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小學語文(匯編2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小學語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1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境中來,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高一語文下冊《師說》教學反思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我預定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現在主要對第一課時總結。
課堂導入以后,學生根據材料對作者及作品背景進行必要的了解之后,我的安排是先給學生時間結合下文注釋理解前兩段的文意及相關文言知識,然后小組合作探究,要求每個組提出五個問題,寫到黑板上,然后再讓其他小組回答,之后再提問題,老師解答,教學過程中基本是按預想的進行的,其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第一環節是提出問題,七個組上臺板書問題,我的初衷是借此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字詞的理解,并培養學生捕捉文言知識點的意識,可能是我說的不夠清楚,有的小組上來提的問題就是關于段落文意的,我再次說明之后,依然有個小組還是提出“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另外一個小組提出的問題過于籠統,如總結“師”用法,教學相長,通過學生提問題,也讓我發現老師教學語言的嚴謹的重要性。
學生提出的問題大部分都是針對課文的知識點,提問回答形式相較于過于老師單方面教學課堂要活躍得多,學生參與熱情也較高,不全的知識點我再強調補充。后面再提問題環節,根據學生提的問題,我發現學生對于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語法現象還是不太理解,舉一不能反三,這是以后文言文教學還要多作強調的內容。
高一語文上冊《師說》教案魯教版
高一語文上冊《師說》教案魯教版
2師說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韓愈的文學主張和其倡導的“古文運動”以及韓愈的重要文學作品;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技能目標:鑒賞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情感目標:理解本文所論述的教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的態度;科學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傳的能力。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字正音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試譯難句,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對比論證手法的運用
2.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1.結構圖解演示
第一層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對比。作者指出: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眾人”之所以更加愚蠢,關鍵在于前者不自滿,虛心向師求教,后者既無自知之明,又恥學于師。
第二層的對比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作者指出這是一種見小而不見大、“小學而大遺”、愛子而不自愛的愚蠢行為,因而嘲笑說:“惑矣。”“吾未見其明也。”
第三層以不恥相師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恥于相師的“君子”(士大夫)相比。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態度,揭露和嘲笑了后者反對從師學習的種種謬論,指出,瞧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們的智力(就從師學習而言),反不如他們瞧不起的人,諷刺語氣強烈。
接連三個對比,把反對從師學習的人駁的啞口無言,使恥學于師的人顯得十分可笑,達到了針砭時弊、發人深思的目的。在進行對比的時候,文章運用了排筆的手法,不僅使對比顯得十分鮮明,而且使文章顯得十分有氣勢,很有感情,從而加強了論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對恥學于師的士大夫的不滿與鄙視。
(2)本文的語言特色。
①排比對偶句。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連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②連珠句。連珠又稱頂真、蟬聯,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個句的開頭,首位相連,“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③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制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3.作業:討論今天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
4.板書設計
段意
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
高一語文《師說》知識點整理
高一語文《師說》知識點整理
《師說》
一、導入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二、古今異義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問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義:用來。今義:連詞,表因果關系。
(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初等教育學校
(4)吾從而師之古義:從,跟從;而,連詞。今義:連詞。
(5)今之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很多人。
三、一詞多義
1.道《師說》知識點整理金文《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行,四通的大路)《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首,代表觀察、思考、選擇)《師說》知識點整理《師說》知識點整理(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幫助迷路者領路。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于是廢先王之道政策,法規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規律
2.之
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3.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4.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譯文:我學習的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所以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譯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2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研習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后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討論后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討論后明確:
a.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討論后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后明確:圣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1)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2)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三、課堂訓練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背誦全文。
延伸閱讀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相關文章: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小學語文》教案06-09
語文小學教案06-21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
《小學語文》教案01-26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12-19
小學語文的教案11-29
小學語文教案 小學語文教案范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