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提高使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
二、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七年級上半年地理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三章:
第一章《認識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情況;
第二章《了解地區》本章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
第三章《走近國家》具體說明了幾個國家各自特點。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
五、總體教學設想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并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2、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3、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
4、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5、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6、每次月度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災意識。
3.運用地圖資料,說明日本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分布、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研究國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氣候為什么呈現“海洋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圖片對應哪個國家?
(二)展示目標
學生集體誦讀學習目標一遍,初步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三)自主學習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2.日本的領土范圍
①日本的陸地是由什么組成的?
(提示:陸地一般由大陸、半島、島嶼等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別是什么?
③日本周圍的鄰國有哪些?在地圖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讀地圖冊32頁:日本群島地勢及日本地形面積比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點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氣候
讀圖課本第10頁:亞洲氣候類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5.日本的資源
嘗試描述日本的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及礦產資源(提示:是豐富還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老師發的紙上面;時間5分鐘。
1.閱讀課本55頁圖8-1-3、地圖冊32頁日本在地震帶中的位置,嘗試分析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與中國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損失要小很多,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3.東京和濟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為兩個城市的氣象數據。
①完成表格
②對比濟南的氣象數據,描述東京的氣候特點?造成此氣候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五)風采展示
將合作探究的結果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達標檢測
1.日本的地形以( )為主。
A.山地、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資源中,比較豐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鐵礦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學習鞏固提升1—6題
(七)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的收獲。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3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
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教學難點:
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了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兇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區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秘的地區。
板書:第五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三、講述新課:
㈠范圍、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3)我們要講的地區是否就是北冰洋?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面積要大于北冰洋。
2.南極地區: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緯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頁《南極洲》和64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㈡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氣候
教材62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度?(跨360度,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干燥。
2、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征: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3、兩極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5頁“兩極地區的動物”。65頁,活動題。
四、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6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
3、運用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發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經濟發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經濟的?
五: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選擇題
選做作業:選做題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5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通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
(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
(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熱帶雨林區的民居,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6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3、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4、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圖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中圖版七年級地理教案12-19
中圖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8篇02-10
高一地理中圖版教案10-19
中圖版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07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1-07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05-17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經典)06-07
(經典)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6-07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