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課文第33頁的內容及第34頁的“練一練“)
教學重點: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合理地對數據進行估算。
教學關鍵:
聯系實際,靈活處理。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2.能與同學交流自己估計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品格,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
學具準備:
同桌準備一張報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實物投影呈現圖片。
略。(圖片可以是課文主題圖,也可以自選)
教師:你知道這是什么建筑物嗎?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 提出問題。
教師:你能估算這個體育場的座位數嗎?
二、 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 讓學生認真觀察體育場座位排列情況,估一估這個體育場能坐多少人。
(1)獨立思考,估算整個體育場座位數;
(2)小組交流,讓每個同學都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結果數據。
(3)由小組派代表反饋交流結果。
由于圖中沒有具體數據信息,也沒有呈現體育場的四周看臺,所以學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較準確的數據結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師就應該予以肯定。
學生1:從圖中看出每小塊看臺大概有50個座位,這個體育場可能有30個看臺,大約有1500個座位。
學生2:把體育場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每個方位大約坐1000人,4個方位,大約坐4000人。
學生3:體育場的每一排座位數大允是20xx人,估計這個體育場有30排,大約共6000個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2.出示具體看臺數據,進行估算。
(1)幻燈呈現
這個體育場共有28個看臺,如果每個看臺的座位數相同,你能估計出這個體育場的座位數嗎?
(2)理解數量關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導提問:
①這個體育場一共有多少個看臺?
②每個看臺有多少個座位(根據課文插圖,說出準確數)?
③整個體育場的座位數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從而板書: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結果。
一般情況下,學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來估算。
即:70×30=2100
(4)小結:一般情況,估算時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把數據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數,方便計算。
三、課堂活動
課文第34頁“練一練“的第1題。
題中要求估計一張報紙一個版面的字數,學生有多種方法,可以將報紙折一折或圈出一塊,在知道這一塊的字數的基礎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數,也可以數一數某一行的字數與總行數,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數。
四、鞏固練習
課文第34頁“練一練”的第2-4題。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的
1.在認識人地關系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因人口增長過快而帶來的人口問題,使學生認識世界城市化現狀和城市問題。
2.通過人口問題和城市問題的表現與成因的學習,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充分利用本節內容進行正確的人口觀、人地協調論的思想教育。
課型
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
講述與問答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難點是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
教學用具
自制教學投影片:
①“苦難的母親”
②人口問題及城市問題的表現
③城市人口柱狀圖及表格
④“主要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表。
教學提綱
第二節世界的人口問題
一、人地關系與人口問題
1.人地關系
2.人口問題的產生
3.人口問題的表現
①資源緊張
②環境惡化
③生活條件等不易改善……
4.解決人口問題的能策
二、城市與城市問題
1.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現狀
3.城市問題
4.解決城市問題的對策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是什么?(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
[教師總結]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是越來越快,有人稱我們進入了“人口問題爆炸”的時代。地球大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質也是有限的,地球物質也是有限的,不斷快速增長的人口會帶來哪些問題呢?這就是本節課要講述的世界人口問題。
第二節世界的人口問題(板書)
一、人地關系與人口問題
“人”是指人類,“地”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即人周圍的自然界。人類自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與自然地理環境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提問]人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關系?(人類要從自然界取各種物質,也要把消耗后的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
[教師總結]如果自然界能夠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人類排放的廢棄物也沒有給自然界帶來不良的后果,不改變原有的環境質量。這時,我們說人地關系是協調的。如果因人口增長過快,打破了人地的協調關系,勢必要產生許多問題,我們把這些問題統稱為人口問題。
2.人口問題的`產生(板書)
人口增長過快,與環境,資源不協調。(板書)
[提問]請你舉例說明,如果人口增長過快會出現哪些人口問題?(學生可廣泛列舉。)
[教師總結]
3.人口問題的表現(板書)
①資源緊張:糧食短缺,各種資源不能滿足需要。
②環境惡化: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沙漠化、噪聲污染等。
③生活條件不易改善: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人均占有的綠地少,教育醫療條件差等。
[展示投影片]“苦難的母親”(教材第86頁)。
[提問]請同學看漫畫“苦難的母親”,這幅漫畫的含義是什么?①反映的是地球上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饑餓、戰爭和貧困等。②人口增長過快的原因是沒有做到有計劃地生育。)
[展示投影片]人口問題的表現。
[提問]根據投影片,說明人口問題都表現在哪些方面?(①亂砍濫伐導致沙漠化;②大氣污染;③使用農藥導致土壤污染和土質退化……)
[提問]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許多人口問題,那么人口長期停止增長或減少會不會也帶來人口問題呢?會帶來哪些問題呢?(也會帶來問題。例如:勞力短缺,老年人增多,也現社會的老齡化并引起社會問題等等。)
4.解決人口問題的對策。
[提問]人口增長過快或減少都將帶來人口問題。怎樣才能使人口增長比較合適呢?(①控制人口數量,實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②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們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
過渡剛才我們學習的人口問題是世界范圍的。實際上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問題的嚴重程度也不同。例如,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就更為突出。如果再比較城市與鄉村,那么由于城市人口更為集中,所以許多嚴重的人口問題又多發生在城市里。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和城市人口也將不斷增加。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城市化及城市問題。
二、城市化及城市問題(板書)
1.城市化(板書)
[提問講述]請比較一下,城市與農村有什么區別?
比較城市與農村的區別要從人口密度、就業性質、生活條件、教育醫療條件等方面進行。
城市化過程就是由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一般表現為人口從農村遷往城市。
[提問]人口從農村遷往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經濟水平提高后,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人們主動到城市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及生活、教育、醫療等條件。)
[教師講述]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通常在發達國家里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則較小。
[展示投影片]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柱狀圖。
[提問]從1900年至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是什么?(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快于世界增長速度,城市化進行越來越快,)
[展示投影片]“主要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圖。
[練習]請讀出美國、澳大利亞、埃及、中國、尼日利亞的城市人口比重。
[提問]根據以上兩個圖表,你能說明世界城市化的現狀嗎?(待學生觀察思考后,在教師引導下得出以下特點)
2.世界城市化現狀(板書)
①世界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0%,發達國家較高,一般大于70%,發展中國家較低,只有30%多一點。
②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斷增大,速度快于世界人口增長速度。
③世界上的大城市越來越多
④城市化的重點在發展中國家。
[展示投影片]“各種城市問題的表現”圖。
[提問]由于城市人口過多會引起哪些城市問題?(由學生回答,教題歸納總結,寫出下列板書。)
3.城市問題:住房擁擠、交通擁擠、垃圾過多、噪聲污染等。
[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解決城市問題有哪些辦法?
4.解決城市問題的對策。
[教師總結]
①限制城市規模,分散城市職能;
②加強城市管理。
布置作業
請你寫一篇題為《我國的人口問題》的短文。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國土面積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1.教學時師可以出示一組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討論同樣的數據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讓學生體驗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體會數據單位的改寫是為了數據記錄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國土的面積,讓學生讀一讀。
(1)將上面的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2)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3)可能學生會改寫成以“百”、“千”、或“萬”作單位,只要學生能改寫得正確,教師都應充分地肯定。
(4)將一些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據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這些數據改寫中的基本特點,從中發現改寫的基本方法。
3.對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改寫中逐步發現改寫的方法。
二、實踐練習。
第10頁“練一練”中第1題,數據單位的改寫是實際生活中記錄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選擇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而不要將數據單位的改寫成為單純的為改寫而改寫的局面。
練習本題時,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體的各地區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作單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區的其他信息,以供學生間互相進行改寫。
第2題,在練習“海洋資源”時,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在此基礎上,學生會體會到這些數據改寫成以“億”作單位比較方便。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為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
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
9600000=960萬
10000000000=100億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的前后鉛筆的位置關系。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說一說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后線段之間的平行關系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簡單圖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活動中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進行討論;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說一說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三、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并能說出這些大數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多位數。
3、能對多位數進行估計,發展估計意識。
教學重點:
多位數的讀寫法,讀數中有“零”的寫法。
教學準備:
計數器、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練習讀寫,復習舊知
1、快速讀出下面各數。
20xx,4500,4523,6005
2、寫出下面各數:教師口述學生寫數。
3、40059000是()位數,含有()級和()級,由()個萬和()個一組成。在計數器上撥出下面各數,并像前面一樣說出每個數的組成。320080,479853000,20070000xx。
二、多位數的讀法
1、億以內數的讀法
20xx年我國進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圖。
北京市約有13820000人,天津市約有xx0xx000人。你能讀出北京和天津市的人口數嗎?
學生嘗試后匯報。
為什么只讀出萬以上的數?為什么要加萬字?中間有兩個零怎么讀?
2、億以上數的讀法
我國總人口約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約6302309700人;學生試讀,小結讀法。
3、練習讀法
試一試第一題;練一練第一題。
三、多位數的寫法
1、億以內數的寫法
(1)澳門約有四十四萬人;香港六百七十八萬人;教師引導寫澳門人數,學生獨立嘗試其他城市人數。交流評價,并驗證(將寫出的數分級讀出來)
(2)三百五十萬零六百,寫作。
過程要求:學生獨立寫數。小組交流,互相檢查,讓每一個同學都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寫的?反饋交流結果。
2、億以上的數的寫法。
(1)呈現題目:五十二億五千六百萬。
過程要求
①先請學生讀一讀這個數,看看含有幾級的數。
②對照數位順序表,嘗試寫一寫。
③反饋寫數結果。
④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板書呈現結果
“五十二億五千六百萬”寫作:5256000000
(2)呈現題目:“二十億零四百三十五萬”寫作。
過程要求;
①學生獨立寫數,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求放棄數位順序表,直接寫數。
②同組交流各自的寫法,著重說明“零”的處理。
③反饋交流結果。
板書呈現:“二十億零四百三十五萬”寫作:20¦0435¦0000
這時板書不出現數位順序表,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可以用分級線段來代替數位順序表。
(3)小結億以上的數的'寫法。
讓學生交流,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寫數的規則。
①弄清有幾級的數。
②從位寫起,寫出每一級上的數。
③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
寫法練習:試一試第2題,寫數并估計數的大小。練一練第2題。補充練習題:先分級再讀出下面各數
7060020,1300000800,70600020,13000000800,600600,6000600
四、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3題,先讀數,再連線。最后寫右邊的數驗證。
2、閱讀你知道嗎,了解國際上分節方法。
3、同桌讀寫數游戲:一位同學用計數器撥數,一位同學讀
數;一位同學寫數,另一位同學讀出來。
4、撥一撥,寫一寫,再讀一讀
用四個“5”和四個“0”組成一個八位數
(1)一個零都不讀出來
(2)只讀出一個零
(3)讀出兩個零
(4)讀出三個零
五、課堂小結并布置實踐活動
生活中大數應用非常廣泛,請同學們在報紙、雜志或電視等媒體中收集一些有關大數的信息,并在全班進行交流。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過程,能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并能正確計算。
2、能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學們,你們一定沒有去過峨山的臨江公園吧!那里的苗圃經過擴建顯得更漂亮了,(明明、笑笑、淘氣經過參觀后帶來了很多圖片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播放課件)
二、引出問題
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答:每種花各有多少盆呢?(師張貼問題)
生齊讀題目。(下面同學們把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連起來讀一遍)
三、探究問題
1、你能寫出算式嗎?
讓同學獨立思考后回答(板書算式)
154 22 =
2、估一估
(1) 能估計一下答案嗎?說說你是怎么估計的?學生獨立估一估
(2) 指3名學生回答
生可能出現的回答:A.因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B.因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C.因為14020=7所以大約是7盆左右。
3、用豎式計算
師:這道題到底等于多少呢?請同學們試著在草稿本上列豎式計算。
2 2 1 5 4
(1)用豎式算一算: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小組內用豎式算一算每種花各有多少盆?
①下去巡視,選一個又快又好的小組代表把豎式寫在黑板上。
②匯報交流:你們小組是怎樣想的'?(看能不能說到把22看作20來試商,207=140接近150、所以商是7。)
師問
(1)為什么把22看作20來試商?(更簡便)
(2)商 7應該寫在什么位置?為什么?
如果巡視時發現有錯例的,拿到展臺上來讓同學辨析一下。
③師:要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確,可以怎樣做?(驗算一下)
④師板書:答:每種花各有7盆。
4、峨山的園藝師聽說老師要到你們易門來上課,特地讓老師帶了一道題來請你們幫幫忙。(課件出示題目:如果用120盆花布置廣場,每個圖案用18盆花,可以拼成幾個圖案?還剩幾盆花?)
(1)師: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學生列出:12018=
(2)師:先估一估可能是幾個圖案,把你的估算結果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如果你覺得合理,就點點頭。
(3)那你能自己獨立地用豎式算一算嗎?
(生獨立算,選出一生板演)
師:你是把18看作幾十來試商的?有不同意見嗎?
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有什么好處?(很快找到商幾)
(4)驗算一下,你的得數是否正確,請一生來寫在黑板上。
評:怎樣驗算的?
剛才我們做的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這兩道題在計算的時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結方法:除數是兩位數,試商時應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前兩位比除數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當除數的個位是4或者比4小時,可用四舍法試商,即去掉除數的尾數,把除數當作整十數。當除數的個位數是5或者比5大時,可用五入法試商,即除數的十位數加上1,去掉除數的尾數,把除數當作整。
四、總結
1、誰來說說你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2、屏幕出示;你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給自己評價一下。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解決了參觀苗圃過程中發現的數學問題。其實這些知識還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下次我們再共同探討。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②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④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概念的關系,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②通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③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人口遷移的地理范圍(國際、國內)。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二)教學難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和流向,嘗試分析時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論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播放錄像,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我國“民工潮”和“春運”的畫面,人口的大量移動。
承轉過渡:這些人的移動是人口流動,還是人口遷移呢?什么是人口遷移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這兩個問題。
第二階段:出示問題“什么是人口遷移“,引導、組織學生思考。
①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人口自然增長是人口變動的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變動的另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
②教師展示問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哪幾類呢?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
根據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
按人口遷移的方向分類,可以分為農村到城市,城市到農村,農村到農村,城市到城市。
“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
按人口遷移方式分類,可以分自發性與計劃性。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教材17頁“活動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正確答案,并就學生的難題進行分析。
第三階段:投影展示:課本插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學生討論: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遷移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討論,轉折進入下一個問題的學習。
投影展示:“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圖。
第四階段:出示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師歸納總結: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地形、土壤、環境、自然災害。
2.經濟因素: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布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中心的改變。
4.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兩步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理解小括號在四則混合運算中的作用,能正確進行計算。為了引導學生將舊知遷移到新知上來,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個方面:
1.注重舊知回顧,以舊引新。
學生獲取的新知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三步混合運算之前,學生已有了兩步混合運算的學習經歷。為了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復習導入環節設計了7道四則混合運算題,引導學生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復習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又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用對比來深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數學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核心,沒有思考,學習就變成了簡單的模仿和練習。在出示每道例題以后,都要求學生來找出這道算式和以前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讓學生在對比辨析的過程中感受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思考更加深入,思維也更加有序。
3.在探究中理解。
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探究能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嘗試計算,使學生發現: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為有了小括號和中括號,運算順序就不一樣了,計算結果也不一樣了,使學生在探究中理解中括號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計算下面各題。
85-26+73 18÷9×8 200-17×7 24×5+12
師:說一說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減法,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2.計算下面各題。
185-(51+49) 35×(107-79)
819÷(108-99)
師:誰能說一說有小括號的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小括號外面的)
師:這節課我們就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繼續探究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幾道不同類型的計算題復習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喚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1.不含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每到新學期,同學們都會為自己添置一些新文具,這學期你又為自己購買了哪些文具?
(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淘氣和笑笑來到文具店,想給希望小學的小朋友們買一些文具(揭示課題:買文具)。從圖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取與本節課有關的數學問題)
(1)課件出示問題:買3個計算器和1支鋼筆要多少元?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算法,互相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2)學生匯報,展示不同的列式方法。
預設
生1:我用的是分步計算,先求出3個計算器的價錢,再求出1支鋼筆的價錢,最后把它們加在一起就是用的總錢數。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的: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方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
一、談話導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主題圖)
二、探索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1.學生思考:要想知道誰跑得快,要比較什么?你有什么辦法?
2.小組交流,明確:要想知道誰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時間里誰跑得遠,誰就快。這個同一時間在這里就是1小時,那么拖拉機1小時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車1小時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車跑得快。
3.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單位時間即為:1時、1分、1秒。在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題中,拖拉機的速度是60千米/時,而面包車的速度為70千米/時。因此,面包車的速度快。
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要想知道誰跑得快,不是看誰行駛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統一時間內誰跑得遠,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
4.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得出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系。
速度=路程÷時間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數據,拓展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認識,也可以把學生課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交流。
通過實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真正明確了路程、時間、速度這三者的關系。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試一試”第一題。讓學生看圖,根據情境解答。進一步鞏固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系。
2.完成“試一試”第2題。
三個算式結合具體情境去體會、思考、交流、匯報。讓學生進一步理清三者關系。
四、總結談話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
第4課時:路程、時間與速度
教學目的.:
1、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誰來說說這三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讓學生理清三者關系,為下面的練習打基礎。
二、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完成“練一練”第二題。根據情境圖列式計算。
3.完成“練一練”第三題。根據第1個算式寫出第2、3個算式的得數,尋找其中的規律。
4.完成“練一練”第四題。列式計算后,與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組這樣的題并解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策略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果、發現規律,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自己編題,是對所學知識的再次鞏固和延伸,這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三、實踐應用
完成“練一練”第五題。
看線段圖解答,然后提問:15分、35分分別在什么位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系。
四、拓展練習指導學生完成數學自主學習相關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結合生活實際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
2、過程與方法
能正確應用進行計算,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
【教學難點】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試商方法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談話:聽說同學們都樂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們一起幫小動物們回家,好嗎?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提出問題。
談話:我們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吧!
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交流提出的問題,師揭示本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
8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包?
160元能買幾個計算器?還剩多少元?
2、解決第一個問題,學習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和筆算。
(1)出示問題:8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包?
師:小組合作完成,看哪個小組完成的最好。
溫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幣擺一擺。
②想出不同的計算方法。
(2)匯報交流算法:
a、每2張10元人民幣買一個書包,能買4個書包。
b、因為20×4=8,所以80÷20=4。
c、因為8÷2=4,所以80÷20=4。
d、用豎式表示:
答:80元可以買4個書包。
3、解決第二個問題。
課件出示:160元能買幾個計算器?還剩多少元?
師:我們男女生進行比賽,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匯報交流:160÷30=5(個)……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應該商5。
答:160元能買5個計算器,還剩10元。
4、試一試,鞏固整十數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結果嗎?
同桌比一比:誰想到的'方法最多。
匯報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戰嗎?用豎式計算520÷40,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師:我們小組之間展開競賽吧,比賽規則:
①自己獨立完成
②組內交流方法
③又對又快就是冠軍
匯報交流:520÷40=13
5、歸納小結: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怎樣計算?
師: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數要比除數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車向地震災區運輸700噸貨物,每節車廂限裝60噸貨物,需要多少節車廂才能裝完
(四)課堂練習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么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號里最大填幾?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交流:
除數兩位看兩位,
兩位不夠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數要比除數小。
(六)板書設計
買文具
160÷30=5(個)……10(元)
答:160元能買5個計算器,還剩10元。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和商的書寫位置。其中讓學生理解“商為什么要寫在個位上”、“為什么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顯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現講解得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進行有機的融合,讓二者相輔相成。就成為本節課的關鍵和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題型,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用整十數除,應該從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數的前幾位?商要寫在什么位置?這些題型緊緊圍繞算法設計的,在學生經過充分的討論和精彩的匯報后,教師及時的加以規范和引導自然總結出了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導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區別,感受抽樣調查的科學性和必要性;
2、讓學生理解總體、樣本、個體、樣本的容量的含義;
3、能利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調查收集第一手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有效提煉來為生活服務。
導學重點
1、理解總體、樣本、個體、樣本的容量等相關概念;
2、區別普查和抽樣調查,會利用抽樣調查方法收集信息。
導學難點
1、選用正確的方法收集信息;
2、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有效整理,使之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課前準備讓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實際調查并作記錄。
導學
步驟導學內容學生活動導學用時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提問導入:
1、我們班有多少姓“周”的同學?
2、我們九年級有多少姓“周”的同學?你知道嗎?那全校又有多少姓“周”的同學呢?
營造氛圍,導入新課學生迅速進行統計;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3分鐘
學生展示
調查結果學生在展示時教師的提問:
1、你們調查的是什么?
2、你們的調查結果是什么?
3、你們從調查結果中得出了什么有用的信息?
看看哪組的同學說得又對又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根據調查結果回答。10分鐘
整理調查結果請你將以上同學調查的內容進行分類,說說你這樣分的理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將以上內容進行分類。5分鐘了解調查的相關概念教師指導學生迅速閱讀教材P90——91內容;
重點是教材P90最后一段和P91第三段。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結合以上調查實例深入體會。5分鐘
區別普查和抽樣調查請按普查和抽樣調查各自的特點將你們自己調查的內容進行分類,看看哪組的同學分析得又對又快。學生結合自己調查的內容進行分類。5分鐘
學以致用鞏固練習
1、學生自主完成教材P92練習題;
2、今天有很多老師來聽課,請以小組為單位自列題目向他們作相應的調查;(想想要想較快獲得所需信息,是采用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3、想想你還有哪些實際問題需要了解,你將進行普查還是抽樣調查。學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練習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主動參與調查。10分鐘
小結導生小結本節課內容:
1、關于總體、個體、樣本、樣本的容量等相關概念;
2、在生活中要選用正確有效的.調查方法收集有用的信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學生自主歸納
小結2分鐘
作業
1、另選生活中你所關心的一個內容作相關調查,注意選擇正確有效的調查方法;
2、想想:你所調查的結果具有普遍性嗎?能從這一部分反映出整體情況嗎?說說你的理由。
板書設計
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
學生調查的內容相關概念練習題目(現場擬定)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過實際測量和觀察,知道1公頃有多大。
2.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
教學重點:
知道1公頃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土地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到目前為止,你都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像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積單位,是計量面積時使用的。在計算土地面積時要使用土地面積單位 (板書課題:土地面積單位)常用的單位有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演示課件土地面積單位】
二、新授。
1.認識1公頃。
(1)將學生帶到操場,畫一個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引導學生觀察、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2)教師指出: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頃。為學生介紹學校操場、教學樓的占地面積。
(3)把學生帶回教室,思考討論: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1公頃=10000平方米)
2.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學生試算。
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匯報展示,全班訂正。【繼續演示課件土地面積單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3)測量土地時,一般用米作長度單位來測量。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換算成公頃。
3.認識平方千米。
(1)我們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頃還要大的土地面積單位。
(2)大家想一下,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誰能計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三、鞏固練習。
1. 2公頃=(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頃
2平方千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頃。
3.一塊邊長是400米的正方形麥地,有多少公頃?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獲?
五、課后作業。
1.(1)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面積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頃。
2.一個飛機場新建一條跑道,長2500米,寬80米。占地多少公頃?
3.一塊正方形的果園,周長是240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4.農民給水稻施化肥。每公頃施225千克。在一片長200米,寬150米的長方形稻田里,應施化肥多少千克?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
2、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的實際意義,能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盡可能多的獲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重點: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
到底誰的蒜苗長的高呢?
二、探索活動
解決辦法:
將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較了。
我們稱之為復式條形統計圖
問題:從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問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是?
三、畫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注意事項:
1、要有圖例
2、找好間距
3、一格表示的數量相同
4、制圖名稱
四、完成試一試
五、課堂小節
你有什么收獲?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第一課時認識更大的數
數一數
一、教學內容
教材2-4頁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數,明確級、數位、計數單位的概念,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知道億是個很大的數。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觀察、動手及分析能力。
3、進一步滲透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思想,使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1、明確“數位”與“計數單位”之間的對應關系。
2、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四、教具準備
計數器,相關數據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向學生呈現一組圖畫,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數。
故宮占地720000平方米;2003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環繞北京城;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在奧運會期間可容納100000人;國家大劇院“蛋殼”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
提問:這些都 是老師找到的圖片資料,看完之后同學們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發現都可以說一說。
教師提問:同學 們說的都很好,在這些資料中出現的數據都 比較大,是我們學過過的,你們認識它們嗎?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來認識這些比較大的數。
(二)探索新課
1、復習
(1) 說出萬以內的計數單位
(2) 提問: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4) 讀出下面各數
4958、 3026、4005、7000
板書出各數字的.數位。
2、認識“十萬”
出示一張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
提問:10張100元是多少元?20張呢?50張呢?100張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回答。
提問: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是一百張,那么這一捆人民幣是多少元?
收銀元員一共收了9捆人民幣,共是多少元?
提問: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計數器)
教師質疑:萬位滿十了怎么辦?(小組討論)
老師小結:萬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就是“十萬”,10個一萬就是“十萬”。
板書:十萬
3、認識“百萬、千萬、億”
出示汽車圖并提問:
1輛轎車如果賣十萬元,2輛能賣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說出想法后用計數器驗證。
提問: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呢?10個一千萬呢?
分別板書:百萬、千萬、億
同時告訴學生: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如果1秒數一個數,晝夜不停地數,數到1億要數3年2個多月。
然后指出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和以前學的個、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提問: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的過程中,誰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也就是十進關系)
(三)課堂作業設計
1. 教材第3頁第1題。
在進行練習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撥珠時只在一個數位上撥,最好是我們今天學過的計數單位。
2. 教材第4頁第2題。
教師要讓學生邊撥珠邊數數。注意指導學生手口要一致,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果遇到進位問題,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如:千位滿十,要向萬位進一。
3. 教材第4頁第3題和第4題。
教師可以補充數數的題目。例如: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五萬數到一百零四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六千萬數到一億。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從四千六百萬數到五千三百萬。
4. 教材第4題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訂正答案。如果有的學生完成有困難,可以先讓他們撥一撥計數器,明確前后兩檔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四)思維訓練
如果給你足夠多的小木塊,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這個數?與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的方法又正確又簡便。
(五)課堂小結
老師提問:在今天這節課上我們認識了比較大的數,你都記住了哪些計數單位? 一共有幾個?
在這些計數單位中,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第二課時 人口普查(三個課時)
分課時一 讀多位數
一. 教學內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頁。
二. 教學目標
1. 掌握億以內的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及歸納概括能力。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結合相關數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 重點難點
1. 握億以內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掌握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四. 教具準備
計數器,整數數位順序表,數字卡片。
五. 教學過程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8-29
小學數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5-29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1-20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5-23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推薦)06-26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精)06-25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5-16
數學上冊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