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經典]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導入]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試劑瓶里。后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后,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并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制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說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并討論]
反應現象
產物
濃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綠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摸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藍色
3.氣體顏色:無色
(打開止水夾后)無色變為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摸容器外壁:溫熱
Cu(NO3)2、NO和H20
1.與金屬反應:
Cu+4HN03(濃)=Cu(NO3)2+ 2NO2↑+2H20
3Cu+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制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屬。
[設問]比較濃硫酸的性質,濃硝酸能否與非金屬反應?
[練習]與非金屬反應:C+HNO3(濃)S+HNO3(濃)P+HNO3(濃)
2.與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S+6HNO3(濃)=H2SO4+6NO2↑+2H2O
P+5HNO3(濃)=H3PO4↑+5NO2↑+H2O
[提問]硝酸與哪些金屬及非金屬反應?產物是什么?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有什么關系?
[小結]反應規律:
①除Au、Pt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屬。
②常溫下Fe、Al等金屬在濃HNO3中發生“純化”。
③硝酸越濃,其氧化性越強。如稀HNO3可使石蕊試變紅,而濃HNO3可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
④一般來說,活潑金屬與HNO3反應不生成H2,濃HNO3的還原產物為NO2,稀HNO3的還原產物為NO。活潑金屬與極稀HNO3反應時,還原產物復雜,可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屬單質可被HNO3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濃HNO3和濃HCl按體積比1:3配制)具有更強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強調]反應物或條件不同,硝酸產物發生變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設疑]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是否也劇烈?
[學生實驗]濃硝酸十鋁片
[講解]鈍化原理: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表面被氧化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與內層金屬進一步反應。
3.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常溫下發生鈍化。
[提問]濃硝酸的運輸和貯存可用何種物質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黃色的濃硝酸,問為什么呈黃色?
4.不穩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問]硝酸應如何貯存?
[設疑]有人認為,“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還原產物的化合價,濃HN03中的氮從+5降為+4而稀HN03,中的氮從+5價降為+2,從化合價變化可以判斷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提示]從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的反應條件。劇烈程度分析。
[講述]硝酸用途: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藥、染料、塑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里,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并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于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
⑴把時間留給學生;
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
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
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后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么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并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干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并親手制作一個水果電池。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3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對非金屬元素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學中占有承上啟下的地位。
根據《課標》要求,本單元包括三個課題,金剛石、石墨和C60,本課題包括兩部分:1、碳的單質;2、碳的化學性質。通過這一課題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教材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注意教學情境的創設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介紹金剛石和石墨的用途時,注意聯系學生生活中用到或見到的物質,如玻璃刀、鉆石、無軌電車等。本課題緊密聯系社會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紹了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點是圖文并茂,許多內容以圖代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教材內容,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認識結構與性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
2、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定性和高溫時的化學活動性。
3、知道不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種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種物質,能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領悟物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4、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
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及用途;
2、引導學生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
3、C和CuO的化學反應。
四、教法建議
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學生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和方法。
1、讓學生充分利用對實物的感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金剛石、石墨和C60》一節的教學中,可采取謎語,引出碳族“三兄弟”,通過猜謎語,對“三兄弟”有一個初步認識,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教師出示實物鉆石、石墨等,學生自己觀察、觸摸、實驗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區別,從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師設問:二者組成相同為什么物理性質有那么大的差異?出示結構模型,學生對比──分析──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有的學生有錯的認識,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適時評價,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進一步建立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突出實驗教學,加強能力的培養。
(1)做好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在加強直觀認識的同時,通過反應發生的條件、現象,進一步理解反應的`規律,順利形成要領和確信理論的真實性。為了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教師要明確提出問題──學生猜想──討論設計方案──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另外,還要強調實驗操作安全及應掌握的實驗技能等,如在探究C還原CuO反應的實險中,教師先對學生提出問題:①C和CuO都是什么顏色?②加熱,試管中粉末顏色有什么變化?③生成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觀察到什么現象?④反應后生成什么物質?使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加強其對直觀現象的認識,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理解現象的本質得出:碳具有還原性的結論。
(2)開展探索性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進行實驗,既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學生在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知識的興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讓學生猜測紅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現象,過濾后看到什么現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做兩個對比實驗,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紅墨水顏色逐漸褪去。
(3)指導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
讓學生通過動手做生活中的實驗,親身體會到化學知識就在我身邊,學到書本知識,可以自己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五、學法指導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
如采用:1、對比討論法;2、實驗探究法;3、自學閱讀法;各種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培養了創造性思維。
六、應用與拓展
1、金剛石失蹤案;
2、猜真假李逵
總之,通過以上教學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和交流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的體驗探究過程。在“用科學”、“做科學”的探究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為社會做出貢獻奠定基礎。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4
能力目標:能夠區分哪些屬于物理變化,哪些屬于化學變化;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么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淀等現象;
3、實驗后,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于水后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后的物質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淀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氣體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系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課題1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淀、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系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自精合練化學教案設計09-13
練跆拳道作文(精)12-02
中學化學教案設計模板01-07
【精】揮手自茲去作文01-28
化學教學教案【精】05-17
高中化學微格教學教案設計04-23
初中化學教案設計:制取氧氣02-18
初三化學上冊教案設計12-20
【精】合規自查報告12-07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