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第一課時采用以讀為主了解大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后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1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吳敬梓。
(2)了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自讀排障、疑難詞語補充解釋。如:進學、爛忠厚、闖將來、
權變等。
(為什么古代的白話小說中有這么多難懂的詞?一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好多當時通用的習慣用語,現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稱“妻子”為“渾家”,稱秀才為“相公”。二是文言文對口頭語言的影響。如“謹具賀儀”“華居”等。所以,我們在閱讀古代白話小說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以免產生歧義。)
3結合注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二、設疑導引
1、范進為什么會發瘋?對他的發瘋應該怎樣理解?
2、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4、試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的比較。
三、討論釋疑。
小結:
這一節課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討論中的疑難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里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討論,完成第一課時“練習”:重點歸納總結對比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1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為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后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后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丑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范老爺:“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丑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后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后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后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兇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發指。中舉后’“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丑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后,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么當初,當初范進“家里餓了兩三天”“抱著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丑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學生概括、歸納,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答案不必強求一律。
二、師生繼續討論,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作一個總體比較。
明確: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于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作者的態度和諷刺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里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后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并不顯露,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
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里,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三、布置作業完成“揣摩運用”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悟,懂得奉獻愛心,樂于助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字、寫字,朗讀感悟:讀音難點是后鼻音。
寫字訓練重點是:雨字頭、走之、三點水。
【教學準備】
磁帶、小黑板/ 學生課前預習了解雷鋒。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故事導入;初讀課文,認記生字;指導書寫。)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1、(帶領全班到學校墻壁雷鋒畫像下)讀讀雷鋒的生平介紹。
2、師講述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資料袋),激起學生對雷鋒的崇敬之情。
3、師:雷鋒叔叔離開我們很多年了,我們到哪里去尋找他呢?(板書課題)
指名深情地讀好課題。/ 說說怎么記住“鋒、叔”。
二、初讀課文,認記生字
1、自己借助注音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分段朗讀詩歌,指正讀音。
3、出示生字詞,集中認記,重點指導讀準后鼻音:
“鋒、曾、濘、荊、瑩”都是后鼻音;另外,“濘”讀第四聲,不要讀成第二聲;
“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讀 céng;“棘”讀第二聲,不要讀成第四聲。
4、朗讀練習,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三、指導書寫“冒、雷、需、邁、迷、跡”
1、出示生字認讀。
2、小組組織學習生字(識記字形、占位、書寫)
3、集體交流,點撥指導:
“冒”字,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上邊的“曰”要寬,下邊的“目”要窄。
“邁、迷、跡”三字都是走之,重點指導以下兩個方面:
⑴筆順:先寫走之內的“萬、米、亦”,再寫走之。
⑵“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處要“相連”,不是“交叉”,與“建之”不一樣。
“雷、需”二字的指導重點為雨字頭:
⑴第一筆橫要短;
⑵“禿寶蓋”要寬,橫鉤不能寫成“橫折鉤”;
⑶四點分布要均勻。
4、書寫練習。
四、作業
1、制作字卡“叔、鋒、滴、灑”
2、查找資料“雷鋒叔叔知多少”。
第二課時
(復習積累新詞;朗讀指導,感悟詩情。)
一、復習導入
1、出示生字詞開火車讀。
2、熟讀句子,鞏固識字:“雷鋒叔叔曾踏著泥濘,送迷路的孩子回家;曾踏著荊棘,背年邁的大娘行路。那泥濘路上的腳窩,還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那花瓣上的露珠,將永遠閃爍著雷鋒的光輝。”
3、詞語積累:
⑴課后“讀讀記記”:
彎彎的小路長長的小溪蒙蒙的細雨溫暖的春風晶瑩的露珠
⑵擴展填空:彎彎的()長長的()晶瑩的()
蒙蒙的()溫暖的()
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飽含深情地誦讀全詩。學生閉眼欣賞,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說說你頭腦里出現了什么畫面?隨機指導“泥濘、腳窩、荊棘”等詞。
3、自由選擇伙伴,合作朗讀,讀出美感,讀出詩的韻味。
4、齊讀第一、三、五自然段,指名朗讀第二、四自然段。
指導:齊讀時,要讀出深情呼喚的語氣,兩次呼喚“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要根據情感的`起伏,讀出急與緩的變化。小溪和小路的話,語速稍慢,娓娓道來,“瞧”以后的詩句可適當提高音調。(賽讀、范讀)
三、感悟詩情
1、通過領讀、對讀等多種形式,讀出好詞(重點突出“讀讀記記”中列出的詞語)佳句的美感,讀出詩歌的韻味。
2、朗讀最后一句話。
3、思考泡泡里的問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表面含義是,雷鋒叔叔時時處處都想著別人,雷鋒叔叔把愛心灑遍了祖國各地。聯系全詩,領悟到詩人在這句話里寄托的深層含義,那就是希望處處都有活雷鋒存在,奉獻愛心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動。)──結合收集到的雷鋒叔叔的故事。
4、名詞積累:
⑴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⑶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5、隨情擴展,體驗內化:說說你身邊的雷鋒(也可說自己)
第三課時
(指導書寫生字詞;背誦課文;完成“同步練習”作業)
一、指導書寫“叔、鋒、滴、灑、泥濘”
1、出示生字詞認讀。
2、小組借助字卡互教互學。
3、全班交流,師重點點撥三點水的字:
“滴、灑、泥、濘”四個字都有三點水旁,師范寫引導學生觀察回憶要點(三點水的占位、方向)。提醒注意這幾個字右半部分的書寫:“滴”字的右半部不要寫成“商”;“灑”不要寫成“酒”;“泥”字右上的“匕”應先寫撇,再寫豎彎鉤;“濘”字右邊寶蓋宜小,橫要略長。
二、背誦課文
1、自背。
2、指名背。
3、小組里評星:一人背,三人評。
三、完成“同步練習”作業
語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學習小組內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學習根據研究的問題處理信息。
一、組內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組為單位,每人簡要的說說自己搜集到的相關的資料。
2.組內匯總搜集到的所有的資料。
二、學習處理信息
1.閱讀研究報告《關于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1)這研究報告中是怎樣處理搜集到的信息資料的?找到有關的內容,仔細閱讀。
(2)課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類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類。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篩選的,有些要去掉。
2.對組內成員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
(1)討論確定分類的標準。
(2)閱讀資料,分類。
3.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
(1)明確篩選的標準:①是否與研究的課題有關。有關的保留,無關的刪除。②這個資料已有還是沒有。沒有的留下,已有的刪去。
(2)閱讀資料,討論篩選。
三、形成初步觀點
1.認真閱讀資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觀點,組內成員充分討論。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觀點、作出結論,需要繼續搜集資料;如果資料已經足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觀點保留下來。
四、補充搜集資料
1.根據討論的結果,明確需要進一步補充搜集的資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頭繼續搜集。
五、課外活動
進一步搜集資料,分類、篩選資料,討論形成自己小組的觀點。
教后記
優點:以研究小組為單位,每人簡要的說說自己搜集到的相關的資料。
缺點:個別學生不會搜集研究資料。
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要求:
1、自主學習課文,感知并讀懂課文,理解詞句,體會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學習選擇哪些讀書方法和怎樣略讀。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師要抓住精彩之處引導、點撥,把文章中所交給的讀書方法通過討論總結出來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揭示課題。
2.審題:(1)什么叫“精讀”?什么叫“略讀”?
(2)你通常會采用什么方法?
二、指導自讀課文輕聲自讀課文
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這篇課文寫了哪幾方面,主要寫哪幾件事?
(3)在自己認為最有收獲的句子下面作記號。
1.組織交流。
2.指名分節讀課文,要求:讀通、讀順課文,注意正確、流利。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思考:哪些句子讓你受益匪淺?為什么?
4.相機出示句子,指導理解:
(1)俗話說的“一目十行”,就是指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快速閱讀方法。
提問:A“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B走馬觀花是什么樣的?
c你這樣讀過哪些文章?有什么幫助
D這樣的方法給了你什么好處?
(2)通過略讀,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基本內容,從而確定它是否須要精讀,或哪些地方須要精讀。
提問:A這句話你同意嗎?
B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c這個“須要”是指什么?為什么這里用的是“須要”而不是“需要”?
5、齊讀課文,體會。
三、小結
1.小結:在這篇課文中,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提問:你們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
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2)寫一篇讀后感。(3)完成練習冊。
語文教案 篇5
課題:積累.運用
教學要求:
1、理解讀讀背背中的詞語,讀熟后背誦下來,積累詞匯。
2、閱讀短文,理解短文內容。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熱愛祖國的熱情。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培養真情實感。
教學重難點
積累詞語,培養閱讀能力;引導觀察,學會表達出真情實感。
課時安排:4課時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薦】語文的教案01-20
《小學語文》教案01-26
語文的教案【精】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