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5-02-21 07:26:31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地圖分析,初步認識黃土高原地區的特點和意義;

      2.結合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并能舉例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系;

      3.掌握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4.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閱讀、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2.利用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3.根據資料,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并認識應對措施;

      4.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增強學習興趣、落實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落實學生對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地理差異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通過區域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小組合作學習,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熱情,并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信天游》視頻,讓學生感受黃土風情,通過視頻簡單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狀況。

      講述:歌詞以及視頻畫面有簡單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景觀,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黃土高原地區,了解該地的位置范圍、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貌特征、環境問題以及措施等,學習任務比較多,希望我們能通過圖片結合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學習地理現象。

      [講授新課]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23-25頁的內容,文本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呢?請共同歸納主要的知識點。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巡堂并檢查學生討論情況,適當給予指導。

      教師:請小組在黑板上把小組的探討結果板書出來。剩下的同學完成25頁活動題。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評價小組板書,糾正、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范圍:

      2.地形:高原

      3.河流:黃河(黃河流域)

      4.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5.對歷史文明、風俗的影響: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歷史文明、民俗風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這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通過25頁的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黃土風情”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展示:展示圖片并請學生舉例分析。

      學生: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情況等解釋圖片現象或舉例分析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來源。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們對黃土高原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都清楚知道黃土高原地表有著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大家知道黃土高原表層的黃土怎么來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習,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對于黃土的來歷,我們來認識前人的推測“風成說”.

      板書:二、風吹來的黃土

      1.風成說

      學生:閱讀教材26頁“閱讀材料”,認識“風成說”.

      課堂活動:通過閱讀,請同學們繼續來完成27頁活動題第1題。

      學生:閱讀活動題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說明的情況。

      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

      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

      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

      教師:好,通過閱讀理解,“風成說”對黃土高原中黃土的來歷這樣一種解釋,大家認同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過渡:我們知道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黃土土質疏松、極易遭受流水的侵蝕,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地貌特征,下面我們來閱讀圖6.29,認識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板書: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溝壑縱橫

      3.形成過程:

      展示:展示圖6.29,為學生解釋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課堂練習:完成多媒體展示的練習題,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通過我們一起學習,黃土高原的歷史文明以及環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點把握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以及“風成說”的看法,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風民俗。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知識框架把握重難點,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學習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希望同學們預習。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理解其自然環境的過渡性。

      2、了解黃土高原地表景觀特征,理解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這里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于黃土高原的學習,增強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環境特點。

      2、教學難點: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證據。

      【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學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的自然景觀錄像,導入新課。播放前提出問題:錄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區的自然景觀?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總結: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更是它與眾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讓我們師生共同學習這一特殊的地形區──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你們對黃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讓我們進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總結:學生講解、介紹的內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最后的總結歸納強調以下內容:

      (投影)地圖

      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黃土的厚度超過100米。

      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主要是陜西省、山西省及甘肅省的一部分。

      展示黃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等圖片

      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現在還留有大量的名勝古跡。

      板書:三、文明的搖籃

      播放安塞腰鼓視頻

      這里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的獨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稱為“黃土風情”。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國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為學習下一節打下了基礎。

      教學反思: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知道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實驗驗證假設的方法。

      2、通過對黃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學論證的一般方法;對黃土高原過去至現在發展變化的過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區域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黃土高原的文明特點,知道她曾孕育了華夏文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通過科學探究,通“風成說”初步了解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接受前人的科學成果和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驗證自己的假想,體驗追求真理的艱辛,從而培養對真理的執著探究精神和科學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點。

      難點: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景觀、人們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產生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們看一段視頻。

      看后猜猜看她屬于我國哪個地區?你對什么印象深刻?導入新課內容。

      【活動】一、文明的搖籃

      [板書]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3頁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點。(黃土地、寶塔、窯洞、白羊頭巾、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初步了解黃土高原文明的特點。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課文后續內容教學作鋪墊。

      【活動】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觀看下列一組反映黃土高原文化特點的圖片:黃土高原地貌、窯洞、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看圖、思考,了解黃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幾個特點。

      設計目的:以圖片給學生具體的印象。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講授】一、文明的搖籃

      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學生閱讀課本第24頁回答問題。

      1、區域、階梯及“四至”。

      2、所跨省區。

      [板書] 1.位置: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南抵秦嶺;

      [板書]2.主要跨越的省區: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

      學生讀圖6.25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區,小組派代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并能根據地圖信息回答問題。

      【講授】文明的搖籃

      在黃土高原這片土地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請大家在書第24頁圖6.25黃土高原的地形圖上用筆描出黃河的輪廓。“幾”字形輪廓。

      利用多媒體手段,放映有關華夏文明的視頻。

      [板書]3.文明的搖籃:燦爛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黃土風情。

      學生活動:動手在圖6.25上描出黃河的輪廓。看視頻,獲取書本之外的有關黃土高原的信息。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就是這邊土地曾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地獲取課本以外的知識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加深學生黃土高原是我華夏文明搖籃的印象。

      【過渡】導入本課時第二部分。學生看閱讀材料(P26),然后討論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將討論結果和觀點向大家匯報。

      學生看書,思考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積極發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活動】二、風吹來的黃土

      [板書]1、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風成說。

      利用動畫和視頻分別向學生展示黃土高原“風成說”原理。

      結合“活動”,請學生討論并回答支持“風成說”的依據。

      活動第2題留著課后思考。

      看視頻,思考問題,參與討論,尋找答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講授】風吹來的黃土

      [引導]請同學們看教材上第26頁有關黃土地貌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黃土塬: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溝壑。

      黃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山梁。

      黃土峁: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岳。

      黃土川:溝谷進一步發育成川。

      [板書]2.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溝壑縱橫;

      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最新10-14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案11-18

    初中地理防風教案06-24

    初中地理教案【通用】04-22

    (必備)初中地理教案07-23

    [熱]初中地理教案06-28

    初中地理教案(精)07-18

    (必備)初中地理教案01-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韩老熟女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色成久久一本网 | 在线国自产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 | 亚洲欧美日韩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