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物理第一課時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物理第一課時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物理第一課時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來認識光的反射規律和光路可逆現象。最后介紹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現象。本節課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實驗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之前,學生已探究過光的直線傳播規律,且老師讓學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了對有關光的現象的濃厚興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規律及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會用光的.反射規律來解釋一些有關的簡單的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體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光的反射規律和鏡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應用。
2.難點: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
五、教學用具:
1.演示用:激光手電,平面鏡、水霧、光的反射儀、多媒體計算機、實物投影儀等
2.學生用:光的反射儀等
六、教學方法:
通過實驗演示向學生展示清晰、直觀的光的反射現象,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探究歸納總結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好勝心理,在課堂上進行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老師來給大家玩個魔術。正當學生欣賞米老鼠時,忽然放上平面鏡,一下子動畫不見了?為什么白布可以呈現出米老鼠而平面鏡不可以呢?
設計意圖:
通過小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并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同時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二)新課教學:
1、光的反射
小游戲:借用鏡子,把激光筆發出的光射向屏幕上的目標字(不能直接射向目標字)。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體的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八年級物理第一課時教案2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內容為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光》第二節內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繼光的反射后的又一個新的光現象。本節知識是光學中的重點知識、是理解透鏡作用原因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為以后透鏡及探究透鏡成像規律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知識之一。
2、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我們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律;能從眾多光的現象中辨別出屬于折射的現象,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有關光的折射現象的`觀察、猜測、檢驗、聯想等的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于合作,滲透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1)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規律;(2)讓學生會作光折射的光路圖。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整體上采用對比、猜想、提問設疑、設計實驗探究的模式,教學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讓學生對照光的反射定義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義。學生對定義總結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過后面的觀察實驗和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修正定義,讓學生明白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這些詞。
第二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對照光的反射定律,讓學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規律,然后按照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當然整個實驗主要是我來操作完成。在此我補說一點,因為在探討光折射時光路是否可逆時,由于沒有演示光從水射入空氣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圓形玻璃磚來做這個實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學生練習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為下一部分學習透鏡的作用做好鋪墊。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在這一步我采用讓學生做硬幣“上浮”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光的折射帶來的錯覺,引起學生思考硬幣為什么會“自動上浮”,啟發學生畫光路圖來解釋原因。同時也說出了盛水的碗變淺、放入水中的筷子變彎等現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過多媒體演示“海市蜃樓”現象。聯系生活實際,解釋“潭清疑水淺”、“叉不到水中魚的原因”等現象。
八年級物理第一課時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了解測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
4、用實驗方法科學地判定一個直線運動的物體是處于勻速運動狀態還是變速度狀態。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測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運動的'特征。
教學難點: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過程: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新課引入
師:生活中人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與慢?
學生回答:(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離,看誰先到達終點。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離,看誰跑得遠。
可見,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通常情況下,人們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通過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在“相同時間內”最簡單的情況是取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新課教學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
速度用來表示什么?(速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運動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況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時間)
4、速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可用符號“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單位是“千米/時”,讀作“千米每時”,用符號“km/h”或“km·h-1”表示。
師邊講解邊板書兩速度公式之間的換算關系。
1m/s=3.6km/h1km/h=(1/3.6)m/s
5、課堂鞏固練習(寫出換算過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簡單應用
學生閱讀課本P25例一,觀察計算方法與小學的計算過程有什么不同?
板書解題過程,強調計算格式。
課堂練習
一物體在10min內通過600米,求這個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四、本課,作業。
閱讀例題,預習速度公式的應用。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快與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單位:km/hm/s
5、速度的測量
六、教學后記
八年級物理第一課時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過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重、難點:1、試驗的過程。2、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器材:透鏡、光屏、蠟燭、刻度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凸透鏡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凸透鏡所成的像?
1、演示試驗:
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項:A、蠟燭、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調節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結果:距離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與距離有什么關系?
2、學生試驗:試驗過程如課本示
A、要找出放大、縮小的區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區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區域。
試驗結果填入課本表格,并進行總結
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照電腦模擬)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虛、實
u>2f
u=2f
f
u
4、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作圖法)
實像: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現在光屏上。
虛像:討論其特點
討論: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凸透鏡成像時各種的規律。
【八年級物理第一課時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物理教案物理教案02-13
八年級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教案01-01
八年級物理密度教案04-24
八年級物理教案11-30
八年級物理物態教案02-06
八年級物理《重力》教案02-10
八年級物理教案12-17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06-07
八年級物理溫度教案02-02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