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案1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后來,她了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后,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仿佛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后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范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題
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么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么?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后,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復。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于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于為生命而奮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濕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著病痛,強烈地呼喊著:“生命、生命”。
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學生討論明確:
飛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義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價值
心跳 生命 珍視 奮斗
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么?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欲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里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里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么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體驗與反思
朗讀課文最后三段,說說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
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閱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后的選文的異同。
點評
《生命生命》列舉了一只飛蛾、一棵小瓜苗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說明這些小生命無論怎樣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從人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嚴肅的思考。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是按新課程標準設計的,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設計了科學的教學流程,呈三大板塊: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由與作者經歷極其相似的張海迪的事跡導入,能毫不費力地設置一種情景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重視結果,忽略過程,是語文課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結果往往是簡單明了的,過程才是復雜漫長的。諸多的東西都隱藏在過程當中。“找一找哪個詞用得好——換一換行不行——讀一讀,讀出情”,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側重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體驗與反思”,這一板塊,是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實際中,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高層次——應用,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珍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
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
2、 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過程方法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好課文。
情感態度
在熏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領會文章主旨,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難點
改變學生粗枝大葉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深入、細致的研讀文章
教學內容和目的
1、教師導入;
2、學生借助注釋和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3、看導語,默讀課文,畫出各段“主題詞”,并從主題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朗讀訓練;
5、問題設計與研討;
6、小結這次質疑與研討的經驗;
7、比較閱讀;(課后練習二)
8、課上練習;
9、學生交流。
1、喚起學生注意,進入講授主題。
2、夯實基礎,為朗讀掃除障礙。
3、初讀課文,大致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整體。
4、訓練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
5、激發參與意識,培養合作精神,深入細致的領會文章內涵。
6、總結好方法,達到共同研討,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7、自主學習的進一步深化,教師點撥,找出比較閱讀的技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學生準備
適合課文朗讀的伴奏帶;
制作教學課件。
搜集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事例,以備上課交流。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步驟
設計意圖
1、導入:心臟在跳動,生命在繼續,同學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呢?還是“習慣”的忽略了這一問題呢?(稍微停頓)好,請同學們隨老師走進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在她的感召下思考生命的大問題。
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的大問題,并培養關注生命的情感。
2、學生借助注釋和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騷擾 小憩 茁壯 糟蹋 庸碌 辜負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肅然起敬
3、看導語,默讀課文,畫出各段“主題詞”,并從主題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事例 思考
飛蛾:生之欲望 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 價值
心跳:生命 珍視、奮斗
4、朗讀訓練:(配樂)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1) 各自練讀
(2) 點名朗讀
5、問題設計與研討:
研討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 三個事例為什么這樣安排?為什么前兩個事例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
(2) 三個事例蘊涵的意思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3) 小瓜苗僅僅活了幾天,說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嗎?
(4) 三點思考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6教師小結
7、比較閱讀:(課后練習二)
將這篇課文與下面的同題文章相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8、課上練習:語言運用:補成一句話
(1) 一只--------不停地在---------飛來飛去,騷擾著我。
(2) ---------在----------小憩。
(3) ----------昂然挺立----------。
(4) ----------足以擎天撼地。
(5) 我可以----------也可以----------。
(6) ------------遇福遇禍,或喜或憂,-----------。
9、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事例。
10、 布置作業:
(1) 研討與練習一;
(2) 朗讀練習。
夯實基礎,為朗讀掃除障礙
從把握主題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初步了解文章主旨
訓練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根據文章內容,把握朗讀時的語氣、語調
激發主動的參與意識,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挖掘文章的深刻內涵。
進行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
學以致用,培養良好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資料共享,培養搜集材料的能力、習慣。
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案3
創意說明:本文先寫了三種生命現象,每個現象后面都有作者從中引發的感觸,最后用兩段文字從總體上抒寫對于生命的思考。全文的結構是由事到理,前面列舉那些生命現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別都是由事到理。這些“理”就相當于全篇或全段的“主題詞”。用片斷仿寫的方式學習本文,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寫作特色的掌握與運用。
教學步驟:
一、掌握特點。
熟讀課文之后,幫助學生發現課文的結構特點:全文的結構是由事到理,前面列舉那些生命現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別都是由事到理。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可分男女生兩組進行朗讀,女生朗讀“事”,男生朗讀“理”。
二、發現生命。
口頭講述在你身邊發現的`種種生命現象,談談你從中引發的感觸。
三、思考生命。
片斷仿寫:仿照課文的結構特點(生命現象+ 主題詞) ,由你所發現的幾種生命現象抒寫你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七年級語文生命生命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生命02-27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生命生命》04-06
七年級語文上冊《生命》優秀教案02-26
《生命生命》語文教學反思08-04
語文教學反思:生命 生命03-21
《熱愛生命》語文教案02-21
生命生命四年級語文教案04-02
四年級語文教案:生命生命06-05
七年級語文教案:《再塑生命的人》02-26
七年級上冊語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