電源的________________。

      二、實驗原理

      1、圖2.6-1中,電源電動勢E、內電阻r,與路端電壓U、電流I的關系可寫為

      E=______________。(1)

      2、圖2.6-2中,電源電動勢E、內電阻r、電流I、電阻R的關系可寫為

      E=______________。(2)

      3、圖2.6-3中電源E、內電阻r、路端電壓U、電阻R的關系可寫為

      E=______________。(3)

      E r R

      E r R

      圖2.6-2 圖2.6-3

      實驗原理1是本節課的重點。測出幾組U,I數值,帶入(1)式得到的方程兩兩組成方程組,可得到E,r值。這種方法誤差較大。還可以多測出幾組U,I值,然后在U-I坐標平面內描出各組U、I值所對應的點,然后通過這些點畫一直線,如圖2.6-4所示,直線與縱軸的的交點的縱坐標就是電池的電動勢的大小,直線與橫軸的交點的橫坐標就是電池的短路電流Io=E/r,因此可求的內電阻r=E/Io。

      三、實驗器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關、

      導線。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學會科學處理實驗數據的.方法,有公式法和圖像法。

      學習重難點:圖像法計算E、r。

      二、學習過程

      實驗步驟

      1.連接電路。如圖2.6-1所示。電流表取0.6A量程,電壓表 o Io I/A

      取3V量程,移動觸頭位置使連入電路中的有效阻值_______。 圖2.6-4

      2.測幾組(I,U)值。閉合電鍵,移動變阻器觸頭位置,使電流有明顯示數,記下一組(I,U)值,斷開電鍵。用同樣方法,多次移動變阻器觸頭位置,記錄多組(I,U)值,然后斷開電鍵。

      3.建立坐標系、描點?v軸表示__________,橫軸表示__________,取合適的標度,使所描坐標點分布絕大部分坐標紙,必要時縱坐標可以_________________。

      4.據描出的坐標點作出U-I圖像。應使圖象盡量多的通過描出的點,不在圖象上的點要盡量對稱的分布于圖線兩側,誤差很大,應堅決舍棄。

      5.測算電動勢和內電阻。準確讀出U-I圖線與縱軸和橫軸的交點坐標,并帶入U=E-Ir中,算出E=?r=?

      【典型例題】

      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定電池的電動勢E和內電阻r,所用的電路如圖2.6-5所示,一位同學測得六組數據如下表中所示。

      組別 I(A) U(V)

      1 0.12 1.37

      2 0.20 1.32

      3 0.31 1.24

      4 0.32 1.18

      5 0.50 1.10

      6 0.57 1.05

      (1)試根據這些數據在圖2.6-6中作出U-I圖線。

      (2)根據圖線得出電池的電動勢E=____V,電池的內電阻r= ________ 。

     。3)若不作出圖線,只選用其中兩組U和I數據, 可利用公式E=U1+I1r,E=U2+I2r算出E和r,這樣做可能得出誤差很大的結果,選用第______組和第 ______組的數據,求得E和r誤差最大。

     。ㄈ┓此伎偨Y

      誤差分析是難點

      (四)當堂檢測

      1.在《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中,待測電池、開關和導線配合下列哪些儀器.可以達到測定目的( )

      A.一只電流表和一只滑動變阻器

      B.一只電流表和一只電壓表

      C.一只電流表和一只電阻箱

      D.一只電壓表和一只電阻箱

      2.下面給出多種用伏安法測電池電動勢和內電阻的數據處理方法,其中既減小偶然誤差,又直觀、簡便的方法是 ( )

      A.測出兩組I,U的數據,代入方程組E=U1+I1r和E=U2+I2r中,即可求出E和r

      B.多測幾組I,U的數據,求出幾組E,r,最后分別求出其平均值

      C.測出多組I,U的數據,畫出U—I圖像,再根據圖像求E,r

      D.多測出幾組I,U數據,分別求出I和U的平均值,用電壓表測出開路時的路端電壓即為電壓勢E,再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求出內電阻r

      3.現有器材:量程為10.0mA、內阻約30 -40 的電流表一個,定值電阻R1=150 ,定值電阻R2=100 ,單刀單擲開關S,導線若干。要求利用這些器材測量一干電池(電動勢約1.5V)的電動勢。

     。1)按要求在實物圖上連線。

     。2)用已知量和直接測得量表示的待測電動勢的表達式為E= ,式中各直接測得量的意義是: .

      課后練習與提高

      1.用電壓表、電流表測定a、b兩節干電池的電動勢Ea、Eb和內電阻ra、rb時,畫出的圖線如圖所示,則( )

      A、.Ea>Eb,ra>rb B、Ea>Eb,ra

      C、Earb D、Ea

      2.在圖所示的電路中,R1、R2為標準電阻,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時,如果偶然誤差可以忽略不計,則電動勢的測量值______真實值,內電阻的測量值______真實值,測量誤差產生的原因是______.

      3.在測定一節干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中,備有下列器材:

     、 干電池E(電動勢約為1.5V、內電阻大約為1.0 )

     、 電壓表V(0~15V)

     、 電流表A(0~0.6A、內阻0.1 )

     、 電流表G(滿偏電流3mA、內阻Rg=10 )

     、 滑動變阻器R1(0~10 、10A)

     、 滑動變阻器R2(0~100 、1A)

     、 定值電阻R3=990

      ⑧ 開關、導線若干

      ⑴ 為了方便且能較準確地進行測量,其中應選用的滑動變阻器是_________(填寫字母代號);

     、 請在線框內畫出你所設計的實驗電路圖,并在圖中標上所選用器材的符號。

      (3) 上圖為某一同學根據他設計的實驗,繪出的I1—I2圖線(I1為電流表G的示數,I2為電流表A的示數),由圖線可求得被測電池的電動勢E =_____V,內電阻r =_____ 。

      4.在測定一節干電池(電動勢約為1.5V,內阻約為2)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中,變阻器和電壓表各有兩個供選:A 電壓表量程為15V,B 電壓表量程為3V,A變阻器為(20,3A),B變阻器為(500,0.2A)。

      電壓表應該選_______(填A或B),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變阻器應該選_______(填A或B),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求測量由2節干電池串聯而成的電池組的電動勢E和內阻r(約幾歐),提供下列器材:電壓表V(量程3V,內阻1kΩ)、電壓表V2(量程15V,內阻2kΩ)、電阻箱(0~9999Ω)、開關、導線若干。

      某同學用量程為15 V的電壓表連接成如圖所示的電路,實驗步驟如下:

     。╨)合上開關S,將電阻箱R阻值調到R1=10Ω,讀得電壓表的讀數為U1

      (2)將電阻箱R阻值調到R2=20Ω,讀得電壓表的讀數為U2,由方程組U1=ε-U1r/R1、U2=ε-U2/R2 解出ε、r

      為了減少實驗誤差,上述實驗在選擇器材和實驗步驟中,應做哪些改進?

      6.測量電源B的電動勢E及內阻r(E約為4.5V,r約為1.5Ω)。

      器材:量程3V的理想電壓表○V,量程0.5A的電流表○A(具有一定內阻),固定電阻R=4Ω,滑動變阻器R′,開關S,導線若干。

      ① 畫出實驗電路原理圖。圖中各無件需用題目中給出的符號或字母標出。

     、趯嶒炛校旊娏鞅碜x數為I1時,電壓表讀數為U1;當電流表讀數為I2時,電壓表讀數為U2。則可以求出E= ,r= 。(用I1,I2,U1,U2及R表示)

      答案:當堂檢測

      1、CD 2、C

      3、(1)連圖:左圖只用R1接入電路;右圖用R1和R2串聯接入電路。

     。2) R2 I1是外電阻為R1時的電流,I2是外電阻為R1和R2串聯時的電流

      課后練習與提高

      1、A

      2、等于,大于電流表具有內電阻

      3、⑴R1; ⑵電路圖如右圖所示;

     、1.47(1.46~1.48均可);0.83 (0.81~0.85均可)

      4、B,A電壓表的量程過大,誤差較大;A,B變阻器額定電流過小且調節不便。

      5、應選用量程為3V的電壓表.

      改變電阻箱阻值R,讀取若干個U的值,由I=U/R計算出電流的值,然后作出U-I圖線,得到ε、r。

      6、①實驗電路原理圖如圖。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同學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新課學習

      展示圖片:衛星繞地球的運動人造地球轉彎的火車

      這幾幅圖中物體的運動軌跡有何特點?

     。ㄜ壽E是曲線)

      請大家舉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線運動的例子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思考: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除了運動軌跡不同,還有什么區別?2.觀察課本P32圖6.1-1和圖6.1-2

      思考:砂輪打磨下來的熾熱微粒。飛出去的鏈球,它們沿著什么方向?

      3.討論或猜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應該怎樣?

      4.是不是象我們大家猜測的這樣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演示實驗:教師演示課本P32演示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測,從而得到結論:

      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切線方向

      5.什么是曲線的切線呢?

      結合課本P33圖6.1-4閱讀課本P33前兩段加深曲線的切線的理解。

      6.閱讀課本P33第四段,試分析推理曲線運動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

      速度是________(矢量.標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因此曲線運動是________。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提出問題:既然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那么由

      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為零,那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2.實驗探究

      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鋼球磁鐵

      演示:小鋼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問題:給你一磁鐵,如何使小鋼球①加速仍做直線運動。②減速仍做直線運動。③做曲線運動。制定你的實驗方案。

      實驗驗證:請兩名同學利用他們的方案來進行驗證。演示給全體學生。

      分析論證:

      直線加速:的方向與的方向相同

     、谥本減速:的方向與的方向相反

     、矍運動:的方向與成一夾角

      結論: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4.實踐應用:

      飛機扔炸彈,分析為什么炸彈做曲線運動?

      討論題:結合本節所學與前面知識體系來分類歸納力和運動的關系。

      三、小結

      同學們根據自身特點,各自進行。曲線運動是軌跡為的運動.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曲線運動的方向是的

      2.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

      3.曲線運動一定是運動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上。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2.方法與過程

      (1)類比直線運動認識曲線運動、瞬時速度方向的判斷和曲線運動的條件;

     。2)通過實驗觀察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曲線運動中瞬時速度方向的判斷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三、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引入曲線運動

      教師:在必修一里我們學習了直線運動,我們知道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他的運動軌跡是直線,需要滿足的條件是物體所受的合力與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物體做的并非是直線運動,比如玩過山車的游客的運動、火車在其軌道上的運動、風中搖曳著的枝條的運動、人造地球圍繞地球的'運動(圖片)。

      問題1:在這幾幅圖片中,物體的運動軌跡有什么特點?

      (運動的軌跡是一條曲線)

      教師:我們把像這樣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直線運動引入生活中更為常見的曲線運動,并借助實例歸納出曲線運動的概念,幫助學生認識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的方向

      問題2:我們知道物體在做直線運動時,物體的速度方向始終是保持不變的,那么在做曲線運動時,物體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點呢?

      (方向時刻在改變)

      問題3:那么,我們該如何確定物體做曲線運動時每時每刻所對應速度的方向呢?

      教師:我們來猜想一下,鋼珠從彎曲的玻璃管中滾落出來,運動方向會是下面那一種情況呢?

      學生:猜想

      教師:現在咱們從理論上分析一下,鋼珠從彎曲玻璃管中滾落出來的運動方向

      當B點無限接近A點時,這條割線變成了曲線在A點的切線,這一過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變成了A點的瞬時速度,瞬時速度的方向沿切線方向。所以鋼珠從彎曲玻璃管中滾落出來的運動方向也應該沿試管出口處的切線方向。

      下面咱們通過“鋼珠滾落”的實驗視頻驗證咱們的猜想及理論推導是否正確。

      學生:觀看視頻

      總結:曲線運動速度方向沿曲線某一點的切線方向。

      教師: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畫

      學生:砂輪打磨過程中砂輪邊緣的火星是沿砂輪邊沿的切線方向飛出;下雨天我們撐著傘將傘快速轉動時,我們發現雨滴不再沿著傘的邊沿豎直下落,而是沿著傘邊沿的切線方向飛出去。

      教師:(思考)我們知道曲線運動每時每刻的速度方向,那曲線運動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呢?

      學生:變速運動,速度是矢量,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不斷在變化的。

      畫一畫:畫一條物體做曲線運動的軌跡,在軌跡上任意取四個點,作出在這四個點時,物體運動的方向。

      設計意圖:類比直線運動中速度,從實驗猜想、理論推導再到實驗驗證以及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四個角度出發組織學生對曲線運動速度方向的探討,強化學生對曲線運動時速度方向的認識,突出本節的重難點。

      3.曲線運動的條件

      思考:物體做曲線運動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呢?

      教師我們來看一個實驗的視頻,看看鋼球在不同條件下是如何運動的

      學生:(描述實驗現象)鋼珠在沒有受到側面磁鐵的作用時做直線運動,受到側面磁鐵作用時,偏離原來直線的的運動軌跡,做曲線運動。

      教師:咱們一起分析一下物體的運動情況

      學生:畫出鋼球曲線運動軌跡上任意四點出的速度方向和大致的受力方向

      教師:大家觀察每一點處鋼珠的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有什么特點?

      學生: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都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教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物體做曲線運動時需要滿足的條件是物體所受合力與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教師:大家再觀察各點的受力方向與鋼珠運動軌跡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力都指向軌跡彎曲的一側。

      設計意圖:通過指導學生通過視屏觀察實驗現象,并對對曲線運動軌跡上任意幾點速度方向及受力方向的分析得出曲線運動的條件,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4.拓展

      為什么砂輪?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踐強化學生對本節重點內容的理解掌握。

      5.課堂小結直線運動曲線運動概念軌跡是直線的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速度方向不變時刻在變化,沿曲線的切線方向條件物體所受的合力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物體所受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設計意圖:新舊知識聯系,幫助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6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無線電波的波長范圍。

      2.了解無線電波的發射過程和調制的簡單概念。

      3.了解調諧、檢波及無線電波接收的基本原理。

     。ǘ┻^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總結了解無線電波的基本應用,了解現代技術的應用方法,學會基本原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無線電波應用原理的基本認識感悟科學技術的價值和重要性。端正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對本節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調諧的理解,無線電波發射與接收過程。

      【教學方法】

      演示推理法和分析類比法

      【教學用具】

      信號源,示波器,收音機,錄音機,調頻發射機,計算機多媒體,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師: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電磁波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廣播、電視還是無線電通信以及航空、航天中的自動控制和通信聯系,都離不開電磁波.在無線電技術中使用的電磁波叫做無線電波,那么無線電波是怎樣發射和接收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

     。ǘ┻M行新課

      1.無線電波的發射

      師:請同學們討論,在普通LC振蕩電路中能否有效地發射電磁波?

      學生討論。

      生:在普通LC振蕩電路中,電場主要集中在電容器的極板之間,磁場主要集中在線圈內部。在電磁振蕩過程中,電場能和磁場能的相互轉化主要是在電路內部完成的,輻射出去的能量很少。不能有效地發射電磁波

      師:有效地發射電磁波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

      師生總結:要有效地向外發射電磁波,振蕩電路要滿足如下條件:

     。1)要有足夠高的振蕩頻率。

     。2)振蕩電路的電場和磁場必須分散到盡可能大的空間,才能有效地把電磁場的能量傳播出去。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改造普通的LC振蕩電路,才能使它能夠有效地發射電磁波?

      師生一起討論后,引出開放電路的概念。將閉合電路變成開放電路就可以有效地把電磁波發射出去。

      如圖所示,是由閉合電路變成開放電路的示意圖。

      師:無線電波是由開放電路發射出去的。

      講解:在實際應用中常把開放電路的下端跟地連接。跟地連接的導線叫做地線。線圈上部接到比較高的導線上,這條導線叫做天線。天線和地線形成了一個敞開的'電容器,電磁波就是由這樣的開放電路發射出去的。電視發射塔要建得很高,是為了使電磁波發射得較遠。實際發射無線電波的裝置中還需在開放電路旁加一個振蕩器電路與之耦合,如圖所示。

      振蕩器電路產生的高頻率振蕩電流通過L2與L1的互感作用,使L1也產生同頻率的振蕩電流,振蕩電流在開放電路中激發出無線電波,向四周發射.

      師:發射電磁波是為了利用它傳遞某種信號。例如無線電報傳遞的是電碼符號,無線電廣播傳遞的是聲音,電視廣播傳遞的不僅有聲音,還有圖像。這就要求發射的電磁波隨信號而改變。電磁波是怎樣傳遞這些信號的呢?

      講解:在電磁波發射技術中,如果把這種電信號“加”到高頻等幅振蕩電流上,那么,載有信號的高頻振蕩電流產生的電磁波就載著要傳送的信號一起發射出去。把要傳遞的信號“加”到高頻等幅振蕩電流上,使電磁波隨各種信號而改變的技術叫做調制。

      進行調制的裝置叫做調制器。要傳遞的電信號叫做調制信號。

      使高頻振蕩電流的振幅隨調制信號而改變叫做調幅(AM)。

      使高頻振蕩電流的頻率隨調制信號而改變叫做調頻(FM)。

      右圖是調幅裝置的示意圖.接在振蕩器和線圈之間的話筒就是一個最簡單的調制器,由聲源發出的聲音振動使話筒里的碳粒發生時松時緊的變化,它的電阻也發生時大時小的變化。所以,雖然振蕩器產生的是高頻等幅振蕩電流,但是線圈通過的卻是隨聲音而改變的高頻調幅電流.由于線圈的互感作用,從開放電路中發射的也是這種高頻調幅電流。這種電磁波叫調幅波。(多媒體演示:調幅波)

     。ㄓ檬静ㄆ饔^察調幅波形)

      2.無線電波的接收

      師:處在電磁波傳播空間中的導體,會產生感應電流,導作中感應電流的頻率與激起它的電磁波頻率相同,因此,利用放在電磁波傳播空間中的導體,就可以接收到電磁波,這樣的導體就是接收天線。

      在無線電技術中,用天線和地線組成的接收電路來接收電磁波。

      講解: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無線電臺、電視臺以及各種無線電通訊設備,它們不斷地向空中發射不同頻率的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強弱不等地彌漫在我們周圍。如果不加選擇地把它們都接收下來,那必然是信號一片混亂,分辨不清,達不到我們傳遞信息的目的。所以,接收電磁波時,首先要從諸多的電磁波中把我們需要的選出來,通常叫做選臺。這就要設法使我們需要的電磁波在接收天線中激起的感應電流最強。在無線電技術里,是利用電諧振來達到這個目的的。當接收電路的固有頻率跟接收到的電磁波的頻率相同時,接收電路中產生的振蕩電流最強。這種現象叫做電諧振,相當于機械振動中的共振。

     。ㄓ檬静ㄆ饔^察電諧振波形)

      師:接收電路產生電諧振的過程叫做調諧,能夠調諧的接收電路叫做調諧電路。

      如圖是收音機的調諧電路。調節可變電容器的電容來改變調諧電路的頻率,使它跟要接收的電臺發出的電磁波的頻率相同,這個頻率的電磁波在調諧電路里激起較強的感應電流,這樣就選出了這個電臺。(演示調諧過程)

      講解:收音機接收的經過調制的高頻振蕩電流(對應圖講解),這種電流通過收音機的耳機或揚聲器,并不能使它們振動而發聲,為什么呢,假定某一個半周期電流的作用是使振動片向某個方向運動,下一個半周期電流就以幾乎同樣大的作用使振動片向反方向運動.高頻電流的周期非常短,半周期更短,而振動片的慣性相當大,所以在振動片還沒有來得及在電流的作用下向某個方向運動的時候,就立刻有一個幾乎同樣大的作用要使它向反方向運動,結果振動片實際上不發生振動.要聽到聲音,必須從高頻振蕩電流中“檢”出聲音信號,使揚聲器(或耳機)中的動片隨聲音信號振動。

      從接收到的高頻振蕩電流中“檢”出所攜帶的調制信號過程,叫做檢波。檢波是調制的逆過程,因此也叫解調。由于調制的方法不同,檢波的方法也不同。檢波之后的信號再經過放大、重現,我們就可以聽到或看到了。

      下面介紹收音機中對調幅波的檢波。

      右圖是晶體二極管的檢波電路,是利用晶體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來進行檢波的。調諧電路中產生的是經過調幅的高頻振蕩電流,L1和L2繞在同一磁棒上,由于互感作用,在L2上產生的是高頻交變電壓.由于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通過它的是單向脈動電流,這個單向脈動電流既有高頻成分,又有低頻的聲音信號,高頻成分基本從電容器C(復習旁路電容器)通過,剩下的音頻電流通過耳機發聲。(用示波器觀察檢波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晶體二極管收音機的電路圖.這種收音機聲音很小,只能用開機收聽本地電臺.為了提高收音機的接收性能,需要用放大器把微弱的信號放大.圖示是加有放大器的收音機方框圖.由天線和調諧電路接收到的高頻調幅電流,先通過放大器進行高頻放大,然后進行檢波和低頻放大,放大后的音頻電流輸送到喇叭,使它們發出聲音。

      下面我們通過調幅和調頻兩種方式,來看看無線電波發射和接收的全過程。

      (1)調幅發射和接收。(實驗演示)

      (2)調頻發射和接收。(實驗演示)

      比喻:

      高頻電流→火車 音頻電流→貨物

      調制→發射→傳播→調諧→解調

      裝貨→出站→運行→進站→卸貨

      師:我們再來看一下無線電波的分段。(投影)

      波段 波長 頻率 傳播方式 主要用途

      長波 30 000 m~3 000 m 10 kHz~100 kHz 地波 超遠程無線通訊和導航

      中波 3 000 m~200 m 100 kHz~1 500 kHz 地波和天波 調幅無線電廣播、電報、通信

      中短波 200 m~50 m 1500 kHz~6 000 kHz

      短波 50 m~10 m 6MHz~30 MHz 天波

      微波 米波 10 m~1 m 30MHz~300MHz 近似直線傳播 調頻無線電廣播、電視、導航

      分米波 1 m~0.1 m 300 MHz~3 000 MHz 直線傳播 電視、雷達、導航

      厘米波 10 cm~1 cm 3 000 MHz~30 000 MHz

      毫米波 10 mm~1 mm 30000MHz~300 000 MHz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電磁波的產生和發射條件。

      2.開放電路的結構和特點。

      3.電磁波的發射過程和接收過程

     。ㄋ模┱n余作業

      完成P92“問題與練習”中的題目。閱讀P91“科學足跡”。

      預習下一節: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7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2.會使用線圈以及常見磁鐵完成簡單的實驗。

     。ǘ┻^程與方法

      學會通過實驗觀察、記錄結果、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通過實驗觀察和實驗探究,理解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舉例說明電磁感應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觀察和實驗探究,理解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法、分析法、實驗歸納法、講授法

      教學手段

      條形磁鐵(兩個),導體棒,示教電流表,線圈(粗、細各一個),學生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

      教學過程

      一、基本知識

     。ㄒ唬┲R準備

      ①磁通量

      定義:公式:?=BS 單位:符號:

      推導:B=?/S,磁感應強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 m2表示B的單位;

      計算:當B與S垂直時,或當B與S不垂直時,?的計算

     、诔踔兄R回顧: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路中會產生感應電流。

      電磁感應現象:由磁產生電的現象

     。ǘ┬抡n講解

      1、實驗一:閉合電路的部分導線在勻強磁場中切割磁感線,教材P6圖4.2-1

      探究導線運動快慢與電流表示數大小的關系.

      實驗二:向線圈中插入磁鐵,或把磁鐵從線圈中抽出,教材P6圖4.2-2

      探究磁鐵插入或抽出快慢與電流表示數大小的關系

      2、模仿法拉第的實驗:通電線圈放入大線圈或從大線圈中拔出,

      或改變線圈中電流的大。ǜ淖兓變阻器的滑片位置),

      教材P7圖4.2-3

      探究將小線圈從大線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與電流表示數的

      關系

      3、分析論證:

      實驗一:磁場強度不發生變化,但閉合線圈的面積發生變化;

      實驗二:①磁鐵插入線圈時,線圈的面積不變,但磁場由弱變強;

     、诖盆F從線圈中抽出時,線圈的`面積也不改變,磁場由強變弱;

      實驗三:①通電線圈插入大線圈時,大線圈的面積

      不變,但磁場由弱變強;

     、谕娋圈從大線圈中抽出時,大線圈的

      面積也不改變,但磁場由強變弱;

     、郛斞杆僖苿踊變阻器的滑片,小線圈

      中的電流迅速變化,電流產生的磁場也隨

      之而變化,而大線圈的面積不發生變化,

      但穿過線圈的磁場強度發生了變化。

      4、歸納總結:

      在幾種實驗中,有的磁感應強度沒有發生變化,面積發生了變化;而又有的線圈的面積沒有變化,但穿過線圈的磁感應強度發生了變化。其共同點是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磁通量變化的快慢與閉合回路中感應電流的大小有關。

      結論:只要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感應電流產生。

      5、課堂總結: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①電路閉合;②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改變

      2、電磁感應現象: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

      3、感應電流:由磁場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6、例題分析

      例1、右圖哪些回路中比會產生感應電流

      例2、如圖,要使電流計G發生偏轉可采用的方法是

      A、K閉合或斷開的瞬間 B、K閉合,P上下滑動

      C、在A中插入鐵芯 D、在B中插入鐵芯

      7、練習與作業

      1、關于電磁感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導體相對磁場運動,導體內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B導體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導體內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C閉合電路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電路中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D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電路中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2、恒定的勻強磁場中有一圓形閉合圓形線圈,線圈平面垂直于磁場方向,當線圈在此磁場中做下列哪種運動時,線圈中能產生感應電流

      A線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勻速運動

      B線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直線運動

      C線圈繞任意一條直徑做勻速轉動

      D線圈繞任意一條直徑做變速轉動

      3、如圖,開始時距形線圈平面與磁場垂直,且一半在勻強磁場外,另一半在勻強磁場內,若要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以ab為軸轉動

      B以oo/為軸轉動

      C以ad為軸轉動(轉過的角度小于600)

      D以bc為軸轉動(轉過的角度小于600)

      4、如圖,距形線圈abcd繞oo/軸在勻強磁場中勻速轉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9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不斷減小

      B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9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不斷增大

      C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18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沒有發生變化

      D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36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沒有發生變化

      6、在無限長直線電流的磁場中,有一閉合的金屬線框abcd,線框平面與直導線ef在同一平面內(如圖),當線框做下列哪種運動時,線框中能產生感應電流

      A、水平向左運動B、豎直向下平動

      C、垂直紙面向外平動D、繞bc邊轉動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8

      整體設計

      高中學習的速度概念較之初中所學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學設計先通過說明如何用坐標和坐標的變化量來表示質點的位置和位移,為速度概念的敘述作好準備。速度的矢量性問題,是本節的重點,特別是對瞬時速度的理解,體現了一種極限的思想,對此要求引導學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 介紹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師正確地加以引導,力求學生能理解。教學過程中,要多舉實例,通過具體的例子從大小和方向兩方面來強化對速度概念的認識,在實際情景中達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學設計最后說明速度的應用,特別以“STS”形式從一個側面說明速度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義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時速度的推導。

      時間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1、記住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計算公式,能用公式解決有關問題。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義,會求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或學習各種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學的價值和應用。

      2、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堅定學習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為了推動我國田徑事業的發展,四川省曾舉辦過一次100 m飛人挑戰賽。有8名世界短跑名將參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國的李雪梅和美國的瓊斯,最終瓊斯奪得冠軍。我們知道百米賽跑分為起跑、途中跑和沖刺三個階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階段比瓊斯的起跑階段跑得快,但我們都說瓊斯比李雪梅跑得快,這是為什么?

      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就可以給出合理的評判標準。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各種物體的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獵豹急馳;葡萄架上,蝸牛爬行。

      飛奔的獵豹、夜空的流星在運動;房屋、橋梁、樹木,隨著地球的自轉、公轉也在運動。天上的恒星,看起來好像不動,其實它們也在飛快地運動,速度至少在幾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離太遠,在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內肉眼看不出它們位置的變化。

      當高臺跳雪運動員出現在賽道的頂端時,全場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運動員由高處急速滑下,在即將到達賽道底部時,他的速度已達到100 km/h。這時,他雙膝彎曲,使勁一蹬,順勢滑向空中。然后,為了減小空氣阻力的影響,他上身前傾,雙臂后擺,整個身體就像一架飛機,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風抽打著他的臉龐,兩邊的雪松飛快地向后掠過。最終,滑雪板穩穩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種運動現象中,都有關于運動的描述,運動的快慢如何,要用一個新的物理量來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進新課

      一、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復習舊知: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位移這一較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憶一下,位移的定義是什么?

      學生積極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義: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復習此知識點,旨在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識基礎,讓學生知道位移大小的關鍵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標再到坐標的變化量,使學生的認知呈階梯狀上升)

      教師引導:既然位移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所以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位置坐標的變化量來表示。

      問題展示:在訓練場上,一輛實習車沿規定好的場地行駛,教練員想在車旁記錄汽車在各個時刻的位置情況,他該如何做?假設在每一秒汽車都在做單向直線運動。

      問題啟發:對于物體位置的描述,我們往往需要建立坐標系。該教練員如何建立坐標系,才能方便地確定該車的位置?

      點評:通過設問,發揮教 師的引導作用,“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實現學生的“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達到“以誘達思”的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并總結。

      小結: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其表示方式也最簡單。如以出發點為起點,車行駛20 m,我們就很容易地確定車的位置。所以,應該建立直線坐標系來描述汽車的位置。

      課堂訓練

      教練員以汽車的出發點為坐標原點,以汽車開始行駛的方向為正方向,建立直線坐標系,其對應時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時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標(m) 0 10 —8 —2 —14

      根據教練員記錄的數據你能找出:

     。1)幾秒內位移最大?

     。2)第幾秒內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車在0時刻的`坐標x0=0

      汽車在1 s時刻的坐標x1=10

      汽車在第1 s內的位置變 化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車在第1 s內的位移為10 m。

      同理可求,汽車在1 s內、2 s內、3 s內、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8 m、—2 m、—14 m。汽車在第1 s內、第2 s內、第3 s內、第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內的位移最大,4 s內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內 (2)第2 s內

      二、速度

      以下有四個運動物體,請同學們來比較一下它們運動的快慢程度。

      運動物體[來源:學*科*網Z*X*X*K] 初始位置(m) 經過時間(s) 末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 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較A、B、C、D四個物體的運動快慢呢?

      比較1:對A和B,它們經過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時間長(20 s),B用的時間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況下,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即汽車比自行車快。

      比較2:對B和D,它們所用的時間相等(10 s),B行駛了100 m,D飛行了200 m,B行駛的距離比D短,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位移大的運動得快,即飛機比汽車快。

      提出問題

      以上兩種比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較時間,時間相等比較位移。如何比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們的位移不相等,時間也不相等。

      教師指導學生分小組討論,5分鐘后提出比較意見。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每發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時間,即用各自的時間t去除以位移Δx,數值大的運動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平均每秒鐘位移的大小量,單位時間內位移大的運動得快。

      師生討論: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夠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

      點評:問題由教師提出,明確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現象,鼓勵大膽猜想討論。通過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進一個主動探究學習的空間。

      引子: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駿馬奔馳;樹叢,蝸牛爬行。仔細觀察物體的運動,我們發現,在許多情況下,物體運動快慢各不相等且發生變化,在長期對運動的思索、探索過程中,為了比較準確地描述運動,人們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問題

      如何對速度進行定義?

      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義: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度的定義式:v=

      3、速度的單位:m/s 常用單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再次呈現:四個物體A、B、C、D快慢比較的表格,讓學生分別計算它們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對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較它們的快慢程度了。

      課堂訓練

      汽車以36 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運動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車從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勻速直線運動用了2。5 h,那么汽車返回時的速度為(設甲、乙兩地在同一直線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樣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負方向,分別用“+”“—”號表示。當為正方向時,一般不帶“+”號。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據具體問題自己規定。有時也隱含在題目之中。例如該題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36 km/h,為正值,隱含著從甲地到乙的方向為正,所以返回速度為負值,故淘汰B、D。

      依據甲、乙兩地距離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煉:速度是一個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們選擇了正方向以后,當速度為正值時,說明質點沿正方向運動,當速度為負值 時,說明質點沿負方向運動,在物理學上,對矢量而言“負號”也有意義,說明它的方向與所選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坐在汽車駕駛員的旁邊,觀察汽車上的速度計,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速度計指示的數值是時常變化的,如啟動時,速度計的數值增大,剎車時速度計的數值減小?梢娢矬w運動快慢程度是在變化的。這時我們說的汽車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問題

      其實,我們日常所看到的直線運動,有許多都是變速運動。由于這種運動的快慢是時刻變化的,沒有恒定的速度,我們怎么來描述它的快慢呢?

      課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鐵路,就像一條長長的直線,把祖國首都與香港連接起來。京九線全長2 400 km,特快列車從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車在整個過程的運動快慢如何表示?

      學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問題追蹤:計算出的結果是否表示列車單位時間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車是做變速運動,那么怎么看列車的速度是80 km/h?

      學生總結:如果將列車的變速直線運動看作勻速直線運動來處理 的話,列車平均每小時的位移是80 km。

      教師設疑:為了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程度,我們可以用一種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應如何定義?

      師生總結:1、平均速度: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

      2、定義式: =

      知識拓展:課件展示某些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車行駛 約5

      太陽繞銀河系中心運動 20×105 人步行 約1。3

      地球繞太陽運動 3。0×104 蝸牛爬行 約3×10—3

      子彈發射 9×102 大陸板塊漂移 約10×10—9

      民航客機飛機 2。5×102

      例1斜面滾下時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如圖1—3—1所示?梢詮膱D中觀察分析小球通過OA、OB、OC的過程中的運動快慢。

      計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圖1—3—1

      學生認真計算并公布結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總結歸納:計算結果表明,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計算一個具體的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哪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教師點評:由于小球運動快慢是在不斷變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體地告訴我們小球在每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可見,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體在一段運動過程中的總體快慢程度。

      教師設疑:那么,怎樣來描述物體在各個時刻的運動快慢呢?

      學生通過課本預習知道,要精確地描述某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必須引入瞬時速度這一物理量。

      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可以知道: = ,對應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時間,如何建立瞬時速度的概念呢?瞬時速度對應的應該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時刻。

      師生探究:我們 已經知道平均速度對應的是一段時間,為求瞬時速度我們可以采取無限取微、逐漸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紹:以質點經過某點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質點在該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從該點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速度變化就越小,即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運動越趨于勻速直線運動。當位移足夠小(或時間足夠短)時,質點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可以認為是勻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質點通過該點時的瞬時速度。

      教師演示:如圖1—3—2所示,讓滑塊沿傾斜的氣墊導軌做加速運動,利用擋光片的寬度Δx除以擋光的時間Δt,即可求得擋光片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

      圖1—3—2

      將滑塊放上不同寬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別為1 cm、3 cm、5 cm、10 cm,若沒有成品擋光片,可用硬紙片自制成需要的寬度。

      測出每 個遮光片通過光電門所用的一段時間間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時, 描述通過該位置的運動快慢越精確,當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認為 是瞬時速度。

      教師總結: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準確地講,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 內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體此時刻的運動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體此時刻的運動方向,即物體運動軌跡在該點的切線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例2如圖1—3—3,一質點沿直線AB運動,先以速度v從A勻速運動到B, 接著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間距為x,求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圖1—3—3

      解析:整個過程位移為0,所以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為0。

      整個過程通過的總路程為2x,所用的總時間為t= 。

      所以平均速率為 = = x。

      答案:0 x

      要點總結: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2、無論速度方向如何,瞬時速度的大小總等于該時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對應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標量,沒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

      5、只有單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況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關系類似于位移和路程。

      課堂小結

      定義 物理意義 注意問題

      速度 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描述物體的快慢程度和運動方向 v和s及t是對應關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體在時間間隔Δ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時間間隔Δt有關;是矢量,方向和運動方向相同

      瞬時速度 物體在某時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體在某時刻的運動快慢和方向 精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矢量,方向沿物體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

      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 是標量,只考慮其大小不考慮其方向

      布置作業

      1、教材第18頁“問題與練習”,第1、2題。

      2、觀察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運動快慢,選取一定的對象,測量它們的速度,并說明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并把測量的數據與同學交流討論。

      板書設計

      3 、運動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動與探究

      課題: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

      請你找老師配合,找齊所用儀器,根據說明書,自己親自體驗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并寫一實驗報告。

      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目的

      1 根據查閱的資料,確定實驗方案 介紹相關書籍資料 1。讓學生了解光電門測瞬時速度的原理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 進行實驗和收集數據 解答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

      3 相互交流活動的感受 對優秀實驗成果進行點評

      參考資料:

      瞬間無長短,位置無大小,除了用速度計外,還可以用光電門測瞬時速度。實驗裝置如圖1—3—4所示,使一輛小車從一端墊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電門,其中A管發出光線,B管接收光線。當固定在車上的遮光板通過光電門時,光線被阻擋,記錄儀上可以直接讀出光線被阻擋的時間。這段時間就是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時間。根據遮光板的寬度Δx和測出的時間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過光電門的平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寬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認為,這個平均速度就是小車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

      圖1—3—4

      習題詳解

      1、解答:(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 2)需要時間為 s=4。2年。

      2、解答:(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v1小于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

     。2)1 m/s,0

      說明:本題要求學生理解平均速度與所選取的一段時間有關,還要求學生聯系實際區別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說明:本題說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這不是教材說的平均速度,實際是平均速率。應該讓學生明確教材說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平均速率是標量,日常用語中把平均速率說成平均速度。

      設計點評

      本節內容是在坐標和坐標的變化基礎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義法,在教學中稍加說明,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會有更加詳細的介紹。對速度的引用,本設計采用了“單位時間的位移”與“單位位移的時間”進行對比,體會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鐵路為情景,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愛國之情。在瞬時速度的理解上,本設計利用了光電門的裝置進行說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義,會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國際單位制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決有關問題,能區分)

      3、知道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相同;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學生最難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為了減小難度,對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較低,沒有區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時加速度,而是在前幾節學過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等問題后學生知道了物體的運動通常情況下,速度在改變,很自然的引出速度變化也有快慢之分,進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處理也比較通俗易懂,最后又給出一些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圖表,給學生一些直觀、生動的印象。節后又對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對比,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對變化率的分析與解析也恰到好處。

      教法建議

      通過生動形象的實例或課件,讓學生逐步體會,做變速運動的物體,速度在變,速度的變化需要時間,速度的變化有快慢之區別,且速度變化的快慢是了解物體運動情況的重要指標,為引入加速度做好鋪墊。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義物理量,可以讓學生回顧引入速度概念的過程。加速度的單位要讓學生按規定的讀法讀,即讀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個很重要的內容,但是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加速度這一比較難理解的概念,加之學生對矢量的運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對勻變速直線運動加以解釋,由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只有兩個方向,與速度同向,或與速度反向,因此當規定速度方向為正方向時,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負號反映,注意正負號僅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加速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設計:

      一、復習討論:

      1、什么叫勻變速直線運動?請舉兩個實例(提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提問)

      二、展示課件,深入討論

      1、展示課件:兩物體(如汽車)同時勻加速起動情況。

      個:5秒內速度由0增到10m/s,后勻速。

      第二個:2s內速度由0增到6m/s后勻速。

      2、提問討論:

     。1)兩物體最終速度哪個大?

     。2)一秒末時哪個速度大?

      (3)第1s內,第2s內,兩物體速度變化各多大?

     。4)兩物體,哪個啟動性能更好?哪個速度改變得快?

      (5)怎樣能描述出速度改變的快慢?

      3、看書29頁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義式如何?公式中各個量的含義是什么?如:的含義?

     。3)計算一下課件中所給兩物體的加速度大。ň毩暎

      4、看書29頁第三、四、五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的單位是什么?

     。2)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嗎?請舉例說明(引導學生各舉一勻加速和勻減速的實例)

      (3)如何從比的加速度小,對嗎?圖像中求物體的加速度?

      5、閱讀30頁上部分內容討論: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如課件1情況)

      (2)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

     。3)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對嗎?

      (4)速度變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

      (5)有沒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況?(展示課件:飛機水平勻速飛行)

     。6)有沒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況?(展示火箭發射升空過程的資料)

      探究活動

      在十字口,當綠燈亮時,大卡車和騎自行車的人同時起動,經常發現,前幾米自行車在前,大卡車在后,經過一段時間,大卡車將超過自行車,請實地觀察并解釋所見到的現象。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0

      一、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物理教科書教學設計--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物理2(必修)》(司南版)第二章第一節動能的改變2、恒力做功與動能改變的關系。

      動能定理是力學中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它的應用貫穿于以后的許多章節,通過實驗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是對動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學習整章內容的重要的前期準備,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即開始培養學生從功和能相互聯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決力學問題。所以本節要求學生通過做功轉化成其它能量的數學描述。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打下基礎。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初中時學生已學過了動能的初步知識,這為本節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系,為實驗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系做好鋪墊。另外,通過“必修1”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驗探究的一些科學研究方法,經歷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等相關知識

      三、設計思想:

      “課堂探究教學”并不在于讓學生在課堂解決多少實際問題,而是通過研究訓練,幫助學生逐步學會發現問題、熟悉研究過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實踐習慣。

      本課時采用“問題—討論—分組實驗—交流歸納”的教學過程。從生活中實例發現問題,激發學生思考討論,進而確定實驗方案并進行分組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學中要的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在知識獲取的同時建立一種成就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全課教學流程如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動能的概念,實驗探究外力(恒力)做功與動能的變化數值關系。初步認識動能定理。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方法的遷移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大膽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并與他人相互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動能的概念,實驗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系,為理論推導動能定理奠定實驗基礎。

      難點:實驗探究外力(重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定量關系。

      六、教學方法:

      采用實驗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對動能定理有個初步的認識。

      七、主要教學過程:

      1、建立場景,導入學習。

      生活實例演示:讓一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

      問(1):小球的速度如何變化?動能如何變化?

      生活實例:列車離站加速行駛時,速度越來越大,即動能越來越大:汽車剎車后,速度越來越小,即動能越來越小。

      問(2):什么原因導致物體的動能發生變化?(重力做功)

      [這個簡單的小實驗調動學生,復習鞏固動能定義,同時從情境中引入問題,比較符合高一學生認識過程,激發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提出問題

      為了研究方便,以自由落體運動中的重力做功為例,研究重力所做的功與物體動能改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你能否根據已有的知識對這種關系作出猜想,并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3、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一環節是這節課的關鍵,學生能做好這一環節,后面的探究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教師在讓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的同時,應該適時的給他們一定的指導和點撥。最后討論出的方案可能有好幾個,現列舉兩個最容易討論出,并行之有效的方案]

      方案A:研究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力做功和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這個方案比較簡單,學生在前面生活實例演示和根據“必修1”的學習,已經經歷并掌握了自由落體運動——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很容易想到,實驗裝置圖如下:(教師事先備用,直接展示。)

      方案B:課本上介紹的方案這個方案,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確保小車在運動過程中受恒定的外力作用(實驗條件)?怎樣平衡小車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使小車只受拉力的恒力作用(判斷平衡依據)?教師要引導學生排出難點。(這里我們就讓學生明白:教材上給出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簡單的)

      [使學生易于對實驗方案的優劣進行理解,從而進一步鼓勵學生開拓思路,不要拘泥于一種方案。學生的探究過程可能會有一些困難,此時教師可適當作一些指導,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讓人。]

      結合討論后的方案,確定可能用到的實驗器材:

      小車、電火花計時器、刻度尺、紙帶、細繩、木板、砝碼、定滑輪、鐵架臺、夾子等。

      4、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并分析數據

      根據之前的'討論,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步驟,(建議每個方案都要有人)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視給與適時的指導和點撥。

      [學生通過自己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體現把課堂交給學生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明確在課題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應如何逐步通過實驗對課題研究。]

      不論選擇哪一方案,實驗數據處理都是對紙帶分析,在紙帶上取兩個合適的點(如上圖中紙帶上的B點和D點),用刻度尺測出這兩點間的距離SBD,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求出打點計時器打B、E兩點時,重錘的速度VB和VD,(提示學生勻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這段時間中點時刻的速度教學設計--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力F/N位移S/m功W=FS(J)B點速度VB(m/s)D點速度VD(m/s)動能的變化ΔEK(J)第1次第2次

      由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恒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變化的大小。

      [這時,教師呈現各代表小組的表格,要求學生分析總結,結論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這樣有助于加深印象,教師只是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規范其文字的表述。]

      5、評估與交流

      小組間相互交流,了解其他組的實驗情況,在實驗結果上和其它組是否一致?試分析影響實驗結果的可能因素,對實驗過程中好的方面和不妥有待改進的地方,進行評估。先讓每個小組推薦一兩個代表對自己小組進行評估、總結,教師可以在學生發言前設置下面幾個問題:

     。1)、在實驗結論數據中,功W和動能的改變ΔEK是否一致?

     。2)、在實驗過程中,你們認為影響實驗結果的可能因素是什么?又如何減少實驗過程誤差的?

     。3)、實驗裝置可有改進的地方?

      [培養學生虛心向他人學習,正確聽取、采納他人意見的好習慣,達到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的作用。]

      教師歸納:大量更為精確實驗表明,能量轉化可以用做功來量度。如合外力做總功等于動能的變化。

      八、課后作業

      1、用數學表達式描述恒力做功和動能改變的關系(動能定理)。

      2、理論推導:請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知識從理論上推導動能定理。

      九、教學反思

      “物理課堂實驗探究課”,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動能定理的實驗研究過程,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這就是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培養目標。在本節課中,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恒力(重力)做功數量,進一步分析物體動能的改變數值,從而建立功和能量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讓學生主動參與、全面感受到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等各項綜合本質。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學習是比教師單純教授知識更有效,思維訓練也更加深刻,學生得到的不僅有知識,還包括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獨立思考的認知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等。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1

      一、內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節《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萬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節,內容是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的應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學真是迷人”、“計算天體質量”和“發現未知天體”三個標題性內容。學生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一方面對萬有引力的應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過卡文迪許“稱量地球的質量”和海王星的發現,促進學生對物理學史的學習,并借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

      2.教學過程概述

      本節課從宇宙中具有共同特點的幾幅圖片入手,對萬有引力提供天體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進行了復習引入萬有引力在天體運動中有什么應用呢?接下來,通過“假設你成為了一名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現前方未知天體”,圍繞“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測出該天體的質量嗎”全面展開教學。密度的計算以及海王星的發現自然過渡和涉及。在教材的處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書所限制,除了介紹教科書中重要的基本內容外,關注科技新進展和我國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時代氣息濃厚,反映課改精神,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計算天體質量”的學習,學會估算中數據的近似處理辦法,學會運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2)通過“發現未知天體”,“成功預測彗星的回歸”等內容的學習,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量,體驗運用萬有引力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發現未知天體”、“成功預測彗星的回歸”的學習,體會科學定律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過了解我國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激發學習的興趣,養成熱愛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中心天體質量的計算;

      2. “稱量地球的質量”和海王星的發現,加強物理學史的教學。

      五、教學準備實驗器材、PPT課件等多媒體教學設備

      六、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復習引入

      通過幾張宇宙圖片的欣賞,學生體驗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點,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體都遵循的規律。那么,萬有引力定律在天體運動中還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章《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的學習。

      (二)、創設情境解決中心問題

      情境創設:假如你成為了一名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航行在宇宙深處,突然,前方一美麗的天體出現在你的面前。你先關閉了宇宙的發動機,然后飛船剛好繞美麗天體做了完美的圓周運動,繞行一周后,飛船就平穩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討論: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測得這一神秘天體的質量嗎?

     。▽W生通過小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形成自己本組的意見,由小組選出的代表來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結果。)

      小組代表講解展示:

      思路一:測出宇宙飛船繞行一周的時間和軌道半徑,根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從而得出星球(中心天體)的質量

      思路二:根據宇航員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萬有引力,

      即:得出

      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緊接著問題:如何測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W生討論回答,現場教師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體運動,通過現代技術“傳感器”現場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測量。)

      設計說明:

      1.通過“學生成為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現未知天體”的情境創設,圍繞”如何測得星球的質量?”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學生的`討論活動,在讓學生覺得有趣味的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來促使學生創造性的思考、解決本節課的中心問題。

      2.多媒體和現代測量方法——傳感器讓學生感受技術帶來的便捷。

      (三)、物理學史展現人文魅力

      啟示:一旦測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得到地球的質量了。

      1798年,卡文迪許通過自己設計的扭秤實驗,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許把自己的實驗說成是“稱量地球的重量”,是不無道理的。

      而正是這段故事,讓一個外行人、著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滿懷激情的說:“科學真是迷人。根據零星的事實,增添一點猜想,竟能贏得那么多的收獲!”

      (四)、課堂延伸——如何得到這一天體的密度?

      設計說明:在這一問題中,老師提示了球體的體積公式,然后就把時間交給學生了。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兩種,一種是帶有半徑的,而另一種則是把半徑約分掉的!盀槭裁窗霃娇梢约s掉呢?”這一問題又再一次促進了學生的思考。而這也保證了課堂的開放性。

      (五)、發現未知天體

      視頻:“海王星的發現”,——展現科學發現的足跡,注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情感。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馮勞厄說:“沒有任何東西像牛頓引力理論對行星軌道的計算那樣,如此有力的樹立起人們對年輕物理學的尊敬。從此以后,這門自然科學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國……”

      (六)、課堂小結與反饋簡單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七、板書設計:第4節《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

      一、圖片欣賞,引入新課

      二、測中心天體的質量

      三、卡文迪許——人文魅力

      四、應用

      1.測天體密度

      2.發現未知天體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通過“學生成為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現未知天體”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極大的趣味中完成了本節中心內容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脈絡清晰。物理學家的人文魅力學生也有一定的感知。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2

      【教學反思】

      一、教案的“亮點”

      1、對于初中物理來說,歐姆定律是電學中重要的定律,貫穿于電學各類計算,因此歐姆定律是電學內容的核心、重點。必須讓學生走好第一步,為使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歐姆定律,選擇了有代表性、有針對性的題目,深淺適中,突出重點。

      2、為適應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發展水平,根據教學的目的和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法有:啟發、引導、實踐、探究、分析與歸納等;采用的學法有觀察、操作、討論、思考、分析、歸納等。使學生真正理解歐姆定律。

      3、教學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難易不同的參與,注重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讓學生通過練習知道學到了什么,加深對電阻、電壓的理解,讓全體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

      二、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

      學生在運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串、并聯電路計算時,常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1、使用已知量時,常常張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2、習慣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達題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題時思路混亂,弄不清題目已知條件,不能發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內在聯系,無從下手。

      附件:

      【課堂檢測】

      1. 關于歐姆定律公式I=U/R,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導體的電流越大,這段導體的電阻就越小

      B.導體兩端的電壓越高,這段導體的電阻就越大

      C.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D.導體的電阻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

      2.如圖所示為A、B兩個導體的I-U圖象,由圖象可知( )

      A.RA>RB

      B.RA

      C.RA=RB

      D.無法確定

      3. 二氧化錫傳感器能用于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濃度的檢測,它的原理是其中的電阻隨一氧化碳濃度的增大而減小,將二氧化錫傳感器接入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則當二氧化錫傳感器所處空間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增大時,電壓表示數U與電流表示數I發生變化,其中正確的是( )

      A. U變大,I變大

      B. U變小, I變小

      C. U變小, I變大

      D. U變大, I變小

      4. 一導體兩端電壓為3V時,通過的電流為0.3A,則此導體的電阻為 Ω;當該導體兩端電壓為0時,導體的電阻為 Ω。

      5. 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壓為6V,R1=4Ω,閉合開關S后,電壓表讀數為2V,則電流表的示數為 A,電阻R2的阻值為 Ω。

      答案: 1. C 2.B 3.A 4. 10 10 5.0.5 8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3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波的疊加原理,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條件、干涉現象和干涉圖樣;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現象,知道波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

     。2)知道干涉現象、波的衍射現象都是波所特有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波的疊加原理、波的干涉條件、干涉現象和干涉圖樣、波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

      教學難點:波的干涉圖樣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

      教學教具:長繩、發波水槽(電動雙振子)、音叉

      (一)引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物理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會知道,原來波遇到狹縫、小孔或較小的障礙物時會產生一種特有得現象,這就是波的衍射。

      (二)進行新課

      波在向前傳播遇到障礙物時,會發生波線彎曲,偏離原來的直線方向而繞到障礙物的背后繼續轉播,這種現象就叫做波的衍射。

      1. 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波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做波的衍射。

      哪些現象是波的衍射現象?(在水塘里,微風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頭、蘆葦的細小的障礙物,會繞過它們繼續傳播。)

      實驗:下面我們用水波槽和小擋板來做,請大家認真觀察。

      現象:水波繞過小擋板繼續傳播。將小擋板換成長擋板,

      重新做實驗:

      現象:水波不能繞到長擋板的背后傳播。這個現象說明發生衍生的條件與障礙物的大小有關。

     。2)衍射現象的條件

      演示:在水波槽里放兩快小擋板,當中留一狹縫,觀察波源發出的水波通過窄縫后怎樣傳播。

      第一、保持水波的波長不變,該變窄縫的寬度(由窄到寬),觀察波的傳播情況有什么變化。觀察到的現象:在窄縫的寬度跟波長相差不多的情況下,發生明顯的衍射現象。水波繞到擋板后面繼續傳播。(參見課本圖10-26甲)

      在窄縫的寬度比波長大得多的情況下,波在擋板后面的傳播就如同光線沿直線傳播一樣,在擋板后面留下了“陰影區”。(參見課本圖10-26乙)

      第二、保持窄縫的寬度不變,改變水波的波長(由小到大),將實驗現象用投影儀投影在大屏幕上?梢钥吹剑涸谡p不變的情況下,波長越長,衍射現象越明顯。

      將課本圖10-27中的甲、乙、丙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它們是做衍射實驗時拍下的照片。甲中波長是窄縫寬度的3/10,乙中波長是窄縫寬度的5/10,丙中波長是窄縫寬度的7/10。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窄縫寬度跟波長相差不多時,有明顯的衍射現象。

      窄縫寬度比波長大得多時,衍射現象越不明顯。窄縫寬度與波長相比非常大時,水波將直線傳播,觀察不到衍射現象。

      結論:只有縫、孔的寬度或障礙物的尺寸跟波長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長更小時,才能觀察到明顯的衍射現象。一切波都能發生衍射,衍射是波的特有現象。

      2、波的疊加

      我們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將兩塊石子投到水面上的兩個不同地方,會激起兩列圓形水波。它們相遇時會互相穿過,各自保持圓形波繼續前進,與一列水波單獨傳播時的情形完全一樣,這兩列水波互不干擾。

      3、波的干涉

      一般地說,振動頻率、振動方向都不相同的幾列波在介質中疊加時,情形是很復雜的。我們只討論一種最簡單的但卻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兩個振動方向、振動頻率都相同的波源所發出的波的疊加。

      演示:在發波水槽實驗裝置中,振動著的金屬薄片AB,使兩個小球S1、S2同步地上下振動,由于小球S1、S2與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觸,構成兩個波源,水面就產生兩列振動方向相同、頻率也相同的波,這樣的兩列波相遇時產生的現象如課本圖10-29所示。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我們可以用波的疊加原理來解釋。

      課本圖10-30所示的是產生上述現象的示意圖。S1和S2表示兩列波的波源,它們所產生的波分別用兩組同心圓表示,實線圓弧表示波峰中央,虛線圓弧表示波谷中央。

      某一時刻,如果介質中某點正處在這兩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處[課本圖10-30所示中的a點],則該點(a點)的位移是正向最大值,等于兩列波的振幅之和。經過半個周期,兩列波各前進了半個波長的距離,a點就處在這兩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處,該點(a點)的位移就是負向最大值。再經過半個周期,a點又處在兩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處。這樣,a點的振幅就等于兩列波的振幅之和,所以a點的振動總是最強的。這些振動最強的點都分布在課本圖10-30中畫出的粗實線上。

      某一時刻,介質中另一點如果正處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處[課本圖10-30中的b點],該點位移等于兩列波的振幅之差。經過半個周期,該點就處在一列波的波谷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峰中央相遇處,再經過半個周期,該點又處在一列波的波峰中央和另一列波的波谷中央相遇處。這樣,該點振動的振幅就等于兩列波的振幅之差,所以該點的振動總是最弱的。如果兩列波的振幅相等,這一點的振幅就等于零。這就是為什么在某些區域水面呈現平靜的原因。這些振動最弱的點都分布在課本圖10-30中畫出的粗虛線上?梢钥闯觯駝幼顝姷膮^域和振動最弱的區域是相互間隔開的。

      頻率相同的波,疊加時形成某些區域的振動始終加強,另一些區域的振動始終減弱,并且振動加強和振動減弱的區域相互間隔,這種現象叫做波的干涉(inerference)。形成的圖樣叫做干涉圖樣。

      只有兩個頻率相同、振動方向相同的波源發出的波,疊加時才會獲得穩定的干涉圖樣,這樣的波源叫做相干波源,它們發出的波叫做相干波。不僅水波,一切波都能發生干涉,干涉現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演示:敲擊音叉使其發聲,然后轉動音叉,就可以聽到聲音忽強忽弱。這就是聲波的干涉現象。

      (1)做波的干涉:頻率相同的波,疊加時形成某些區域的振動始終加強,另一些區域的振動始終減弱,并且振動加強和振動減弱的區域相互間隔,這種現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圖樣叫做干涉圖樣。

     。2)特點:干涉現象是一切波都具有的現象。

     。3)產生條件:兩列波的頻率必須相同。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義。并能夠根據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力的分解,會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觀察、實驗能力;以及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制作實驗器材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經歷力的分解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經歷力的分解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習,了解物理規律與數學規律之間存在和諧美,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

      3、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培養團隊精神。

      設計意圖

      為什么要實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據力的作用效果實施分解?這既是本課節教學的內容,更是該課節教學的重心!很多交換四認為只要教會學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據力的效果分解沒有必要,所以覺得這一節根本不需要教。其實本節內容是一個很好的科學探究的材料。本人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的啟發,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驗證”,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猜想――實驗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探究出把一個理分解應該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同時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本節課通過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設計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實驗讓學生動手做,親身去體驗和發現力的分解應該根據什么來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做實驗并不是一定要有專門的實驗室,實驗的條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創造,從而激發學生做實驗的興趣。

      教學流程

      一.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

      【實驗】“四兩撥千斤”

      (兩位大力氣男同學分別用雙手拉住繩子兩端,一位女生在繩子中間只用小手一拉就把兩位男生拉動了)

      二.通過演示實驗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實驗】在墻上固定一個松緊繩(帶有兩個細繩套),教師用一個力把它拉到一個確定點,然后請兩個學生合作把它拉到確定點。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義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則?

      結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問題-猜想-邏輯(數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請學生猜想

      請學生邏輯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所以它們遵從同樣的規律

      請學生實驗驗證(思考:如何驗證?)

      利用上面的演示實驗的器材,請一位同學用一個繩套把結點拉到一定點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學用兩個力把結點也拉到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從而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得出結論: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探究二: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

      請學生思考:一個力可以分解成怎樣的兩個力?分解的結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種可能性?(根據一條對角線可以做無數個平行四邊形,所以有無數解)

      請學生思考:那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呢?

      通過課堂一開始的實驗啟發學生:為什么一個人可以拉動兩個人,她的一個力從效果上來說可以分解成兩個沿著繩子的拉力從而把兩個人拉動。因此我們在實際問題中應該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確定一個力產生的實際效果?

      實例1、在斜面上的物塊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斜面上物體的重力會有哪些效果?

      實驗驗證:用海綿鋪在斜面上和擋板側面,把比較重的物塊壓在上面可以明顯看到海綿發生的形變,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據實驗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通過計算可以求出兩個分力的大小

      總結:力分解的步驟: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據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畫兩個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為對角線,畫平行四邊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為什么高大的橋要建造引橋,為什么公園的溜溜板要傾角很大?

      實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物體對繩的拉力會有什么效果?

      實驗一:用橡皮筋、鉛筆、繩套、鉤碼為器材做學生實驗自己體會(學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動手實驗)

      實驗二:兩名同學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學在肘部用力下拉去體會力的效果,然后兩人互換

      實驗三:觀看視頻(在支架與豎直墻相連處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細繩與水平桿的夾角變小,兩個分力大小如何變?

      實驗驗證:(自制教具:用一個拐杖,沒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寬的橡皮筋,同時那一端掉著一個3千克的鉛球,有拐的一端讓學生頂在腰間,慢慢減小橡皮筋與拐杖之間的夾角,會發現學生手臂上越來越吃力,同時腰間感覺越來越難受,)請一位同學做演示實驗去體會。

      探究四:合力一定,兩個分力隨它們之間的夾角變化如何變化?

      學生猜想:

      實驗驗證:用一根繩中間吊一鉛球,然后把兩個繩的端點距離逐漸拉大,最后會發現繩子拉斷,說明分力是逐漸變大的。請學生上講臺親自實踐,其他同學觀察分析。

      請同學解釋一開始的實驗,為什么“四兩可以撥千斤”?

      拓展引申:請同學們思考,我們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個專門用來測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個儀器呢?應該如何制造?

      課后探究:一個已知力分解成兩個力,在一定條件下分解結果有多少種?

      教學反思:

      執教完該課節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圍繞體驗性探究實驗做好了精心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習任務的推進,更主要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這就讓學生明白實驗對物理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要自己創造條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東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是非常有益的。覺得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受上課時間的限制,這些實驗都是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設計,親歷那設計的過程,這樣就更加有意義,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5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滬粵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二節《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認識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第五章長度和時間測量基礎上,針對學生發展和學習內容的需要,安排設計的一節內容。他繼承了前四章從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編寫特色,同時為后續的物理學習奠定了基調。

      學情分析:

      小學數學及初中數學在速度學習及訓練方面較多,而在單位換算及物理意義的構建上由于學科局限,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義。

      本節課是常規的概念課,對教師來說可能駕輕就熟,但對學生來說,他們將遇到學習物理以來的很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建立嚴謹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學習用嚴謹的方法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學習復合單位及換算關系;第一次學習設計表格;第一次學習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第一次學習用規范的方法解決問題。基于以上認識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設計把本節課的重點作如下三個創新:

    一、把教材中用紙錐下落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改成觀察圖片。

      原因:

      1、靜態的圖片能突出觀察重點,動態的實驗很難具有復制性和重復性,不人為設置認知難度。

    2、圖片用生活中常見的觀眾和裁判的方法,更貼近生活實際。

    二、針對測紙錐速度活動中重在方法應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鞏固,把重點放在需測物理量、器材選擇和表格設計的思考上面,對實驗結果略過,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三、重視解題規范。從學生的知識準備來看,課本中的例題用數學方法即可解決,因此重點在解題規范和規范中的物理意義。

      本節內容無論是從學生的知識準備,還是從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都至關重要。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按以下程序展開。

      首先,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課題,降低認識難度,使學生具有親切感。

      然后,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路程和時間的比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來,按常規概念課的教學按定義、公式、單位、應用進行教學。其中應用部分分別設計了一個實驗和一個例題分析。

      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會進行速度單位換算;

    3、會進行簡單的表格設計:

    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義。

      難點: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重點:速度的定義及理解,速度單位的換算

      學法指導:實驗、觀察、討論

      器材準備:刻度尺,紙錐、秒表(或手表)

      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指導觀察書P108圖5—17指導觀察學案中的圖片問:甲乙兩位同學在各自的小區內跑步,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簡要介紹單位時間介紹速度單位板演單位換算分析例2指導觀察書P109圖5—20指導觀察速度表指導完成P110活動板演書P110例題指導完成例4指導閱讀P110生活物理社會思考:獵豹怎樣才能追上鹿說一說誰游得快,并說明怎樣比較的讀一讀,寫一寫根據定義嘗試寫出速度公式學生練一練學生分析了解一些物體的速度說說你獲得的信息思考、討論、交流形成方案并實驗完成例4閱讀書P110生活物理社會創設問題情景,引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為導入速度作鋪墊建立概念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了解復合單位的換算方法通過思辨理解速度定義鞏固復合單位的換算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嘗試用物理方法解決問題、用簡潔合理的方法記錄活動數據、鞏固儀器使用了解解題規范中的物理意義即時訓練反饋情感態度價值觀

      板書設計:速度

      一、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2、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公式:

      4、單位:國際單位米/秒(m/s)常用單位千米/時(km/h)厘米/秒(cm/s)

      5、測量

      作業:鞏固練習

      三、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一、采用靜止圖片觀察及分析,較教材上設計的觀察紙錐降低了難度,學生能夠很快從觀察圖片中獲得時間和路程及相關信息,很快切入主題。

      二、重視單位換算的物理意義構建及訓練,在課堂訓練及課后練習中單位換算掌握較好,達到教學目標。

      三、從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在測紙錐下落的速度活動中,產生的問題較多。由于該實驗重在過程而結果不是重點,所以經過引導,學生能夠針對活動過程中的困惑提出相關問題。

      四、從解題規范來看,學生在課堂訓練及課后練習中都能重視物理意義的構建及應用。

      不足之處及改進:

      一、由于選用靜態圖片代替教材上5.4活動,跟平行班比較,學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體表現在學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視例題規范的教學,造成部分學生忽略物理意義,變成單純的習題訓練。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物理教學的脈絡逐漸清晰:

      一、重視教材,利用好教材,盡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

      二、重視概念構建及理解。

      三、繼續重視物理問題解決中的物理意義的構建和應用,在應試和素質之間尋找平衡點。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11-27

    高中物理教案優秀09-26

    高中物理教案優秀03-06

    高中物理教案優秀(通用)03-08

    [優秀]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優秀09-30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優秀03-11

    高中物理的教案04-23

    高中物理教案優秀范例(8篇)05-26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優秀4篇【優秀】08-0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乱码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 | 亚洲自拍r级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AV在线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