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2篇[精選]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1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講授新課: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師簡介1929年以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發現,強調指出:
1、裴文中發現北京人第一塊頭蓋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以及大量骨骼碎塊北京人個體。
3、洞內還發現近10萬件石器。由此可見,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生活痕跡址。
4、 看書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產生活觀 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5、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7、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8、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
、埔呀浭褂锰烊换。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二、山頂洞人
1、看書繼續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產生活觀 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約70-20萬年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類
山頂洞人約1.8萬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采集、狩獵、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
氏 族
2、想一想:骨針的出土說明了什么?山頂洞人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裝飾品?(骨針的出土說明了山頂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當的縫紉能力。山頂洞人制造裝飾品證明了他們已掌握了磨制和鉆孔技術;使用裝飾品說明他們懂得愛美。
三、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
看書完成下表
名 稱生 活 年 代 生 活 地 方
元謀人170萬年前 云 南
北京人70-20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1.8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
復習鞏固:完成與本課相關的練習。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一方牧區養一方人》是整合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里《與山為鄰》的“垂直的牧場”和《草原人家》的“草原風情”。本課的“垂直的牧場”和“草原風情”分別選取了我國不同牧區的典型實例,目的是通過觀察不同牧區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產生活狀況,發現各自的特色,明白每個牧區都有自己的特點,認識到牧區人民運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圖景。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人地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教育學生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應該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與社會知識基礎,易于展開復習課教學。但是,作為學生新接觸的《歷史與社會》課程,學生復習方法方面相對比較欠缺。
心理基礎:七年級學生,求知欲強烈,學習興趣較為濃厚。
思維基礎:記憶方式“機械記憶”突出,思維特點“感性”突出,“比較分析”等理性分析較為薄弱。
三、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的自然環境及牧民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生活。
2、分析牧區自然環境對牧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ǘ┻^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兩大牧區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進行比較方法的指導,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培養學生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明白人地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四、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自然環境對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五、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情境創設法、比較法、歸納法
六、教學構思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顯著特點是社會性,注重培養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參與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在落實已學知識的`同時,注重學法上的指導,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法分析問題的能力。七上的《歷史與社會》涉及大量的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學起來較為枯燥、晦澀難懂。復習起來,也往往是一知半解。實踐證明,情境教學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學習社會課的樂趣,易取得較好的效果。就七年級學生思維而言,以感性思維為主,理性思維較為薄弱。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視頻、圖片等感性材料呈現,引導學生從感性信息中分析出理性信息,從而更好地達到溫故知新的目標。
本課介紹的是我國不同牧區人們利用自然條件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圖景。教學內容選用我
國新疆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這一內容涉及到大量的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傾向于“地理課”。若能夠以生活化的形式展開復習,通過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體會特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通過學法指導,在學習中體會學習方法的有效性,可能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輕松愉快地達成教學目標。
七、教學流程架構
八、教學過程
新年快到了,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兩道美食。你知道這兩道美食的原產地在哪里呢?(出示西北風味美食圖片)
生:新疆
生:內蒙古
師:關于美食,同學們真可謂是見多識廣,相當給力啊。這西北的風味小吃,看上去真美,若是細細品嘗一番,肯定會更有味道了。
師:如此美味的佳肴自然離不開優質的原料。美食的誘惑力實在強大,實在是擋不住。要不,我們去“原料”產地看看如何。
。úシ拍羺^視頻,注意視頻中的畫面及文字敘述)(搶答題,一道一道搶答)
師:1、視頻中描述的是哪個牧區?
2、牧草分布有什么特點?
3、自然景觀分布方式有什么特點?
4、自然景觀具體分布是怎樣的?
5、放牧有什么特點?
。≒PT呈現)
生:天山牧場
生:天山牧場牧草呈現垂直分布
生:自然景觀呈現垂直分布
生:天山牧場自然景觀垂直分布:荒漠—草地—針葉林—草地—積雪
生:四季放牧
師: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呈現出垂直分布呢?
生:天山地處山地地形,海拔高,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
生:處于高山氣候。水熱條件的變化導致自然景觀的差異。
師:該地成為重要牧場的重要條件是什么呢?
生:牧草豐盛
師:該地為什么四季都可以進行放牧呢?
生:牧草分布呈現出垂直分布。
師:哪位同學來講一講這個四季放牧是怎么放牧的?
生:略
師:可見,牧草與當地的生產有著怎樣的聯系呢?試著用簡短的詞語連接。
生:牧草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牧草決定了生產。
師:那么,自然環境與生產有著怎樣的關系?
生:自然環境影響生產。
生:自然環境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自然環境決定生產。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了生產活動。該地的生活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生:轉場,住氈房,冬季安排節慶活動等。
師:牧業生產與牧區生活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生:生產活動影響生活
生:生產決定生活。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了生產生活。天山牧場是這樣的表現,下一個視頻的牧場會不會一樣呢?請看視頻短片,搶答以下問題。
1、視頻中描述的是哪個牧區?
2、牧草分布有什么特點?
3、自然景觀分布方式有什么特點?
4、自然景觀具體分布是怎樣的?
5、放牧有什么特點?
。≒PT呈現)
師:搶答開始。
生:內蒙古牧區
生:內蒙古牧區牧草呈現水平分布
生:自然景觀呈現水平分布
生:內蒙古牧區水平分布: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生:逐水草而居
師:既然講的是生產,用逐水草而牧,可能貼切一些。
師: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呈現出水平分布呢?
生: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內蒙古高原,主要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內蒙古跨度非常大,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遞減。正因為降水量條件的變化導致自然景觀的差異。
師:該地成為重要牧場的重要條件是什么呢?
生:牧場豐盛
師:該地為什么會逐水草而牧呢?
生:牧草分布呈現出水平分布。
師:可見,牧草與當地的生產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生:牧草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牧草決定了生產。
師:那么,自然環境與生產有著怎樣的關系?
生:自然環境影響生產。
生:自然環境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自然環境決定生產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了生產活動。那么,該地的生活又有著怎樣的表現呢?
生:內蒙古牧區: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住蒙古包、穿蒙古袍、主食肉奶等。
生:為什么會逐水草而居呢?
生:逐水草而牧。
師:生產活動與生活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生:生產活動影響生活
生:生產決定生活。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著生產生活。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考察了“原料”產地,領略了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梢哉f,這是“大餐”。請同學用完“大餐”之后,也喝點奶茶。這道奶茶便是“比較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
師:假若,由你來設計這個比較表格,你會設計哪些比較點呢?
生:自然環境、生產生活
生:略
生:略
師:那么,僅設計自然環境可能較為寬泛。可能,細化一些的話,效果會較好一些。自然環境,主要可以細化為哪些內容?
生:地形、氣候
師:請同學們迅速填完表格。
師:通過表格,可以直觀地進行兩大牧區的比較。
師:搶答題:牧區的不同點,看誰找得越多越準確。
生:略
生:略
師:同學們表現很不錯,很給力。搶答題:牧區的相同點呢,我最棒,我搶答。越多越準確。
師:請同學們嘗試講解表格三大模塊內容的相互關系。
生:牧區的自然環境決定牧區的畜牧業生產,而牧區的畜牧業生產又決定牧區的生活
生:略。
師:事實上,反過來而言,又是怎樣描述的呢?
生:牧區的生活適應牧區的生產,牧區的生產又適應牧區的自然環境。
師:由此可見,人們在發展牧業時,應該堅持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呢?
生:因地制宜。
生:可持續發展
師:那么,人與自然應該如何相處呢?
生:和諧相處。
師:請同學們,給本課“畫龍點睛”,擬個標題。
生:略
生:略
生:一方牧區養一方人
。ㄕn堂小結)
師:不僅牧區的自然環境牧業生產生活的關系是這樣的,其他的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也是如此。
師:自然環境決定生產活動,生產活動決定生活方式,自然環境也決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適應生產活動,生產活動適應自然環境,生活方式也適應了生產活動。
師:請同學們抓緊時間完成課堂檢測,活學活用。
師:課堂反饋。
板書:
啟示:因此發展生產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教后感:
磨礪與提煉
依據課標2—5,我選擇了《一方牧區養一方人》的課堂教學。本課以“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為典型事例,引導學生認識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整堂課下來,收獲很多,既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又找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找到提升的新空間。
優勢:
1、在教材處理上,選取內容突出典型性、差異性、可比性,能夠較好地反映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教學內容選取上,師傅們給予了多次的指導,再一次感受到集體智慧力量的強大,也體現到了虛心好學的好處。
2、在教學素材中,運用圖片、視頻及文字等信息,通過反復強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巧妙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素材選材的重要性及運用教學素材方法的重要性。
3、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內在邏輯性處理較為嚴密,能夠較好地做到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立足于學情,以探究式教學為主,通過創設情境等形式,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4、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比較法的意識與能力,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知識歸納,梳理知識的內在邏輯,較好地培養了學生歸納綜合的能力。
5、在板書設計上,板書呈現突出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較好地緊扣本課的教學中心。板書呈現突出“從特殊到一般”,引導學生能夠初步運用類似的推理方法,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不足之處:
1、教學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語調較為單一,不夠抑揚頓挫。
2、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方面有待提高,不夠自然巧妙。
3、學生關注面有待提高,應當進一步擴大學生關注面。
4、激發學生“發問”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身的問題設計需要進一步“精細化”,提高問題的針對性、實效性、典型性。
總體而言,非常感謝一直幫助我的老師們,尤其是王老師對我的“指導”及師傅們對我的細心指導,不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亦有助于改進自身的做人處事方法。
今后,一定會再接再厲,虛心學習,刻苦鉆研,苦練基本功,提高自身素養。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9-19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01-12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1-17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熱門]10-15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5-24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教案01-31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21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范文01-02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華]10-22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