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新版高一地理教案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

    時間:2024-10-29 07:52:17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版高一地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1

      一、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1)標準解讀

      本條以及后兩條“標準”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大氣。本條“標準”旨在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后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

      本條“標準”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準”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準”。

      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準”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

      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下墊面輻射(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

      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

      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2)教學重點

      1、 大氣各垂直分層特點及與人類的關系;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3、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四種輻射之間的關系;

      4、 大氣的溫室效應。

      (3)教學目標

      1、搜集資料說一說大氣各垂直分層有哪些事物和現象,概括對流層大氣與人類的關系。

      2、列表比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學解釋實際事例。

      3、畫出簡圖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解釋大氣受熱的直接原因。能用簡圖推導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4、 結合溫室大棚的實例,分析說明大氣是怎樣具有保溫作用的。嘗試寫一段文字,表達溫室大棚的原理在農業、建筑、人體保健等方面的應用。

      (4)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法、讀圖分析法、啟發式教學法

      二、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說地球普通,因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樣的特性,都是物質的和運動的;說地球特殊,則是因為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質存在的天體。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氣。今天我們共同探討大氣環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圍包圍著的大氣是厚厚的,從地面向上,可延伸數千千米的高空。那么,這么高的大氣層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變化特點呢?

      一、大氣的垂直分布(板書)

      大氣的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異的,進而使得大氣的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等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上有差異,特別是氣溫的差異決定空氣的垂直運動狀況。所以氣溫的垂直分布是劃分大氣各層的主要依據,也是大氣各層最基本的特征。大氣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提問】請學生讀圖2—23大氣的垂直分層示意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1、“對流層、平流層的`氣溫隨高度變化情況有何不同?”

      【總結】(1)對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2)平流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加;

      (3)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承轉】氣溫在垂直方向上有這樣的變化特點,即各層大氣具體有些什么現象和事物,下面我們一一來了解一下。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點撥)

      【提問】2、“為什么說對流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因為人類就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可以說是“人類之家”。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近地面的水汽和固體雜質通過對流運動向上空輸送,在上升過程中隨著氣溫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緊密相關的各種天氣現象(云、雨、霧、雪等)都發生在對流層。因此對流層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與人類的關系也很密切。如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層,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可以說平流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

      【提問】同學們再看圖2—23平流層中有架大型飛機,那么為什么飛機是在平流層中飛行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該層水汽含量極少,天氣晴朗,能見度好,大氣平穩,有利于高空飛行。現在人們乘坐的大型飛機多是在平流層中飛行。

      【補充】(承轉)平流層頂以上的大氣,氣壓很低,空氣密度很少,被劃為“高層大氣”層。

      根據人造衛星的探測資料,在20xx~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氣的密度已經與星際空間的密度非常接近,這個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氣的上界。

      【承轉】太陽輻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氣中發生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與太陽輻射能及其轉化密切相關。太陽輻射需要穿過厚厚的大氣才能到達地面,這樣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氣之間進行著一系列的能量轉換,從而形成地球表面復雜的大氣熱力狀況,維持著地球表面的熱量平衡。

      (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板書)

      我們已知太陽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巨大的能量。太陽輻射能在各種波長范圍是有變化的。

      【提問】請同學們對照課本的表中內容閱讀圖1.7,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多少?主要分成哪幾個部分?太陽輻射能是怎樣分布的?

      【總結】從圖中可以看出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0.15~4微米。其中,人眼能看見的光線,波長在0.4~0.76微米之間,因此這個范圍稱為可見光區,太陽輻射總能量的50%集中在這個波長范圍,所以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人們把太陽輻射稱為短波輻射。波長小于0.4微米的紫外線區占太陽輻射總能量的7%,波長大于0.76微米的紅外線區占太陽輻射總能量的43%,這兩部分人們用肉眼都無法看見。

      【提問】太陽輻射各種波長的光是怎樣被削弱的?有哪些削弱作用?各有什么特點?

      【承轉】太陽輻射到達地面要穿過厚厚的大氣,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從而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

      【提問】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太陽輻射的哪部分?

      【點評】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可見,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是有選擇的。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具有選擇性(板書)

      平流層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線。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陽輻射中波長較長的紅外線。大氣對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可見光線卻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見光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來。由此可見,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是很少的。

      【承轉】大氣中的云層和塵埃,具有反光鏡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間,從而減少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大氣的反射作用。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板書)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是沒有選擇性的,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層的反射作用最為顯著。云層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強。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時,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就是這個道理。此外,大氣中的雜質顆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強,顆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提問】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為什么陽光未直接進教室,教室卻是明亮的?

      【點評】以上這兩種現象都是大氣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因此我們再來學習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

      3、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板書)

      當太陽輻射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太陽輻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這些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可以改變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這種散射是有選擇性的,波長越短,散射能力越強。在可見光部分藍紫色光波長最短,散射能力最強,所以在晴朗的天空,特別是雨過天晴時,天空呈蔚藍色。另一種情況是散射作用的質點是顆粒較大的塵埃、霧粒、小水滴等時,它們的散射無選擇性,各種波長同樣被散射,使天空呈白色。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以及陰天,在樹陰下,在房間里,凡是陽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這些都是大氣的散射作用的緣故。

      綜上所述,太陽輻射通過地球大氣層時,大氣削弱的主要是紅外線、紫外線區和可見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見光的絕大部分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可見光集中了太陽輻射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陽輻射給予地球表面巨大的能量,是發生在地理環境里各種現象和過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二)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板書)

      【提問】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是什么?為什么說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

      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差,但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因而使近地面大氣增溫。近地面大氣又以輻射、對流等方式,把熱量傳給高一層大氣,使大氣保存了地面所放出熱量的絕大部分(75%~95%)。因此,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是地面。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大氣輻射也主要集中在紅外線區,所以大氣輻射也是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熱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正好相反,故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又把熱量還給地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使地面溫度變化比較緩和。天空有云,特別是濃密的低云,大氣逆輻射更強,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凍多出現在晴朗的夜晚。

      板書下圖講解:

      綜上所述,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溫室效應。

      【承轉】我們學習了大氣的熱力作用,實際上主要體現在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這四種輻射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再來看這四種輻射的關系。

      畫出簡圖,重述大氣的熱力作用,掌握本課重點內容。

      大氣的溫室效應,我們應重點弄清太陽輻射與地面輻射、大氣輻射等之間的關系。如圖1,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很強,從而將地面放出的熱量保存在大氣中,二是大氣逆輻射將大部分熱量返還給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正是這種關系,才使得大氣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我們可以借助于上述簡圖分析說明大氣保溫效應的三個物理過程:

      (1)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

      (2)地面增溫后產生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又強烈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

      (3)大氣增溫后又產生大氣長波輻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而散失,剩余的絕大部分射向地面,我們稱之為“大氣逆輻射”(如圖1)。大氣逆輻射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地面輻射所損失的能量,從而起到了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點評】從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1)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對流層)的主要的直接的熱量,而地面輻射的主要能量是太陽輻射,所以說

      (2)太陽輻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氣)的根本能量。

      (3)對地面直接起保溫作用的是大氣逆輻射。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2。

      【承轉】同學們,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知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作回歸運動,使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勻。緯度不同的地方,太陽高度角不同。相比較而言,太陽直射的地方,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最多。那為什么會是這樣?請同學們讀圖2—26“不同太陽高度輻射強度變化示意圖”。

      (三)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板書)

      1、緯度因素:

      地球表面不同緯度地區,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太陽高度角有差異,會對地表獲得的太陽輻射有影響。因為太陽高度角越大的地區,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越短,被大氣削弱得越少,最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越多,反之越少。這是太陽輻射由低緯向兩極遞減的原因之一。

      【總結】太陽高度角不同

      ①等量太陽輻射在地面的散布面積不同

      ②經過大氣的路程長短不同,被削弱程度不同。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地面輻射也就不同。

      2、下墊面因素:

      【提問】讀圖2—27“不同性質地面的反射率圖”,什么樣的下墊面反射率最高?反射的多少跟地面得到的多少、地面輻射的多少有什么關系?

      【總結】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輻射的。越少,大氣得到的就越少。

      3、其他因素:(略)

      【活動】讀課本閱讀內容,思考溫室效應是怎樣形成的?說說溫室大棚的原理在農業、建筑、人體保健等方面的應用。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2

      【教學重點】

      ①知道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②知道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有哪些方面?

      (板書)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

      2.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多媒體資料展示,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7圖1.5)通過資料、地圖及同學日常生活經驗說明太陽輻射在哪些方面對地球產生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7圖1.6)太陽外部大氣結構由幾部分組成?

      (板書)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外部大氣結構:由內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找資料、閱讀教材P7—8相關圖像思考解答)太陽大氣各層中,有哪些太陽活動?其表現形式?其活動周期有多長?這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什么?

      (板書)

      2.太陽活動及主要類型

      ①太陽活動

      ②主要類型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3.對地球的影響:干擾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變化的周期規律

      (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資料庫和教材中相關圖像,思考討論)為什么有月相的變化?月相變化的周期有多長?不同時間應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觀測到哪種月相?教材P9圖1.10和P10圖1.11兩副圖像應該如何判讀?月相的變化對地球有什么意義?

      (教師總結)月相變化是由于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產生的,教材P9圖1.10閱讀時應注意觀測者是站在圖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時,是觀測者右邊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時,是觀測者左邊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圖1.11閱讀時,應注意,觀測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觀測時間和方位:上圖是以太陽落山時,不同時間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圖表現的是上半個月的月相狀況;下圖是以太陽升起時,不同時間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圖表現的時下半個月的月相狀況。

      (板書)2.月相變化對地球的意義

      【設計思想】本節教材主要由兩個重點知識,一個是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另一個是太陽活動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對于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注意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難點知識是月相的變化,通過多媒體手段的輔助,創建學生的學習過程,完成由形象思維想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

      2.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外部大氣結構

      由內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

      2.太陽活動及其主要類型

      ①太陽活動的概念

      ②主要類型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11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3.對地球的影響

      干擾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

      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變化的周期規律

      2.月相變化對地球的意義

      探究日食和月食發生的規律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本內容要求有較高的空間想像能力。

      (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規律有嚴格的科學數據可參考。對高中學生而言,這種活動有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活動中來。

      (4)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運用計算機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動步驟】

      (1)布置資料搜集任務:通過因特網或《天文愛好者手冊》,查閱和日食月食相關的資料。

      (2)課內成果演示:要求學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將自己搜集的資料制作成可演示的多媒體課件(如ppt格式的文件)。注意,應該將學生分組制作。比如日食月食發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種類,日食月食出現的規律和周期等。若沒有條件,可以讓各組派代表上講臺演說。并安排一定時間讓聽眾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演示者回答)。注意:所有這些問題,都應該有比較準確的數字來說明。應盡可能用相關的圖片(或者自己畫的示意圖)來說明問題。

      (3)教師總結:總結各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并將日食和月食發生的原理、規律等作個總結。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3

      習者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__”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最后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__,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4

      茫茫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宇宙是個什么“模樣”呢?有人做了這樣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體像相距很遠的小島,天體系統如同群島。我們的地球所處的環境怎么樣呢?

      [講授新課]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書)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書)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讀圖,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學生注意小行星帶的位置,然后教師可根據以下資料把九大行星給學生做一個簡單介紹。

      (1)寵愛的小個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個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國古人稱它辰星,國際名“墨丘民”,是羅馬神話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個固體行星,自轉一周(一天)58.6天,公轉一周(一年)約88天,體積、質量均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個不發光的天體,依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用望遠鏡看水星,像一個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實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沒有。

      (2)美麗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輝,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國際名為“維納斯”。在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里描寫有一位白胡子老頭,到花果山請孫悟空上天當弼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稱為長庚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稱為啟明星。西方國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和使者,又說它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俄共向金星發射了近20個探測器。飛向金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是美國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根據觀測資料,科學家們認為,金星表面溫度很高(可達380℃),那里沒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沒有磁場,至今沒有發現有生命的痕跡。

      金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轉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戰神瑪爾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發出火紅的光芒 ,在地球上看是一顆紅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國古人稱它為熒惑,國際名叫瑪爾斯。

      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顆星。它被大氣包圍著固體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但證實大氣很稀薄,無氧氣,也無液態水。

      近些年對火星的探測較多,有人說火星上有運河,有人說有生命,但至今無定論。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均的一顆星。朱庇特是古羅馬主神的名字,現為國際名。我國古人叫它歲星,民間傳說中的太歲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轉最快,它9時50分自轉一周,但公轉慢,需11.8年。

      人類訪問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驅者——10號”,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國發射的。據探測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氣,周圍有光環,是一個流體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中一顆美麗的行星,淡黃的球體,淺藍的極區。用望遠鏡看土星,它周圍有一圈明亮的光環,像是戴了一頂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個雅號: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羅馬神話中稱它為農神,國際名叫薩圖恩。中國古代叫它填星或鎮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都名列第二,僅次于木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轉一周需29.5年,相當于地球上2萬天,但自轉很快,僅需10小時14分。

      (6)躺著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國際名叫“烏刺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的。他出生在德國,起初是一個音樂家,17歲去了英國,當宮庭歌會的雙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業余愛好。1774年,他親手制成了一架望遠鏡,用來觀測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發現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側著身子轉的,而天王星的自轉軸和軌道面只有8度的夾角,好像躺著運動。它公轉慢,自轉快。

      (7)筆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發現后,一些天文學家發現它運動有點“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側可能還有一顆星。1843年,英國劍橋大學23歲的青年學生亞當斯,運用萬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這顆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當時天文臺并沒理睬這位“小人物”。

      在亞當斯的同時,法國青年勒威列也獨立計算出這顆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結果寄給了德國柏林天文臺的臺長伽勒。當伽勒接到信的當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這顆星。

      古羅馬神話中有一位統治水晶宮的海王,名叫“尼普頓”,現為國際名。天文學家根據這個神話,把這顆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魯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國洛威爾天文臺的22歲青年天文工作者湯博發現的,是九大行星中發現最晚的一顆星。

      因冥王星距太陽非常遙遠,相當于日地距離的40倍,所接受太陽的光、熱僅相當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處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學家給這顆行星命名時,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魯托(現為國際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一個行星,體積為地球的1%,質量為地球的1/400,比月亮還輕。它繞太陽一周需248年。

      引導學生分析表1.1,依據其質量、體積和距日距離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即類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質量、體積都很大的行星;遠日行星,即距離太陽較遠的三顆行星。從表中提供的五項資料數據來看,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板書)

      (承轉、過渡)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別是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顆適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宇航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間還會有能夠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它們。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物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分析課文,可以分組討論,來尋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書)

      (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并板書)

      [課堂小結]

      宇宙是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較穩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有利條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物質。

      [課后作業]

      1、根據課本P4表1.1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據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有生命物質的天體的原因。

      答案:略

      ●板書設計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為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為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并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了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了解,但對于城市功能分區了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致。對于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

      1--2課時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3.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通過閱讀太陽黑子與降水量的相關圖分析太陽黑子變化的周期及太陽黑子對降水的影響。

      2.能通過展示的圖片理解太陽活動增強時會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干擾及產生磁暴現象的原因。

      3.能通過計算機的演示分析月相產生的原因和規律。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宇宙觀,和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關于太陽輻射的教學建議

      太陽輻射這部分內容屬于常識性的介紹,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讓學生看教材的兩張圖,了解太陽常數的概念,以及由于緯度、地形和氣象條件的不同,太陽輻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這里介紹一個小實驗可以讓學生更生動的了解太陽輻射。

      實驗是這樣的:拿兩個瓶子,一個涂成白色,一個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個小氣球,氣球沒有充氣。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陽下照射,觀察結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氣球沒有太大變化,而黑色瓶子的氣球開始膨脹。通過實驗比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從而讓學生明白太陽輻射的能量巨大,對地球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關于月相的教學建議

      由于本節主要是要講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將月相這部分內容作為了必講內容。關于月相,重點有三個:

      一、要說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發生改變。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月球繞地球公轉,如果同時考慮兩者地球和月球的運動,學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著頭腦。其實,由于空間兩點是決定一條直線,地球雖繞太陽一周,而地球和太陽總是能連成一條直線。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讓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不動,而僅僅考慮月球的公轉。

      我們可以從地球、太陽、月球成直線開始考慮(注意,嚴格地講大部分時間它們不在一條直線上,否則,每個月都會發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繞地球一周回到相對位置繼續成直線,所需要的時間是一個朔望月的時間(29.53天),而不時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轉周期27.32天)的時間。月相形狀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發光的,只能反射太陽光。月球總是半個球發光,半個球不發光。而觀測者的角度不同,發光的部分對于觀測者來說就有了不同的形狀。

      二、觀測不同月相的時間

      對于幾個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滿月、下限月)的月相,應該是什么時候觀測呢?關于這個問題,重點在于掌握地球的運動規律。對于某一個月相而言,地球上總是只有半個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當然,也只有半個地球能看到太陽。初一新月的時候,太陽和月球是一起在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對于太陽向東邊移動12°,這樣,整個朔望月周期內,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時間和日出日落的時間才有了變化。有一點必需強調,不論太陽還是月亮,對于地球上的觀察者來說,都是東升西落的(因為地球的自轉),白天并不是沒有月亮,只不過由于太陽光太強,月亮根本顯現不出來。

      三、關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觀察者觀測不同月相的時間不同,觀看的方位也不一樣。既然新月時月球和太陽是同升同落,那么隨著月球的東移,月相出現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漸遠離太陽落下的方位。教師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最好能借助多媒體軟件。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該盡量使用教具(如地球儀、三球儀)等。

    【新版高一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教案(經典)06-22

    高一地理教案01-20

    優秀高一地理教案05-01

    (實用)高一地理教案07-01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12-26

    高一地理教案【精】06-21

    高一地理教案(熱)06-21

    高一地理教案(精品)06-22

    高一地理教案優秀04-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影院在线 |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 |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五月天在线视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