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三物理力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物理力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物理力教案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物理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初三物理力教案2
本章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最常見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第十三章、復習教案。二是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和斜面。理解最常見的力產生的條件和特征,是物理學中的基本知識,是學習力學的基礎。本章教材從同學們的生活經驗入手展開對常見的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的學習與探究,并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列舉了大量的實例,體現了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下面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梳理,以幫助同學們全面系統地學習知識。
一、重力與重力三要素
1.萬有引力:宇宙任何兩個物體之間,大到天體,小至灰塵,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萬有引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與質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們有著本質區別,切不可混為一談,下面列表比較歸納。
重力質量
符號Gm
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影響因素物體所受的重力隨不同位置g的變化而變化質量是物質的屬性,與其他因素無關
方向豎直向下沒有方向
單位牛頓/N千克/kg
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天平、臺秤、桿秤等
聯系G=mgG=mg 3.重力的三要素⑴重力的大小: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其關系為G/m=g或G=mg,g=9.8N/kg。重力的大小可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注意:公式G/m=g或G=mg中的g為重力與質量的比例常數,數值為9.8N/kg,即在地面附近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N;在粗略計算時g取10N/kg;利用計算時要注意各量的單位:m、g、G的單位分別為kg、N/kg、N。⑵重力的方向:由于重力的作用效果是將物體拉向地面,所以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人們利用這一特性制成重垂線來檢查墻壁是否豎直,也可在水平儀上懸掛一重垂線檢查物體表面是否水平。
如上圖所示,在地球上的四個位置分別靜立著中國人、北極熊、阿根廷人和企鵝,他們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且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指向地心,北極熊、阿根廷人和企鵝與我們的感覺一模一樣。⑶重力的作用點: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注意: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對于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位于幾何中心。
二、彈力與彈簧測力計
1.彈力的產生: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叫彈性。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例如字典放在桌面上,字典和桌面都發生了形變,只不過這種形變特小,那么字典和桌面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彈力,常稱之為壓力和支持力。壓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張力都屬于彈力。
2.彈簧測力計
⑴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彈簧測力計只有在彈性形變范圍內,伸長量才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若超出彈性限度,它就可能被損壞。
⑵使用方法:①用前觀察:指針是否指零、量程及分度值的大小。②同學們在使用時應注意:a.不超量程;b.拉動時要避免與外殼摩擦,以免影響測量的準確度;c.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面垂直。
探究活動──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幾乎可以說是要求直接讓學生拿彈簧自制測力計測力的大小,沒有繁文縟節,注重的是過程,講究的是方法,包括注意事項都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教案《第十三章、復習教案》。
三、摩擦力
1.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相對運動時,在相互接觸的表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條件:⑴兩物體要相互接觸;⑵兩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⑶兩物體間要產生正壓力。
3.作用效果: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4.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或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5.分類: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
說明:滾動摩擦是比較復雜的運動,不可稱為滾動摩擦力;在壓力相同時,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6.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與壓力有關: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⑵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在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⑶滑動摩擦力的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如上圖所示,物體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F與F1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即F=F1,由的讀數可知滑動摩擦力的的大小。
⑷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這里采用的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在研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時,要至少做兩次實驗測量滑動摩擦力,且前后兩次實驗務必保證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而壓力不同,并將兩次實驗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從而得出結論;在研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時,也要至少做兩次實驗測量滑動摩擦力,且前后兩次實驗務必保證壓力相同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并將兩次實驗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從而得出結論。
7.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⑴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使接觸面粗糙,增大壓力。如在汽車輪胎上刻花紋,以防打滑;啤酒瓶只有緊握手中才不下滑。
⑵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得光滑些,用滾動代替滑動,使相互接觸的表面分離(如加潤滑油和用壓縮空氣或電磁場使摩擦面脫離接觸)。
四、杠桿
1.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在外力作用下不變形的物體;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
2.杠桿五要素
⑴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用字母"O"表示。
⑵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F1"表示。
⑶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F2"表示。
⑷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1"表示。
⑸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2"表示。
同學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無論動力還是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但這兩個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一般情況下,把人施加給杠桿的力或使杠桿按照人們的意愿轉動的力叫動力,而把阻礙杠桿按照人們需要方向轉動的力叫阻力;力臂是點到線的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力的作用線是通過支點的,其力臂為零,對杠桿的轉動不起作用。
3.杠桿的平衡條件:
⑴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F2L2,若F1L1>F2L2杠桿不平衡,會向F1方向轉動;若F1L1 4.杠桿的應用:⑴省力杠桿:L1>L2,杠桿平衡時F1 怎樣判斷一個杠桿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其關鍵在于比較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五、其他機械 發明和使用機械,始終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活動,各種各樣的機械都集中了人類的智慧。 1.滑輪及滑輪組 ⑴定滑輪:使用時轉軸位置不動的滑輪,其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特點:雖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⑵動滑輪:轉軸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其實質是一個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教材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后,直接讓學生探究它們的特點,只有要求,沒有給出結論。鮮明地突出了注重的是過程和方法。 ⑶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用幾股繩子承擔重物,加在繩端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⑷確定繩子股數的方法:先確定哪個是動滑輪,哪個是定滑輪。在動滑輪和定滑輪之間畫一虛線,將它們隔離開來,只數繞在動滑輪上繩子的段數。 ⑸組裝滑輪組的原則是:"奇動偶定"。當繩子股數為奇數時,繩子固定端應栓在動滑輪的掛鉤上即"奇動",如不改變力的方向,則需要的動滑輪數=定滑輪數=(n-1)/2;若需改變力的方向,則再添加一定滑輪;當繩子股數為偶數時,繩子固定端應栓在定滑輪的掛鉤上即"偶定",如不改變力的方向,則需要的動滑輪數n/2,定滑輪比動滑輪少一個;若需改變力的方向,則動滑輪與定滑輪數應相等。 2.輪軸與斜面 ⑴輪軸定義:兩個半徑不同的輪子固定在同一轉軸上的裝置。半徑大者為輪,半徑小者叫軸。 ⑵斜面是一種可以省力的簡單機械,但費距離。當你的力量不能直接把重物提到高處時,一個斜面就可解決問題,利用斜面提高重物,增加了重物移動的距離,根據使用機械時力和距離的關系,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在生活中應用極多,例如圖書館入口處建造的一條供殘疾人使用的輪椅通道;山區的公路盤旋曲折;橋梁引橋等都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 一、教學重點.難點 1.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2. 慣性及慣性定律 3. 運動和力的關系 4. 摩擦力 二、教學內容及知識提要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理解要注意:第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中,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仍靜止,原來運動的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第二.自然界中絕對孤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里所說的“不受外力作用”,實際上是指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慣性的含義: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性質,即使物體狀態不改變的性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不是力,物體慣性大小跟物體是否受外力作用沒有關系,慣性大小是由物體質量大小來決定,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質量越小,慣性就越小,所以慣性是物體質量的量度。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即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不等于零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要發生改變,可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運動狀態是指物體運動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彼此平衡(即合外力等于零),那么,物體的運動狀態就不改變,實際上,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有人認為維持運動要有力的作用,這是錯誤的,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物理教案《浙江版初三物理運動和力的關系二 教案》。 4、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不發生改變,即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物體受力作用不平衡時,運動狀態將發生改變。 5、摩擦具體可分為:靜摩擦、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靜摩擦:一個物體有沿著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的趨勢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和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靜摩擦力隨著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值等于外力大小。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滑動摩擦力;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跟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大小跟接觸物體之間的壓力大小有關,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6、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的特點是,滾動摩擦力大小比滑動摩擦力大小要小得多。在生活中和生產中,要設法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的摩擦,增大有益摩擦的主要方法是增大壓力和把物體之間的接觸面弄粗糙些,減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是用滾動代替滑動和加潤滑油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力的基本知識。 2.難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動物體等等) (播放視頻:力的概念) (二)講授新課 1.力的作用效果 (播放視頻: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探究活動:實驗器材:橡皮筋、彈簧、乒乓球。體會對這些器材施加力時,這些器材有什么變化? 結合課本里的插圖以及教學VCD,讓學生討論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補充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一個質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學生探究活動: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彈簧,觀察彈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彈擊乒乓球,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是否不同 (3)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長鐵片,每次手的位置離桌面的距離都不同,觀察長鐵片的形狀改變是否不同 引導學生從實驗總結得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末端畫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練習:畫出木塊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活動: (1)拉開彈簧時,有沒有感覺到彈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沒有被彈起? (3)觀察書本圖11.4—4 能得到什么啟示?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體現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進行解釋。 (三)課堂小結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個要素? 3.怎樣體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業 (五)教學后記 【初三物理力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力》教案05-28 高中物理力教案01-06 高中物理力的教案11-06 高中物理力教案【優選】01-06 摩擦力物理備課教案01-12 初中物理教案:什么是力?11-09 初三物理電阻教案05-14 初三物理內能教案08-27 初三的物理教學教案01-20初三物理力教案3
初三物理力教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