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優秀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

    時間:2024-10-06 07:27:58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1

      中圖版地理八年級上教案

      第三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三節 《聚落》 教案 1 2 3 作者簡介:李慶龍,男,1973年2月生,大專學歷,中教二級。1993年8月——20xx年8月從事小學教學及管理工作,先后獲得過鎮級“優秀教師”,鎮級“先進工作者”和旗級“優秀教導主任”稱號,本人的教案及教學設計先后四次獲奈曼旗教體局教研室表彰。20xx年9月-現在,從事中學管理及地理課教學工作。在地理教學中,努力探索一條讓學生樂學易記能理解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巧編詩歌法,深受學生好評。于20xx年12月被奈曼旗教體局選拔為“新課程地理優秀教學能手”。20xx年3月26被旗教體局選定為奈曼一中招聘高中地理教師的評委。4 篇五: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學設計(精選)第三章第四節 世界的聚落

      教學目標 2.3.維。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

      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

      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2.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聚落的形態”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兩部分,主要講述聚落的形態、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聚落分為城市與鄉村兩大類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樣,但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協調適應性。世界文化遺產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為我們研究人類的文明史,以及人類與環境間的關系,人地協調發展等有著重大的價值。故本節的重點是“聚落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聚落形式是學生身邊具體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學方法設計上,主要采用了分組合作式的教學形式,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讓學生當小老師,向其他同學展示個人的想法和小組的討論結果。

      課前準備: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接著學生按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課前準備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與鄉村的不同景觀圖片,分析城市與鄉村有何差別;(2)搜集民居建筑圖片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復習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識,了解人口密集地區的地形。[導入新課] 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承轉]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一] 講述“聚落的形態”,按以下步驟: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 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1.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處?

      [啟發] 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小結] 教師展示城市與鄉村差別表格:

      2.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開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學。前兩節內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和宗教。本節主要講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環境的緊密聯系,在人文地理學中,聚落也被稱為人口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受到來自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鄉村與城市的景觀差異是本節的重點。聚落是學生身邊具體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學方法設計上,可采用分組合作式的教學形式,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學情分析

      由于收學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識儲備有限性的制約,故采用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配備大量的圖文資料,這樣的教學既鮮活生動,又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讀圖識文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從生活經驗出發列舉實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程標準要求

      1、能夠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河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能夠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說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

      2、能夠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2、學會作為一名中學生,可以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做出什么貢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于探究式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五、教學方法

      教授法、討論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描述城市景觀河鄉村景觀的差別

      2、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聚落的保護與發展

      教學難點

      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視屏:福州城市宣傳片《福州,你好》。

      (聯系生活實際,達到師生共鳴,吸引學生)

      師:城市和鄉村,這些都是我們人類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今天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們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板書】4.3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師:現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張圖片,他們各屬于什么類型的聚落?

      生:左邊是鄉村,右邊是城市。師:我們福州市區是屬于那種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師:對,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這兩張圖,是不是有很大的差異? 生:是的。

      度這幾個方面思考,可以結合課本81頁圖4.12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圖。(思考30秒)我們來一起填一張表格,看看鄉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師:那是什么原因造成鄉村與城市的差異呢?現在我們來看一張圖片,他們在干嘛? 生:他們在種田。

      師:再看看其他三張圖片。

      生:放牧、砍柴、養魚。

      師:對,不同的生產方式,產生了不同的聚落類型,所以我們按照生產方式的不同,將鄉村分為農村、牧村、漁村、林場。大家看書本81頁,拿起筆把第二段第一句劃下來。

      【板書】鄉村與城市的差異

      師: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們,從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務業和工業。

      師:對。由于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又有較大的差異。

      師:鄉村與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較平坦。實際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條件,一般是先有鄉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書】聚落與環境

      師:我們來看一個問題,①②③三個鄉村聚落中,哪個更有可能演變為城市?為什么?

      生:1地,因為1地自然條件比較優越。

      師:是的,1地自然條件比較優越,位于河流的交匯處,便于把從2、3地匯聚來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來,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發展成為更為高級的聚落。那么影響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請大家結合書本82頁回答。

      生: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

      師:聚落的形成于環境密切相關,一般來講,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于的地方比較容易形成聚落。請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則少有或沒有聚落。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聚落的分布,也會影響聚落的形態。下面我們來看兩張圖片,大家看看他們各是什么樣的聚落形態?(用圖片分別演示類型)

      生:略

      師: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區聚集呈團塊狀,有的聚落沿著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條帶狀。(演示福州市區的遙感地圖)我們福州的聚落形態是團塊狀的呢?還是條帶狀的?

      生:團塊狀。

      師:對,福州市區的聚落形態是團塊狀的,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分布和形態,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觀也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聚落要怎樣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呢? 【板書】

      1、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分布和形態(多媒體展示聚落的.圖片:沙漠地區的自然景觀和建筑特點、雨林地區的高架屋、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區 雨林地區

      我國黃土高原 北極地區

      師:這些圖片分別反映了當地怎樣的自然環境特征呢?

      生:東南亞的濕熱,西亞的干熱,黃土高原的干燥,北極地區的寒冷。

      師:很好,這些地區的建筑與當地的氣候有一定的關系,是聚落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的條件。現在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填表格)

      【板書】

      2、聚落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

      師:聚落不斷地在發展,傳統的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他們記錄了歷史的真是情況。有些聚落因其獨特等特征被評為世界歷史遺產,如水城威尼斯、我國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隨著鄉村向城市的轉化,人們應怎樣來發展和保護這些傳統的聚落呢? 【板書】

      三、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

      師:什么是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是人類的無價之寶,我們應該保護好他們,因為一旦被破壞,就很難被修復,我們來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遺產。我們來領略一些世界文化遺產的美麗風光,思考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風光、我國西遞和宏村的風光)師:文化遺產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產物,一旦破壞了,就難以恢復原樣。文化遺產應該如何保護以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為例,對于傳統聚落中民居的開發與保護問題,有不同的觀點: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3

      高中地理教案

      知識點:洋流。

      教科書: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學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知識點: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類。3. 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 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試找出分布規律。

      重點:①洋流的分類②洋流的分布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說: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并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后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布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①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補償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于上升補償流。②按冷暖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為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后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后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周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為環繞南極大陸一周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征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為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魚類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后總結:大部分學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4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及主要標志;

      了解城市化進程;

      理解和掌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應用城市化標志判斷城市化;

      培養學生利用地理數據、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認識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

      明確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會經濟發展等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能夠辯證地看待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城市化含義;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難點:

      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應用城市化標志判斷城市化。

      教學方法

      1.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含義及三個主要標志。

      2.運用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區差異性。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從聚落的形成以及鄉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發展過程,由于用地規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斷擴大,就是城市發展過程,那城市化是什么?這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一、城市化及其標志

      1.城市化的含義

      學生活動:解讀“上海市的城市圖片及人口、用地變化圖”。

      教師啟發:上海市在建設過程中,城市用地規模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討論: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

      教師引導:結合以上結論,理解城市化的含義。

      教師引導: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時,人口是否增加?

      學生討論:上海市用地不斷擴大時,人口數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隨著增加。

      教師啟發:通過以上例子,說明城市化有何含義?

      學生探究: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以及學生的思考討論,從而得出城市化應該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這兩方面的內容。

      2.城市化的標志

      教師提問:根據城市化的含義,要判斷一個地區是否正在城市化,可應用什么標準來判斷?學生討論:根據城市化的.含義,可以得出其三個主要標準即主要標志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以及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個標志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指標。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學生活動:自學閱讀教材,討論后回答:18世紀中葉前,世界城市人口緩慢增長;自18世紀中葉到二戰階段,城市化加速發展,世界總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長很快;自二戰結束后到現在的第三個階段,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師提問:三個發展階段人口增長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探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承轉過度:在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異?

      三、城市化的地區差異

      教師引導:讀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6.19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以及右圖,如何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填表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

      學生活動:對比探究。

      教師總結:通過右圖來幫助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①國代表發達國家,②國代表發展中國家): 1.每一個年代,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國大,反映出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比②國大。

      3.1960年~1980年間①國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速度與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長速度仍大于②國;1980年以前,②國城市人口比重緩慢增長,1980年以后快速增長,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國。

      4.1980年以后,②國人口比重快速提高,遠大于①國的增長速度,而①國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繼續放慢。

      結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6.19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得出:(1)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速度比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比農村人口的增長速度快;(3)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5

      第一課時

      教師 張俊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教學內容

      稱述性知識

      “亞細亞”和“歐羅巴” 亞歐大陸 亞洲的地理位置 時區與區時 程序性知識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征。原認知知識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評價方法

      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

      教學資源

      印刷資料 小測試題 多媒體資源 flash動畫 模型實物:

      地球儀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1-2世界時區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時,以北京(東八區)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地方時

      講述 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時區及換算

      講述 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范圍是東經172.5°~西經172.5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閱讀 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什么是“區時”?

      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點撥:

      拓展訓練 我國一艘遠洋貨輪,從上海出發,東渡太平洋到美國洛杉磯,5月1日6點鐘越過日界線后,當地的日期和時間是多少?

      答案:4月30日6點

      教學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如何換算時區及區時。

      作業布置

      1、p3活動

      2、小檢測題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4.時區

      十、課后記

      附小檢測題二.

      綜合題:

      1.讀圖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為

      a________洲 b________洲 c_______ 洋d________洋 e________海峽

      (2)從圖中可以看出,東南亞位于________ 洋和________洋之間,北連________洲,南

      臨________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讀圖填圖題

      (1)國家:b是________(2)讀圖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名稱 i ________海 j________海(3)本地區面積不大,但國家眾多,海岸線十分________。

      (4)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是:北臨_______洋,西瀕________洋,南靠________海。

      其緯度位置為大部分位于________(緯線)和________之間,處于________帶。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優秀高中地理教案08-11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09-18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熱門】10-11

    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精華)11-15

    【優秀】高中地理《人口增長》教案12-27

    高中地理教案01-08

    高中地理教案11-03

    高中地理教案【熱】12-13

    高中地理教案【薦】12-08

    【薦】高中地理教案12-0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成a人片在线天堂 | 日日橹狠爱欧美视频国产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黑人激情性久久 | 日韩v欧美v在线 |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