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4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4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1
【教材分析】
大班幼兒對數的理解和應用越來越廣泛,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通過學習2、3的加減運算,幼兒對“+”、、“=”有了初步的認知,簡單了解了“加”、“減”的含義,喜歡在加減運算中挑戰自我。本次活動在幼兒已理解“4的組成”的基礎上,通過創設“送信”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在玩玩、說說、擺擺中探索4的“加”和“減”,進一步理解“加”和“減”的含義并在生活中應用。
【活動目標】
1.學習4的加減法,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2.能熟練進行4的加減法運算。
3.體驗加減運算在“送信”游戲中的快樂應用。
【活動準備】
1.幼兒對“送信”游戲有一定的經驗。
2.與活動內容相符的自制課件,“幼兒學習材料”——《身邊的科學》,“幼兒學習材料”一操作材料⑥。
【活動建議】
1.師幼談話導人活動,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出示森林郵遞員“小猴子”并提問:這是誰?.它在干些什么?
2、創設“小猴子送信”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學習4的加法并理解加法的含義。
(1)創設“郵遞員小猴給小熊送信”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了解2+2=4。分別出示大信件2封、小信件2封并提問:郵遞員送來幾封信?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幼兒探索加法算式2+2=4,說出“2”、“4”、“+”、“=”各表示什么意思。
(2)創設“郵遞員小猴給小鹿送包裹”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了解1+3=4。分別出示大包裹1個、小包裹3個并提問:郵遞員送來幾個包裹?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幼兒探索加法算式1+3=4,說出“1”、“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創設“郵遞員小猴給小鴿子送明信片”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了解3+1=4。
分別出示大明信片3張、小明信片1張并提問:郵遞員送來幾張明信片?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幼兒探索加法算式3+1=4,說出“3”、“1”、“4”、“+”、“=”各表示什么意思。
3、結合“小動物收信”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學習4的減法并理解減法的含義。
(1)創設“熊爸、熊媽拆信”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了解4-2=2。
提問:小熊家拆開了幾封信?還剩幾封信沒拆?引導幼兒探索減法算式4-2=2,說出“4”、“2”各表示什么意思。
(2)創設“小鹿拆包裹”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了解4-1=3。
提問:小鹿家拆開了幾個包裹?還有幾個沒拆?引導幼兒探索減法算式4-1=3,說出“4”、“1”、“3”各表示什么意思。
(3)創設“小鶴子收明信片”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了解4-3=1。
提問:小鴿子收了幾張明信片?還有幾張沒收?引導幼兒探索減法算式4-3=1,說出“4”、“3”、“1”、各表示什么意思。
4、結合操作材料⑥,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4的加減法運算。
引導幼兒擺出4的加減法算式。
擇問:你能用4的組合式擺出4的加減法算式嗎?
(2)鼓勵幼兒大膽分享自己的操作結果并講述其含義。
【活動延伸】
請幼兒閱讀《身邊的科學》第31—32頁,進一步鞏固對4的加減運算的理解
4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2
活動目的:
1.讓幼兒學會仿編和解答4的加減應用題。
2.使幼兒能根據實物自編4的加減應用題。
活動準備:
1.球4個(2個大,2個小),玩具汽車4架。
2.編圖卡片若干。
教學流程:
1.教師出示球,讓幼兒編應用題。
(1)編3的`加法應用題。教師出示1個大球,2個小球,請個別幼兒編題。強調加法提問要用“一共”。
(2)再出示2個大氣球,2個小氣球編加法應用題。提醒幼兒最后一句是提一個問題問別人。
(3)請幼兒用球編減法應用題。如果不對,請全班幼兒糾正。
2.出示汽車,讓幼兒編題,并學習解答。
(1)引導幼兒根據汽車的種類、顏色等編加法或減法應用題。
(2)幼兒互相編應用題,并請對方解答。指導幼兒正確運用加法或減法說出答案,教師糾正。
(3)請兩位幼兒示范編題和解答。
3.幼兒看圖編題。
(1)指導幼兒根據圖片的內容,仿編一道應用題,提醒幼兒最后一句話要提出一個問題。
(2)啟發幼兒用一定的情景,完整、清楚地編題。
(3)幼兒互相提問,解答,教師巡視糾正。
(4)指導個別幼兒根據實物編題。
活動結束:
請幼兒回家后,出應用題考考爸爸媽媽,或請家長出題,幼兒解答。
4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3
活動目標
會用對應的方法比較5個以內物體的多、少和一樣多。
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重點和難點
讓幼兒利用一一對應的方法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的數量關系。
說明: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通過一一對應,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系,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因此,讓幼兒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中自己“發明”一一對應的方法,并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去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多、少和等量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材料和環境創設
1.材料:誘發對應性材料--碗和調羹、杯子和杯蓋、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發對應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紅積木和綠積木、蘋果和香蕉、汽車和飛機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實物,也可用圖片。
2.環境創設:將以上材料按難易程度編號放暨在數學活動區內供幼兒操作擺弄。
設計思路
一一對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重疊,另一種是并放。對于幼兒而言,通過重疊的方法更容易發現兩個集合之間的對應關系,所以在活動區內應該先投放可供幼兒進行重疊比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對應的材料。這樣便于幼兒“發明”一一對應的方法,并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
可供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操作活動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誘發對應性材料,即兩種材料之間有內在聯系。另一種是自發對應性材料,那兩種材料之間沒有內在聯系。很顯然,前一種材料容易引發幼兒的對應行為,因此,應該先讓幼兒操作誘發對應性的材料,當幼兒形成了一一對應的`意識后,則應多提供自發對應性的材料,使幼兒能自覺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去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從而真正形成通過一一時應確定等量的觀念。
一一對應地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關系是一種不經計數比較的前數概念,因為它并不依靠對數的理解,相反,它是這種理解的一個基礎。因此,在活動中教師不要向幼兒傳授一一時應的方法,而應該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才有利于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于他們以后對數概念的理解。
活動流程
操作探索活動、討論歸納活動、鞏固操作活動
1.通過操作探索活動讓幼兒“發明”一一對應的方法。并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的多、少和等量關系。
說明
各種操作材料應按難易編號后放置在數學活動區內。教師引導幼兒按次序開展操作活動。
2.通過討論歸納活動及幼兒確立通過一一對應確定等量的觀念。
(l)出示可重疊比較的誘發對應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讓幼兒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說明
教師出示教具時,一組物體可排列整齊,另一組物體應放成一堆,然后通過提問,如“怎樣才能知道小朋友多還是椅子多?啟發幼兒提出對應的方法,并請幼兒操作驗證。
(2)出示可并放比較的自發對應性材料,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間隔距離的一排積木,讓幼兒用另一種顏色的積木做一個等量集合,并討論為什么這兩組積木是等量的。
(4)出示兩頭對齊,中間間隔距離有異的兩組物體的圖片,讓幼兒辨別其是否等量。
3.通過鞏固操作活動提高幼兒對應的技能。
說明:
教師可在數學活動區內提供數目超過5,或各種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對應。
反思:
這次活動我采用了分組教學的方式,以便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關注到每個幼兒,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人數少,能提高幼兒學習的專注程度。在操作規則上對幼兒提出了細致的要求,多數幼兒基本能夠按照規則操作,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和幼兒還不能理解如何換組操作,今天的活動只進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階段的活動,可能比較適合同一游戲,提供不同類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4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4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筆算退位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計算法則上沒有更多的新知識,只是被減數連續兩位不夠減,要連續兩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數,還要減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減,計算上思維過程較為復雜,容易出錯。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出發,在新的知識點加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計算法則。另外,針對學生容易發生的錯誤,加強練習。整個安排體現了以下特色:一是創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讓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融為一體。二是重視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經驗和方法探索算法,經歷算法的發展過程。三是重視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開展合作交流,體會合作的意義和價值。四是重視計算的整體知識結構。五是重視發展學生估算的策略,培養學生驗算的習慣。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新知前,已經能熟練地筆算和在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比較熟練地筆算和在1000以內三位數加三位數、筆算三位數減三位數的不退位減法。有的學生由于學前教育充分,也有的學生遷移學習能力較強,已經能筆算1000以內的三位數減三位數的退位減法,但對筆算的算理,尤其是連續退位的算理,大多數學生還不理解,更談不上清楚準確地說出。所以理解連續退位的算理,在筆算中能準確地依據算理進行計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減三位數(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能計算三位數減三位數的退位減法。
2.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在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合作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四、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筆算三位數減三位數退位減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連續退位減的算理。
五、說教學過程:
(1)從實際問題引入減法計算。
這里以“美麗的云南”為題材,標出云南三個旅游城市的位置,在各個城市旁附有著名風景點的照片。昆明附的是石林,大理附的是大理三塔,麗江附的是玉龍雪山,并給出了昆明到大理和昆明到麗江的公路里程。下面以師生乘車旅游的情境圖提出數學問題:從昆明出發到達了大理,已經走了348千米,到麗江還有多遠?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教材用線段圖表示出三城市之間的里程。
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圖片,進行討論:這幅圖反映了什么事情?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學生解答有困難,可以用線段圖幫助分析。
(2)估算。教材仍以對話的形式提出了估算的'問題,提示了估算的方法。
教學這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回憶加法估算的方法,針對517-348,討論分別應該把517和348看做多少來進行估算。因為在加法例1的估算中,都是把加數看做最接近的整百數進行估算的,對348,可能有學生提出看做300,也可能會提出看做350,可以結合估算的結果進一步討論看作哪個數估算的結果與計算結果更接近?通過這樣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練習中,教師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使學生逐步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
(3)筆算。因為學生已經學習過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因此教材在豎式計算的處理上,給出了個位的結果,提出“接下來該怎么做?”提示了教學的重點,即十位仍然不夠減,要向百位借1。教材要求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以體現合作學習的要求。
教學這部分內容,可采取先嘗試再討論的形式,也可以圍繞教材提出的“接下來該怎么做?”進行討論。要注意在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答的基礎上,通過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理解“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都要向前一位進1”的計算法則,教師不要包辦代替。
“做一做”安排的是一個果園果樹數量的統計圖,要求看圖提問題并計算。這里包含了看統計圖、提數學問題和計算的綜合性訓練。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集中提出問題,教師用板書或多媒體將問題呈現出來,然后要求先解答用減法計算的問題,以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注意糾正計算中的錯誤。計算較快的學生,可以繼續完成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4)例2。
例2的教學內容是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這是連續退位減法中的難點。教材是在例1的基礎上,把被減數517改為507,提出思考的問題:計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問題“要從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辦?”教學時,教師可抓住這個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通過討論明確要從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從百位上退1作10,再從這個退下的10中退1到個位作10,這時十位上是9。如果學生的理解仍有困難,可以借助計數器或多媒體演示作必要的講解和歸納。
關于這一計算原理,一般只需學生理解即可。豎式計算時仍然是應用“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的計算法則。
【4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4的加減法》03-13
大班數學教案《9的加減法》4篇01-28
大班數學教案5以內的加減法4篇03-02
大班數學教案10的加減法01-13
大班數學教案《9的加減法》01-28
《3的加減法》大班數學教案03-28
大班8的加減法數學教案03-19
大班數學教案:8的加減法01-09
大班數學教案5以內的加減法03-02
大班數學教案10以內加減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