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2篇【必備】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1
教案預覽: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來
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教學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②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③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②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搜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
授課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人類的起源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認識觀察現代類人猿
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
敘述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小組之間相互交流。
傾聽教師有關生物進化論與神創論的介紹,并發表自己的觀點。
觀看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
通過對比找出現代類人猿與人的異同點。
通過觀察圖片和錄像片,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嘗試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況。
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觀和唯心觀點的斗爭。
指導學生閱讀圖書和觀看錄像,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思索、回答,并補充。
鼓勵和引導學生從運動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膽進行想像,并進行適當的補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環境的變化(地殼的運動導致)
分析課本中的資料,小組之間互相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地殼的劇烈運動,使自然環境發生變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組織學生分析,教師進行補充、糾正。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
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觀察早期的古人類化石,發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書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進化的地位。
小組討論、分析交流: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在形態、勞動、使用工具、語言等方面的變化。
分組游戲。(肢體表達一句話的意思,體會語言的重要性)
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要點(骨骼的長短、粗細,骨盆的形態等)并進行分析,引導答疑,樹立進化的觀點。
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很好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小組討論:
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滲透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課后作業:
《同步訓練》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2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悉制作臨時裝片和規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了解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規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了解制片的過程,熟悉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2)通過分析模擬制作,進一步了解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2)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教學難點:
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并在顯微鏡下找到人口腔上皮細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鑷子。
提前準備幾片做好的裝片,擺放一臺示范鏡。制作做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Ⅰ復習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有哪些啊?(1、取鏡安放2、對光3、觀察)
那使用完顯微鏡要記得把顯微鏡進行復位。
Ⅱ引入
那大家學會使用顯微鏡之后,想不想看看自己的細胞長什么樣子呢?它有什么基本結構呢?由于人的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基本形態和結構是一樣的。下面我們通過觀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細胞,來認識人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Ⅲ講授知識
一、實驗—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一)目的要求
制作和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認識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二)材料用具
生理鹽水(0。9%氯化鈉溶液)、稀碘液、消毒牙簽(鈍端)、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
(載玻片是用來托載標本的,蓋玻片是用來覆蓋標本的。)
(三)方法步驟
1、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板書:(一)臨時裝片制作步驟)
(1)擦: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強調擦拭動作要輕)。
(2)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生理鹽水與細胞在人體內的環境相近,所以它的作用是用來保持細胞的活性,不使細胞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形。)
(3)刮:用消毒牙簽的.鈍端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強調是用消毒牙簽的鈍端在口腔內側壁上(臉頰對應的內側)刮取,而不是刮牙齒或者剔牙,否則觀察到就會是一些食物殘渣;刮的時候要適當,不要太用力,否則口腔會受傷;也不要刮太多,那樣細胞會重疊在一起,影響觀察)。
(4)涂: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均勻地涂抹(教師強調要涂抹均勻,否則細胞會重疊在一起)
(5)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蓋在水滴上。注意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強調要蓋好,否則氣泡太多的話,要重新制作;氣泡少的話,可以用鑷子的鈍端敲打載玻片的一側趕氣泡。)在顯微鏡下,氣泡與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氣泡是帶黑邊的圓圈,其內部沒有任何結構。
(6)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
(7)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染色時,滴管的拿法(要盡量豎直,防止滴管內的液體倒流入橡膠頭里,腐蝕橡膠)。板畫強調染液滴的位置:載玻片和蓋玻片的交界處。用碘液染色是為了我們尋找和觀察細胞,但是染色會破換細胞的固有形態。所以做實驗時,同學們可以先觀察未染色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果觀察效果不佳,再進行染色。
2、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顯微鏡對光成功后,將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低倍鏡觀察,再轉高倍鏡重點觀察一個口腔上皮細胞。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顏色比較淺,為了使細胞的界限明顯便于觀察,可以將顯微鏡的視野調得暗一些。(觀察時顯微鏡要豎直放置,否則裝片中的水可能會留出蓋玻片,污染顯微鏡)。要認真觀察細胞有哪些結構。
3、注意事項:PPT
4、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實驗過程中要保持安靜,不要隨意走動,保持實驗室和顯微鏡的清潔,實驗結束后要進行清潔收鏡,整理桌面)。
(板書:擦→滴→刮→涂→蓋→染
(二)觀察)
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講解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2、展示肌肉細胞和神經細胞的圖片,說明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質中還有我們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的線粒體。
(板書:二、動物細胞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3、學生閱讀課本P49模擬制作,思考“想一想”
提問:在這個模型中,塑料袋相當于什么,果脯相當于什么,瓊脂又相當于什么?
(塑料袋相當于細胞膜,果脯相當于細胞核,瓊脂相當于細胞質)
4、讓學生閱讀課本50頁的資料。
Ⅳ布置作業
讓學生預習“觀察植物細胞”(有時間的話就讓學生在課上完成)。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2-14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10-21
《生物的特征》教案06-24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0
[必備]《生物的特征》教案02-11
七年級《生物的特征》教案08-28
(精選)《生物的特征》教案15篇06-24
《生物的特征》教案(精選6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