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高二物理教案>高二物理的教案

    高二物理的教案

    時間:2025-02-06 07:56:47 高二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物理的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二物理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的教案

    高二物理的教案1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 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 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 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 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 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 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篇四:渦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渦流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渦流對我們的不利和有利的兩個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事例,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本節是選學的內容,它又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中有很多應用,比如: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講,或者知道學生閱讀、什么是渦流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渦流和自感一樣,也有利和弊兩個方面、教學中應該充分應用這些實例,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

      教學設計方案

      一、引入:引導學生觀察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可用事物或圖片)

      提出問題:為什么它們的鐵芯都不是整塊金屬,而是由許多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

      引導學生看書回答,從而引出渦流的概念:什么是渦流?

      把塊狀金屬放在變化的磁場中,或者讓它在磁場中運動時,金屬塊內將產生感應電流,這種電流在金屬塊內自成閉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渦,因此叫做渦流、

      整塊金屬的電阻很小,所以渦流常常很大、

      (使學生明確:渦流是整塊導體發生的電磁感應現象,同樣遵守電磁感應定律、)

      二、渦流在實際中的意義是什么?

     、艦槭裁措姍C和變壓器通常用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就可以減少渦流在造成的損失?

     、评脺u流原理制成的冶煉金屬的高頻感應爐有什么優點?

      電學測量儀表如何利用渦流原理,方便觀察?

      提出上述問題后,讓學生看書、討論回答

      三、作業:讓學生業余時間到物理實驗室觀察電度表如何利用渦流,寫出小文章進行闡述、

    高二物理的教案2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3.勢能: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于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2.問題討論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溫度或體積.)

      問: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表現出來呢?或者說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問:比較一下,本質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點.(閱讀課本38~39頁倒數第四段.)剛才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于做功,"燒"、"曬"、"烤"、"燙"、"冰"屬于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么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溫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著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溫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著火點,則不燃燒.

      閱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沖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鉆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

      學生上臺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后歸納出來.

    高二物理的教案3

      一、復習引入。

      1、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動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它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3、勢能: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它和物體的體積有關。

      4、內能:與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根據討論結果,小結:通常情況下,對固體或液體,由于體積變化不明顯,主要是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內能是否改變。

      二、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討論。

      問:如何改變物體的內能呢?(可以改變物體的溫度或體積。)

      問:物體內能的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表現出來呢?或者說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如一杯水、一塊鐵塊)的內能是否改變呢?

      把準備好的鋼絲拿出來,想辦法讓你手中的鋼絲的內能增加。

      2、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討論: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鋼鋸鋸,有的想到燒,有的想到曬,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燙、冰等等。一邊想辦法,一邊體驗內能是不是已經增加了。

      把摩擦、折、敲打、鋸寫在一起,把燒、曬、烤、燙、凍或者冰寫在一起。

      3、知識的提練。

      問:比較一下,本質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點。(閱讀課本38~39頁倒數第四段。)剛才所想到的辦法,它們之間有何不同?能不能把這些辦法分分類?

      答:可以分為做功和熱傳遞兩類。其中,摩擦、折、敲打、鋸是屬于做功,燒、曬、烤、燙、冰屬于熱傳遞。

      演示課本38頁的實驗。(慢慢地壓縮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燒起來。)

      問:剛才兩次實驗,為什么會出現結果的不同?

      答:動作快,時間短,氣體沒有來得及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其溫度會突然升高,至乙醚的著火點,它便燃燒起來。而動作慢時,時間較長,氣體與外界有較長的時間進行熱交換,它的'溫度就不會升高太多,達不到乙醚的著火點,則不燃燒。

      閱讀課本39頁實驗,分析氣體對外做功的情況。

      問:同學們還能不能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機工作中的壓縮沖程;給自行車打氣時,氣筒壁會發熱;鋸木頭,鋸條會很燙;冬天,手冷時,兩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鉆木取火等等。

      再來體驗一下,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情況。給大家一段細鐵棒和酒精燈,演示。學生上臺做實驗。把用熱傳遞改變內能的方法和體會告訴其他同學。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例子。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物理過程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4、新知識的深入探討。

      內能改變的量度

      師:如何量度物體內能的改變多少呢?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課本39頁5、6兩段,然后歸納出來。

    高二物理的教案4

      中國民用供電使用三相電作為樓層或小區進線,多用星形接法,其相電壓為220V,而線電壓為381V(近似值),需要中性線,一般也都有地線,即為三相五線制。而進戶線為單相線,即三相中的一相,對地或對中性線電壓均為220V。一些大功率空調等家用電器也使用三相四線制接法,此時進戶線必須是三相線。工業用電多使用6kV以上高壓三相電進入廠區,經總降壓變電所、總配電所或車間變電所變壓成為較低電壓后以三相或單相的形式深入各個車間供電。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三相交變電流是如何產生的.了解三相交變電流是三個相同的交流電組成的.

      2、了解三相交變電流的圖象,知道在圖象中三個交變電流在時間上依次落后1/3周期.

      3、知道產生三相交變電流的三個線圈中的電動勢的最大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們不是同時達到最大值(或為零).

      4、了解三相四線制中相線(火線)、中性線、零線、相電壓、線電壓等概念.

      5、知道什么是星形連接、三角形連接、零線、火線、線電壓及相電壓.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將知識進行類比、遷移的能力.

      2、使學生理解如何用數學工具將物理規律建立成新模型

      3、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演繹思維能力.

      4、努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我國的電力事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三相交流電的對稱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三相電流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生應對它有一定的了解.但這里只對學生可能接觸較多的知識做些介紹,而不涉及太多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三相交變電流在生產生活實際中應用廣泛,所以其基本常識應讓每個學生了解.

      教法建議

      1、在介紹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時,除課本中提供的插圖外,教師可以再找一些圖片或模型,使學生明白,三個相同的線圈同時在同一磁場中轉動,產生三相交變電流,它們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變電流就是三個相同的交變電流,它們具有相同的最大值、周期、頻率.每一個交變電流是一個單相電.

      2、要讓學生知道,三個線圈相互獨立,每一個都可以相當于一個獨立的電源單獨供電.由于三個線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們達到最大值(或零)的時間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掛圖配合三相電機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讓三個線圈通過星形連接或三角形連接后對外供電,一方面比用三個交變電流單獨供電大大節省了線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時提供兩種不同電壓值的交變電流.教師應組織學生觀察生活實際中的交變電流的連接方式,理解課本中所介紹的三相電的連接.

      教學設計方案

      三相交變電流

      教學目的

     。、知道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及特點.

      2、知道星形接法、三角形接法和相電壓、線電壓知識.

      教具:演示用交流發電機

      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本章前面學習了一個線圈在磁場中轉動,電路中產生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如果三組互成120°角的線圈在磁場中轉動,三組線圈產生三個交變電流.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相交變電流.

      板書:第六節 三相交變電流

      二、進行新課

      演示單相交流發電機模型:只有一個線圈在磁場中轉動,電路中只產生一個交變電動勢,這樣的發電機叫單相交流發電機.它發出的電流叫單相交變電流.

      演示:三相交流發電機模型,提出研究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

      板書:一、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

      1、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互成120°角的線圈在磁場中轉動,三組線圈各自產生交變電流

      2、三相交變電流的特點:最大值和周期是相同的.

      板書:三組線圈到達最大值(或零值)的時間依次落后1/3周期

      我們還可以用圖像描述三相交變電流

      板書:三相交變電流的圖像

      三組線圈產生三相交變電流可對三組負載供電,那么三組線圈和三個負載是怎樣連接的呢?

      板書:二、星形連接和三角形連接

      1、星形連接

      說明:在實際應用中,三相發電機和負載并不用6條導線連接,而是把線圈末端和負載之間用一條導線連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星形連接

     、 把線圈末端和負載之間用一條導線連接的方法叫星形連接(符號Y)

     、 端線、火線和中性線、零線

      從每個線圈始端引出的導線叫端線,也叫相線,在照明電路里俗稱火線.從公共點引出的導線叫中性線,照明電路中,中性線是接地的叫做零線.

     、 相電壓和線電壓

      端線和中性線之間的電壓叫做相電壓

      兩條端線之間的電壓叫做線電壓.

      我國日常電路中,相電壓是220V、線電壓是380V

      2、三角形連接

      ① 把發電機的三個線圈始端和末端依次相連的方式叫三角板連接(符號△)

      ② 相電壓和線電壓

      兩條端線之間的電壓就是其中一個線圈的相電壓,所以三角形連接中相電壓等于線電壓.

    高二物理的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記住什么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 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二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mL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于什么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后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如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后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最好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參考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后的一些時間內對參考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s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s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于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1)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總結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懸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定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少。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6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液體溫度越高,分子做無規則運動越激烈,撞擊微小顆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擊次數也加大,造成布朗運動越激烈。

      5.布朗運動的發現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義

      (1)結合上面的講解分析提問學生: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微粒分子的運動嗎?是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嗎?布朗微粒是被誰無規則撞擊而造成的?布朗運動間接地反映了誰的無規則運動?

      綜合學生回答歸納總結:

      (1)固體顆粒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仍然是宏觀物體;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固體微小顆粒,光學顯微鏡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運動不是固體顆粒中分子的運動,也不是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而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顆粒的無規則運動。無規則運動的原因是液體分子對它無規則撞擊的不平衡性。因此,布朗運動間接地證實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2)布朗運動隨溫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擴散現象中,也是溫度越高,擴散進行的越快,而這兩種現象都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這說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激烈。所以通常把分子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三)課堂小結

      1.要知道什么是布朗運動。它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微粒的無規則運動,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

      2.知道布朗運動的三個主要特點: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

      3.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它是由于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對固體微小顆粒各個方向撞擊的不均勻性造成的。

      4.布朗運動間接地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擴散現象都有力地說明物體內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四)課堂練習

      1.關于布朗運動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布朗運動就是液體分子的熱運動

      B.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顆粒內的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

      C.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激烈

      D.懸浮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激烈

      答案:C、D。

      2.如圖是觀察記錄做布朗運動的一個微粒的運動路線。從微粒在A點開始記錄,每隔30s記錄下微粒的一個位置,得到B、C、D、E、F、G等點,則微粒在75s末時的位置 [ ]。

      A.一定在CD連線的中點

      B.一定不在CD連線的中點

      C.可能在CD連線上,但不一定在CD連線的中點

      D.可能在CD連線以外的某點

      答案:C、D。

      (五)、說明

      1.本節課取得教學效果的關鍵是將布朗運動演示實驗做好,讓學生都看清楚布朗運動。即使教學設備條件差的學校,也應該準備2~4臺生物顯微鏡,預先調好后,讓學生輪流觀察。設備條件好的學校,運用顯微攝像頭,對準載玻璃上有藤黃的懸浮液,拍攝的結果通過電腦在大屏幕投影電視上展現出來。用顯微鏡觀察布朗運動全部過程也應拍攝出來,給學生展示。

      2.對于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要注意是無規則,而不是無規律。無規則是指由于分子之間的相互碰撞,每個分子的運動方向和速率在不斷地改變,任何時刻,液體或氣體內部,沿各個方向運動的分子都有,而且分子運動的速率有大有小。對于某一個分子運動是無規律的,但是熱學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總體效果,對于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是有規律可遵循的,這就是統計規律。

    高二物理的教案6

      知識目標

      (1)理解光的全反射現象;

      (2)掌握臨界角的概念和發生全反射的條件;

      (3)了解全反射現象的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理解光的全反射現象,概括出發生全反射的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引起學生思維海洋中的波瀾,培養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的方法、能力.

      德育目標

      滲透學生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習慣,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很多,能否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它,更科學的應用生活中常見的儀器、物品.

      重點是掌握臨界角的概念和發生全反射的條件,折射角等于90°時的入射角叫做臨界角,當光線從光密介質射到它與光疏介質的界面上時,如果入射角等于或大于臨界角就發生全反射現象.

      全反射的應用,對全反射現象的解釋.光導纖維、自行車的尾燈是利用了全反射現象制成的;海市蜃樓、沙漠里的蜃景也是由于全反射的原因而呈現的自然現象.

      引導探究

      實驗與計算機相結合

      1.全反射現象演示儀,接線板,煙霧發生器,火柴,產生煙霧的煙霧源,半圓柱透明玻璃(半圓柱透鏡),彎曲的細玻璃棒(或光導纖維).

      2.燒杯,水,蠟燭,火柴,試管夾、鍍鉻的光亮鐵球(可夾在試管夾上).

      3.自行車尾燈(破碎且內部較完整).

      4.直尺.

      教學環節

      演示Ⅰ將光亮鐵球出示給學生看,在陽光下很刺眼,將光亮鐵球夾在試管夾上,放在點燃蠟燭上熏黑,將試管夾和鐵球置于燭焰的內焰進行熏制,一定要全部熏黑,再讓學生觀察.然后將熏黑的鐵球浸沒在盛有清水的燒杯中,現象發生了,放在水中的鐵球變得比在陽光下更亮.好奇的學生誤認為是水泡掉了鐵球上黑色物,當老師把試管夾從水中取出時,發現熏黑的鐵球依然如故,再將其再放入水中時,出現的現象和前述一樣,學生大惑不解,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開始學習新的知識--全反射現象.

      1.全反射現象.

      光傳播到兩種介質的界面上時,通常要同時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若滿足了某種條件,光線不再發生折射現象,而全部返回到原介質中傳播的現象叫全反射現象.

      那么滿足什么條件就可以產生全反射現象呢?

      2.發生全反射現象的條件.

      (1)光密介質和光疏介質.

      對于兩種介質來說,光在其中傳播速度較小的介質,即絕對折射率較大的介質,叫光密介質,而光在其中傳播速度較大的介質,即絕對折射率較小的介質叫光疏介質,光疏介質和光密介質是相對的例如:水、空氣和玻璃三種物質相比較,水對空氣來說是光密介質,而水對玻璃來說是光疏介質,根據折射定律可知,光線由光疏介質射入光密介質時(例如由空氣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線由光密介質射入光疏介質(例如由水射入空氣),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既然光線由光密介質射入光疏介質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可以預料,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折射角就會增大到90°,如果入射角再增大,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演示Ⅱ將半圓柱透鏡的半圓一側靠近激光光源一側,使直平面垂直光源與半圓柱透鏡中心的連線,點燃煙霧發生器中的煙霧源置于激光演示儀中,將接線板接通電源,打開激光器的開關.一束激光垂直于半圓柱透鏡的直平面入射,讓學生觀察.我們研究光從半圓柱透鏡射出的光線的偏折情況,此時入射角0°,折射角亦為零度,即沿直線透出,當入射角增大一些時,此時,會有微弱的反射光線和較強的折射光線,同時可觀察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隨著入射角的逐漸增大,反射光線就越來越強,而折射光線越來越弱,當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達到90°時,折射光線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線.這種現象叫做全反射.

      (2)臨界角C.折射角等于90°時的入射角叫做臨界角,用符號C表示.光從折射率為n的某種介質射到空氣(或真空)時的臨界角C就是折射角等于90°時的入射角,根據折射定律可得:

      (3)發生全反射的條件.

     、俟鈴墓饷芙橘|進入光疏介質;

     、谌肷浣堑扔诨虼笥谂R界角.

      3.對全反射現象的解釋.

      (1)引入新課的演示實驗Ⅰ.被蠟燭熏黑的'光亮鐵球外表面附著一層未燃燒完全的碳蠟混和物,對水來說是不浸潤的,當該球從空氣進入水中時,在其外表面上會形成一層很薄的空氣膜,當有光線透過水照射到水和空氣界面上時,會發生全反射現象,而正對小球看過去會出現一些較暗的區域,這是入射角小于臨界角的區域,明白了這個道理再來看這個實驗,學生會有另一番感受.

      (2)讓學生觀察自行車尾燈.用燈光來照射尾燈時,尾燈很亮,也是利用全反射現象制成的儀器.在講完全反射棱鏡再來體會它的原理就更清楚了.可先讓學生觀察自行車尾燈內部的結構,回想在夜間看到的現象.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用科學知識來解釋它,從而更好的利用它們為人類服務.

      (3)用激光演示儀的激光光源演示光導纖維傳播光的現象,或用彎曲的細玻璃棒進行演示,配合作圖來解釋現象:

      從細玻璃棒一端射進棒內的光線,在棒的內壁多次發生全反射,沿著鋸齒形路線由棒的另一端傳了出來,玻璃棒就像一個能傳光的管子一樣.

      實際用的光導纖維是非常細的特制玻璃絲,直徑只有幾μm到100μm左右,而且是由內心和外套兩層組成的,光線在內心外套的界面上發生全反射,如果把光導纖維聚集成束,使其兩端纖維排列的相對位置相同,這樣的纖維就可以傳遞圖像.

      (4)讓學生閱讀大氣中的光現象--蒙氣差,海市蜃樓,沙漠里的蜃景.

      1.全反射現象是非常重要的光學現象之一,產生全反射現象的條件是:①光從光密介質射到它與光疏介質的界面上,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臨界角.這兩個條件都是必要條件,兩個條件都滿足就組成了發生全反射的充要條件.

      2.全反射的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是非常多的在用全反射的知識解釋時,特別要注意是否滿足兩個條件.回答這類問題要注意邏輯推理,一般是依據條件要敘述清楚,根據要給充分,結論要簡明.

      3.為了給后面全反射棱鏡的學習打基礎.臨界角是幾何光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高中階段不深入討論臨界的情況.

    高二物理的教案7

      一、教學任務分析

      電磁感應現象是在初中學過的電磁現象和高中學過的電場、磁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與磁的關系,也為后面學習電磁波打下基礎。

      以實驗創設情景,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找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用現代技術手段“DIS實驗”來測定微弱的地磁場磁通量變化產生的感應電流,使學生感受現代技術的重要作用。

      通過“歷史回眸”,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的獻身精神,懂得學習、繼承、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使學生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時,體驗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

     。2)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學會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電磁感應的探究實驗,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在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實驗,體驗樂于科學探究的情感。

      (2)通過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和難點: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四、教學資源

      1、器材

     。1)演示實驗:

     、匐娫础Ь、小磁針、投影儀。

     、10米左右長的電線、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2)學生實驗:

      ①條形磁鐵、靈敏電流計、線圈。

     、陟`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

      ③DIS實驗:微電流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環形實驗線圈。

      2、課件:電磁感應現象flash課件。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電磁感應現象;二是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三是應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實驗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和感應電流的概念。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通過“歷史回眸”、“大家談”,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和要突破難點是: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方法是:以實驗和分析為基礎,根據學生在初中和前階段學習時已經掌握的知識,應用實驗和動畫演示對實驗進行分析,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從而突出重點,并突破難點。

      本設計強調問題討論、交流討論、實驗研究、教師指導等多種教學策略的應用,重視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方法的教育。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其分析推理、比較判斷、歸納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習的興趣。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1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景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問題:為什么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活動I 自主活動 學生實驗1

      設問: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活動II 學生實驗2 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活動III 歷史回眸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課件演示 電磁感應現象。

      活動Ⅳ DIS學生實驗 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3、教學主要環節 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實驗觀察與討論,得出電磁感應現象與感應電流。

      第二環節,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通過 “歷史回眸”、“大家談”,了解法拉第的研究過程,領略科學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環節,通過DIS實驗,了解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七、教案示例

     。ㄒ唬┣榫耙:

      1、觀察演示實驗,提出問題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通電直導線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從而揭示了電與磁之間的內在聯系。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那么,磁能生電嗎?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把一根長10米左右的電線與一導線的兩端連接起來,形成一閉合回路,兩個學生迅速搖動電線,另一學生將導線放到小磁針上方,觀察小磁針是否偏轉。

      問題1:為什么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2、導入新課

      我們可以用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ǘ╇姶鸥袘F象

      自奧斯特發現電能生磁之后,歷史上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磁生電”這個課題。

      介紹瑞士物理學家科拉頓的研究。

      自主活動: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電流?

      學生實驗1:把條形磁鐵放在線圈中,將靈敏電流計、線圈連成閉合回路,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

      1、電磁感應現象

      閉合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

      2、感應電流

      由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介紹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的研究。

      問題2:法拉第發現的使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究竟是什么?

     。ㄈ┊a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學生實驗2: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根據所給的器材: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等,設計實驗方案,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小組交流方案,師生共同討論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閉合回路、磁通量發生變化。

      播放flash課件,進一步理解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介紹“歷史回眸”欄目中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四)應用

      討論、解釋:

      1、書上的示例

      2、搖繩發電的原理。

      DIS學生實驗: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ㄎ澹┛偨Y(略)

     。┳鳂I布置(略)

    高二物理的教案8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理解電功的概念,知道電功是指電場力對自由電荷所做的功,理解電功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2、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ǘ┻^程與方法

      通過推導電功的計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ㄈ┣楦、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和守恒,進一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電功、電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電熱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學難點】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方法】等效法、類比法、比較法、實驗法

      【教學儀器】燈泡(36 V,18 W)、電壓表、電流表、電源、滑動變阻器、電鍵、導線若干、投影儀、投影片、玩具小電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用電器通電后,可以將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并說明其能量的轉化情況。

      學生:(1)電燈把電能轉化成內能和光能;

      (2)電爐把電能轉化成內能;

      (3)電動機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

     。4)電解槽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

      教師:用電器把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能的過程,就是電流做功的過程。電流做功的多少及電流做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本節課我們學習關于電功和電功率的知識。

     。ǘ┻M行新課

      1、電功和電功率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是什么?

     。2)電流的定義式是什么?

      學生:(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W=qU

     。2)電流的定義式I=

      教師:投影教材圖2.5-1(如圖所示)

      如圖所示,一段電路兩端的電壓為U,由于這段電路兩端有電勢差,電路中就有電場存在,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I,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是多少?

      學生: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It。

      教師:這相當于在時間t內將這些電荷q由這段電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這個過程中,電場力做了多少功?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電場力做的功W=qU=IUt

      教師:在這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電功:

      (1)定義:在一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就是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2)定義式:W=UIT

      教師:電功的定義式用語言如何表述?

      學生:電流在一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和通電時間t三者的乘積。

      教師:請同學們說出電功的單位有哪些?

      學生:(1)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

     。2)電功的常用單位有:千瓦時,俗稱“度”,符號是Wh.

      教師:1 Wh的物理意義是什么?1 Wh等于多少焦?

      學生:1 Wh表示功率為1 W的用電器正常工作1 h所消耗的電能。

      1 Wh=1000 W×3600 s=3.6×106

      說明:使用電功的定義式計算時,要注意電壓U的單位用V,電流I的單位用A,通電時間t的單位用s,求出的電功W的單位就是。

      教師:在相同的時間里,電流通過不同用電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例如,在相同時間里,電流通過電力機車的電動機所做的功要顯著大于通過電風扇的電動機所做的功。電流做功不僅有多少,而且還有快慢,為了描述電流做功的快慢,引入電功率的概念。

     。1)定義: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用P表示電功率。

     。2)定義式:P= =IU

     。3)單位:瓦(W)、千瓦(W)

     。壅f明]電流做功的“快慢”與電流做功的'“多少”不同。電流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電流做功慢,但做功不一定少。

      教師:在力學中我們講功率時有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之分,電功率有無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之分呢?

      學生分組討論。

      師生共同總結:

     。1)利用P= 計算出的功率是時間t內的平均功率。

     。2)利用P=IU計算時,若U是某一時刻的電壓,I是這一時刻的電流,則P=IU就是該時刻的瞬時功率。

      教師:為什么課本沒提這一點呢?

      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引導:

      這一章我們研究的是恒定電流,用電器的構造一定,通過的電流為恒定電流,則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必是定值,所以U和I的乘積P不隨時間變化,也就是說瞬時功率與平均功率總是相等的,故沒有必要分什么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了。

     。壅f明]利用電功率的公式P=IU計算時,電壓U的單位用V,電流I的單位用A,電功率P的單位就是W。

      2、焦耳定律

      教師:電流做功,消耗的是電能。電能轉化為什么形式的能與電路中的電學元件有關。在純電阻元件中電能完全轉化成內能,于是導體發熱。

      設在一段電路中只有純電阻元件,其電阻為R,通過的電流為I,試計算在時間t內電流通過此電阻產生的熱量Q。

      學生:求解產生的熱量Q。

      解:據歐姆定律加在電阻元件兩端的電壓U=IR

      在時間t內電場力對電阻元件所做的功為W=IUt=I2Rt

      由于電路中只有純電阻元件,故電流所做的功W等于電熱Q。

      產生的熱量為

      Q=I2Rt

      教師指出:這個關系最初是物理學家焦耳用實驗得到的,叫焦耳定律,同學們在初中已經學過了。

      學生活動:總結熱功率的定義、定義式及單位。

      熱功率:

      (1)定義:單位時間內發熱的功率叫做熱功率。

     。2)定義式:P熱= =I2R

      (3)單位:瓦(W)

     。垩菔緦嶒灒菅芯侩姽β逝c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ㄍ队埃⿲嶒炿娐穲D和實驗內容:

      取一個玩具小電機,其內阻R=1.0 Ω,把它接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

     。1)先夾住電動機軸,閉合電鍵,電機不轉。調整滑動變阻器的阻值,使電壓表的示數為0.50 V,記下電流表的示數,算出小電機消耗的電功率和熱功率,并加以比較。

     。2)再松開夾子,使小電機轉動,調整滑動變阻器的阻值,使電壓表的示數為2.0 V(此電壓為小電機的額定電壓),記下電流表的示數,算出小電機消耗的電功率和熱功率,并加以比較。

     。蹖嶒灲Y果]

     。1)電機不轉時,U=0.50 V,I=0.50 A,

      P電=UI=0.50×0.50 W=0.25 W

      P熱=I2R=0.502×1.0 W=0.25 W

      P電=P熱

     。2)電機轉動時,U=2.0 V,I=0.40 A,

      P電=UI=2.0×0.40 W=0.80 W

      P熱=I2R=0.402×1.0 W=0.16 W

      P電>P熱

      學生:分組討論上述實驗結果,總結電功率與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師生共同活動:總結:

      (1)電功率與熱功率的區別

      電功率是指輸入某段電路的全部功率或在這段電路上消耗的全部電功率,決定于這段電路兩端電壓U和通過的電流I的乘積。

      熱功率是在某段電路上因發熱而消耗的功率,決定于通過這段電路的電流的平方I2和電阻R的乘積。

      (2)電功率與熱功率的聯系

      若在電路中只有電阻元件時,電功率與熱功率數值相等。即P熱=P電

      教師指出:上述實驗中,電機不轉時,小電機就相當于純電阻。

      若電路中有電動機或電解槽時,電路消耗的電功率絕大部分轉化為機械能或化學能,只有一少部分轉化為內能,這時電功率大于熱功率,即P電>P熱。

      教師指出:上述實驗中,電機轉動時,電機消耗的電功率,其中有一部分轉化為機械能,有一部分轉化為內能,故P電>P熱。

     。ㄈ┱n堂總結、點評

      教師活動: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并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看誰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點評: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教師要放開,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

      (四)實例探究

      ☆求兩點間的電勢差

      【例1】不考慮溫度對電阻的影響,對一個“220V,40W”的燈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接在110 V的電路上時的功率為20 W

      B.接在110 V的電路上時的功率為10 W

      C.接在440 V的電路上時的功率為160W

      D.接在220 V的電路上時的功率為40 W

      解析:正確選項為BD。

      (法一)由 得燈泡的電阻 Ω=1210Ω

      ∴電壓為110V時, W=10 W

      電壓為440V時,超過燈炮的額定電壓一倍,故燈泡燒壞,P=0.

     。ǚǘ┯ ?芍猂一定時,P∝U2,

      ∴當U=110V= ,P=P額/4=10 W

      說明:燈泡是我們常用的用電器,解題時一般不考慮溫度對其電阻的影響。用電器的標稱值,指其額定值,即用電器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功率以及電流值,由P額=U額I額可知,P、U、I有同時達到、同時超過、同時不滿足的特點。

      【例2】一直流電動機線圈內阻一定,用手握住轉軸使其不能轉動,在線圈兩端加電壓為0.3V,電流為0.3A。松開轉軸,在線圈兩端加電壓為2 V時,電流為0.8 A,電動機正常工作。求該電動機正常工作時,輸入的電功率是多少?電動機的機械功率是多少?

      解析:電動機不轉動時,其消耗的電功全部轉化為內能,故可視為純電阻電路,由歐姆定律得電動機線圈內阻:

      電動機轉動時,消耗的電能轉化為內能和機械能,其輸入的電功率為

      P入=I1U1=0.8×2W=1.6 W

      電動機的機械功率

      P機=P入-I12r=1.6-0.82×1 W=0.96W

      說明:在非純電阻電路里,要注意區別電功和電熱,注意應用能量守恒定律。①電熱Q=I2Rt。②電動機消耗的電能也就是電流的功W=Iut。③由能量守恒得W=Q+E,E為其他形式的能,這里是機械能;④對電動機來說,輸入的功率P入=IU;發熱的功率P熱=I2R;輸出的功率,即機械功率P機=P入-P熱=UI-I2R。

      【例3】潮汐發電是利用漲落潮的水位差來工作的,潮差越大,海水流量越大,發電功率也越大。我國潮汐能的可供開發的總裝機量為3.6×107 W。1980年8月,在浙江江廈建成第一座潮汐電站,裝機量為3×103 W,平均年發電量為1.7×107 Wh,其規模居世界第二位。

     。1)試根據上文中給出的數據,計算我國建造的江廈潮汐電站平均每天滿負荷工作幾小時?

      (2)設江廈潮汐電站漲潮和落潮時的平均潮差為6 ,計算每次漲潮時流量是多大?(設潮汐電站的總能量轉換效率為50%)

      解析:(1)江廈潮汐電站功率為3×103 W,年發電量為1.07×107 Wh,由公式W=Pt可算出每天滿負荷工作的時間為

      s=9.8 h

      (2)由文中給出數據及每天漲、落潮的次數可知,平均每次的發電量為

      因為

      所以每次漲潮的平均流量為

      3/次

      說明:本題涉及到潮汐這種自然現象,漲潮和落潮時均有水流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例4】有一提升重物用的直流電動機,內阻r=0.6Ω,R=10Ω,U=160 V,電壓表的讀數為110 V,求

     。1)通過電動機的電流是多少?

      (2)輸入到電動機的電功率是多少?

      (3)在電動機中發熱的功率是多少?

     。4)電動機工作1 h所產生的熱量是多少?

      解析:(1)設電動機兩端的電壓為U1,電阻R兩端的電壓為U2,則

      U1=110 V,U2=U-U1=(160-110)V=50 V

      通過電動機的電流為I,則I= = A=5 A

      (2)輸入到電功機的電功率P電,P電=U1I=110×5 W=550 W

     。3)在電動機中發熱的功率P熱,P熱=I2r=52×0.6 W=15 W

     。4)電動機工作1 h所產生的熱量Q,Q=I2rt=52×0.6×3600 =54000

      說明:電動機是非線性元件,歐姆定律對電動機不適用了,所以計算通過電動機的電流時,不能用電動機兩端的電壓除以電動機的內阻。

      通過計算發現,電動機消耗的電功率遠大于電動機的熱功率。

    高二物理的教案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變壓器的構造.知道變壓器是用來改變交流電壓的裝置.

      2、理解互感現象,理解變壓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變壓器工作規律并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4、理解理想變壓器的原、副線圈中電壓、電流與匝數的關系,能應用它分析解決基本問題.

      5、理解變壓器的輸入功率等于輸出功率.能用變壓器的功率關系解決簡單的變壓器的電流關系問題.

      6、理解在遠距離輸電時,利用變壓器可以大大降低傳輸線路的電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課本中介紹的幾種常見的變壓器.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物理觀察能力和正確讀數的習慣.

      2、從變壓器工作規律得出過程中培養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及總結概括能力.

      3、從理想變壓器概念引入使學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礎和建立的意義.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原副線圈的匝數與繞線線徑關系中體會物理學中的和諧、統一美.

      2、讓學生充分體會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辯證統一思想.

      3、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及相應的教法建議

      1、在學習本章之前,首先應明確的是,變壓器是用來改變交變電流電壓的變壓器不能改變恒定電流的電壓.互感現象是變壓器工作的基礎.讓學生在學習電磁感應的基礎上理解互感現象.這里的關鍵是明白原線圈和副線圈有共同的鐵芯,穿過它們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變化時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應電動勢之比只與匝數有關.這樣原、副線圈的匝數不同,就可以改變電壓了.

      2、在分析變壓器的原理時,課本中提到了次級線圈對于負載來講,相當于一個交流電源一般情況下,忽略變壓器的磁漏,認為穿過原線圈每一匝的磁通量與穿過副線圈的磁通量總是相等的這兩個條件,都是理想變壓器的工作原理的內容.利用課本中的這些內容,教師在課堂上,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變壓器原理,原線圈上加上交變流電后,鐵心中產生交變磁通量;在副線圈中產生交變電動勢,則副線圈相當于交流電源對外供電.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從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電能(原線圈中的交變電流)轉換成磁場能(鐵心中的變化磁場),磁場能又轉換成電能(副線圈對外輸出電流).所以,變壓器是一個傳遞能量的裝置.如果不計它的損失,則變壓器在工作中只傳遞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學生明白,理想變壓器是忽略了變壓器中的能量損耗,它的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相等,這樣才得出原、副線圈的電壓、電流與匝數的關系式.在解決有兩個副線圈的變壓器的問題時,這一點尤其重要.當然,在初學時,有兩個副線圈的變壓器的問題,不做統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這類問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討論.

      3、學生對變壓器原理和變壓器中原、副線圈的電壓、電流的關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引導學生認真討論章后習題,對學生澄清認識會有所幫助.

      4、變壓器的電壓公式是直接給出的課本中利用原、副線圈的匝數關系,說明了什么是升壓變壓器和什么是降壓變壓器,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能記住電壓關系公式.利用變壓器的輸出功率和輸人功率相等的關系,得到了 I1I2=U1U2.建議教師做好用輸出負載調節輸入功率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當負載端接入的燈泡逐漸增多時,原、副線圈上的電壓基本上不發生變化,原線圈中的電流逐漸增大,副線圈中的電流也逐漸增大.

      5、介紹幾種常見的變壓器,是讓學生能見到真實的變壓器的外型和了解變壓器的實際構造.教師應當盡可能多地找一些變壓器的給學生看一看.變壓器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十分廣泛的應用.課本中介紹了一些,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進行介紹,或看掛圖、照片、實物,或參觀,以開闊學生眼界,增加實際知識

      6、電能的輸送,定性地說明了在遠距離輸送電能時,采用變壓器進行高壓輸電可以大大減少輸電線路上的電能損失.這里重點描述了輸電線上的電流大小與造成的電熱損失的關系,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壓輸電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變壓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規律.

      2、難點:

      (l)理解副線圈兩端的電壓為交變電壓.

      (2)推導變壓器原副線圈電流與匝數關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對象的含義.

      3、疑點:變壓器鐵心是否帶電即如何將電能從原線圈傳輸出到副線圈.

      4、解決辦法:

      (l)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變壓器工作規律使學生能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規律.

      (2)通過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論推導得出通過原副線圈電流與匝數間的關系.

      (3)通過運用變壓器工作規律的公式來解題使學生從實踐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義

    高二物理的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光的衍射現象,使學生對光的波動性有進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產生明顯衍射的條件,及衍射圖樣與波長、縫寬的定性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表述物理現象,概括規律特征的能力,學生親自做實驗培養學生動手的實踐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

      (1)通過對泊松亮斑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任何理論都必須通過實踐檢驗,實驗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標準、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通過眾多的光的衍射實驗事實和衍射圖片來認識光的波動性、

      (2)光的'衍射現象與干涉現象根本上講都是光波的相干疊加、

     。3)正確認識光發生明顯衍射的條件、

     。4)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教育學生重視實驗,重視實踐、

      三、教學過程

      1、常見的衍射現象有那些?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單縫衍射、邊緣衍射。

      例1、在觀察光的衍射現象的實驗中,通過緊靠眼睛的卡尺測腳形成的狹縫,觀看遠處的日光燈管或線狀白熾燈絲(燈管或燈絲都要平行于狹縫),可以看到 ( )

      A、黑白相間的直條紋 B、黑白相間的弧形條紋

      C、彩色的直條紋 D、彩色的弧形條紋

      例2、在雙縫干涉實驗中,以白光為光源,在屏幕上觀察到了彩色干涉條紋、若在雙縫中的一縫前放一紅色濾光片(只能透過紅光),另一縫前放一綠色濾光片(只能透過綠光),這時( )

      A、只有紅色和綠色的雙縫干涉條紋,其他顏色的雙縫干涉條紋消失

      B、紅色和綠色的雙縫干涉條紋消失,其他顏色的干涉條紋依然存在

      C、任何顏色的雙縫干涉條紋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無任何光亮

      2、為什么平時很難見到光的衍射現象?(發生衍射現象的條件)因為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為:逢、孔、障礙物的尺度與波長接近時。由于光的波長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難看到光的衍射現象。

      例1、如圖4—2所示,A、B兩幅圖是由單色光分別

      入射到圓孔而形成的圖案、其中圖A是光的_____

      (填平行或衍射)圖象,由此可判斷出圖A

      所對應的圓孔的孔徑_____(填大于或小于)

      圖B所對應的圓孔的孔徑、

      3、什么是泊松亮斑?誰提出了泊松亮斑?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誰證實了泊松亮斑 的存在?你從中能體會到什么?著名物理家泊松根據菲涅耳的波動理論推算出: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圓盤放在光束中,在小圓盤后方的光屏上,圓盤陰影中央出現一個亮斑。后人稱此亮斑為泊松亮斑。泊松指望這一預言能推翻光的波動學說,因此他要求菲涅耳做實驗。菲涅耳接受挑戰,他完成了實驗,證實了這一亮斑的存在。

      4、你能解釋光學顯微鏡的放大率為什么會受到限制嗎?

      (1)人眼最小分辨距離約為0、2mm

     。2)由于人視網膜寬度有限,為增加放大率就應物鏡及目鏡的孔徑。當孔徑小到一定程度可見光將發生衍射,在這種情況下再增大放大率已不能提高清晰度。所示光學顯微鏡的放大率受到限制。只能達到上千倍。

     。3)為避免上述現象就必須降低光的波長,人眼就無法識別且有害。必須進行光電轉換。這就是光電顯微鏡。

      5、你能解釋交通燈為什么用紅、黃兩色作為安全信號嗎?為避免云霧小水滴阻擋光的傳播(紅光波長長易發生衍射)

      例1、有些動物在夜間幾乎什么都看不到,而貓頭鷹在夜間有很好的視力、,(1)其原因是( )

      A、不需要光線,也能看到目標

      B、自身眼睛發光,照亮搜索目標

      C、可對紅外線產生視覺

      D、可對紫外線產生視覺

    高二物理的教案11

      第1課時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傳輸電路中電功率轉化及電損耗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電機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么多的電能當然要輸送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電站發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2.遠距離輸電為什么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師說: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 導線(電阻) 發熱 損失電能 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輸電線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后,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要盡量減小導線發熱損失。

      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減小發熱Q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t,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R,三是減小輸電電流I。

      提問:第一種方法等于停電,沒有實際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說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后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也是可行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P=UI,要使輸電電流I減小,而輸送功率P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U。

      【例】一小型水電站輸出的電功率為20KW,輸電線總電阻為5,如果發電機輸出電壓為400V,且直接進行輸電,輸電導線上損失的電功率為多少?

      若改為20xxV電壓輸電,則輸電導線上損失電功率又為多少?

      用20xxV輸電時,所使用的升壓變壓器、降壓變壓器的原副線圈匝數比為多少?

      P=U1I1 I1= A=50A

      P線=I12R=25005W=12500W

      P=U2I2 I2= A=10A P線=I22R2=1005W=500W

      教師講解時要求學生必須畫出輸電示意圖如下

      分析U輸、U線、U用、P輸、P線、P用、I輸、I線、I用的關系

      I輸=I線=I用U輸=U線+U用P輸=P線+P用

      從本題的解答中你發現什么?

      答:輸電電壓提高幾倍?輸電線上電壓損失為原來幾倍?輸電線上損失的電能為原來的幾倍?

      電壓提高了5倍,輸電線上損失的電壓降為原來的五分之一,電線上的損失功率降為原來的二十五分之一。

      結論:高壓輸電可以保證在輸送功率不變的情況下,減小輸電電流來減小輸電的電能損失。

      3.變壓器能把交流電的電壓升高(或降低)

      講解:在發電站都要安裝用來升壓的變壓器,實現高壓輸電。但是我們用戶使用的是低壓電,所以在用戶附近又要安裝降壓的變壓器。

      討論:高壓電輸到用電區附近時,為什么要把電壓降下來?(一是為了安全,二是用電器只能用低電壓。)

      4.引導學生看課本的最后兩個自然段,了解我國輸電電壓,知道高壓輸送電能的優越性。

      (三)鞏固練習

      1.發電機的'輸出電壓為220伏,輸出功率為44千瓦,每條輸電線電阻為0.2歐,求用戶得到的電壓和電功率各是多少?如果發電站先用變壓比為1:10的升壓變壓器將電壓升高,經同樣輸電線路后,再經過10:1的降壓變壓器降壓后供給用戶,則用戶得到的電壓和電功率又各是多少?

      2.輸送4.0106W的電能,若發電機輸出電壓為20xxV,先用變壓器升壓后應用截面積為4.25㎝2的銅導線,把電能送到400KM遠處,線路損失的功率為5.0105W。(銅的電阻率為1.710-8m)

      (1)應選用匝數比為多少的升壓變壓器?

      (2)在用電區使用降壓變壓器,其原線圈兩端的電壓為多少?

      3.葛洲壩電站發電功率約271.5萬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電壓輸電,輸電電流是多少?如果輸電電阻是200歐,每秒鐘導線發熱損失的電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壓輸電呢?

      (四)課堂小結::

      1.輸電導線的功率損失分析

      (1)減小電阻(受條件制約)

      (2)高電壓輸電(應用廣泛)

      (3)P損=P2R線/U2送

      2.簡單輸送電路的計算和步驟

      (1)畫出供電圖

      (2)以變壓器鐵心為界線分各個回路,各回路可獨立運用歐姆定律分析.

      各回路間通過線圈匝數比與電壓比賀電流比的關系,總共率不變等聯系.

      (五)作業布置:1.227頁練習四(1)、(3)、(4)、(5) 2.思考227頁練習四(2)題

    高二物理的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復習,進一步加深對電場概念的理解,使學生明確場的特點,描寫場的方法,并能在頭腦中建立起場的模型和圖象。

      (2)加深理解場電荷、檢驗電荷的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電場強度的概念。

      (3)能夠運用點電荷的電場強度公式進行簡單運算。

      (4)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電場的疊加原理,會計算簡單的點電荷組產生的電場。

      2.能力目標:

      能夠運用所學概念、公式進行簡單運算,形成一定的解題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進一步深刻理解電場和電場強度的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

      2.熟練應用電場強度的概念、場的疊加原理解決有關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啟發式教學

      四、教 具:

      幻燈片,上節課所用的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電場?電場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2.用什么物理量來描述電場的強弱?是怎樣定義的?是矢量還是標量?

      3.電場強度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計算公式你知道有幾個?應用時需要注意什么?

      4.什么是電場的疊加原理?

      引導學生回答:

      1.電場的概念:

      (1)電場是存在于電荷周圍空間里的一種特殊物質。

      只要有電荷存在,電荷周圍就存在著電場。

      (2)電場的基本性質:電場對放在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這種力叫電場力)

      2.電場強度:

      (1)用電場強度來描述。定義:物理學中把放入電場中某一點的檢驗電荷受到的電場力與它的電量的比值叫做這一點的電場強度。簡稱場強。

      (2)定義式:

      (適用于任何電場)

      (3)E的方向:

      E和力F一樣,也是矢量。我們規定電場中某點的場強方向與正電荷在該點所受電場力的方向相同,那么負電荷所受電場力的方向與電場強度方向相反。

      (4)E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E的單位: 牛/庫(N/C)

      (5)E的物理意義:

     、倜枋瞿滁c電場的強弱和方向,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是矢量。

      ②某點的場強E的大小和方向取決于電場,與檢驗電荷的正負、電量及受到的電場力F無關。

      ③ 只能用來量度電場強弱,而不能決定電場強弱。

     、 為定義式,適用于一切電場

      3.點電荷電場的場強:

      a、表達式: (此式為決定式,只適用于真空中點電荷的電場)

      b、方向:若Q為正電荷,E的方向背離Q,若Q為負電荷,E的方向指向Q。

      c、幾個點電荷同時存在的空間的電場疊加(場的疊加原理)

      如果一個電場由n個點電荷共同激發時,那么電場中任一點的總場強將等于n個點電荷在該點各自產生場強的矢量和。

      (應用平行四邊形法則)

      4、電場力F:

      (1)概念:電場力是電荷在電場中受到電場的作用力。

      (2)關系:電荷在電場中某點所受到的電場力F由電荷所帶電量q與電場在該點的電場強度E兩因素決定。即:

     、俅笮:F=qE(電場力的決定式,F和q、E都有關)

     、诜较:正電荷受電場力方向與E相同,負電荷受電場力方向與E相反。

      5、電場強度E和電場力F是兩個不同概念

      注意點:

      1、對象不同

      2、決定因素不同

      3、方向不一定相同

      4、單位不同

      (二)進行新課

      1.作業講評

      根據上節課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適當評析。

      2.例題精講

      【例1】帶電小球A、C相距30cm,均帶正電.當一個帶有負電的小球B放在A、C間連線的直線上,且B、C相距20cm時,可使C恰受電場力平衡.A、B、C均可看成點電荷.

     、貯、B所帶電量應滿足什么關系?

      ②如果要求A、B、C三球所受電場力同時平衡,它們的電量應滿足什么關系?

      學生讀題、思考,找學生說出解決方法.

      通過對此題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對場強概念和場強疊加的理解.學生一般從受力平衡的角度進行分析,利用庫侖定律求解.在學生解題的基礎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與解:

      ①C處于平衡狀態,實際上是要求C處在A、B形成的電場中的電場強度為零的地方.

      既然C所在處的合場強為零,那么,C所帶電量的正或負、電量的多或少均對其平衡無影響.

     、谠僖訟或B帶電小球為研究對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決.

      答案:①qA∶qB=9∶4,②qA∶qB∶qC=9∶4∶36.

      【例2】如圖所示,半經為r的硬橡膠圓環上帶有均勻分布的正電荷,其單位長度上的帶電量為q,現截去環上一小段AB,AB長為 ( ),則剩余部分在圓環中心處O點產生的場強多大?方向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請學生談他們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本題的求解,使學生加強對電場場強疊加的應用能力和加深對疊加的理解.

      分析與解:

      解法之一,利用圓環的對稱性,可以得出這樣的結果,即圓環上的任意一小段在圓心處所產生的電場場強,都與相對應的一小段產生的場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疊加后為零.由于AB段被截掉,所以,本來與AB相對稱的那一小段所產生的場強就成為了整個圓環產生的電場的合場強。因題目中有條件 ,所以這一小段可以當成點電荷,利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可求出答案.

      解法之二,將AB段看成是一小段帶正電和一小段帶負電的圓環疊放,這樣仍與題目的條件相符.而帶正電的小段將圓環補齊,整個帶電圓環在圓心處產生的電場的`場強為零;帶負電的一小段在圓心處產生的場強可利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求出,這就是題目所要求的答案.

      答案: ,方向指向AB

      練習:如圖所示,等邊三角形ABC的邊長為a,在它的頂點B、C上各有電量為Q(0)的點電荷.試求三角形中心處場強E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自己練習求解,以鞏固概念.

      通過此題的求解,進一步鞏固對場強矢量性的認識和場強疊加理解.

      3.課堂練習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有電荷存在,電荷周圍就一定存在著電場。

      B.電場是一種物質,它與其他物質一樣,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客觀存在的。

      C.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而產生的。

      D.電場最基本的性質是對處在它里面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場強度反映了電場的力的性質,因此場中某點的場強與檢驗電荷在該點所受的電場力成正比。

      B.場中某點的場強等于 ,但與檢驗電荷的受力及帶電量無關。

      C.場中某點的場強方向即檢驗電荷在該點的受力方向。

      D.公式 和 對于任何靜電場都是適用的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場強的定義式 中,F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的電量。

      B.場強的定義式 中,F是放入電場中的電荷所受的力,q是產生電場的電荷的電量。

      C.在庫侖定律的表達式 中, 是點電荷Q2產生的電場在Q1處的場強的大小。

      D.無論定義式

      中的q值如何變化,在電場中的同一點,F與q的比值始終不變。

      (4)討論電場力與電場強度的區別。

      物理量

      比較內容電場力電場強度

      區 別物理意義電荷在電場中所受的力反映電場的力的屬性

      決定因素由電荷和電場共同決定僅由電場自身決定

      大小F=qEE=F/q

      方向正電荷受力與E同向

      負電荷受力與E同向規定E的方向為正電荷在該點的受力方向

      單位NN/C或V/m

      聯系F=qE(普遍適用)

      (三)小結與反饋練習:

      (1) 不能說成E正比于F,或E正比于1/q。

      (2)檢驗電荷q在周圍是否產生電場?該電場對電源電荷Q有無作用?若有,作用力大小為多大?該點的場強又為多大?

      (3)在求電場強度時,不但要計算E的大小,還需強調E的方向。

      (四)作業布置:

      1.為了確定電場中P點的電場強度大小,用細絲線懸掛一個帶負電荷的小球去探測。當球在P點靜止后,測出懸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7。已知P點場強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小球重力為4.010-3N。所帶電量為0.01C,取Sin37=0.6,則P點的電場強度大小是多少?

      2.真空中,A、B兩點上分別放置異種點電荷Q1、Q2,已知兩點電荷間引力為1N,Q1=110-5C,Q2=-110-6C。移開Q1,則Q2在A處產生的場強大小是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若移開Q2,則Q1在B處產生的場強大小是_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

      3.在x軸上有兩個點電荷,一個帶正電Q1,一個帶負電-Q2,且Q1=2Q2.用E1和E2分別表示兩個電荷所產生的場強的大小,則在X軸上 [ ]

      A.E1=E2之點只有一處,該處合場強為0

      B.E1=E2之點共有兩處:一處合場強為0,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C.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兩處合場強為0,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D.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一處合場強為0,另兩處合場強為2E2

      說明:學習本節課需要注意的問題

      1.場強是表示電場強弱的物理量,因而在引入電場強度的概念時,應該使學生了解什么是電場的強弱,同一個電荷在電場中的不同點受到的電場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所受電場力大的點,電場強。

      2.應當使學生理解為什么可以用比值F/q來表示電場強度,知道這個比值與電荷q無關,是反映電場性質的物理量。

      比值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應結合學生前面學過的類似的定義方法,讓學生領會電場強度的定義

    高二物理的教案13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對高一內容掌握地比較好的學生不多,故加強基礎教學。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不高,普遍認為物理難學,部分學生甚至有排斥感。需引導學生改變思想認識,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學期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分為選修3-2與選修3-4。選修3-2為電磁學的后半部分,電磁感應與交變電流為教學的重點,選修3-4為機械振動、機械波與光。本學期任務較重,要求在本期內完成選修模塊的教學任務,以便后面高考復習時間上的安排,便于對學生進行高考的第一輪基礎復習。

      本學期教學目標

      旨在讓學生掌握電磁感應、交變電流、機械振動與機械波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物理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去,明白物理源于生活必將服務于生活的道理,體會到通過使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的優勢與便捷。本學期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應向高考相靠近。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教材,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結合起來;

      2.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3.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4.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5.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ハ嘟涣鳎餐龠M。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1

      一、劃時代的發現;二、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第四章電磁感應)

      2

      三、楞次定律;四、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3

      五、電磁感應現象的兩類情況;習題課;六、互感和自感;

      4

      七、渦流、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復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5

      一、交變電流二、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習題課;(第五章交變電流)

      6

      三、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四、變壓器;

      7

      五、電能的輸送;習題課;復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8

      一、簡諧運動;二、簡諧運動的描述;(第十一章機械振動)

      9

      三、簡諧運動的回復力和能量;習題課;四、單擺;

      10

      實驗:探究單擺周期與擺長的關系;五、外力作用下的振動;復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11

      期中復習;期中考試;

      12

      一、波的形成和傳播;二、波的圖象;三、波長、頻率和波速;(第十二章機械波)

      13

      四、波的反射與折射;習題課;五、波的衍射;六、波的干涉;

      14

      六、多普勒效應;復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15

      一、光的折射;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二、光的干涉;(第十三章光)

      16

      三、實驗: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習題課;四、光的顏色色散;五、光的衍射;

      17

      六、光的偏振;七、全反射;八、激光;復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18

      一、電磁波的發現;二、電磁振蕩;三、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第十四章電磁波)

      19

      四、電磁波與信息化社會;五、電磁波譜

      20

      期未復習;

      21

      期未測試

      最后,希望小編整理的高二物理下學期教學計劃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高二物理的教案14

      一、教學簡析

      1、教材分析:

      本學期期采用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選修3—1,共分為三章,分別是

      第一章靜電場、第二章恒定電流、第三章磁場。靜電場是高中階段的基礎內容之一,它的核心是電場的概念及描述電場特性的物理量,全章共9節內容,從電荷、電場的角度來研究電學中的基本知識。恒定電流為第二章內容,其主要研究的內容為一些基本的電路知識,主要包括歐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聯電路等,本章的知識須要以靜電場的相關知識作為基礎,在教學中應注意聯系靜電場的有關內容。最后一章為磁場,磁場和電場密切聯系又具有相似性,因此通過對比,可以對本章內容起到良好的幫助。

      2、學生分析:

      本屆高二學生基礎不是太好,但不能降低要求,除對少部分同學要提高要求以外,對大多數學生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為主要目的,此外還應適當掌握分析物理問題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并提高能力。

      3、教法、學法分析:

      針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采取重知識和重概念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強調學生的課前預習,爭取少講、精練、多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實驗的教學,加強物理綜合知識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教育目標任務要求

      1、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及調整意見、體會教材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了解

      不同學生的主要學習障礙,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2、要特別強調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強調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是能力培養的基礎。對課堂例題與習題要精心篩選,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強調例題與習題的教育教學因素,強調理解與運用。

      3、加強教科研工作,提高課堂效率。要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形成科學世界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4、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歸納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有關規律,同時著重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實驗能力,以及由實驗結果歸納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5、結合所學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措施

      1、嚴格執行教學處的集體備課制度,提高集體備課質量。每周集體備課,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節教學內容的主備人向全組明確本節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主要例題、課后作業、教學案等,然后由全組教師研討、質疑、確認,形成共案。全組老師要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規范。

      2、制定教學進度。在認真分析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確定課時安排。為實現給全體學生奠定一個扎實的物理基礎提供合理的時間保證。必修物理將突出文科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以便保證全年級在學業水平測試中獲得滿意成績。

      3、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加強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細化每一章每一節的教學要求,明確課時分配及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討,確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各種課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課。

      4、精選習題。針對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精心選擇典型習題,做到知識點與習題的對應。分類編排課堂例題、課外鞏固習題、小練檢測題、章節復習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過程。

      5、強化作業批改。通過作業批改督促學生端正課外學習的態度、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規范學生的答題。為課時目標的確定和分類教學指導提供依據。

      6、加強學科組老師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聽課、評課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精選習題過程中,選題與審題分工合作;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進行突破時集思廣益。

      7、充分開發教學資源。加強實驗教學,能充分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邊資源開發有價值的小實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認識。搜集多媒體素材,制作課件,提高教學容量與效果。

      8、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立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表達能力;舉行學科競賽,促進學生的特長發展。開設講座,介紹物理學前沿與物理學家生平,讓學生明白科學的價值和意義。

    高二物理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知道電流的產生原因和條件.

      2、理解電流的概念和定義式,并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理解電阻的定義式,掌握并能熟練地用來解決有關的電路問題.知道導體的伏安特性.

     。ǘ┠芰δ繕

      1、通過電流與水流的類比,培養學生知識自我更新的能力.

      2、掌握科學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變量方法,培養學生依據實驗,分析、歸納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電流產生的歷史材料的介紹,使學生了解知識規律的形成要經過漫長曲折的過程,培養他們學習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質.

      教學建議

      1、關于電流的知識,與初中比較有所充實和提高:

      從場的觀點說明電流形成的條件,即導體兩端與電源兩極接通時,導體中有了電場,導體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而形成電流.

      知道正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從電勢高處向電勢低處運動,所以電流的`方向是從電勢高的一端流向電勢低的一端,即在電源外部的電路中,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2、處理實驗數據時可以讓學生分析變量,通過計算法和圖象法來出來處理數據,加強學生對圖象的認識,進一步學會如何運用圖象來解題.有條件的學?梢圆捎谩胺纸M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的思路以加強感性認識,有利于對本節重點——的理解

      3、的講法與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義電阻的,這種講法更科學,適合高中學生的特點.電阻的定義式變形后有些學生會產生歧義,認為電阻是由電壓和電流決定的,要注意引導解釋.

      4、要求學生知道公式,從而知道電流的大小是由什么微觀量決定的.在本節的“思考與討論”中,希望學生能夠按照其中的設問自己推導出公式,以加深對電流的理解.如果學生自己推導有困難,希望教師加以引導.

      5、對于導體的伏安特性是本節的難點,應該結合數學知識進行,并盡可能的多舉實例以加強對知識的深化.

    【高二物理的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物理優秀教案12-16

    高二物理教案04-23

    高二物理教案全套12-09

    高二物理教案大全12-16

    高二物理教案(熱)10-27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1-15

    高二優秀物理教案優秀11-21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全套12-18

    高二優秀物理教案優秀12-15

    高二物理教案(精選20篇)10-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精品综合网在线影院 |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 亚洲产精品V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