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教案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 篇1
“螳螂捕蟬”是怎樣一個故事呢?大家了解哪些知識呢?下面是有關螳螂的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了解。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說明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語言文字,體會少年勸諫之巧妙與智慧。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激發興趣:
1、“螳螂捕蟬”是個成語,我們通常會在它后面加上四個字,誰知道?(八字格成語)。
2、“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還記得嗎?
二、精讀課文,領悟寓意
1、這位少年講的“螳螂捕蟬”是怎樣一個故事呢?自讀第二段,讀后同桌相互講一講“螳螂捕蟬”的故事。
2、出示詞語讀,指名讀:①蟬悠閑自由自在;②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3、指名帶著以上詞語講“螳螂捕蟬”的故事。
4、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組織討論:
(1)圍繞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
(2)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同桌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3)指名交流。
5、掉頭看看身后,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假如蟬、螳螂、黃雀都將頭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發現身后的禍患。可是,它們怎么都沒有這樣做呢?創設情景說話:
(1)蟬啊,你為什么沒有掉頭看看身后的危險呢?(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隱藏著禍患呢,你怎么不回頭看看呢?后悔嗎?(看,這位終于醒悟了。可惜,已經晚啦!)
(3)黃雀啊,別人都說你聰明,可你怎么也沒掉頭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點醒悟,就會早一點避免危險與禍患。讀到這里,你想對他們三個說些什么?用“你們啊”開頭,體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三、再讀課文,品味吳王的醒悟
1、出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指名朗讀。
2、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聯系上下文理解。
★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和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如果其他諸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可能會國破人亡。
(1)品讀第一自然段,理解 “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練習朗讀。
★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當初,大臣們不也勸過吳王嗎?理由不一樣嗎?可是他們勸說的結果是什么?誰來讀一讀?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理解“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對錯,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2)出示: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這里出現了兩個“死”,意思一樣嗎?這個“死”寫出了什么?(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誰也動搖不了。)
(3)可是聽了少年的話,他明白了——大臣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四、品讀故事,體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個好大王嘛!可是學到這兒,老師的腦海里卻涌起了一個疑問。你有什么問題嗎?譬如:
(1)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為什么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2、這兩個問題提得都很有道理。吳王為什么沒有聽大臣的,卻聽了那個少年的?那個少年又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3、也就是說同樣是勸說,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他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4、再讀讀故事,你從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讓吳王不得不信以為真?讀畫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為什么要每天來轉?(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勸諫的勇氣和決心都非常大;膽識過人,智慧過人)
時間:早晨:這樣才會有蟬來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點:王宮花園:這是吳王一大早的必來之地。而且這里有樹有鳥,這樣才能把故事編下去,說得像真的一樣。
(2)第四自然段:“終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不然,他肯定還會繼續轉。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寫蟬、螳螂、黃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讓吳王不得不相信。圈圈動詞交流。
5、原來少年在花園里一連轉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鋪蟬)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這樣,少年就可以通過講這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讀到這里,我們也不難發現,同樣是勸,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妙勸,讓吳王自己放棄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7、讀到這里,你覺得少年是個怎樣的人?吳王呢?是啊,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這少年就是這樣有勇有謀,充滿智慧。
8、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3—12自然段。
9、隨著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少年智勸吳王的事情迅速傳開啦。聽說此事后,大家會說什么呢?眾大臣、吳國的百姓或者楚王、諸侯國國王,任選一種角色說話。(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總結全文,隨文練筆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
2、讀著這個道理,你有同感嗎?我們及其周圍的人是否也曾干過像蟬、螳螂和黃雀這樣的事情?你能舉例說說嗎?
六、作業
1、復述課文。
2、根據類似的事情寫篇文章。
3、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選集。閱讀此類文字,不僅要明白故事經過,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捕 啄食 射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
楚國 吳國 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禍患
語文教案 篇2
1、詩意: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2、詞句解析。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作者的所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作者的所悟。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
3、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4、拓展:楊萬里其他寫兒童生活的詩。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桑茶坑道中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閑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讀自悟,小組交流探究的方法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懂得幸福來之不易,要不畏艱險,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難,才能得到的道理。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的音、形、義
教學難點: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課文。
教具:課文朗讀帶生字卡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質疑
1、同學們,你們對世界上的鳥有多少了解呢?說說你知道的內容。
2、有一種能給人類帶來幸福的鳥,你知道是什么鳥嗎?板書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學生字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認識卡片上的字。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平坦、鋒利、摸索
3、檢查朗讀情況,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聽課文錄音朗讀,這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故事的'開端、發展、結果分別是什么?
1、先讀課文,邊讀邊討論。
2、小組討論
3、匯報
五、
1、學生本節課的學習。
2、師:旺嘉在尋找幸福鳥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樂園教案02-05
語文的教案【薦】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