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傳》序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名人傳》序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人傳》序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和領悟羅曼·羅蘭的英雄觀。
2、聯系實際,領略本文深遠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和領略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的意圖。
2、透徹理解文中意味雋永的語句。
教學方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讓每個同學說說自己最崇拜的偉人的名字。于是,將出現許多偉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侖、孔子、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亞、牛頓、愛因斯坦。(注意區分偉人與明星)
把這些名人分為四類:治國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靈魂的文學家,造福人類的科學家。然后提醒同學們,至少還有一類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藝術家,像音樂家貝多芬、雕刻家與畫家米開朗琪羅。
今天就來學習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名人傳>序》。
預習檢測:
1.羅曼·羅蘭(1866-1944)國作家,音樂評論家。20世紀初,他寫了幾部名人傳記:《傳》、《傳》)和《傳》,三傳合稱為《名人傳》。羅曼·羅蘭在寫《名人傳》的同時發表的長篇小說《》,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與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1915年,羅曼·羅蘭被獲得文學獎。
作者詳細介紹:
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后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并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杰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于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于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悅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么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2.《〈名人傳〉序》開頭題記引用了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證明,凡是行為高尚與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法 貝多芬 米開朗琪羅 托爾斯泰 約翰·克利斯朵夫 諾貝爾
2.暗示文章的主題。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擔當患難,凡擔當患難必須善良高尚。
正文閱讀引導:
一、引言:在《〈名人傳〉序》開頭有一句貝多芬的名言:"我愿證明,凡是行為高尚與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由此推知,《名人傳》是一本什么書?
《名人傳》應是一部諸多"不幸的遭難者"依靠良善心靈與高尚品格,戰勝災難過程的一本書
二、《〈名人傳〉序》主要闡述了什么哲理?
明確:人生常遇患難,偉人產生于患難,形成于超人的奮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與頑強的毅力是進行超人奮斗的前提。
三、第一部分(1-3)寫作《名人傳》的時代要求——-應時代與斗爭的需求,寫《名人傳》獻給受難者。
1、作者認為,現實的歐洲是一個平庸的時代,"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作者這樣評價歐洲,并不是指歐洲當時的工業水平、生活質量、科學、藝術成就等方面,而是特指作者界定的精神亡的"自由"。作者認為歐洲已經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圍中,功利主義的盛行已經"窒息"了歐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個平庸、沉重的時代,這是像作者這樣崇尚精神、鄙視物欲的藝術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經感到"周圍的空氣多沉重",無法呼吸。
再看看和自己一樣"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他們的生活是"一場無日無之的斗爭"。斗爭的對象是無形的:孤獨、靜寂、貧窮、日常的煩慮、沉重與愚蠢的勞作,耗盡了他們的精力,使他們再沒有力量反抗平庸的生活、時代。更可悲的是,孤獨的他們還"彼此隔離"著,因為世俗生活的拖累,使他們不可能過多地交往,"連對患難中的弟兄們一援手的安慰都沒有,他們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們只能依靠自己"。誰來援助他們,誰來安慰他們,誰來帶領他們走出沉悶,擺脫平庸,得到光明和幸福?
時世需要英雄!
四、第二部分(4、5)呼喚英雄與英雄的定義,著重闡述英雄的偉大在于品格,人們從中汲取勇氣。
即使平庸的.時代,也有橫空而出的英雄:畢加大佐和蒲爾民族說明英雄是不死的,是平庸所毀滅不了的。所以,作者期望:"讓我們來摧毀時間的阻隔,使英雄的種族再生。"
西方人認為上古時代是英雄的時代,上古的民族是英雄的種族。但是作者并不是抄襲這種通常的信念。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臘智慧絕倫的思想圣哲,也不是古羅馬開拓疆土的元老帝王。"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當時的歐洲,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輩出,但是作者把他們排除在英雄之外,因為他們的成就或業績,無不與功利有關或只帶來功利上的效應。"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認還有什么優越的標記",英雄是能以"偉大的品格",作為精神表率,解救民眾苦難的人。
五、第三部分(6、7)英雄的作用,主要闡述"學習最偉大者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
這樣的英雄,是與平庸的時代對立的。平庸時代的特點,就是以功利為追求,而喪失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懷,偉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風,使人們看到生命的偉大、豐滿、幸福。
英雄往往生活在"長期的受難"中,"或是悲慘的命運,把他們的靈魂在肉體與精神的苦難中磨折,在貧窮與疾病的鐵砧上鍛煉"。正因為如此,才使他們的品格更高尚,使他們的精神更高貴,使他們的使命更崇高。人類的力量、勇氣,都集中在他們身上,"在這些神圣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慈愛,像激流一般飛涌出來",賦予世人精神的安慰和激勵。
作者把英雄的"首席"賦予貝多芬,正因為他對時代的深刻批判和對英雄獨特的見解。
重點難點理解引導:
1、羅曼·羅蘭所說的英雄與人們一般認識的英雄不同。
他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統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他們以仁慈、品格作為精神表率,解救民眾的苦難。在此,羅曼·羅蘭認為只有以心靈使自己偉大的人,才是英雄。
人們通常以成功論英雄,羅曼·羅蘭認為英雄與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
2、第二段告訴我們,英雄是不甘平庸凡俗的人,他們的斗爭總是艱難而又悲慘的。具體怎么艱難?怎么悲慘?
A他們的斗爭無日無止,看不到頭;B孤獨寂寞,沒有伙伴;C貧窮,缺少財力物力;D"沉重與愚蠢的勞作";E沒有希望,沒有一點安慰。
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超人的努力與奮斗,是"成為偉大",而取得成就則是"顯得偉大"。羅曼·羅蘭的名人觀與英雄觀是,只有在患難中擁有偉大的心靈和偉大的品格,才能成為偉大的人。
3、理解"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時間會把他們一起摧毀。"
這句話還是緊扣作者給英雄所下的定義。偉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質;而沒有偉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虛的偶像,受無知的人頂禮膜拜,滿足他們功利的愿望。
4、理解"他們固然由于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于災患而成為偉大。"
磨難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們的精神更高貴,使他們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響大眾,給大眾帶來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磨難"使他們成為"偉大"。
《名人傳》序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體味英雄的偉大之處:自助與助人。自助體現在對自身苦難超越;助他體現在對其他陷于苦難中的人的關注。
2、美育目標:通過朗誦,及對重點段落的品讀使學生感到文章文辭的感染力。可稍加提點。
二、教學重點:
德育目標。
三、教學難點:
美育目標。
四、教輔器材:
錄音機。
五、教學步驟:
(一)放音樂。1分鐘后調小音量朗誦課文,直接進入題記,不讀標題。(9分鐘)
(二)導語:各位同學,誰知道剛才的朗誦配樂是什么曲子?(學生齊答)你在其中感到了什么?
——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勇敢、樂觀的斗爭精神,堅強不屈的意志和真摯的感情。規模宏偉壯觀,尖銳沖突而激動,最終卻安寧而歡樂。預示著英雄克服了苦難,斗爭以勝利告終。那么我們現在一起來看一篇用文字抒寫的《英雄交響曲》——《〈名人傳〉序》
【書寫標題、作者】
(三)介紹作者:
羅曼·羅蘭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家、社會活動家。他的代表作是《約翰·克里斯朵夫》、《貝多芬傳》。《約翰·克里斯朵夫》是羅曼·羅蘭以貝多芬為原型寫的一部長篇巨著。它描述了天才音樂家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成長、奮斗和最終以失敗告終的一生。語言富有音樂美,而故事情節則像一首龐大的交響樂,每章都由不同的基調組成。被譽為的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而《貝多芬傳》則與《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一起被收入《名人傳》。我們今天看的這篇課文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寫的序。(2分鐘)
(四)進入正文:
好,大家把書翻到82頁,看第四小節。快速找出這段的中心句,看看哪句最能體現作者的觀念。(同學回答“我所認為的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板書:英雄】
那作者認為什么樣的人可稱為英雄?(齊答)
【板書:偉大的心】
好。有一顆偉大的心的人才能稱為英雄。什么是“偉大的心”?
【停頓幾秒】
我們先不做回答,大家跟我一起看一下第五小節。你們覺得這段的前兩句話用什么語氣讀比較好?(散答)
作者寫了這么多的`苦難,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人覺得讀得越沉痛越好。那他這么沉痛,就表明作者很同情這些《名人傳》中的英雄。是這樣嗎?
對,不是!不是同情,那是什么?(請同學回答)
(小節)贊賞!即使他們命運多艱,他們仍然走出了困難,這是作者為他們超越苦難所作的一首贊歌!我們讀這段時應該讀得昂揚一些,讀到段尾更有種贊美與喜悅。大家一起把這段讀一下吧!
【學生齊讀第五段】(8分鐘)
讀得很好!那這些英雄是靠什么超越的苦難?(他們自己)
對!自助使他們戰勝了苦難。自助靠的就是他們那堅毅的品格!當他們克服苦難并超越自我時他們的生命就在他們的奮斗中得到了完善!他們固然由于自己的毅力而成為偉大,可要是沒有災患的洗禮,他們的生命必不會像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豐滿、充實。【板書:自助】
我們再來看看第六段,它和第五段有什么聯系?給大家3分鐘時間討論一下吧。【學生四人一組討論】【時間到后請1~2組的代表回答】
(小節)與“自助”相對的,這是助人。從貝多芬對同是受難者的人的關注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善良與博愛。【板書:助人】
【板書:】
英雄:偉大的心自助善
助人
自助體現在英雄克服苦難的毅力上,而助人則體現在對受難者的關注上。不管是自助還是助人都是他們內心善的體現。這個善不是我們常說的善良的善,而是論理學中與“惡”相對應的善,其中包含了人類一切美好的品質。
那讓我們一起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什么是偉大的心?就是一顆向善的心!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沒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所以在你要戰勝外來敵人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只消你能不斷的自拔與更新!”顯得偉大的空虛的偶像都是世俗的、功利的、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只有有了偉大的心、偉大的品格才能成為偉大的人,使自身成為偉大的存在。那么在這些英雄自助的同時,他們的事跡已經無形的鼓舞了他人。
那我們來想想羅曼羅蘭為什么把首席給予貝多芬?
因為他最符合作者心中英雄的標準。羅曼羅蘭還引了他的一句話:“噢,人啊,你當自助!”可見在一般的人,自助與人助中自助更為重要。對于陷于苦難中的人來說,羅曼羅蘭可以為他提供一個英雄作為心靈支柱,但是,要使自己擺脫苦難還是唯有自助!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循環:英雄的自助成就了自身的偉大,并提供給其他受難者去超越苦難的勇氣,當這些受難者成功了,我們可以說他們成為了新一代的英雄,繼續激勵著他人。那么這就形成了一個不斷擴大的隊伍,它的名稱就在這一頁!(英雄的種族)【板書:呼喚英雄的種族再生】
【找個同學把這句話讀一下】
這分明就是一種呼喚啊。
作者為什么呼喚英雄的種族再生?
同學們請看課文的前三段,仍然給大家3分鐘時間,小組討論總結一下。
【提問1~2組代表】
(小節)總的來說就是兩點:社會的沉悶令人窒息需要新鮮的空氣;人生艱苦,受難者需要榜樣的力量。
【板書:社會/人生】
就是在這種社會狀況下,作者才呼喚英雄的種族再生,也就是呼喚人們心中良善的再生。
那還有最后一段,找個同學把它讀一下。
羅曼羅蘭的希望是什么?就是人們能夠重拾對生命對人類的信仰。就是希望人們重拾對良善的信仰。他的這個希望貫穿了整篇文章。【呼喚良善】
羅曼羅蘭的畢生追求就是這個善!【在“善”字上劃著重號】
【《名人傳》序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的教案《滕王閣序》02-10
《滕王閣序》語文教案8篇02-13
高一語文《滕王閣序》教案教案及反思01-24
語文教案《送東陽馬生序》17篇12-27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10-25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優秀12-14
蘭亭集序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1-22
八年級下冊語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1-09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5篇)03-21
小班數學感知數序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