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細胞水平上認識生物體,教學上會有一定困難。這是因為細胞結構微小,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因此,應當多給學生提供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機會,增加學生對細胞的感性認識。本節課盡管內容比較抽象,但是學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細胞的觀察作為基礎,學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2、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① 進一步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② 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能力目標
提高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設計實驗、改革實驗,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發展的;繼續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在“模擬制作”活動中,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3、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首次觀察自己身體上的細胞,學生感到既新鮮又好奇,取材關系到實驗效果)
細胞結構的觀察(與植物細胞相比不易觀察,略有難度);
設計實驗(應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是較高層次的學習)。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處于一個好動的年齡,在學生已經觀察了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有一定的了解下,這節課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了解動物細胞的結構。而且在學生實驗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下,還不是很強,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才能吸引學生興趣,把握課堂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就是要把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從做中學,學中做”的原則,運用實驗法、比較法、多媒體演示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比較法、觀察法等方法學習。
四、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復習: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溫故而知新,提出問題: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細胞嗎?
、谌说募毎c植物細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聯系自身,提出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引入新課。
(二)組織實驗,合作交流
出示題目,交流:“看到題目,你有何疑問?
疑問: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在哪?怎樣取材?引導、分析。
、僭O計:根據已有的經驗,設計實驗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劑的變化);
、谥谱鳎和M同學盡量選擇不同的方案制作臨時裝片,增加對比性。
、塾^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然后同學間交換觀察。
(三)歸納反思,學以致用
繪制細胞的基本結構圖,感知動物(人)細胞的形態結構,注意繪圖要領。多媒體演示不同種類的動物細胞。
(四)模擬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書中方法分組制作。
策略②:改進。利用現成的果凍,將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細胞核,果凍表示細胞質,包裝果凍的塑料殼表示細胞膜。
(五)鞏固練習,檢測反饋
1、人體或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2、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比較,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結構。
答案: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3、回憶所做的《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
(1)實驗中用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制作的玻片標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中,開始在載玻片上分別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相比,共同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還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黃瓜表皮果肉細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
(4)《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憶《制作動物細胞模型》的過程,你認為細胞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
答案:(1)臨時裝片 (2)清水 生理鹽水 (3)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 (4)稀碘液 (5)立體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簽 B.消毒棉球
C.消毒鑷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在載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鹽水 D.鹽水
答案:C
6、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結構是
、偌毎凇、诩毎ぁ、奂毎|、芗毎恕、菀号荨、奕~綠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書設計
觀察動物細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方法步驟
擦→滴→刮→涂→蓋→染→吸
(二)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三) 動物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訇U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谶\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
、偬骄烤G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
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
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
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
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
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
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
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
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解釋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舉例說明蒸騰作用的概念;
(3)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布與植物蒸騰作用的關系;
(4)說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2.能力:
(1)觀察植物蒸騰失水的演示實驗,運用觀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植物蒸騰失水的觀察實驗,以及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的探究實驗等,形成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2)通過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樹立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教學重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
【教學難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實驗。
4.與其他章節的聯系
(1)水分蒸騰促進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與無機鹽的運輸,因此,“蒸騰作用”與“吸收作用”一節的知識相聯系;
(2)植物的蒸騰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環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這部分知識與“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一章知識相聯系;
(3)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實驗中,氣孔的知識和葉的結構知識相聯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1.本節課以學生探究為主,老師以一連串的問題引路,學生動腦思考、討論、解答問題、自主總結,同時輔以教師的演示、講授和點評,師生共同努力,圓滿完成此部分的學習。
教學思路
本節課的內容按兩條思路展開,一是通過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現象”,引導學生探討植物蒸騰作用的概念以及蒸騰作用的意義;二是通過對“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導學生探討與植物蒸騰作用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問題思路
上課一開始,聯系前面學習吸收作用的知識,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種生理活動和保留在植物體內,而絕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給學生一個懸念,引起他們探究的興趣,而自然地引入蒸騰作用的主題。
在演示“植物的蒸騰現象”之前,讓學生有目的地邊仔細觀察演示實驗,邊思考:
①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谠嚱忉尠l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
、蹆蓚試管內的水面上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為什么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
學生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思考,解開了導入時向他們提出的懸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絕大多數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學生從心理上愿意與老師一起繼續往下探索。
在學習蒸騰作用的意義時,緊緊圍繞下列問題依次展開:
、傺谉岬南奶,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滿了水,哪一只手感到涼爽?為什么?(實際上是蒸發)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總是往低處流,為什么在大樹的身體里,水卻能往高處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壑参锸窃鯓釉丛床粩嗟孬@取無機鹽的?
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在解答了以上問題后,要求他們自己總結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的意義。老師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再次獲得成就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的一生中,大約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這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為0.25千克,兩者用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占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得從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起,那么,什么叫做蒸騰作用呢?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有什么意義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些問題。
師生共同學習探究新課。
。ㄒ唬┲参锏恼趄v現象
請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在觀察時,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并分組討論:
①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谠嚱忉尠l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
③兩個試管內的水面上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転槭裁匆獙嶒炑b置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的實驗目的,首先在于使學生觀察到植物的蒸騰現象,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這種生理現象,使他們認識到:植物體內水分能夠以水蒸氣形式散失(水珠的發生),從而解答了導入時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總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追問,植物體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們是怎樣散失水分的呢?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從而引導出本節課的主題――植物的蒸騰作用。
。ǘ┱趄v作用
教師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總結:
、僬趄v作用的環境因素――溫度、陽光。
、谡趄v作用的主要結構基礎――氣孔。
、凼裁词钦趄v作用?
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形式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ㄈ┨骄恐参餁饪椎臄的亢头植
1.在確定了水分是從葉片的氣孔蒸發出去的這一事實后,教師啟發學生:陽地植物與陰地植物的生活環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葉子和下部葉子,以及同一片葉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強弱也是不同的,那它們的葉子上的氣孔的數目和分布會不會一樣呢?
通過質疑,使學生產生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的興趣,把全部學生分成八組,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讓各組學生去探究。在各組開展探究活動前,將《活動評價表》發給學生。
2.教師建議方案(對開展探究活動有困難的小組提供)。
方案一:
①問題:探究不同生態環境中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
、诩僭O:a.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氣孔數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陽地生活的植株比陰地生活的植株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葉子比下部葉子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d.同一片葉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壑贫ê蛯嶒炗媱
a.材料器具:燒杯、鑷子、70℃以上的熱水、蠶豆葉、玉簪葉、枸樹葉。
b.方法步驟
將對比葉子分別浸在盛有70℃以上的熱水的燒杯中,看葉片表面會不會產生氣泡,如果有氣泡,統計氣泡的數目,根據不同假設,記錄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數據,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方案二:
、賳栴}:探究不同生態環境中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
、诩僭O:
a.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氣孔數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氣孔數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清水、剪刀、鑷子、解剖針、蠶豆葉、玉簪葉。
④方法步驟:
a.分別取蠶豆葉和玉簪葉的上下表皮,制作臨時裝片。
b.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在相同放大倍數下,統計視野內氣孔數目,記錄在表(五)中:
c.分析數據,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3.注意問題
①本活動為學生活動,要給學生提供充足時間,保證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活動。
②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假設,并針對本組的假設設計實驗計劃,設計實驗計劃時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識,能獲得可靠的實驗數據。
③教師特別注意不要包辦代替,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即使實驗失敗也是一種結果;顒拥哪康牟皇且詫嶒灲Y果為唯一目的,關鍵是實施實驗的過程和對實驗的正確分析。
、軐Κ毩⑻骄坑欣щy的組,教師可適當地給出一些建議方案和指導。
、莨膭顚W生上講臺交流本組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讓其余組的同學大膽質疑和點評。
、藿處煈⒅赝ㄟ^評價肯定和激勵學生。本活動的評價應注重小組的合作性;如何記錄實驗結果,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是否在實驗中善于發現新問題,在小組交流時是否能提出新問題;對評價結果不滿意的小組,可鼓勵他們課下重新完成實驗,然后再修改評價。
4.引導全體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通過探究得知,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葉表皮的氣孔多;不同環境中的同一植物,葉氣孔的數目不同,陽光充足處較多,陰濕處較少;植物上部葉的氣孔較下部的多,有許多植物葉的上、下表皮都有氣孔,但下表皮一般較多?傊,植物葉氣孔的數目和分布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四)蒸騰作用的意義
一開始上課我們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種生理活動和保留在植物體內,而99%左右的水則被蒸騰掉了,這不是在做無用功嗎?其實不是,植物的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活意義可大了。
1.降低植物體葉片的溫度
問:炎熱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滿了水,哪一只手感到涼爽,為什么?
答:沾滿了水的手感到涼爽。這是因為水分蒸發會帶走手上的熱量。
由此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蒸騰作用同樣可以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至于在炎熱的夏天受到高溫的傷害。這是因為通過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帶走了植物體內熱量的緣故。
2.促進根吸收水分
問:由于地心的引力,水總是往低處流,為什么在大樹的身體里,水卻能往高處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對水的引力?
由此問題,讓學生總結出蒸騰作用就像一個水泵,是水往高處流的動力來源。葉片里的水分蒸騰出去之后,葉肉細胞缺水,就要吸收葉脈中導管里的水分,從而促進水分從根通過導管上升到葉子里,這也就促使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進無機鹽的運輸
問:無機鹽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
學生通過復習已學過的這個問題,總結出無機鹽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導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種無機鹽。所以無機鹽隨著水分在導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終進入到植物體的各個器官。
新知識的靈活運用:
1.春季植樹時,移栽的樹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葉,這是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葉數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條件下,依教材P95圖所示的方法進行處理。
實驗開始時,先將各個裝置的重量調整至80g,其后每隔4h記錄各個裝置的重量變化,實驗結果用下面曲線表示:
、偾Ⅰ代表哪兩組裝置的重量變化,說明理由。
、谇Ⅱ和曲線Ⅲ分別代表哪兩組裝置的實驗結果?
、郾容^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對葉片上下表面氣孔的相對數量作出推斷。
、芗偃鐚⒀b置A放在暗室中,對實驗結果會有什么影響?
3.為什么說“大樹底下好乘涼?”
4.森林附近地區往往降雨較多,這是什么原因?
【教學反思】
“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這一探究實驗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學生獨立完成的探究實驗,要求學生分組獨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做出實驗結果,經過本書前面的幾個探究實驗,學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實驗的各個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教師不做任何鋪墊和包辦,明確即使失敗也是一種結果,活動的目的不是以實驗結果為唯一目的,關鍵是實驗的過程和對實驗結果的正確分析。由于給了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學生在活動中以積極主動的身份出現,使得他們敢于大膽去提問、去假設、去想、去做、去創新,表現出了對未知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索精神。
對于學習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中將其作為重點幫扶對象,適當地給出一些建議方案和指導,使他們與集體同步。
活動評價是本次探究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在進行活動之前知道評價的標準會使他們學習目的更明確,心理準備更充分。在活動前,給學生發一張探究活動評價表,使他們了解評價要求,評價要求包括小組的合作性、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是否在實驗中善于發現新問題,交流時的表達能力,對其他小組陳述的大膽質疑等等。
對于活動中出現結果與課本內容不符的情況,教師指導學生科學地對待實驗結果,要脫離課本的束縛,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并從中找出實踐與理論出現差距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本次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課堂氣氛活躍,生生交流、師生交流順暢,主導與主體作用體現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學點評】
“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的實驗活動,是較為難做的,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是較為困難的,這篇教案提供的教學設計中,除了讓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外,教師還提供了兩個建議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導的作用。教學中,實驗方案的設計,注重了定量實驗的設計和對學生活動的積極評價,促進了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教學目標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
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偨Y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為以后的生物教學打下基礎,七年級生物上冊《致同學們》教案。
·2、學生初步了解生物課的教學流程,以適應以后的教學。
重點和難點:
·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
用具:
·動物彩圖,病例資料,書本彩圖,課件
教學過程:
好,同學們,我們今天上什么課?(生物課)這是同學們上初中后新開的課程之一,相信你們都對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們喜歡生物嗎?生物無處不在,首先,告訴我,在你們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動物,植物,菌類)我們先來看一些圖片。(出示生物發展史)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6億年了,但我們人類的歷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們人類出現之前的那段時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這些動物現在還存在嗎?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簡單介紹)這些動物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嗎?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動物之外還有其他嗎?像我們漂亮的校園里面都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樹,為什么有的樹能長成幾十米高,有的卻長在地上當地毯來觀賞呢?除了動物,植物,還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生物在我們身邊。大家說一下?剛才我們所說的動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現象,我們書本上《致同學們》那一頁中說到,生物學除了研究這些不同生命的現象之外,還要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生物教案《七年級生物上冊《致同學們》教案》。我們生命活動的規律有哪些呢?像我們常說多喝牛奶會長高,這就是因為牛奶中含有鈣,鈣是我們骨骼中重要的組成成分。我們生物學是農學,醫學,林學,環境科學等等學科的基礎,書本上也舉了好多生物學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們看看圖3中的幼兒預防接種,同學們都有接過種吧?我們為什么要接種呢?接進去我們體內的其實也是一種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對我們人體無害,但是注入這種病毒之后我們人體就會產生相應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還有書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紹。)
。▽W生提出問題再討論解決)
我們生物課是一門新課程,很多同學對生物課的課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現在我提出幾點要求,希望同學們認真遵守:
課前十分鐘預習,課堂積極發言(占總分10%)
課外作業按時單獨完成(占總分10%)
課堂上的實驗課,討論課可互相討論問題,但要保持課堂紀律
實驗課,探究課布置的準備工作要做好
教學后記:
課堂上學生氣氛還算活躍,對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都很好奇,要注意調節學生的積極性,因為生物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時間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多舉些有趣的事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教學反思:
個別班學生氣氛很沉悶,因為對書本上,老師介紹的熱門話題不感興趣,他們沒有接觸過,要注意調動不同班級的積極性,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2.通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通過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于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育,稱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生種子,稱為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于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復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于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為本節難點。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后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松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為本節的難點。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了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為復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引言的教學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通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后,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復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可讓學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松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于種子植物但屬于不同的類群,前者種子裸露屬于裸子植物,后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于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然后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巖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巖石的縫隙中。
(2)形態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上找出適應干旱陸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為什么?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并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觀察以上兩種松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巖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上的適應特點,并思考為什么?若答不出來,可啟發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為何土壤干旱貧瘠時,還能郁郁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生什么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并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觀察、思考、討論后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后,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松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了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著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么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著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著生在頂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產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后,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系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于風媒傳粉,通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了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么結構發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為什么?③松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么?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并回答有關問題。邊啟發、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生的花粉借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內萌發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松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
最后,教師小結一下松的生殖過程,強調松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了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布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并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錄像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復習鞏固題:松為何比鐵線蕨更適于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書設計】
第四節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樹
1.生活環境:干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側柏
。ㄈ┞阕又参镏饕卣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適應的影響。
2.通過測量等環節的學習學會探究的方法。
3.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與其它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的測量技能,收集數據和處理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
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
1、先自制“大樹一葉一草”活動教具。
2、長頸鹿掛圖。
3、投影膠片寫出四個問題。
(1)駱駝、駱駝刺、海豹、旗形樹四種生物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2)四種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3)駱駝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么關系。
。4)旗形樹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么關系。
學生:
1、思考問題:“為什么大家看到的長頸鹿都是長頸的?”要求學生通過自己查找資料,詢問家長等途徑得出答案。
2.預習教材第29頁的探究內容,設計好測量空氣溫度的表格交給教師檢查,選出一份較好表格供課堂使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著長頸的長頸鹿,同時也生活著短頸的長頸鹿(出示掛圖)。
提問:為什么現在看不到短頸的長頸鹿呢?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上來扮演長頸的長頸鹿,另一位同學上來扮演短頸的長頸鹿,請一位普通話好的同學進行獨白。
表演過程:[獨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著很多長頸的長頸鹿和短頸的長頸鹿,它們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樹葉為食,但后來,氣候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長頸鹿的食物急劇減少,一天,長頸鹿們(兩學生)去尋找食物,它們看見的草,很快地吃了起來(兩學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樣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樹上矮處的樹葉(兩學生把矮處的樹葉“吃”掉了。矮處的樹葉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處的樹葉,長頸的長頸鹿(高個學生)吃到了樹葉,短頸的長頸鹿(矮個學生)吃不到樹葉。短頸長頸鹿因沒有獲取食物而饑餓、生病死去(矮個學生表演“死”的動作),從而被淘汰。所以,現在只剩下了長頸的長頸鹿。你看,長頸的長頸鹿(高個學生)正津津有味地“吃”著樹葉呢。]
師:大家覺得這兩位同學的表演怎么樣?
生:很精彩。
師:我們一起給他們鼓掌吧。(學生鼓掌)
師: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提示:說明生物適應環境就能生存,不適應則被淘汰。所以,短頸的長頸鹿被淘汰,長頸的長頸鹿生存下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ò鍟旱谌澤飳Νh境的適應和影響)
師: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影響著生物,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板書;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師:請大家看教材第19頁上的圖片資料(展示題板),并結合題板上的問題進行思考。思考的時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學可以討論。5分鐘后,進行搶答比賽,四個組中,看哪一組獲勝。
問題1:四種生物的生存環境是怎樣的?
。ㄌ崾荆厚橊労婉橊劥踢m于生活在炎熱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適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樹生活在風口處)
問題2:四種生物的形態結構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ㄌ崾荆厚橊動旭劮,眼睫毛長而密,足墊厚,腿較長等;駱駝刺的根很長,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樹樹冠像一面旗幟)
問題3:駱駝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么關系?
。ㄌ崾荆厚橊勀蛞悍浅I,體溫
升到46℃才會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駝峰中有脂肪,可以貯存能量,所以它適于生活在荒漠中)
問題4:旗形樹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么關系?
。ㄌ崾荆浩煨螛渖钤陲L口處,大風把樹迎風面的枝條吹斷,順風面的枝條繼續生長,所以只要風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樹)
搶答過程:(略)
。ㄗⅲ航處熆砂讶齻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答對一題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組同學補充正確后也可加10分。教師進行提問時,應考慮到各組學生的積極性,在最后宣布獲勝小組時,其他小組也應給予鼓勵)
比賽結果:(略)師: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同學們應該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都與生活的環境相適應)
師:大家還能舉出生物適應環境的其他例子嗎?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師: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對環境適應以外,還能影響環境和改變環境。下一堂課,同學們要做一個探究活動,要用到一種儀器——干濕溫度計。(展示自繪干濕溫度計掛圖,介紹使用干濕溫度計的方法)
結束新課,布置作業:各小組長領取干濕溫度計以后,利用課余時間,組織組員一起根據教材第20頁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計劃,做出假設,并設計一個調查表格,把測量的數據填入表中,下一堂課我們進行交流、討論。
第二課時
引言:為什么現在國家要投入巨額資金,實行退耕還林計劃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師:退耕還林計劃體現了和國家對環保的重視。保護森林,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的家園。希望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到這個行動中去。
師:植物對環境有影響嗎?
。ㄌ崾荆河校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板書: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師: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對裸地、草地和灌叢三個地方的濕度進行了測量。四個小組各派一個同學來填寫表格,請填上測量數據的平均值。(教師展示小黑板上學生設計的表格)
學生活動:(略)
師:能說出你們的假設內容嗎?
。ǖ谝弧⒍、四小組假設灌叢濕度最大,裸地濕度最;第三小組假設草地濕度最大,裸地濕度最小;四個小組都假設早上濕度最大,中午濕度最。
師:我們來分析四個小組的數據。
學生分析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很活躍,大家都沉浸在討論和分析中)
師:根據四個小組對裸地、草地、灌叢的數據平均值,你們得出什么結論?
師:根據四個小組早、中、晚的數據平均值,你們又得出什么結論?
師:四個小組的假設怎樣?
師:四個小組測量都準確嗎?
師:請第三小組的同學分析原因。
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類型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特征
3、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4、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1課時)
一、動物的種類
1、大約有150萬種
2、兩類 一類是脊椎動物 (分類依據:體內有無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
二、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
1、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鏈魚、鳙魚
2、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類的形態特點:
a)體形:呈梭形(流線形),能減少水中阻力
b)體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是一種保護色
c)體表:被覆鱗片,體表有黏液,減少水中阻力
d)體表感覺器官——側線: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e)運動器官——鰭
胸鰭:平衡作用,幫助轉換方向
腹鰭: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搖擺
臀鰭:平衡身體作用
背鰭:對魚體的平衡起著關鍵的作用,防止身體側翻
尾鰭:控制前進方向,產生前進的動力
軀干部和尾部:妝生前進的動力
f) 鰾:使魚能夠浮停在不同的水層中
g) 呼吸器官——鰓 鰓絲 :氣體交換的場所
鰓弓
鰓耙 :過濾水中的物質
4、魚:體表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適應水中生活。
六、作業
1、目前已發現的.動物種類約有( )
A、150種 B、100萬種 C、150萬種 D、200萬種
2、觀察水中生活的魚,會看到它的口和鰓蓋后緣相互交錯地時而張開,時而閉合,這是魚在( )
A、攝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鯽魚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動力主要來自( )
A、胸鰭和腹鰭的不斷擺動 B、尾鰭的不斷擺動
C、尾部和身體的左右擺動 D、各種鰭的不斷擺動
4、魚呼吸時,水流流經的路線是( )
A、體外 鼻孔 鰓 血液 B、體外 口 鰓 血液
C、體外 口 鰓 體外 D、體外 鼻孔 口 鰓 體外
七、教學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2課時)
一、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如:?、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的動物。如:貝、螺、蚌、烏賊、章魚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如:水蚤、蝦、蟹等。
4、其他動物:海豚、鯨、海豹(哺乳動物)、龜、鱉(爬行動物)等。
二、動物間的聯系: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四、作業:
1、下列不屬于魚綱的動物是( )
A、鯽魚 B、金魚 C、鯨魚 D、青魚
2、在常見的腔腸動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 D、珊瑚蟲
3、水域環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
A、工廠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項
五、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了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征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3.通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征,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通過了解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通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了解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征,可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通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本單位。但是動物細胞是有別于植物細胞的。對比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加深對細胞結構的了解,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雖然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等動物一樣的營養方式——異養。通過實驗觀察還可以知道,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偨Y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比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征的理解。
2.草履蟲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方式與植物的營養方式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匯集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運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后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后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后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整個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剛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范圍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周圍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結構。教師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錄像片進行講解,說明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后,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后,經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很容易將“排泄”和“排遺”相混淆。教師可以進一步講明:排泄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并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觀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確實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準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液。②教師示范或看錄像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后實驗的傳統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本節課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然后,請學生從中取一滴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制作一張臨時裝片,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里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分布很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維持它的生命和延續后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和結構。
2.關于草履蟲的形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就是草履蟲,它們喜歡聚集在培養液的上方。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制成臨時裝片。在制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為了避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辦法阻止它。為什么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裝片的同時,可以播放草履蟲形態的錄像片,以幫助學生準確制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可以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說明;也可以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于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可以緊接形態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證明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可以給學生放錄像,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布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布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鉆來鉆去的樣子。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
4.關于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可以與植物對比地進行講解。
教師可以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樣獲取營養的?草履蟲又是怎樣獲取營養的呢?由此來啟發學生理解:自養與異養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并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說明,并請學生用高倍鏡觀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最大,哪兒的最小?為什么?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放錄像說明,特別是排遺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細胞內消化。
關于草履蟲的呼吸,教師可以借助板圖說明: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通過整個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通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什么作用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廢物,可以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于草履蟲的排泄,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位于草履蟲身體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然后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系如何,運動特點怎樣?②前后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什么?這樣伸縮的好處是什么?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④什么叫排泄?它與排遣的區別是什么?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過程:
通過上述小結,可以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系起來,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怎樣反應?這是下節課討論的問題。
三、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請學生回憶第一課時所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回答:①草履蟲的形態,前端和后端的區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過程?①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在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與植物也不相同。怎樣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例如:什么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樣反應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應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應,這種反應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性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要比植物靈敏得多(可以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通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結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書:
4.關于草履蟲的生殖,有條件的學?梢韵确乓欢武浵,讓學生看清草履蟲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也可以用掛圖或教師自畫板圖進行說明。
草履蟲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分裂生殖。需要說明幾點:①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是橫二分裂。②分裂時,細胞內的大小核先拉長再斷裂,然后從草履蟲身體的中部向內凹陷,最后斷成二個。③在新個體中除各有一個大核和小核外,還保留母體中的一個伸縮泡,并再形成一個新的伸縮泡。④在適宜的條件下,草履蟲一般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次分裂。
5.關于原生動物的種類和特征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講完草履蟲的生理,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的種類大約有二十多種,我們實驗用的草履蟲只是其中的一種,叫大草履蟲。所謂大草履蟲也是相對而言的,它的身體只有十幾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還有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等,它們都是草履蟲家族中的成員。
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一些是有益的種類,如:太陽蟲、喇叭蟲、鐘蟲等可以做魚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也有有害的種類,如:使人得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得痢疾的痢疾變形蟲。有條件的學?梢苑庞诚鄳匿浵,也可以用掛圖說明。最后,教師可以做以下總結:原生動物種類雖多,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這些特點也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因此,原生動物也叫單細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小資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約270倍的透鏡,第一個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動物,他把眼蟲描述為“中間綠、兩端白”的蟲子,后人尊稱他為原生動物之父。
2.原生動物的形態變化很大。有原生質隨意流動、形態不定的變形蟲;有結構精巧、宛如雕刻著花紋的工藝品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同一種類可因處于生活史的不同時期或不同的環境條件而改變形狀。個體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間。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紅細胞中的巴倍蟲),大的長達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錢幣蟲)。
3.已知有30種原生動物直接侵襲人體,至少有1/4的人類因寄生原生動物而患病。每年有3.5億人患瘧疾,在非洲、太平洋群島、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每年因患瘧疾而致死的約100萬人。
土壤原生動物能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循環,能幫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質,能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等。
由于原生動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適中、繁殖期短、容易培養、便于模擬等優點,在生物學的細胞、遺傳、生理、生物化學等領域中,它們常被用作實驗材料。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解讀實驗數據的嘗試,學會數據的解讀、坐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制作坐標圖形。
情感目標
通過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于環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來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讀實驗數據。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
1、植物的生活為什么需要水?書本P107并補充。
2、書本P108資料分析:
(1)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樣的地方會有較多的植物生長?
(2)錫林郭勒和長白山氣溫相似,植被類型卻不同,這是為什么?
(3)除了水,影響植物分布的因素還有什么?
這些問題在書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找出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
學生匯報討論題答案
對于學生的因答給予,并適時讓學生做筆記。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沙漠地區降雨量少,植物無法生長。降雨量較多,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植物生長。
2、長白山降雨量多,足夠水供植物生長。
3、水不是影響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還有溫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數據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說出來比較單調,讓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結論這樣更深刻理解
學會根據數據繪制條型圖
根據小麥的不同時期繪制條型圖,讓學生學會分析
練習: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數的生物體內都含有水分,但少數生物體內不含有水分
D、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吸收無機鹽
教學后記: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本來打算合并到其他課上,但考慮到后面有繪制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課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制上。前面的內容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源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么直接的關系?試著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發自內心珍惜水資源。后面的練習題很重要,把本課的知識和之間學習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學生也不會覺得難。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途徑。2.解釋氣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進出葉片的機制。3.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環的作用。
2、能力目標:練習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裝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3、情感目標:認同綠色植物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學習重難點:重點: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環中的作用。難點: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認識葉片的結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這里生有大量的。
2、導管能自而運輸,而篩管能自而運輸。
二、導入新課
想象“假設沒有水,一棵樹會怎樣?”一分鐘后回答,那么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以小組為單位,課前取一段帶葉的莖,插進滴有紅墨水的水里,并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現象?討論完成: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怎樣的?
。ǘ┲参锏恼趄v作用1、閱讀p110-113,做實驗:觀察葉片的結構,參照教材第112頁圖3-29葉片的結構示意圖,認識氣孔并葉片的結構。
2、閱讀課本112頁,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保衛細胞與它周圍的細胞在結構上有何不同?保衛細胞的這種結構特點對蒸騰作用有什么意義?
(2)植物體散失水分的門戶是 ,它的開閉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樣工作的呢?
。ㄈ┚G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觀察課本113頁圖,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你能對照圖講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環嗎?
2、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沒有綠色植物,水循環還能進行嗎?
四、交流展示
五、歸航拾貝
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莖運輸到葉,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環中有重要作用,我們應該保護綠色植物。
六、達標測試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們給果樹剪枝時,往往會發現從枝條的斷面上滲出許多汁液,這主要是( )
A、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B、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有機物
C、來自韌皮部篩管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D、來自木質部導管中的有機物
6、在莖的結構中,導管、篩管、形成層分別屬于什么組織( )
A、分生組織、輸導組織、輸導組織 B、營養組織、營養組織、分生組織
C、輸導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 D、分生組織、分生組織、輸導組織
7、若將一段帯葉的鮮嫩幼莖浸入含有紅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時后,取出幼莖橫向切斷并觀察,將會看到什么現象?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溫帶地區冬季寒冷,大部分樹木的葉片會脫落。植物落葉的主要意義是( )
A.減少植物體內營養物質的消耗 B.減弱植物體自身的蒸騰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運輸能力加強 D.使植物體避免寒冷氣流侵襲
4、在移栽植物時,將無色塑料噴到植物的葉面上,結成一層二氧化碳、氧氣可以通過,而水不能透過的薄膜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學習感悟: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學習目標: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舉例說明植物生長需要的主要無機鹽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學難點: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舉例說明植物生長需要的主要無機鹽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諺“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請同學們分析這句話的意義,得出水和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再提問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長需要水
CAI展示問題
為什么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
。. 你認為一棵大樹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兩者的需水量一樣嗎?
。病⒂衩自谟酌缙诤烷_花結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樣嗎?
圖片:蘿卜條在清水和鹽水中的變化情況。
1.濃鹽水的濃度大,蘿卜細胞就______.
2.清水的濃度小,蘿卜細胞就_______.
即:哪里濃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濃度小 濃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紅柿,鹽拌黃瓜時會有什么現象?為什么呢?
觀察下圖,一段時間后A.B兩個洞中水位將如何變化?
A洞中水位會_____:
B洞中水位會_______.
CAI展示:根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ㄋ模┲参锏纳L需要無機鹽
CAI播放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視屏及圖片得出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土壤中有多種無機鹽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要使植物生長的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葉長的繁茂
磷肥: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花的開放、果實和種子的成熟
鉀肥:促進糖類的形成和運輸,使莖桿健壯
無土栽培:能滿足植物對各類無機鹽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適時、適量地施肥使植物體茁壯生長,且獲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進有O2呼吸,從而促進根對必需礦質元素的吸收。
課堂: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長需要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合理施肥。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組織的概念,能概述構成人體的組織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3、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裝片。
4、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生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2、學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形成完整認識。
難點:學生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因這是一個微觀的動態過程,學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識,認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復習導入:
動物和人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評價并引導:動物和人都由許多細胞構成,但億萬個細胞簡單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為生物體的,所以,它有嚴格的結構。
它們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呢?
分化: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此過程叫細胞分化。大屏幕展示肌肉組織的形成,然后將該組織放大展示肌細胞,再將肌細胞放大展示肌纖維。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
器官:不同組織按照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腦、胃、心臟等是器官。
問:為何胃、腦、心臟均是由四種組織構成?
皮膚也是一種器官人體有八大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運動系統
人體是統一的整體哪些器官系統在起作用呢?
評價并總結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小結人體的結構層次。并通過大屏幕展示學生的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四種組織永久切片,進一步理解組織是細胞分化形成的。小結并對同學們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奧秘在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學習目的
1、植物的營養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結構與功能及生長變化規律。
2、描述直根系與須根系的形態特征。
3、理解葉芽的各部分與枝條的各部分之間的發育關系。
重點
根、莖、葉的.結構與功能。
難點
理解根尖和芽的變化動態。
學習方法
討論法,探究活動法。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根的發生和生長: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長系
2、根系的分布還受到環境中等因素的影響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根尖的結構
討論:
1.培養根尖需要滿足哪些基本條件?
。玻銜檬裁捶椒ㄓ^測根尖生長速度?你有什么辦法測知根尖生長最快的部位?
。常怯赡牟糠旨毎纬傻模扛臄盗浚螒B和結構有什么特點?可能與根的哪種功能相適應?
。矗L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這部分細胞來自哪里?
活動2:解剖觀察芽的結構
討論:
1.根據你對芽的觀察,嘗試說明芽是枝條的雛形.
2.你所解剖和觀察的芽是否與葉芽的形態結構完全相同?
活動3:葉和莖的發生和生長
胚芽發育而成:。
葉芽的結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0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1-21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經典】05-21
(經典)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6-19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2-11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02-13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1-29
(經典)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01-11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01-17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精】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