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教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
2.認識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是生物的變異。
3.通過對某一性狀的變異的深入探究。使學生能夠描述:
。1)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變異的原因:不同種類、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其次與環(huán)境有關 。
。3)生物變異的類型:可遺傳變異 ( 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造成 );不可遺傳變異 ( 僅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造成 )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提問、表達的能力。
2.通過“對某一性狀的變異進行深入探究的實驗”, 突出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尤為側重訓練學生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體會到通過科學探究得出結論的成就感。
2.讓學生產生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通過對某一性狀的變異的深入探究,使學生能夠描述:
1.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變異的原因:不同種類、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其次與環(huán)境有關。
3.生物變異的類型:可遺傳變異 ( 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造成 );不可遺傳變異 ( 僅
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造成 )。
教學難點:
分析生物變異的原因。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對變異的現象很熟悉,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可能濃厚。
2、學生很愛進行探究實驗,但部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夠。
3、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可能會根據課本上的結論直接得出,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探究中的討論題。
4、對變異的原因地分析,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探究討論,大部分學生能夠弄清楚。
三、對重難點的講解和自學、探究指導
1.本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學生的自學和小組探究之后,再經過交流討論和教師指導均能解決。
2.難點的解決:a.學生在探究之后得出的實驗結論大多數是課本上的變異的原因,與實驗數據的解讀相關性不大。應該引導學生根據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得出所以結論。
b.接著,利用探究實驗中的討論題地回答得出變異產生的原因。
3.在小組探究中,有些小組對測量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以及做曲線圖有困難,教師應該加強指導。
4.對于探究實驗中的討論題,主要依靠小組間的交流和討論解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一些常見的實例幫助理解。
四、教學資源
1、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課本。
2、大、小花生果實若干,坐標紙。
五、教學方法
自學,學生探究,師生討論,教師講解。
六、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 生物的`變異
一、生物的變異現象
二、探究一種變異現象: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
問題:花生果實的大小是由于品種不同嗎?
假設:不同品種的花生果實大小(平均值)是由品種的特性決定的。
結論:大花生的平均值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小,這是由于品種的不同(基因有差異)決定的,但同一品種的花生果實大小還受環(huán)境的影響。
1、變異的類型及原因:
a.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
b.不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是由環(huán)境改變引起的
2、生物性狀與基因和環(huán)境間的關系:
表現型(性狀)==基因型(基因組成)+環(huán)境
七、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概述
本節(jié)內容有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變異的普遍性和引起變異的因素是需要同學掌握的內容。而探究活動“花生果實大小的差異”,是為了提高學生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設計把學生的探究活動放在可前進行,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yǎng)起創(chuàng)造能力。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對變異原因的教學。
八、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學方法設計
1.為了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自然界中的現象再現到學生的眼前,特利用課本圖片進行直觀教學。
2.為了實現能力目標,便于讓老師捕捉學生面對問題時的真實想法。采用師生互動探討式教學,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收集數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課堂組織設計1.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把學生分成 6-7人一組展開活動。
2.在“對某一性狀變異的深入探究”的學生活動中,每小組的 6 -7 人自由選擇分工。
基礎知識解決措施設計
生物變異的概念通過學生活動“找特征、找差異”,讓學生觀察P40四幅圖片,歸納: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
不同種類、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其次與環(huán)境有關。1.對先天性和后天性近視進行分析或對先天性卷發(fā)和人工卷發(fā)進行分析。
2.完成課本P45練習1和配套練習冊P19-20的第2、3、7、
11題。
生物變異的類型讓學生活動找出列舉特征中的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能力培養(yǎng)解決措施設計
突出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在制定實驗探究方案時,對于大、小花生的短軸長度的測量方法,可讓學生展開廣泛的探討。
訓練學生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各小組收集數據制成曲線圖并進行圖形分析和討論。
情感培養(yǎng)解決措施設計
對生物學及大自然的熱愛之情。1.利用配套練習冊P21第15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然審美觀。
2.學生列舉常見的變異實例。
3.一句結束語: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那是因為生物的變異。
回顧和利用俗語引入課題:在本章開始我們學過:生物界普遍存在著變異現象。俗話說:“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生物的變異是怎么回事。板書課題。
(二)教授新課
先讓學生閱讀課本40頁第一段內容和四幅圖片,引出“一、生物的變異現象”的教學。
提出問題,引出探究:同學們對上述變異及前面研究過的各種相對性狀(由變異產生的),你對某一性狀的變異做過深入的探究嗎?引出“二、探究:花生果實的大小的變異”的探究活動。
讓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然后小組交流,并利用討論題1~3引導學生達成共同的結論。
之后,再利用討論題4~5以及教師舉例,師生分析總結出變異的類型及原因,強調生物的性狀與基因組成和環(huán)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三)當堂練習
讓學生做課本45頁練習1和配套練習冊(甘肅省配發(fā))19~21頁的2、3、7、11和15小題,學生不會的,教師幫助解答。
八年級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無性生殖
2、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或小組討論活動來獲得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無性生殖
難點:概述植物無性生殖,嘗試植物的扦插
三、教學用具
桃花模型小黑板多媒體課件掛圖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由白居易的詩句“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边@是動物的一種什么行為?引入課題
2、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二)自主學習
出示自學提綱(學生自學。利用圈點批畫記思等形式進行自學,教師巡回指導,為講解打下基礎)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是生物通過和,世代相續(xù),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實中的完成的。
3、種子中的胚,是由結合成受精卵而發(fā)育來的,這種由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
4、椒草用生殖,馬鈴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區(qū)別是。
7、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常見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分為和。例如:蘋果、梨、桃等許多果樹都是利用來繁育優(yōu)良品種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體叫做。
9、嫁接時應當使接穗與砧木的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是生物通過生殖和發(fā)育,世代相續(xù),生生不息。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fā)育方式?
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回答,教師進行補充;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什么為“有性生殖”?
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并填寫書本P2頁的框圖。
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回答:(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fā)育來的,這種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還有其它生殖方式嗎?先讓學生進行舉例自由發(fā)言
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回答
4、下面我們再來看“椒草的葉片長成新植株”和“馬鈴薯的塊莖發(fā)芽生根”的幻燈片
5、通過觀察這兩個幻燈片,大家可以思考(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
、龠@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這種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對植物來說有什么意義?
、劢處熍c學生一起總結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區(qū)別。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
6、現在我們知道植物有兩種生殖方式,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對植物來說各有什么益處?(讓學生進行了解)
、儆行陨车暮蟠哂懈蟮纳盍妥儺愋,更能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惡劣環(huán)境)。
②無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狀較為一致。所以短期內可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植株。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7、課堂小結
(1)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疑惑
(2)試畫本節(jié)的知識結構圖。
(3)學習了本節(jié)知識你準備有哪些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
課后反思:
植物的生殖(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扦插和嫁接應具備的條件
2、嘗試進行嫁接和扦插實驗
能力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操作,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扦插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體會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對不同的環(huán)境的適應,體驗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難點:概述植物無性生殖并嘗試植物的`扦插
三、課前準備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好柳樹的枝條、刀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復習植物的生殖方式,以小組競賽的形式“你問我答”,導入新課,引入課題。
2、板書課題
3、出示目標
(二)自主學習
出示自學提綱(學生自學。利用圈點批畫記思等形式進行自學,教師巡回指導,為講解打下基礎)
1、是一種培養(yǎng)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根、莖、葉、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種,使之成為獨立的新植株。比如甘薯、葡萄、月季、楊、柳等的栽培,常用的方法。
2、植物的生殖需要條件,比如扦插,除去、 、 、
等環(huán)境條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莖段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處理。
3、探究:扦插材料的處理
(1)在扦插紫背天葵時,要將紫背天葵的莖剪成厘米長的莖段。
(2)一般每段保留個節(jié)。
(3)莖段上方的切口是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是的。
(4)上一個節(jié)上的葉要去掉,下面一個節(jié)上的葉從葉柄處。
(5)扦插時需將下面的一個節(jié)埋入土中。
4、在制定計劃中,要注意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應當
觀察和照料。
5、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是利用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和,快速發(fā)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6、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屬于生殖。
7、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
8、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優(yōu)點:、 。
(三)合作探究
1、植物無性生殖的幾種不同方式及應用
講述:植物無性生殖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2、出示嫁接的步驟示意圖幻燈片讓學生進行觀察:
3、探究:扦插材料的處理(學生看書第4頁探究步驟)小組合作討論
、倌銣蕚涮骄康膯栴}是什么
、谇げ遄媳程炜枰男┉h(huán)境條件?扦插的材料要如何處理?
③如何進行扦插,你能操作一下嗎?
、苋绾芜M行嫁接?你能操作一下嗎?
4、就合作探究問題逐一交流回答。
5、每小組代表上臺演示扦插的操作。
6、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你都學到了什么?嘗試畫出本節(jié)的知識結構圖。進行課外實踐。
課后反思:
八年級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tài),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yǎng)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yǎng)相關的科學素養(yǎng);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開拓創(chuàng)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yǎng)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fā)霉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yǎng)基或斜面培養(yǎng)基實物
3、空白培養(yǎng)基以及配置培養(yǎng)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jié)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
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
細菌和真菌的培養(yǎng)過程
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yǎng)基和接種、培養(yǎng)細菌的過程
引導學生分析培養(yǎng)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
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里?
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后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課時二: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中,哪里細菌、真菌比較多?
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
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
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里,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么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制作了培養(yǎng)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胨、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yǎng)基里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yǎng)物質。
教師:還有什么成分屬于營養(yǎng)物質嗎?
學生:蛋白胨、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xù)匯報:配置好培養(yǎng)基后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后趁熱分裝在培養(yǎng)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yǎng)皿也要滅菌。等培養(yǎng)基凝固后,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里,細菌就落到培養(yǎng)基上,這是接種。然后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基放到溫暖的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yǎng)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tài)、大小和顏色區(qū)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里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yǎng)基,繼續(xù)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現成的材料來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下節(jié)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jié)課后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并進行簡短匯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說明廁所里的細菌比食堂里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里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霉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顯高于廁所中的。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食堂里吃的多。營養(yǎng)多。
八年級生物教案4
第一節(jié)
生物的無性生殖
。ǖ1課時)
教學內容:生物的無性生殖;實驗——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認識無性生殖的概念。
2、訓練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操作技能。
3、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4、舉例說出常見的營養(yǎng)生殖種類。5、理解營養(yǎng)生殖的優(yōu)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觀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實習活動,領悟“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培養(yǎng)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2、觀察顯微鏡,制作臨時玻片,提高科學技能,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2、說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教學難點
1、無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養(yǎng)。
教師準備:
1、課前準備幾張嫁接成活的'植物體照片,在上課時供學生觀察。2、有關課件。
3、實習所用的器材。學生準備:
1、準備實驗和實習的有關材料。
2、課前嘗試嫁接,再把嫁接的動植物拿到課堂準備交流。教學步驟: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發(fā)育
1、情景創(chuàng)設:同學們都學過一首詩中這樣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你們知道
這是表達的什么樣意思嗎?
2、診斷性設問: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發(fā)育現象。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已經向我們描述了生
物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形式、生物習性及他們的結構特點,但是對各種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卻是不甚了解,你們能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來嗎?
3、啟發(fā)問題:你們說的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才能生出新一代來。那
么,有沒有這種情況,不經過受精作用,同樣也能產生出下一代呢?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4、安排實驗:現在我這里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養(yǎng)液、燒杯、顯微鏡、
載玻片、龍膽紫染色液等。請你們先看書,討論應如何做實驗,列出實驗步驟,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問題。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觀察
八年級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
(2).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類型(重點)
(3).描述變異的生物學意義(難點)
、.舉例說出遺傳育種在實踐上的應用
能力目標:
運用生物變異的知識,初步學會分析生物的變異現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時間安排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景
激發(fā)興趣
2分鐘【多媒體展示】有顯著遺傳特征的父子的照片:瞧這父子倆
1.房祖名長得像成龍這在生物學上叫什么?
2.房祖名和成龍長得一模一樣嗎?這種現象又叫做什么呢?
遺傳物質從親代傳給子代,所以親子間有相似性,即有遺傳現象產生。那變異又是如何發(fā)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第四節(jié) 生物的變異]
回顧舊知思考回答:這種子女和父母之間長得像的現象在我們生物學上稱遺傳
學生通過觀察回答:
顯而易見他們長的不一樣,這種現象應該叫變異。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及探究心里。而明星恰恰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貼合學生的“胃口”。
引出課題
導入目標
2分鐘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生明確學習目標了解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即將要達成的目標。通過展示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將要達到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學習
4分鐘過渡:今天我們將要探討變異的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本。
自學提示:請帶著下列問題閱讀課本。(時間4分鐘)
、偈裁词亲儺?
②變異可以分為哪兩種類型?
、劭蛇z傳變異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遺傳給后代?不可遺傳變異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遺傳給后代?
、苌镒儺惖囊饬x?并舉例
⑤了解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同學們閱讀課本P87---88在課本中找到并思考: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本,并在課本上把獲得的信息做好標記。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通過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的得到鞏固,不懂得有待認真聽講和理解。
引導探究層層推進
14分鐘過渡:同學們的自學情況怎么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展示一下自學成果。
。ㄒ唬┳儺惖默F象與概念
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很多變異現象。什么叫做變異呢?請同學們做一個小結。
。ò鍟 一.變異的概念)
提問:你們知道哪些變異現象?
過渡:說得很好。不同種類的生物固然千差萬別,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這都源于生物的變異。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體展示:生物變異圖片
1.變異存在于同個物種之內:菊花
2.變異存在于同個物種之內:馬
3.變異存在于一家三口之內
總結與過渡:從以上圖片我們可以看出,生物的變異和遺傳一樣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引起這些變異的因素是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變異的原因
。ǘ┳儺惖脑
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里,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請同學們討論、回答。
你們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位育種專家,你將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環(huán)境造成的還是由于基因的組成發(fā)生變化引起的?
如果是由環(huán)境影響引起的變異,將表現為大穗的種子種到土壤條件差的田里。同學們推測一下 后代表現是什么?為什么?
如果是基因組成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變異,也就是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變異,將小穗的種子種到土壤條件好的田里,同學們推測一下,后代表現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同學們的表現非常棒,分析的也很透徹。那么你能否根據以上的 事例,歸納出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請你來總結:變異的類型有哪幾種?
變異的
類型可遺傳的變異不遺傳的變異
表現 給后
代 給后代,一般只表現在
原因由 而引起 遺傳物質沒有發(fā)生改變, ____變化而引起的
(板書二:變異的類型1.不遺傳的變異
2.可遺傳的變異)
舉例:膚色正常的夫婦和他們白化病的孩子這種變異屬于哪種類型?
回答正確,人類的白化病就是由于基因的改變引起的
學以致用
【多媒體展示】 請同學們分析兩個例子
(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為什么?
【多媒體展示】請同學 們觀察下面的圖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昆 蟲的形態(tài)、體色與環(huán)境的顏色),思考這種變異有什么意義?
提問:玉米苗中的白化苗有利于生存嗎?(提示: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片之所以呈現綠色是因為有葉綠體)
可見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根據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為哪兩類?
學以致用【多媒體展示材料】
(1)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采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2)一些玉米植株發(fā)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為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為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么影響?
提問:通過以上的事例,你能說說變異在生物上有什么意義?(提示:從整個種群的生存來說)
。ò鍟、變異的意義)
過渡:總結的非常好。下面我檢測一下大家對知識應用的情況。
請同學觀察課本87頁-88頁圖4.4-13判斷下列變異屬于哪種類型,說明其判斷理由。
很好。可見染色體數目的變化以及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都屬于遺傳物質的改變。
【多媒體展示圖片:】判斷下列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
學生踴躍舉手回答:
變異:生物的后代與親代之間、以及后代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現象稱為變異。
學生利用平時所見所聞,互相交流變異的現象。之后選一個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1.金魚有許多種類
學生2.菊花有許多顏色和形態(tài)
學生3.狗有很多品種學生4.不同的'土地里結的花生是不一樣大
……
觀看老師展示的變異圖片,認同生物變異的 普遍性。
小組討論、交流后選代表回答:
生1:我們小組認為可能是土壤條件不同,也就 是由環(huán)境影響引起的變異
生2:我們小組認為大穗和小穗是一對相對性狀,也可能是控制這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引起的變異。
如果我是育種專家,就將大穗和小穗的種子收獲后分別種到土壤條件好的田里,它們的后代如果都表現為大穗那就是由環(huán)境的影響引起的變異。如果小穗的后代表現仍為小穗,那就是由基因組成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變異。
生:小穗,因為由環(huán)境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的。
生:小穗,因為由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學生根據以上的事例,歸納出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可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huán)境影響引起。
學生看圖思考,做出判斷,并說出理由:遺傳物質發(fā)生了改變,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做出判斷,并說出理由。
⑴是由于基因改變引起的,屬于可遺傳變異
、剖怯森h(huán)境改變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fā)生改變,屬于不遺傳的變異
學生認真觀察昆蟲的形態(tài)、體色與環(huán)境的顏色,回答:螳螂的體色、形態(tài)與環(huán)境非常相似,有利于生物的 生存。
葉片出現白色說明葉片中不含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就意味著它無法生存。
總結:根據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為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⑴高稈小麥變異為矮稈小麥可以 抗倒伏,有利于生物生存
、凭G色玉米苗變異為白化苗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不利于生物生存。
生物的變異有利于物種的發(fā)展和進化。因為有利的變異會通過遺傳不斷地積累和加強,不利的變異會被淘汰,使得生物群體更加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
觀察、判斷、回答:
1、2、3幅圖屬于可遺傳變異;他們都是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4幅圖屬于不可遺傳變異。它僅由環(huán)境引起而遺傳物質未發(fā)生改變的變異。
回答:
圖1是有利變異
圖2是不利變異通過老師的問題引領,引導學生深入課本,加深對自學內容的認識。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體現。而自學中不理解的問題,通過問題的層層推進得到圓滿的解決達到理解的層次。
通過一組圖片的展示,加深對變異概念的認識認同生物變異的普遍性。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分析與討論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同學間的合作能力。
通過比較和總結,既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又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通過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加深學生對變異不同類型的認識,達到理解應用的層次。
通過“火眼金睛”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同時
在老師的提示下思考生物的這種變異對生物個體而言有什么意義。
在獲得新知識后,及時練習應用,加深學生對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的理解。
通過一系列的有力變異和不利變異的事例,很自然的得到變異的意義。
組織交流
點撥建構
8分鐘過渡語:正是因為有了 變異,生物才會如此地多姿多彩,我們也可從豐富的生物世界中選擇人類所需,加以培育,并為人類服務。這就是我們在農業(yè)生產中的人工育種工作。請問,在這個工作中,我們利用的是哪一種變異呢?
對了。怎么利用可遺傳變異進行育種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ò鍟、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多媒體展示】
對,基因突變可以引起生物的變異。還有染色體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變異。它們引起的變異類型都屬于可遺傳的變異。利用遺傳變異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還有許多,同學們課后可以查閱資料,一起交流。
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錄像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科學家的偉大和科技造福人類的實例。并向科學家們學習他們的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
【多媒體展示】
學生:利用可遺傳的變異,這種變異可以遺傳給后代。
學生分組探討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A組:討論人類是怎樣從產量不同的奶牛中選育出高產奶牛。
B組:討論通過雜交怎樣培育高產抗倒伏小麥。
C組:討論分析太空椒是怎么回事?
D組:討論分析染色體的加倍的草莓。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后分別選一名代表回答
A組代表:由于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奶?刂飘a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通過繁育,后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后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B組代表:通過雜交,低產抗倒伏小麥把抗倒伏的基因傳給了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抗倒伏基因與高產基因組合到一起,可以產生高產抗倒伏小麥。
C組代表:太空椒是在太空條件下,引起基因發(fā)生改變而培育成的新品種。
D組代表:用人工誘導的方法,使細胞中的染色體數量加倍,產生新品種。
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來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同時以問題為驅動,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思考、分析、討論,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通過生物變異在生活實踐中應用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知識整合
遷移應用
5分鐘過渡:同學們這節(jié)課表現的非常出色,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驕傲。大家來反思一下: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惑?
拓展應用
有人說“如果沒有遺傳的變異, 就不會產生新的生物類型,生物就不能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地進化。”
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談談你的觀點。生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要求:合上課本,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道理。因為各種有利的變異會通過遺傳不斷地積累和加強,不利的變異會被淘汰,使得生物群體更加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所以生物的變異有利于物種的發(fā)展和進化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后,由學生自我總結所學與所思,得出結論性的知識,并能用規(guī)范的語言加以描述。強化了知識的識記。
八年級生物教案6
一、 教學目標
1、 區(qū)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 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成因。
3、 嘗試制定探究計劃,設計探究實驗的對照組和實驗組,會選擇并控制變量。
4、 參與問題討論,認同人類學習或自身學習的重要性。
5、 參加探究活動,培養(yǎng)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動物行為對其生存的影響,并認同人類學習或自身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引導和強化;探究實驗的實施。
難點:探究材料的準備。
三、 課前準備
教師:動物行為相關資料;果蠅的相關資料;寵物觀察日記;菜青蟲卵的采集和隔離飼養(yǎng),以及果蠅的采集和飼養(yǎng)的布置。
學生:寵物觀察日記,菜青蟲卵的采集和隔離飼養(yǎng),果蠅的采集和飼養(yǎng)。
四、 課時分配
兩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區(qū)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判斷并說出資料1———5中是動物的哪一類行為?
小組觀察討論。
直接觀察教材的資料。
引導學性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知道動物的先天性行為的形成是由其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是動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有局限性。能說出資料1、3的行為不是學來的。
小組代表閱讀相關資料。
閱讀教材資料。
組織其他同學認真聽取匯報,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注意激勵學生,并進行積極的評價。
知道動物的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習行為越復雜,動物的適應能力就越強。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觀察討論,對比資料1與2、資料3與4、資料1與5,能說出越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形成的時間就越短。
提示對資料2、4、5的對比觀察。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并進行積極的評價。
知道動物的學習行為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在長期的進化中形成的。人類或自身的學習也應是長期的和不斷發(fā)展的。
討論“資料分析”中討論題4,能說出人類或自身學習的意義。
提示對題4的討論,在討論中作為積極“旁觀者”參與,在問答中注意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并給予積極的評價。
根據探究的資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能作出假設。
閱讀探究的資料背景,能提出問題和作出假設。
認可教材提出的問題,填寫相應的假設答案內容。
提示閱讀。在學生探究活動開始時,注意使學生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的態(tài)度來面對科學問題;在提出問題和作出假設時,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
嘗試制定探究計劃,能設計探究實驗的對照組和實驗組,會選擇并控制變量。
議論教科書及教師的提示,能說出探究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說出實驗對照和所控制的變量。
巡視,并旁聽學生的討論。參與學生的討論,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注意引導的技巧,并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
八年級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識別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說明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過程,說明胚胎發(fā)育的營養(yǎng)供應方式,說出出生后發(fā)育的分期。
教學重難點
1、人生殖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過程。新生命的孕育過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觀察桃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樹是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fā)育的。這種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有性生殖。
(2)針對桃樹等通過種子產生新一代的'方式,結合種子結構的基本知識,知道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而受精卵則是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結果。
(3)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無性生殖的圖片,鼓勵學生歸納出無性生殖的概念。
2、無性生殖
椒草用葉繁殖、馬鈴薯用塊莖繁殖,像這種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蘋果、黎、桃等果樹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來繁育優(yōu)良品種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無性生殖的條件
環(huán)境條件: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體會影響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5、組織學生如何開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選擇什么樣的扦插材料能夠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應做哪些處理?
6、質疑:植物的無性繁殖在生產實踐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動探究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楊樹枝條進行扦插繁殖時,把枝條上所有的芽去掉,這樣是否影響成活?為什么?
2、馬鈴薯通常是用它的塊莖來繁殖的,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時,先把塊莖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請想一下農民這樣做的道理。
三、強化訓練當堂達標
1、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發(fā)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是生物通過_________,世代相續(xù),生生不息。
四、小結
五、作業(yè)設計
《練習冊》
八年級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4.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xié)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讓學生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2.協(xié)商和辯論這樣保護白頭葉猴。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6-3-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1、瀕臨滅絕
2、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與改變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三、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
五、作業(yè)
1、如果一個物種的所有個體都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這個物種已經()
A、滅絕B、瀕危C、受到威脅D、再生
2、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A、遷地保護B、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C、克隆D、法制管理
3、數千年前我國黃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來卻成為荒山禿嶺,植被減少的原因是()
A、地殼運動頻繁B、北方寒流長期侵襲
C、長年干旱,赤地千里D、過度開發(fā)破壞生態(tài)平衡
八年級生物教案9
一、教材簡析:
《遺傳和變異現象》是北師大版生物八年級上冊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jié),教材主要從三方面:1、通過比較個體間性狀的差異,使學生識別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2、通過欣賞和評價兩幅19世紀的漫畫,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的遺傳現象和變異現象;3、通過課后的性狀調查和思考與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遺傳和變異的領悟;來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遺傳與變異的概念,從而有助于學生認識生物世界遺傳的多樣性,為今后學習生物的進化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從未學習過遺傳學的相關知識。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相關內容或觀察過此類現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論的層次。這已經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的基礎。而且,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理解、判斷、推理的能力。教師應充分調動起他們的這些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總結。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
2、能列舉和辨別生物的'性狀、相對性狀以及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3、觀察并描述相關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能力目標:
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調查、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表達、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并描述相關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使學生了解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名詞。
2、能解釋并舉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現象。
教學難點:
1、理解相對性狀指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2、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幻燈片展示:2組同學們熟悉的明星照片,請同學們觀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點,以此導入新課: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新課。
知識點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
1)小游戲:
、俨乱徊拢哼@分別是誰的眼睛?
。ㄒ雒~——形態(tài)特征)
、诓乱徊拢哼@是誰的聲音?
。ㄒ雒~——生理特性)
由以上兩個小游戲引出:性狀
性狀——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都稱為性狀。
2)思考:同種生物同一性狀表現類型相同嗎?
3)根據性狀的概念說出葡萄的性狀。
展示同種生物同一性狀表現類型不同的圖片,從而引出:相對性狀
2、相對性狀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1)展示4組圖片,判斷圖片中的性狀是否是相對性狀?
2)活動:個體間性狀的比較討論:
、僭诨顒幼詈,有沒有人和報告者一起站立?說明了個體間性狀表現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據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別下列哪些是相對性狀。(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進行鞏固)
知識點二:遺傳和變異
1、遺傳
1)小游戲:尋找親人
2)活動:欣賞和評價有關性狀遺傳的漫畫:《新鼻子》《舊磚上脫落的碎片》。
討論:
、佟缎卤亲印分械你^鼻子和《舊磚上脫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么不同?
、谀姆嬛斜磉_的生物學現象是可能發(fā)生的?為什么?請同學們說說以上兩項活動的體會: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性狀有相似性,說明性狀可以由親代傳遞給子代。
從而引出:遺傳——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性狀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狀可以從親代傳遞給子代,這種現象稱為遺傳。
3)展示4組與遺傳有關的圖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性狀一定相似嗎?展示3組有親緣關系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他們之間的性狀差異。從而引出: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表現存在。
八年級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小組合作,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及過程:
一、導語設計
。ǔ鍪痉堑鋱D片)
科技高度發(fā)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環(huán)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tài)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huán)境問題的中心議題!吧锶肭终摺笔鞘裁?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板書課題)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以“從文中我了解到了”為句式搜集信息,每組不少于3條。
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么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么途徑入侵的呢?為什么會增多呢?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tài)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tài)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fā)展會給當地生態(tài)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
2、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下面請兩組同學列本文的結構提綱:
。ㄐ〗M分工、組間不準抄襲)
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及危害:毀滅物種、經濟損失(2-4段)
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徑:跨國貿易(5段)
揭示態(tài)度:不同(6-7段)
采取措施:(8段)
教師對比點拔,明確說明順序: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擺出現象,介紹了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生物入侵者》教案四》,來自網!/jaFile/2010112000053334.com
“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討論對策;旧鲜前刺岢鰡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3、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①打比方:課題“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讀者這一類“入侵者”的移民行為,是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作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形象生動,增添文章情趣。
、诹袛底郑骸瓣P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通過精確的數據對比,清楚地闡明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之嚴重。
、叟e例子:通過具體的事例支撐說明的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文章第3、4兩段以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為例具體說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會造成生物入侵現象。
三、亮點探究:
播放課件,讓學生對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形成感性認識。
圍繞“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這個話題,結合第7段課文內容,展開討論
。ɑ居^點:
。1)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
(2)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fā)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四、課堂高潮:
拓展性學習:對生物入侵者現象設計理想的治理和預防方案。
組織形式:抽題(激趣)------設計方案(小組合作)------評委打分(同學聘定)-------專家點評(生物教師)
A、我國暫停從菲進口鳳梨香蕉種苗
據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齊中熙)國家質檢總局、農業(yè)部、國家林業(yè)局日前聯(lián)合發(fā)布公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fā)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B、飛機草蔓延牲畜死亡
飛機草,一種綠意盎然的菊科半灌木植物,卻使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畜牧業(yè)遭受
空前打擊,天然草場被大面積侵占,牲畜死亡,畜牧業(yè)減產,原本并不富裕的彝族老
鄉(xiāng)因此雪上加霜。州政府在5年前就出臺了紅頭文件,要求全面動員,防除毒草。
C、野兔成災
1939年野兔入侵澳大利亞,糟蹋了飼養(yǎng)綿羊的牧場,使譽滿全球的澳洲綿羊綿羊的銳減,最后政府動用空軍、用毒劑、花巨資修防兔欄、請細菌學專家研制涎瘤炎這種惡性的傳染病,這才控制住了兔子造成的災害。
方案構想:
。ㄒ唬﹪婪浪朗;生物治理;保護自然。
。ǘ┲斏饕N;查清我國現有的外來有害物種的種類及危害狀況;加強對已知的主要外來有害物種的防治及綜合治理工作。
。ㄈ┱鲑Y;萬眾一心;尋找天敵。
。ㄋ模┘哟笮麄鳎粐栏駲z疫;法律保障。
。ㄎ澹┳儚U為寶;零報告監(jiān)控;農林質檢防疫部門配合。
●板書設計
八年級生物教案1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掌握細胞的分化的概念、特點和意義。
2、理解細胞的全能性。
3、掌握細胞全能性實例。
教學重難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思考:
1、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fā)育起點是什么?
2、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3、有絲分裂后,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相同?
近年來,關于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這是因為:細胞分化和生物發(fā)育有關;細胞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癌癥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
大家都是從一個受精卵生長發(fā)育而來,為何一個細胞能發(fā)育為這么多種不同的細胞呢?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探討”的“討論”,教師提示。
提示
1、健康人會不斷產生新的血細胞,補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不斷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一、細胞分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P117,總結出分化的概念。
1、細胞分化:在個體發(fā)育中,有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詳見課件圖片展示未成年人全身細胞總數約1014個,細胞種類有200多種,這么多種類細胞均來自一個受精卵。
2、細胞分化的特點:
1、細胞分化的持久性:發(fā)生于整個生命進程中。
2、細胞分化的差異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顯著;動物比植物分化顯著。
3、細胞分化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
問:多細胞生物體在胚胎早期隨著細胞的有絲分裂,細胞數目迅速增加。這些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嗎?(復習有絲分裂特點)從理論上講具有同樣的遺傳性的體細胞就應該表現出相同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特點。事實果真如此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結果:增加細胞的類型,產生出不同形態(tài)、結構、功能的細胞,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不同的組織和器官。
4、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同一生物個體不同部位細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質的種類不同。
5、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fā)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學生活動:通過總結比較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的異同,完成課件中的表格
思考:既然細胞分化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那么已經發(fā)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它細胞嗎?
1958年,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用胡蘿卜韌皮部細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實驗證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即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2、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過程:詳見課件
3、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動物細胞的全能性隨著細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受到限制,細胞分化潛能變窄,這是指整體細胞而言。可是細胞核則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種遺傳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沒有因細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細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這可以從細胞核移植實驗以及其他的實驗證據中得到證實。詳見課件
課堂練習
1、下列關于細胞分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與生物發(fā)育密切相關。
B、細胞分化是細胞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
C、細胞分化僅發(fā)生在胚胎期D、細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
2、下列有關細胞分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同一生物個體不同的細胞中DNA、mRNA、蛋白質的
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
B。紅細胞的形成與基因表達有關而與細胞分化無關
C。胡蘿卜葉肉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后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3、下列發(fā)生了細胞分化且能體現體細胞全能性的生物學過程是()
A、玉米種子萌發(fā)長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干細胞形成各種血細胞
C、小麥花粉經離體培養(yǎng)發(fā)育志單倍體植株
D、胡蘿卜根韌皮部細胞經組織培養(yǎng)發(fā)育成新植株
4、花藥離體培養(yǎng)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藥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這成果利用了細胞的()
A、應激性B、全能性C、變異性D、適應性
八年級生物教案12
一、 教學目標
1、 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 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動,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 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二、 重點難點
重點:
1、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難點:探究活動中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記錄。
三、 課前準備
教師:
1、變質的牛奶、各種真菌(木耳、香菇、靈芝等)長霉的饅頭、面包,腐爛變質的水果;
2、實物投影儀;
3、培養(yǎng)菌落實物;
4、瓊脂、培養(yǎng)皿、燒杯、甜豆?jié){、酒精燈、吸管、三角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學生:預習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四、 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展示變質的牛奶,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認識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細觀察,從實物中獲得有感性認識。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實物。
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
請兩個同學講解和演示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提問并解答。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區(qū)分細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點
觀察菌落實物、區(qū)分其分布的特點。閱讀教材。
將課前培養(yǎng)的菌落實物分發(fā)給各小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并及時點評并給予鼓勵。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
通過對實物、圖片的觀察總結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
展示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
制定探究活動的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交流活動的計劃及展示觀察記錄的表格
下課后半小時內將在各自環(huán)境中已接種的培養(yǎng)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設計探究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設計對照組。巡視和指導、參與設計,及時激勵。
每組發(fā)給兩套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
八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概述尿液的排出過程。
2、明白排尿的意義。
3、了解皮膚的結構、皮膚的再生和皮膚的衛(wèi)生保健知識。
4、理解皮膚的功能。
教學重點:尿液的排出過程與汗液的排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體每天要產生大量的尿液,這些尿液是如何排出體外的呢?人體除了依靠形成尿液排出廢物外,還有那些排出廢物的方法?我們應該了解哪些泌尿系統(tǒng)的衛(wèi)生知識,怎樣用這些知識指導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新課講解
1、尿液的排出
師:請同學根據泌尿系統(tǒng)的結構,能不能簡單敘述一下尿是如何排出的?
生: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流入膀胱暫時儲存,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人就產生尿意,進行排尿,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板書)
2、排尿的意義泌尿系統(tǒng)的衛(wèi)生:
師:.排尿有什么重要性?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問題,從而很自然地得出排尿的意義。
師生:共同總結排尿的意義:排出廢物,調節(jié)人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含量,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師:怎樣注意泌尿系統(tǒng)的衛(wèi)生
①適量飲水②及時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潔
3、皮膚的結構
夏天剛過,許多同學都發(fā)現自己的皮膚變黑了,這是為什么呢?人們常說“這個人的臉皮可真厚”,臉部的皮膚真的很厚嗎?一些同學進入初二以后,發(fā)現自己的臉上長出了“小痘痘”,這是怎么回事又該怎樣預防呢?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人的膚色為什么會有差異……這些問題都與皮膚的結構密切相關。
皮膚覆蓋在人體表面,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皮膚展開面積接近2平方米,重量約為人體重的1/20。雖然是最大的器官,皮膚卻很薄,平均2毫米左右,最薄的部位是眼皮的皮膚,只有0.5毫米,而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腳跟的皮膚,也不過為4-5毫米。既然是“器官”,同學們回憶一下器官的概念,想想皮膚應該是由哪些組織,按著什么樣的方式構成的呢?可以觸摸自己手部或臉部的皮膚,體會一下,也許對尋找答案有所幫助
人的皮膚分為表皮和真皮。死亡的表皮細胞不斷脫落,有人計算過,把一個人一生中脫落的皮膚表皮加起來,平均重量將超過227千克。表皮的深層細胞具有很強的分生能力,補充脫落的角質層的任務正式這層結構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斷深層細胞具有什么特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板想想看,平時我們不小心擦傷了皮膚,過幾天傷口就痊愈了,現在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生理性再生:正常代謝過程中的再生(如:角質層細胞脫落后會自然得到補充)補償性再生:由損傷引起的再生(如皮膚擦傷后傷口愈合)
夏天過后我們的皮膚變黑了,就與這種細胞有關——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可以產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線,防止其損傷深層皮膚,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是人體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性表現。參加室外活動對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很有好處,但在夏天外出或進行日光浴時應當適度,因為過度的日曬會加速皮膚的老化,甚至會引發(fā)皮膚癌。思考一下:嚴重的大面積皮膚燒傷的病人為什么容易死亡?(加強學生對皮膚是保護人體的重要屏障的認識)
皮膚損傷會有血液流出,觸摸皮膚會覺得有彈性,尖銳的物體碰到皮膚會覺得疼……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表皮下方的'結構——真皮有關。 皮膚具有彈性,因為真皮中有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天氣熱或運動時,可以看到臉部的皮膚發(fā)紅,天冷或不運動時則相反,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在于真皮層內有豐富的血管,人體血液循環(huán)中10%的血液要流經皮膚。這對人體有何意義呢?調節(jié)體溫。
我們的皮膚就是有表皮和真皮兩個部分構成的,不過皮膚在長期的適應過程中,還演變出了一些附屬結構,它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趾)甲、毛發(fā)、 汗腺、 皮脂腺
4、皮膚的衛(wèi)生保健
皮膚的清潔:
(1)清除皮膚表面的污垢,使皮膚能正常發(fā)揮功能
。2)減少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防止皮膚病的發(fā)生
皮膚的鍛煉:
。1)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huán)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
。2)提高皮膚對溫度驟然變化的適應力,減少疾病發(fā)生
三、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講了尿液的排出與汗液的排出,介紹了皮膚的結構與它的基本功能,了解如何注意泌尿系統(tǒng)的衛(wèi)生,如何保護皮膚。
四、板書設計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2)------尿液的排出與汗液的排出
1、尿液的排出
2、泌尿系統(tǒng)的衛(wèi)生
、龠m量飲水②及時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潔
3、皮膚的結構
表皮:角質化細胞;深層細胞
真皮:血管和神經末梢
五、教后反思
八年級生物教案14
教學內容與分析:
內容
認識各種各樣的真菌
真菌的繁殖
分析
真菌一節(jié)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是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目標與分析:
教學目標
真菌的主要特征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
知道真菌的生殖方式
分析
由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真菌,通過有關的圖,來了解它們的結構特點,及青霉、曲霉的共同點及不同點、營養(yǎng)方式等從而得出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和繁殖方式及特點
問題分析與診斷:
這里講到真菌繁殖方式是孢子時,可能會與細菌一課當中的芽孢弄混,在此可提醒學生,初一曾學過的蕨類植物的孢子繁殖是差不多的,理清概念
教學條件支持及分析:
需要學生對常見的真菌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日常生活中的真菌,同學們平時見過后有哪些?木耳、香菇、靈芝、還有桔子發(fā)霉之后的青綠色的霉斑、面包上霉變長的毛、糧食霉變都是由曲霉引起的及衣服發(fā)霉等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從前面的`課當中我們已經知道比細菌大,所以真菌大多是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如:發(fā)酵用的酵母菌
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
有單細胞的(酵母菌);有多細胞(青霉、曲霉、蘑菇等)
所有真菌的菌體都是由許多細胞連接起來的菌絲體構成
講述:下面我們以青霉和曲霉的比較來了解真菌的內部結構(見P63頁圖)
青霉與曲霉的比較
不同點:青霉菌直立生長的菌絲產生的孢子呈掃帚狀,呈青綠色;曲霉呈放射狀,呈黃、黑、褐色
共同點:①都是由許多細胞連接的菌絲構成
、诿總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鄱际峭ㄟ^產生大量孢子繁殖后代
、芏紱]有葉綠體,所以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通過現成有機物生活)
總結: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單細胞有多細胞;都由菌絲體構成;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無葉綠體
。ǘ、真菌的繁殖
講述:剛剛我們已經了解了真菌都是孢子繁殖包括蘑菇也是,蘑菇的孢子在菌褶上,在初一講蕨類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特點是什么?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容易萌發(fā)呢?
孢子繁殖:孢子比較輕,可飄散到各處,只要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就可以萌發(fā)
(三)、課后練習
八年級生物教案15
教學課題:第2節(jié)動物的行為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為;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能正確區(qū)別各種動物行為,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動物的行為,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動物行為對于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動物行為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課時1
教學過程:
。ㄒ唬┱J識動物的行為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fā)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jié)“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jié)會筑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為動物的行為。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為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后,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為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為,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后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為如馬戲團里的“小熊騎車”等復雜行為是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后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jié)性遷徙為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為是對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為方式。并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為是如何適應于環(huán)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發(fā)言)
在了解了動物行為的類型和意義后,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為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著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為人類提供了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群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群組織”,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后,教師進行小結。并使學生明白社群生活行為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繁殖后代。
。ㄈ┟鄯涞耐ㄓ嵭袨
在蜜蜂的社群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后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為”后,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為何種行為?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于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最后利用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動物的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1、圓形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近。
2、“8”字擺尾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較遠。
作業(yè)布置:
復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學生本身并不清楚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為,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為,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為的概念。
【八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生物教案10-24
八年級生物教案10-09
八年級生物教案通用10-25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5-16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11-12
八年級生物教案【熱門】12-17
生物八年級上教案01-12
八年級生物教案(實用)12-26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教案02-28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