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時間:2025-02-23 09:16:54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

      教材分析

      《東南亞》一節教材,介紹了東南亞地理中具有突出特點的一些內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等。教材利用“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的國家”、“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幾幅圖和對應的活動,介紹了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的國家,特別突出了東南亞處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眾多地處熱帶的臨海國和島國,形成高溫多雨的氣候,進而影響到東南亞的農業生產類型和農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紹了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熱帶氣候特點的基礎上,突出體現了東南亞農業生產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教材在介紹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后,聯系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條件和因素,歸納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教材介紹了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集中的地區,為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東南亞眾多沿海國家風景秀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容易,尤其是農村學生,見識較少,對東南亞的位置的優越性、氣候的.分布理解起來有難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來引導學生漫游東南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布;了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構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達的旅游業。

      2.能力目標:學習搜集資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學過程

      師曰:關于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地區,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上網查資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現在很多同學已躍躍欲試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們就把這次學習當做是一次東南亞旅行,依次請各組代表來當向導,帶領我們了解東南亞的地理環境,領略東南亞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說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理解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

      師適當補充。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說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于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布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導游: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閱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布”

      文字說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師曰:我請大家欣賞陳毅元帥的一首詩《贈緬甸友人》,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中南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鄰邦關系。

      (3)組間互動: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31活動內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內、金邊、萬象、曼谷、仰光分別位于哪條河流的沿岸,分別是哪個國家的首都;

      (4)組織討論教材P32活動內容2。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2)教師介紹。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2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征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板書 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征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并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 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征,那么歐洲的氣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征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4

      俄羅斯: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如礦產分布)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

      5.了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情感與價值觀:

      俄羅斯有發達的航天航空工業,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系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展科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教學難點: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濟的地區差異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圖,并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教師:前面我們學氣候的時候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我們大家看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對其氣候有什么影響?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范圍是溫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說,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說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里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度,實地距離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2.讀圖,找出俄羅斯主要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俄羅斯的什么方位?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 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么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教師:同學們,以上我們介紹了俄羅斯的位置、范圍、地形、河流等自然概況。下面我們結合以前學過的有關氣候的知識,來分析俄境內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活動:讀圖7.46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氣溫變化有什么規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溫降低,同一緯度地區,大陸西部氣溫高,東部氣溫低。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于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著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征。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溫,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征是:

      活動:閱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了解俄羅斯。

      日本俄羅斯比較課件內容預覽:

      1.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積和領土組成、地形、氣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現象和自然災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日本和俄羅斯自然環境比較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圖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個國家地形較為()的地方。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是()氣候,由于所處()較高,冬季氣候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日本是()和()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

      3.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日本俄羅斯比較()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原因。你認為日本和俄羅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們對該國發展會有哪些影響?(可以從工業、農業、人們生活等方面考慮。)思考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5

      一、情景導入

      見書問題

      二、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們知道,在平面內建立直角坐標系后,平面內的點都可以用坐標來表示,為此,要確定區域內一些地點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標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選取怎樣的比例尺?

      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學校為參照物來描述的,故選學校位置為原點.

      以正東方向為x軸,以正北方向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圖中1格相當于實際的100米).

      點(150,200)就是小剛家的位置.

      畫出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標明它們的坐標.

      歸納:

      注意:

      (1)通常選擇比較有名的地點,或者較居中的位置為坐標原點;

      (2)坐標軸的.方向通常以正北為縱軸的正方向,正東為橫軸的正方向;

      (3)要標明比例尺或坐標軸上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下圖是小紅所在學校的平面示意圖,請你指出學校各地點的位置.

      四、課堂小結

      怎樣利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6

      教學目的

      1.了解俄羅斯的疆域、位置和簡要歷史,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及自然資源特征。

      2.通過對俄羅斯疆域和自然環境的分析,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做出適當評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俄羅斯國家變革的過程,引導學生關心國際時事,并能正確認識當前國際形勢。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自然環境特點,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俄羅斯地圖》教學方法講述法和談話法

      教學提綱:俄羅斯

      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1.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

      2.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

      3.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

      二、自然環境1.較平坦的地形2.溫帶大陸性氣候3.主要河流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

      1.森林資源

      2.水力資源

      3.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礦

      教學過程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學習新教材第一節:疆域和自然環境(板書)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讀圖]指導學生用紅筆描出俄羅斯的陸上疆界,用藍色筆描出海岸線。并在圖上找出它周圍的鄰國。(共12個陸上鄰國與其接壤,與美國隔白令海峽相望。)

      [提問]從圖上分析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處于北緯50°至北緯70°之間,屬中高緯地區。北部、東部面臨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線與黑海、波羅的海相鄰。

      2.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板書)

      [提問]上述地理位置的特點對該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提示學生從農業發展、海洋運輸等等方面考慮)

      [教師歸納]緯度偏高,熱量不足,對發展農業不利。俄羅斯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大部分臨北冰洋,氣溫低,封凍期長,對發展海洋交通運輸十分不利。

      [讀圖]從圖上找出穿過俄羅斯的一條重要緯線,一條重要經線。 [提問]這兩條經緯線分別說明什么?

      [教師歸納]北極圈從俄羅斯北部穿過,北部屬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東經160°經線從東部穿過,俄羅斯地跨東西兩個半球。從上述俄羅斯所跨經緯度及海陸位置不難看出,國土之廣大,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領土東西長達一萬千米,坐火車穿越全境要一個星期,全部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3.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板書)

      [讀圖]請一位學生到黑板前指圖(《東西半球圖》),說出亞歐兩洲分界線。 [提問]從亞歐兩洲分界線看,俄羅斯屬于哪一個大洲?(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從上述分析可知,俄羅斯的國土三分之二在亞洲,應屬亞洲國家,但從教科書上看,是做為歐洲的國家介紹給大家的。

      [提問]為什么說俄羅斯是歐洲的國家?(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歐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歐洲部分,而且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俄羅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所以我們說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屬于歐洲的國家。那么它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自然環境有哪些特點呢?

      4.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板書)

      二、自然環境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各地形區的分界線,總體看俄羅斯地形有什么特點?

      [教師歸納]葉尼塞河以西以平原為主,分別為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二者以烏拉爾山脈為界。葉尼塞河以東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以東為東西伯利亞高地。總的看地形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較平坦的地形(板書)

      俄羅斯的這種地形特點及地理位置特點,對氣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

      [提問]俄羅斯氣候有什么特點?(絕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0℃以下,氣溫較低,年降水量為500毫米以下,降水較少。)

      [教師補充]俄羅斯氣候總的看大部分地區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俄羅斯氣候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位于北緯50°至70°之間,北極圈從北部穿過,較高的緯度是造成俄羅斯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羅斯的廣大內陸地區遠離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2.溫帶大陸性氣候(板書)

      但是由于俄羅斯國土遼闊,實際各地氣候并非那么整齊劃一,東西南北有很大差異。

      [讀圖]讀課本“俄羅斯氣候圖”,指出俄羅斯各地氣候有什么差異?為什么存在這些差異?(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俄羅斯北部位于北極圈以北,又臨北冰洋,為極地氣候。東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風影響為溫帶季風氣候。大陸中、西部雖然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表現在氣溫、降水上也有很大差異。

      [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降水分布圖》和《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明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氣溫、降水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師歸納]西部為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受大西洋影響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使得西部廣大地區氣候溫和,降水較多,但中部西伯利亞地區,不僅遠離海洋,又受極地寒冷氣流的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時間很長。

      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氣候是較為復雜的,這一點與其國土廣大是分不開的。但分布最廣、最突出的氣候,仍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這種氣候特點對俄羅斯的河流有什么影響?(大部分河流封凍期長。)

      3.主要河流(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問題:從圖中分析這些河流有什么特點?怎么形成的?

      [教師歸納]主要河流分別于流經歐洲的伏爾加河,流經亞洲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這些河流多為世界長河,是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孕育了它。受地勢影響,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羅斯氣溫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卻很豐富,水和熱量的配合有些不盡人意,伏爾加河則因流經東歐平原,成為俄羅斯主要的內河航道。

      過渡俄羅斯遼闊的國土不僅使各地自然環境存在明顯差異,使之趨于復雜,而且也為俄羅斯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礦產等資源最為突出。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板書)1.森林資源2.水力資源3.礦產資源

      [讀圖]在《俄羅斯礦產資源分布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鐵礦產地。(教師邊講邊在俄羅斯地圖上貼礦產符號)。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7

      第三節 印度(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學會用文字和數字資料,說明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以及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世界第二大人口國

      教學難點: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

      1、 與我國鄰近的大國有哪幾個?其中與我國基本國情與經濟發展狀況極其相似的是哪一個國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況?3、你是否能夠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與人文特征?教師映示圖片,創造氛圍。

      二、自學質疑:

      1、 自讀7.34圖,討論交流:a..印度位于我國的哪個方位?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特點。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陸上鄰國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學生到黑板寫出各組交流結果并講解,教師出示印度地形圖。

      2、 指導學生評價

      四、互動探索:

      1、 讀圖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點:

      A.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B. 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長數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C. 由此你能總結出印度人口增長特點嗎?

      五、精講點撥:

      1、 出示表格,講解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項目

      耕地(公頃)

      水資源(立方米)

      糧食(千克)

      鋼(千克)

      總量

      1.6億

      21019億

      2236億

      136億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組討論并展示,教師評論講解:

      六、遷移應用:

      討論交流,談談你對印度未來人口增長趨勢的看法

      七、課堂檢測:

      1、印度的人口超過 億,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讀圖填空:

      (1)寫出下列字母所在國家名稱:

      A. B. C

      D. E. F.

      (2)寫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稱:

      G. H. I.

      (3)①是 ②是 灣

      八、課堂反思:我學會了

      還有沒掌握的.是

      第三節 印度

      教學目標:通過地圖及圖片資料的閱讀與分析,能夠解釋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糧食生產及其工業發展的過程和原因。

      教學重點:水旱災害頻繁、自給自余的糧食生產,發展中的工業

      教學難點:印度降水變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資源和工業的分布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 印度的地理位置

      2、 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二、自學質疑:

      1、 自主學習課文:讀圖6.10和7.38,思考討論:

      A.印度屬于 ?

      B. 印度的氣候特點是 ?

      C. 與東南亞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 月份。

      三、交流展示

      1、 組內板演并講解,教師適時點撥。

      2、 師生評價

      四、精講點撥:

      A. 出示圖7.39和圖7.40,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圖

      師述:印度6~~9月是雨季, 10月~~次年5月是旱季,這兩個時段的風向是什么?

      B. 準確判斷,然后將A~~F填入下表:

      A.來得早 B.來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風力不足 F.風力強盛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五、互動探索:

      1、 分組討論: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

      2、 讀圖7.41和7.42,說出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與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關系。

      3、 各組展示交流,教師點評

      六、出示圖7.43,分組討論,印度礦產、棉花、黃麻等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原因。

      七、遷移應用:指導完成課課練27頁30題。

      八、隨堂檢測:

      1、印度夏季盛行 風,冬季盛行 風,給印度帶來大量降水的是 風。

      2、印度的礦產主要有 、 等,它們主要分布在 高原的東北部,儲量豐富。

      3、印度產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

      4、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自余,還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 。

      5、印度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特點的工業部門是 。

      6、印度鋼鐵工業、棉紡織工業、麻紡織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是 。

      九、反思:這節課我學會了

      還需要掌握的內容是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伴著歌曲,緊跟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自然環境的獨特韻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講授新知

      活動一:亞洲之旅

      教師:結合圖6.8和圖6.9,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記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組織:活動中各小組要選出同學記錄所經地區的特征。)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視教室空間情況而定,也可分別在講臺前一字排開,但說明一組表示的是東西方向,另一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教師: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奇、樂趣。

      活動二: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們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讀圖、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最后的學習目標。

      活動三:技能拓展

      教師:回顧剛才我們分析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設計意圖】

      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活動四:復雜的氣候

      教師:情境設計

      家住廣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間出國旅游,這次旅游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路線是從東向西沿北回歸線進行,他從廣東省出發時盛行東南風,來到了南亞,風向發生了改變,變成西南風,而且遇上滂沱大雨,當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時,天氣卻異常炎熱、干燥。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教師: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1.我會讀圖

      (1)仔細讀圖,亞洲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2)不同類型的氣候有何特點?

      (3)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4)我們家鄉所在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聯系生活思考一下,該氣候類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歸納得出答案,教師行間點撥。

      2.我會探究

      探究方案一:結合“亞洲氣候類型圖”,探究亞洲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為什么具有這些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預習回答: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緯度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域遼闊,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海陸間熱力差異明顯,地形復雜多樣。

      氣候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綜合影響。

      探究方案二:亞洲大陸東部從北向南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說明季風氣候顯著,那么冬夏季風的性質是什么?季風氣候對當地農業有什么影響?

      學生預習回答: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由于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所以季風氣候易于發生旱澇自然災害。

      3.我會拓展

      (1)讀課本第12頁圖6.15“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①亞洲地域遼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點劃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么作用?

      教師:最后我用一句歌訣來形容亞洲的自然環境: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最復雜。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交由學生自己回顧,是對本節課的課堂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反饋。用歌訣記憶增強學生的興趣,最后的課后延伸是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技能的鞏固。

      【板書設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概況,通過地形分布圖的判讀,總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根據地形圖判讀,明確了亞洲的地形特征,明確了地形和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認識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北美洲與亞洲的維度位置有相似之處,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異,請課后類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9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過程與方法: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2、教學難點: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五、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了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兇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區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秘的地區。

      板書:

      第五節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三)講述新課:

      ㈠范圍、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

      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

      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度?(跨360度,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4)我們要講的地區是否就是北冰洋?

      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面積要大于北冰洋。

      2.南極地區: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緯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0頁《南極洲》和61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

      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浮冰陸在海面上的部分體積小,不易被發現,但在水下部分的.體積巨大,所以船只很容易被巨大的浮冰撞毀而沉沒。

      ㈡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氣候

      教材60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干燥。

      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征: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兩極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

      (四)小結:總結本節課內容。

      (五)作業:回家通過課外閱讀,查找關于南北極地區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1)

      北極地區的范圍和位置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2)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2、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五、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

      (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

      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4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四)作業:

      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五)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北極與南極地區(2)

      淡水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教學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亞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廣人稀的國家;

      2.了解澳大利亞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亞氣候分布與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的關系,以及氣候對人口分布、植被、農牧業發展的影響;

      4.了解澳大利亞在二次大戰后利用本國礦產、草場和土地資源優勢,發展工礦業與農牧業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5.培養學生認識農牧業發展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較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自然條件的基本特征,現代化的工礦業與農牧業,人口、經濟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教具準備】

      澳大利亞掛圖,特有動物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解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過程

      (新課引入)

      教師:在圖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陸和大陸島。

      學生:……

      (講授新課)

      教師:本節課學習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其附近島嶼的澳大利亞國家。

      師生交流信息的方式與方法

      教師指定一個學生在掛圖上指出,其他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最后給以明確訂正。

      教師指圖說明澳大利亞的范圍。

      [板書]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地圖冊中大洋洲圖,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說明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位于東半球,是南半球國家,南回歸線從大陸中部通過;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教師:大洋洲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

      教師:大洋洲面積900萬平方千米,澳大利亞面積為768萬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澳大利亞約有人口1600萬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請計算人口密度。

      學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師:澳大利亞是地廣人稀的國家。

      教師:澳大利亞在大洋洲有幾個之最?

      學生……

      教師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赤道、南回歸線和東經160°經線,要求學生明確澳大利亞所在半球。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所臨海洋。

      教師可讓學生查閱課本。

      教師指導學生計算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并與中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為121人)對比。

      [板書]

      1.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師:讀地圖冊澳大利亞分層設色圖,說明澳大利亞一般海拔高度。

      學生:……

      教師:全國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東部大分水嶺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處有艾爾湖,地下水豐富;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師要求學生依據高度表說明廣大地區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導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嶺,并明確其一般高度;在圖中讀出澳大利亞最長的墨累河。教師在掛圖上用指圖桿明確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圍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書]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著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教師:請大家讀“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圖”,依據人口密度圖例,說明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和廣大內陸地區人口分布很少。

      教師:為什么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特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教師: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有顯著影響。首先看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請大家閱讀課本中“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說明哪些氣候分布區最適合人類生存。

      學生:……

      教師: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區是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分布地區,溫暖濕潤,適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廣大內陸為草原和沙漠氣候,干旱少雨,人們居住困難較多,居民較少。

      教師:經濟發展來看,東南沿海有優良的港口,對外聯系方便;經濟發展較快,工礦業、農牧業都較其他地區發達,促成了人口向這里集中,澳大利亞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都分布在這里。

      教師提示學生可按方位說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區。

      教師小結時,在黑板掛圖上準確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東南沿海,并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掛圖。

      教師問題提出后稍停頓,讓學生思考;也可以組織學生議論。

      讀圖時,可請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簡述各類氣候的基本特征,說明與人類生存的關系。

      講解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影響時,可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城市和鐵路分布圖”。介紹三個城市的'性質及人口分布。

      在將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關系講解后,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在該問題內共講解2個問題,①是人口分布特點,②是人口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板書]

      1.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農牧業和工礦業

      教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學生:……

      教師:對,有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良……,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很早,牧場多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參看教參)羊毛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亞是世界小麥重要生產國(簡介發展條件和分布地區),因人口較少,小麥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麥重要出口國之一。

      教師: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你們知道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什么礦產嗎?

      學生:……

      教師:正確,我國上海寶山鋼鐵廠使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澳大利亞除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外,還有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煤、鐵等礦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戰后,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很快,尤以采礦、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發展迅速,工礦業的出口收入已超過農牧業,成為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關于經濟狀況講解內容力求豐富、生動,聯系生活,但應掌握的內容則要簡單明確。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的礦產分布圖”,了解澳大利亞的礦產種類和鐵、煤、鋁土等礦的分布。

      [板書]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大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師總結]請談談你們印象中的澳大利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是一個領土遼闊,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國家,二次大戰后,經濟發展迅速,羊毛、小麥、鐵礦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復習鞏固)請同學們想想,澳大利亞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與加拿大有哪些相同點?是怎樣形成的。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提示學生先說明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再說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可讓學生閱讀加拿大地圖,幫助回憶分析比較。

      【板書設計】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1.面積最大

      2.人口最多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明確亞洲的范圍。

      分析亞洲的經濟發展狀況及人口

      教學重難點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位置和范圍。

      展示亞洲的范圍及分區

      學生活動:(1)總結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線和主要分區。

      總結講述:亞洲跨三帶,臨三洋和二洲,與北美洲隔白令海峽相望,主要位于北溫帶。共分為6個分區,我們中國位于東亞。

      展示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圖和亞洲地形剖面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亞洲主要的地形區,總結亞洲的地勢特征。

      (2)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根據其流向分析特征。

      總結: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懸殊。

      2、河流特征:發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海洋。長江、瀾滄江等流入太平洋;葉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貝加爾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學生活動:找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總結亞洲氣候特征。

      總結:1、氣候復雜多樣。缺水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2、季風氣候顯著。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3、大陸性氣候強。面積最大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展示季風氣候示意圖

      學生活動:找出冬季風和夏季風的發源地,分析其風向和性質。

      總結列表:

      項目發源地風向性質

      冬季風高緯度內陸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風低緯度海洋偏南溫暖濕潤

      補充:季風區的范圍和夏季風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風的影響。

      播放洪澇災害的視頻

      學生活動:根據課本資料,分析季風氣候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

      總結:1、有利影響:帶來豐沛的降水,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發展。

      2、降水不穩定,容易引發旱澇災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長和數量柱狀圖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柱狀圖。

      學生活動:(1)找出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幾個在亞洲,在亞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長最快的,分析亞洲人口特征。

      總結:1、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一億,東亞有中國和日本,南亞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有印度尼西亞。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亞洲,增長最快的是非洲,亞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長快。

      展示亞洲人口分布圖

      分析:回憶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亞洲人口分布規律,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分析其原因。

      總結: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長造成的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圖片

      講解:亞洲人口多,增長快,給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經濟發展的差異

      展示亞洲部分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圖

      學生活動:做課本14頁讀圖題。

      分析: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巨大,日本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沙特依靠豐富的石油發展很快,新加坡和韓國發展成新興的工業國。

      展示新加坡示意圖。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點,總結其發展經濟是怎樣因地制宜的。

      總結: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中,地理位置優越,他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航運和旅游,利用中東的石油發展煉油業,成為發展很快的國家。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2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么形狀?緯線又是什么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布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么?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標,自主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x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落與環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

      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利用經緯線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共同了經緯線的特征和經緯度的.劃分,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布

      標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經緯度的表示方法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量特征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緯網”,在圖上選出經緯網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點的經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你認為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么規律?

      (啟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一下,不難發現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緯網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緯線度數。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

      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后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并說出它們的經緯度數。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

      第二章 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東南亞的自然環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標

      1.了解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 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分布和在各過中的經濟地位,以及錫、適宜兩種礦產的分布。

      2.掌握東南亞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的繁榮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 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2. 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法、讀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如果我們在廣西或云南越過我國的國界線,就來到了一片極具熱帶風情的地區,”揶風海韻”是這里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東南亞地區。

      一、 位置和范圍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1,指出東南亞的范圍: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并介紹中南半島得名的由來。

      2. 結合世界政區圖,由學生分析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特征:亞洲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二、 中南半島的地形與河流

      1. 引導學生找出中南半島上的主要河流,并設問:a這些河流都發源與哪國?

      b大致是什么流向?為什么?

      C 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區?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

      D 這些河流的下游流經什么地形區?(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E 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因此,這里河流的 什么資源豐富?

      F 中南半島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對+東南亞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D 學生討論完成P36活動4題。

      2. 教師以手作比,小結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令列分布。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引導學生找到馬來群島,并設問:

      A 從整體上看,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位置?

      B 這些河流的長度與流速與中南半島相比,有什么特點?

      C 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思考:馬來群島位于哪些板塊的交界處?根據板快構造學說理論,馬來群島有什么特點?

      2.小結馬來群島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是什么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各是什么?對農作物的生產各有什么影響?

      4.結合教材,重點突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對東南亞農業生產的影響?

      5.學生做P35活動3題,小結。

      [課堂總結、作業布置]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第 一 節 東南亞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2.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眾列分布

      2.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上游: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

      (2)下游:流速慢,沖積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圍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地勢崎嶇,山嶺崎嶇

      2. 平原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氣候與農業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南半島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農作物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馬來群島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隨時播種,隨時收獲

      ●教學探討與反思:

      第 二 課 時

      (復習提問) 東南亞的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各有怎樣的影響?

      五、主要國家

      1.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查找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分布著哪些國家?

      2.提問:東南亞各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唯一的內陸國是哪個?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哪些?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國家有哪些?(學生識記東南亞的國家)突出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地位。

      3.引導學生找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強調: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區圖,指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并提問:

      (1) 東南亞處于哪兩大洲和哪兩大洋之間?

      (2) 東南亞處于這兩大洲、兩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鄭和下西洋的典故,說明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馬六甲海峽

      1.討論:從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線,該怎樣走?(引入馬六甲海峽,突出其位置特點: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并提問:馬六甲海峽聯系著哪兩大洋?通過馬六甲海峽航線向西向東,可以分別到達哪些地區?

      3.結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動2題,小結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過渡)東南亞因地處赤道,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平原鑄就了東南亞豐富的物產。

      七、富饒的物產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6,熟悉圖例,了解東南亞的主要物產,并指出:東南亞有豐富的礦產和種類繁多的熱帶經濟作物。

      2.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國,教師小結:

      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油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水稻——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錫——馬來西亞、緬甸;石油——印度尼西亞、文萊。

      3.結合教材P39活動1、2題,理解泰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說明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并設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學生自度思考:東南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東南亞的居民組成有什么特點?

      3.結合教材重點突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并結合有關資料說明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做的貢獻。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課堂小結、作業: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五、主要國家

      1.中南半島: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2. 馬來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

      六、富饒的物產

      ●教學探討與反思: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6-07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1-07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5-1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05-17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02-11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經典)06-07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2-13

    地理七年級下冊《印度》教案11-0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必備】01-05

    (熱)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7-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综合另人妖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在线 |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最新亚洲日韩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a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