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初三化學教案

    時間:2024-08-30 07:37:49 九年級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三化學教案必備[15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化學教案必備[15篇]

    初三化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道海洋是人類天然的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chǎn)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蘊藏的主要物質。

      3.通過對海水淡化的實驗探究,知道蒸餾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認識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對人類進步的重要作用;認識合理進行海洋開發(fā)、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難點:

      1. 知道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chǎn)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學會用辨證的思維分析問題,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教學過程:

      我國的萬里海疆,不僅美麗,而且富饒!它蘊藏著種類繁多、儲量巨大的資源,被人們譽為“天然的魚倉”、“藍色的煤海”、“鹽類的故鄉(xiāng)”、“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chǎn)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初三化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狀況;

      水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體污染;

      了解水的組成及物理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及查閱媒體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樹立節(jié)水觀念,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建議

      本節(jié)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為:水對人類的影響,水的物理性質及水的組成,在處理這一節(jié)教材時,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作為研究的線索。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前布置研究課題,給學生一周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特別是突出媒體信息量大的優(yōu)勢,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輸入關鍵字詞搜索相關信息,并要求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每2-3個學生為一個小組,通過課前準備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特別是展示成果,無論對哪類學生來說,只要付出勞動,都會有收獲,真正體現(xiàn)初中義務教育的全員性和教育的全過程性。特別對初中學生來說,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成為其學習過程的根本動力。水資源的有限,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業(yè)化進程對水體的污染,對學生來說,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知,教師課堂上簡單的介紹對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現(xiàn)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水質的日益惡化等,使學生有一種危機感,自覺地從我做起是環(huán)保事業(yè)大眾化的具體體現(xiàn)。

      水的組成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點內(nèi)容,它應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

      1. 水的宏觀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組成。

      2.水的微觀構成,即:定量。每個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數(shù)目,從而得到水的分子式。這兩個過程應有意識地加以區(qū)分,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方法,為今后學生進行學習打好基礎。電解水的實驗是完成上述兩個任務的經(jīng)典實驗,可以結合有關物理知識介紹實驗裝置,特別是電極的極性,兩極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兩極產(chǎn)生氣體的性質,然后結合有關數(shù)據(jù)幫助同學進行推導,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嚴謹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水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教學設計過程

      本節(jié)課按一課時安排。但應在上課前一周給學生布置任務,由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瀏覽相關網(wǎng)站,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展示活動,可以由學生采用自由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1.課前任務布置:

      (1)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①從外層空間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qū)被水覆蓋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水球,水資源如此豐富,為什么還要加以規(guī)劃和保護?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有浪費水的現(xiàn)象嗎?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為,可以達到節(jié)約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們周圍,水資源保護的狀況好嗎?你認為哪些行為會使水質受到不良影響?

      ④從目前來看,淡水缺乏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特別是有些地區(qū),干旱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豐富的,你有什么好設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須是自己的設想,不一定正確,不必追求科學性,但需從可行性和經(jīng)濟角度出發(fā))。

      ⑤你認為日常生活中改變?nèi)说哪男┥盍晳T可以做到節(jié)省淡水?舉具體措施或歸納一些節(jié)水的小竅門。

      (2)查閱相關網(wǎng)站,從網(wǎng)上獲取相關信息,結合自己的觀點,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或措施是可實施的。

      (3)2-3人一組(自由組合),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課堂交流用。

      2.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課前可以將學生收集到的各種素材瀏覽,對觀點(或措施)相近的小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討論進行得全面。對有創(chuàng)意、有價值的的設想,不考慮其可行性或嚴謹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教學過程變得活潑。

      3.課堂教學:

      分為兩個階段。

      (1)教師將課題引入后,由學生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釋疑,此過程大約用時25分鐘。教師可將已收集的資料片當堂播放,加深學生對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的認識。

      (2)由教師以實驗為突破口,演示電解水的實驗,根據(jù)電解過程中兩極產(chǎn)生氣體的性質檢驗,得出水的元素組成,再根據(jù)氣體的體積、,兩種氣體的密度,推導水的組成。

      (完成電解水的實驗最好使用霍夫曼水電解器,若沒有,可根據(jù)教學參考書p89的裝置自行制作,所用試管選用帶刻度的,以便于尋找電解產(chǎn)物量的關系。為增強水的導電能力,實驗前應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這一點一定事先向學生做交待。避免與初中物理可的有關知識矛盾。)

      4.課后小結:

      對本節(jié)知識內(nèi)容進行小結,簡要介紹建國以來興建的水利工程,將搜集到的圖片、視頻資料做展示,加強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最后將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墻報展覽。

      探究活動

      1.洗衣間內(nèi)自制節(jié)水裝置。

      2.用簡單的易得的材料改造衛(wèi)生間抽水馬桶,使之節(jié)約用水。

      3.廚房內(nèi)自制凈水裝置。

      4.展開你豐富的想象,撰寫一篇題為《假如地球上沒有水,世界將……》

      要求文體不限,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字數(shù)為800-1200字。

      課后討論:

      中國的“西部大開發(fā)”已經(jīng)啟動,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環(huán)保觀念和措施應貫徹于西部開發(fā)的始終。請你根據(jù)課本知識談談:在西部開發(fā)過程中,為避免水被污染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初三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水電解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2、能說出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

      3、體會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氫氣是一種理想能源的涵義。

      起點分析:在上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了解到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jié)繼續(xù)采用學生熟悉的水作為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chǎn)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重點:

      1、通過對水分解反應的微觀解釋,認識化學變化中分子發(fā)生了本質的改變,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過水的分解和氫氣的燃燒反應,了解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并能對學過的典型反應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1、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2、認識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教學方法:實驗、討論、交流

      媒體選擇:多媒體系統(tǒng),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水的三態(tài)變化是分子見的間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電,情形是否會有不同呢?

      [活動天地]

      探究課題:水在直流電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標:1、通過實驗,驗證電解水的產(chǎn)物。

      2、通過電解水實驗,進一步從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學變化。

      2、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

      提出問題:1、水中通以直流電,會有什么現(xiàn)象?

      2、水通電與水的三態(tài)變化是否屬于同一種變化?

      收集資料:1、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不易溶于水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在空氣中燃燒時,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

      做出假設:水通電后有新物質生成

      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1、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滿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兩個電極和兩支玻璃管內(nèi)液面的變化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nèi)液面下降較,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nèi)液面下降較。

      2、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3、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小的玻璃管尖嘴處,慢慢打開活塞,觀察。

      該氣體是

      分析歸納:1、電解水是變化。

      2、水通電分解生成的兩種物質是和,二者的體積比為。

      交流與反思: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時,構成物質的分子(填“有”或“沒有”)發(fā)生變化,只是分子的和改變了;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構成反應物分子的重新組合成新的。

      知識應用:

      1、下圖表示宇宙飛船發(fā)動機內(nèi)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微觀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氫氣、氧氣和水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分子種類發(fā)生了改變

      C.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的過程中,原子種類沒有發(fā)生改變

      D.氫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識解釋水受熱蒸發(fā)和電解水這兩個變化。

      [板書]一、電解水

      1、水通電氫氣+氧氣

      H2OH2O2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化學反應。

      [分析]討論分析圖片獲得的信息

      2、化學變化的實質:破壞舊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變化。

      [說明]水、氫氣、氧氣由分子構成,也有的物質是直接由原子構成。

      3、原子: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微粒,具有微觀粒子的一般性質。

      [練習]做P38[在線測試]

      [小結]

      教學反思:學生初步建立了微觀想象

      第二課時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氫氣和氧氣反應結果是不是還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

      [實驗探究]氫氣在空氣中燃燒

      [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然后用手輕輕觸摸燒杯。

      [友情提示]本實驗導管點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鐵管、鋁管或瓷管、石英管,這樣才能看到氫氣燃燒時的淡蘭色火焰。

      [板書]氫氣+氧氣→水

      H2O2H2O

      [討論]該反應是否是分解反應?

      [板書]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

      [描述]氫氣作為新型燃料的優(yōu)點,教會學生辨證地看問題。

      [交流共享]從分子變化的角度分析氫氣和氧氣化合生成水的反應。

      化學反應的本質:分子分割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板書]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在線測試]

      1、電解水的實驗證明水是由()

      A、氫氣和氧氣組成B、氫原子與氧原子構成

      C、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

      D、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有關水的敘述錯誤的是()

      A、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B、水在通常狀況下很穩(wěn)定,4℃時密度最大

      C、蒸餾水是最純的水

      D、0℃時會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電解水的實驗時,看到的現(xiàn)象是()

      A、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出氣多

      B、正極出氧氣,負極出氫氣

      C、可以看到體積比VH2:VO2=2:1

      D、兩極出都有氣體生成,正極的玻璃管內(nèi)匯集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然

      4、化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

      C、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

      D、3體積水和7體積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學反應中,構成反應物分子的重新組合成新的。

      [小結]P73[長話短說]

      [反饋練習]P74[挑戰(zhàn)自我]

      [作業(yè)]

      [教學反思]本節(jié)實驗很成功,學生學的輕松愉快。

    初三化學教案4

      能力目標:能夠區(qū)分哪些屬于物理變化,哪些屬于化學變化;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注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qū)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么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xiàn)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tài)、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fā)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淀等現(xiàn)象;

      3、實驗后,物質的物質的色、態(tài)、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于水后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xiàn)象變化后的物質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tài)的水有水蒸氣產(chǎn)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tài)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淀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fā)生了狀態(tài)和形態(tài)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氣體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xiàn)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lián)系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tài)、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課題1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xiàn)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淀、吸熱和放熱、發(fā)光等。

      4、聯(lián)系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5

      一、教學設計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觀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理性的認識。我在教學過程中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結合教科書上的例子,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如演示實驗、改進實驗、補充實驗、設計三維動畫等。我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質疑──驅動──反饋四步程序教學法。

      教學程序: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趣──提出問題,質疑──引導探究,驅動──引導分析。形成想象──鞏固深化,反饋交流。

      學習程序:明確問題,產(chǎn)生疑問──觀察實驗,記錄現(xiàn)象──分析現(xiàn)象,透析本質──借助三維動畫,形成想象表象──根據(jù)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遷移運用,表達交流。

      二、教案

      課題

      《分子和原子》

      授課人

      饒志權

      學校

      湖北省仙桃市實驗初中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分子與原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質,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能力目標:通過對宏觀現(xiàn)象和微觀本質間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解釋,學會科學聯(lián)系的方法;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學會辨證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對分子行為微觀想象的形成。

      教學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問題導思、實驗探究、動畫揭示微觀的直觀教學相結合。

      儀器藥品

      酒精、濃氨水、酚酞試液、膠頭滴管、灑過香水的絹花、大小燒杯、試管、錐形瓶,分子間隔演示儀等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實存在。

      【激趣】請同學們分組實驗,滴一滴醫(yī)用酒精在紙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觀察現(xiàn)象。

      動手實驗,在衣服、紙上、手上等處滴一滴醫(yī)用酒精。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提問】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過渡】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回答:酒精揮發(fā)了。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啟迪思維。

      【展示】一束灑了香水的絹花

      【提問】你們聞到了什么氣味?它能夠看見嗎?

      回答:聞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見這種物質。

      引導學生探究。

      【播放動畫1】無數(shù)的球狀的微小粒子從一束鮮花中不斷向四周擴散,飄到畫面另一側的小女孩的鼻孔處,小女孩發(fā)出聲音:好香啊!

      觀看放映。

      通過多媒體模擬展示微觀世界,引導學生形成想象。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演示】一小堆糖,用藥匙先取出一點,再一分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講解】糖就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小粒子構成的。很多物質都是由我們?nèi)庋劭床灰姷奈⑿〉牧W印肿訕嫵傻?。

      【提問】你能解釋為什么酒清揮發(fā)了嗎?你能解釋我們?yōu)槭裁茨軌蚵劦交ǖ南阄秵幔?/p>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

      讓學生初步認識一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

      【板書】分子是客觀存在的

      【指導閱讀】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組織討論】1.為什么水會減少?2.解釋品紅在水中的擴散。

      閱讀教材。

      分組討論并表達交流。

      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拓展】請猜想一下,品紅在什么情況下可擴散得更快一些?

      【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回答:在熱水中,分子運動加快。

      回答:說明分子是在運動的。

      聯(lián)系物理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深入探求知識。

      【過渡】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我們?nèi)庋劭床坏降覀兘柚冗M儀器不僅能看到,而且我們還能移動它們。

      【指導觀察】世界上最小的漢字

      【板書】構成物質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觀察,猜想它的大小。

      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分子的真實存在,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質1、分子很小;

      【指導閱讀】“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一段話。

      【提問】教材上哪些數(shù)據(jù)說明分子的質量很小?哪些數(shù)據(jù)說明分子的體積很小?

      學生用課本數(shù)據(jù)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識介紹】苯分子放大的倍數(shù)。

      【動畫2】水分子的小黑點與乒乓球比較,漸漸變大,變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樣

      【板書】分子很小。

      學生觀看。

      直觀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質2.分子的運動

      【過渡】從品紅的擴散,我們猜想分子是在運動的,但這并不能讓我們信服,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

      【提供資料】濃氨水易揮發(fā)出氨氣,氨氣極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引導探究】

      閱讀資料。

      訓練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只試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試液。

      【提問】有什么現(xiàn)象?

      【提出問題】不直接滴加濃氨水,你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嗎?

      【提供實驗儀器】濃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燒杯、大試管、膠頭滴管、棉花、濾紙條,錐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設計實驗,探究氨分子的運動。

      【板書】分子的運動。實驗探究過程等。

      【引導分析】方案一,燒杯A與燒杯B哪些條件相同,什么條件不同為什么這樣設計

      【巡回引導】

      肯定學生的發(fā)言的正確性,指導學生設計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現(xiàn)象,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

      【評價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變成了紅色。

      討論:(發(fā)言要點匯總)

      1.可能根據(jù)氨水易揮發(fā)的性質,再利用氨氣的易溶于水。

      2.必須在一個密閉的環(huán)境中才能完成。

      學生先分組動口討論,再動手實驗。幾分鐘后,表達交流。介紹自己實驗中的成功經(jīng)驗,總結失敗的教訓。

      (學生設計方案匯總:)

      4.其他方案。

      訓練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引導學生歸納】這些實驗說明了什么?

      如果改變溫度會有什么影響?

      歸納: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加快。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投影】學案上的課堂訓練一

      完成練習。

      隨堂鞏固知識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質3、分子間有間隔

      【設疑】物質為什么有固(s)、液(l)、氣(g)三態(tài)的變化

      再次激趣

      【演示實驗】兩個集氣瓶中分別盛放O2和NO2兩種氣體,口對口放置,抽去中間的毛玻璃片后,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初三化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認知與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2、知道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

      3、初步掌握節(jié)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與過程

      通過統(tǒng)計調查水資源和水污染的狀況,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世界和中國的水資源狀況的學習,感受到水資源缺乏離我們并不遠,節(jié)約用水迫在眉睫。

      2、通過設計家庭節(jié)水計劃,使學生牢固地樹立“節(jié)水從我做起”的信念。

      3、通過對水資源與文明的發(fā)源的關系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地球——人類家園”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內(nèi)容處理

      教學重點

      水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物質,對人類的作用極為重要,所以了解水資源,使學生懂得水資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護水資源極為重要性。

      三、課前準備

      提前一星期讓學生搜集有關水資源和節(jié)水的資料。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等途徑搜集,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豐富的信息資源。

      四、教學過程

      【播放】從太空中看地球的圖片。

      【引入】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應當叫水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積被水覆蓋。在宇航員看來,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太陽系家庭中獨一無二。地球上絢麗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離開了水將不復存在。生命是從海洋中誕生,走上了陸地形成了紛繁復雜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不是產(chǎn)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羅河流域,古代巴比倫位于西亞幼發(fā)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亞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國位于東亞黃河流域。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就沒有人類文明。(喚起學生對水的重要性的認識)

      設想,如果缺了水,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世界又會變成什么樣?水對人類的作用極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有條件可配合放映有關水知識的錄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沒有水,我們無法洗臉、刷牙,無法解渴,餐桌上沒有了魚蝦,看不到花草樹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艦全部報廢,混凝土攔不成,高樓無法建,連小娃娃哭也沒有了眼淚……啊,還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業(yè)用水洗滌、溶解、加熱、冷卻,進行紡織、造紙、煉鋼、發(fā)電、生產(chǎn)化肥及各種化工產(chǎn)品。農(nóng)業(yè)用水灌溉,糧食、水果、蔬菜的豐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離不開水;洗衣、洗澡、各種飲料食品,生病了吃藥、打針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盡可能多的舉出例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水對人類及自然環(huán)境的重大作用。)

      【板書小結】

      一、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

      1、水是原料

      2、水是介質

      3、水是能量載體

      【轉入】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地球上的水又如此之多,可是當今世界上卻有80多個國家、約20億人口面臨著淡水危機,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生活在缺水狀態(tài)中。我國也屬于缺水國家。

      (激起學生的震驚,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閱讀】p52第一段,計算可利用淡水資源占總水量的百分含量。(領悟淡水資源的寶貴)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本來就是有限的,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農(nóng)業(yè)發(fā)展,淡水在許多城市已面臨短缺的危機。同時大量的各種廢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嚴重污染。水的污染與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構成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社會問題,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查找的有關資料,歸納總結世界及我國的水資源的狀況。

      學生可能的結論:

    國名


    水資源總量名次


    水的人均占有量名次


    巴西


    1


    19


    前蘇聯(lián)


    2


    39


    加拿大


    3


    6


    美國


    4


    44


    印度尼西亞


    5


    38


    中國


    6


    84


    印度


    7


    87


      我國的地理自然條件復雜,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加劇了缺水狀況。目前我國農(nóng)業(yè)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億立方米,全國農(nóng)村還有3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全國有400多個城市缺水,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多個,每年因為缺水影響工業(yè)產(chǎn)值20xx億元以上,影響城市人口約4000萬人。

      【設問】要說北京缺水程度與地處沙漠的以色列一樣,你相信嗎?

      北京水資源有36億-40億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地處半沙漠的以色列,人均水資源僅有285立方米,每年有8個月需要灌溉,而水源僅夠滿足其1/5用量。1948年開始,大力進行節(jié)水農(nóng)業(yè),制定和實施了嚴格的法規(guī),采用管道輸水,通過自動化的滴灌系統(tǒng),保證供給農(nóng)作物適時、適量的水和精確的'肥料,以色列農(nóng)民比喻為“用茶勺喂莊稼”,終于以同樣的耗水量使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增長了12倍。計劃到20xx年,它們用于灌溉的淡水量,還將從目前的11億立方米下降到5億立方米,其余由處理后的工業(yè)廢水來代替,創(chuàng)造了世界奇跡。

      【簡單介紹】我國缺水的類型有三種: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特別是水體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

      結合圖3-26介紹阿拉善地區(qū)由綠洲變?yōu)樯衬氖聦崱?(因缺水,駱駝的故鄉(xiāng),駱駝在大量減少,因生存困難,駱駝在流淚,母馬不愿喂養(yǎng)自己的幼崽,千年的古樹胡楊林因缺水而枯死,人們用水要到幾十里外的地方取水,其深井深度達千米,因此許多人一生只洗兩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環(huán)境組織定為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

      介紹蚌埠市1991年夏天發(fā)生的水荒,守著淮河沒水喝。起因是降水少,加之淮河上游的小化工廠、小造紙廠超標排污,使蚌埠市缺水達兩個月之久。

      介紹深圳特區(qū)1991年缺水的危機(由于供水工程檢修設備,市區(qū)連續(xù)7天停水,10萬居民連吃喝的水也難保證,巧婦難為無水之炊,于是紛紛走上街頭買盒飯進餐,也有的人用礦泉水煮飯,以各種“可樂”飲料當“茶”,“沖涼”的習慣也成了最奢侈的享受。許多工廠停產(chǎn),僅僅是食品、飲料和紡織行業(yè)就損失產(chǎn)值1.6億元)

      【閱讀】課本p53圖3-28找出安徽省人均水量所處的位置。

      【板書】結論:水資源是有限的寶貴自然資源

      【板書】二、水體污染的危害及其對策

      水的污染與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構成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社會問題,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查找的有關資料,自己歸納總結工業(yè)、農(nóng)業(yè)、人類生活三方面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并討論分析帶來的危害。

      【學生上臺講演】

      列舉我國缺水的狀況。全國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嚴重,淮河、海河和遼河的污染情況相當嚴重。1996年有關部門調查了我國532條河流,其中436條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調查總數(shù)的82%;飲用水源中,其水質符合或基本符合飲用水標準的只有30%左右。湖泊、水庫富營養(yǎng)化程度在不斷加重,其中又以太湖、巢湖、滇池最為嚴重。流經(jīng)城市的河流中,有78%的河段其水質超過3類標準而不適于生活用水,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國666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供水不足,每日缺水1600萬立方米,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個,每年因缺水影響工業(yè)產(chǎn)值就達到20xx多億元。

      水體污染不僅影響工農(nóng)業(yè)、漁業(yè)生產(chǎn),破壞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水體污染的來源:工業(yè)廢水、電廠熱水、農(nóng)排排水、生活污水、城市垃圾和工業(yè)廢渣、地面徑流、天然污染物。

      【板書】三、愛護水資源

      1、節(jié)約用水

      【設問】面對水資源日益緊缺,每一個用水者都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態(tài)度:

      (1)自我中心者:我交了水費,用多少水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管不著。

      (2)生活節(jié)儉者:用魚缸里換出的水澆花,用洗完衣服的水沖廁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換滴漏的水龍頭。

      (3)生活品質追求者:很擔心環(huán)境污染,最不能容忍停水,但覺得節(jié)水主要是節(jié)約公共場所用水。

      (4)自我封閉者:水費多少錢一噸,不知道,反正很便宜。

      (5)自我節(jié)制者:節(jié)約用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節(jié)約用水不會影響生活質量。你大致屬于哪一種人呢?

      (使學生反省自己平時用水的態(tài)度,明確意識到自己平時的行為是否正確。)

      【板書】2、節(jié)水從我做起

      讓學生列出日常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在這些方面,我們是否有浪費水的地方?怎樣改進?

      學生可能的答案:飲用、洗衣、洗澡、廁所、洗臉、洗腳、淘米、洗碗、養(yǎng)魚、澆花等。用抽水馬桶沖掉煙頭和碎細廢物、先洗土豆、胡蘿卜后削皮,或沖洗之后再擇蔬菜、用水時的間斷(開門接客人,接電話,改變電視機頻道時),未關水龍頭、停水期間,忘記關水龍頭;洗手、洗臉、刷牙時,讓水一直流著;睡覺之前、出門之前,不檢查水龍頭;設備漏水,不及時修好。

      【計算】家中水龍頭漏水,1秒鐘滴4滴,那么,一晝夜損失多少升水?一個月?lián)p失多少升水?(20滴合計一毫升)

      一晝夜損失17.28升水,一個月?lián)p失518.4升水

      【板書】節(jié)約用水,我們共同的責任

      【趣味實驗】變色噴出“節(jié)水”標志

      課堂練習:

      1、課本p56第1、2、3、4題

      2、人體含水約占人體質量的 ,如果你的體重為50千克,你的體內(nèi)含水 千克。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無色透明的水都是純凈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D)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常利用水來溶解物質

      4、下列情況一般不會造成河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放養(yǎng)魚類

      C.工業(yè)生產(chǎn)中的廢渣、廢液和廢氣的任意排放

      D.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農(nóng)藥、化肥的任意施用。

      5、請班級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制作“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小型實景模型”,并作簡單解釋。

      6、你是否喜歡游泳?就“安全游泳”為主題,展開課堂討論、研究、資料搜集等形式的活動,研究問題:①你為什么學習游泳?②為什么游泳時要有同伴?③如果有人溺水,你如何幫助他?④為什么不要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⑤為什么游泳前要先熱身?⑥為何在船上要穿救生衣?⑦如果我們在小船上站起來,會發(fā)生什么事?……

      調查與研究

      7、最近一個月你家的用水量是多少?設想還有哪些環(huán)節(jié)可以采取節(jié)水措施,提出具體建議并動員全家人共同實施,至下個月再查一下水表,并計算出你家的節(jié)水成果。

    項目


    你和你的家人


    1


    洗手、洗臉、刷牙時是不是隨時關閉水龍頭


    2


    洗澡擦肥皂時是不是關上噴頭


    3


    洗碗、筷時是不是不間斷地沖洗


    4


    洗菜、淘米、洗衣的水是不是用來澆花、拖地、沖廁所


    5


    是不是定期檢查抽水馬桶、水塔、水池、水龍頭或其它水管接頭以及墻壁或地下管路有無漏水情形,將所有水龍頭關緊并確定這段時間無人用水而水表仍在動,就表示屋內(nèi)或地下水管在漏水


    6


    庭院綠化或菜園澆灌是不是用皮管漫灌


    7


    是不是用流動的水為西瓜降溫


    8


    是不是過量使用洗滌靈、洗衣粉等清潔劑


    9


    是不是選用無磷洗衣粉(磷過量會影響水質)


    10


    是不是一兩件衣服就用洗衣機洗


    11


    洗澡是不是淋浴,并使用低流量蓮蓬頭


    12


    是不是用水沖食物解凍(應改用微波爐解凍或及早將食物由冰箱冷凍庫中取出,放置于冷藏室內(nèi)解凍)


    13


    是不是考慮過將夏季空調冷凝水回收再利用


    14


    是不是給植物澆水時間選擇早晚陽光微弱蒸發(fā)量少的時候


    15



    16



    17



    18



    19



    20



      8、調查了解你生活周圍有哪些水的污染源,提出防止的設想或建議并填寫下表(可增加欄目)。

    污染源


    防治建議


    生活中


    含磷洗滌劑


    少用或不用


    生產(chǎn)中




    初三化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x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x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x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x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nèi)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x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nèi)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原子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nèi)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nèi)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nèi)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教學設計示例 1

      教學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質區(qū)別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復習舊知識 投影: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兩個變化

      1)液態(tài)水受熱變?yōu)樗魵?/p>

      2)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問題引入: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有新分子產(chǎn)生,那么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如何改變的?又如何由原來的分子轉變成新分子呢?

      3.演示實驗:x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

      提出觀察要求:

      1)先給木炭加熱,觀察木炭有什么變化

      2)再同時給x化汞加熱觀察:

      a.試管壁上有什么變化

      b.木炭是否燃燒

      說明:錐形瓶中的藥品是硫粉,硫粉是用來處理實驗中的有毒物質

      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xiàn)象 ( 先給木炭加熱,木炭不能燃燒;同時給x化汞加熱試管壁上有銀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燒。)

      4.講述:試管壁上的銀白色小液滴是金屬汞,在常溫下汞是金屬中唯一的一種液體物質

      5.思考:木炭為什么能燃燒?指導學生寫出x化汞受熱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一名學生板演) 判斷反應類型

      6.設疑:從宏觀上我們已經(jīng)得到結論,加熱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那么這個反應在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呢?(引發(fā)學生想弄清x化汞受熱生成汞和氧氣微觀過程的欲望)

      7.多媒體展示:x化汞受熱分解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一)

      對照畫面講解x化汞及x化汞分子的構成 (x化汞是由x化汞分子構成的,一個x化汞分子是由一個氧粒子和一個汞粒子構成的)

      8.學生討論:x化汞受熱從微觀上是怎么變化的?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二)(三)

      9.匯報與交流:每組派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的分析、講解、補充和糾正得出:x化汞受熱后結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開,成為單個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單個的粒子不能穩(wěn)定存在重新組合,每兩個氧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屬汞

      10.問題思考:在x化汞受熱分解反應中,x化汞分子分解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為更小的粒子了嗎?(沒有)

      科學上把這種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過剛才對x化汞受熱反應微觀過程的分析,你能說說什么是原子嗎? 回答后總結并板書

      板書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導學生畫出概念中的重點詞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確信原子的真實存在,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

      11.問題討論:前面我們學習了分子的概念,現(xiàn)在又學習了原子的概念,請大家結合圖,討論x化汞受熱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結合以下畫面討論

      裂變 重新組合

      化學反應實質: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構成 物質(五)

      12.匯報與交流:通過交流得出x化汞受熱反應的變化實質:x化汞受熱時x化汞分子先裂變成單個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組合,每兩個氧原子結合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氣,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

      13.設問: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討論請同學們說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14:評價 講述: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分子裂變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構成物質(配合畫面(五)講述,同時板書化學反應實質)

      以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應分步出現(xiàn)

      15.設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呢?

      指導閱讀31頁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16:問題討論:原子和分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對照以下表中內(nèi)容討論它們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質區(qū)別,相互間有什么關系。

    初三化學教案8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

      2.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據(jù)此進行簡單的計算,初三化學教案:第四章第二節(jié)定量認識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

      2.認識書寫化學方程式的依據(jù),理解內(nèi)容和形式的辨證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fā)展的意義。

      教學內(nèi)容:

      1.無數(shù)實驗證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guī)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學變化中,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不變、原子數(shù)目不變、各原子質量不變。因此,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3.用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變化。

      書寫化學方程式遵循的原則是:(1)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2)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4.依據(jù)化學方程式進行化學反應簡單計算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應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及配平;

      3.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

      1.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探究活動:質量守恒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及成立原因。

      教學過程:

      一、質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學習:質量守恒原理的證明

      發(fā)現(xiàn)問題:酒精燈內(nèi)的液體燃燒后會逐漸減少,生銹的鐵釘質量比原先質量增加,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后總質量卻沒有變;那么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增加,減少還是不變?

      提出假設:化學變化前后質量的總質量不變。

      設計實驗:

      (1)參照課本P96圖4-13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

      現(xiàn)象:在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中,滴入無色氫氧化鈉溶液后,錐形瓶中產(chǎn)生藍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達式:硫酸銅(CuSO4) +氫氧化鈉(NaOH) →硫酸鈉(Na2SO4) +氫氧化銅[Cu(OH)2]

      結論:參加反應的硫酸銅和氫氧化鈉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鈉和氫氧化銅質量之和。

      (2)參照課本P96圖4-14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

      現(xiàn)象:膠皮滴管中的稀鹽酸滴入到小試管中的碳酸鈣上,產(chǎn)生大量氣泡,錐形瓶中的氫氧化鈣溶液逐漸變渾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狀態(tài)。

      文字表達式:碳酸鈣(CaCO3) +鹽酸(HCl) →氯化鈣(CaCl2) +二氧化碳(H2O) +水(H2O)

      二氧化碳(H2O) +氫氧化鈣[Ca(OH)2] →碳酸鈣(CaCO3) +水(H2O)

      結論:化學反應前后質量總量沒有發(fā)生改變。

      形成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即質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質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據(jù)化學反應的本質,原子的重組,即參加反應的各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不變,質量也基本不變

      (2)在宏觀上,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也不變

      3.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

      (1)必須在化學反應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

      (2)在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時,一定要注意是參加反應的總質量和生成物的總質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燒后,質量逐漸減少,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的話,參加反應的酒精和氧氣的質量總和應該與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總質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氣中,無法稱得質量,所以質量減少,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第四章第二節(jié)定量認識化學變化》。而鐵釘生銹后質量會增加,則是因為參加反應的鐵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鐵銹的質量,當然鐵銹的質量就會大于原先金屬鐵的質量。

      例題:4.6g某物質R在空氣燃燒后,能夠生成8.8gCO2和5.4gH2O,請你分析該物質的.元素組成。

      分析:我們可以用化學式表示該反應: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所以根據(jù)質量守恒原理,反應物中的碳、氫、氧元素質量應該和生成物中的質量分別相等。首先能夠判斷在反應物R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們就要根據(jù)質量來算了:

      m(C)=m(CO2)×ω(C)=8.8g×=2.4g;m(H)=m(H2O)×ω(H)=5.4g×=0.6g

      氫元素與碳元素質量總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該物質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綜合上述,該物質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二、化學變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學方程式的原則(1)嚴格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學方程式配平

      (2)嚴格尊重實驗事實,不可主觀臆造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以P為例4P +5O2=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情況下,完全燃燒,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個磷原子在點燃條件下能與5個氧分子完全反應,生成2個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質量的磷在點燃的情況下,能與160份質量氧氣完全反應,生成284份質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書寫化學方程式必須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學方程式兩邊的化學式前面要配適當?shù)幕瘜W計量數(shù),使化學方程式左、右兩邊每一種元素的原子總數(shù)相等。化學方程式配平后,短線改成等號。

      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種,這里介紹幾種簡單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數(shù)法:例如配平化學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觀察上式:左邊有3H,右邊有4H,氫原子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學計量數(shù)4,在NH4Cl前配上化學計量數(shù)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邊有3Cl,所以在左邊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個數(shù)相等);左邊有4N,右邊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應配"1/2"(使N原子數(shù)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兩邊分別乘以2,使各項化學計量數(shù)變成最小整數(shù)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觀察法

      先找出化學方程式中原子數(shù)目多的化學式,令該化學式的化學計量數(shù)為1

      例如:配平化學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數(shù)目比較多,令其化學計量數(shù)為1;依據(jù)"等號"兩邊各種原子的數(shù)目相等確定其他各項的化學計量數(shù)。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邊的NO前面應配"1"(使N原子個數(shù)相等),H2O前面應配2/3(使H原子的個數(shù)相等),此時,右邊有5/2個O,所以左邊的O2前面應配5/4(使氧原子個數(shù)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

    初三化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實例了解化合價的涵義;了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能夠根據(jù)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jù)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guī)律性認識的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培養(yǎng)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從現(xiàn)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化合價是初中化學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前面學過的有關化學式和物質結構初步知識,尤其是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知識是給出化合價的依據(jù)。學生掌握本節(jié)知識將對以后各章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第八章酸、堿、鹽的學習。本節(jié)課是初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所以應高度重視本節(jié)課教與學。

      教法建議

      從復習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過程。學生分組探究:據(jù)Mg、Cl、H、O原子結構示意圖來分析Mg與Cl,H與O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問題:(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多少?(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個數(shù)比各是多少?使學生明確:元素在相互化合時,反應物原子的個數(shù)比總是一定的。如果不是這個數(shù)目比,就不能使構成離子化合物的陰、陽離子和構成共價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達到穩(wěn)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wěn)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間相互形成化合物時,各元素原子數(shù)目之間必是一個一定的簡單整數(shù)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即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與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數(shù)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價的判斷: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shù)目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shù)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shù)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shù)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shù)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時的數(shù)目,所以,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零。讓學生明白,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有關。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目的聯(lián)系。

      熟記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運用好化合價的前提。建議可采用順口溜強化記憶。然后加強課堂訓練,通過實際運用在不斷聯(lián)系中達到熟記的程度。根據(jù)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寫出物質的化學式;或根據(jù)物質的化學式,計算出元素的化合價。要做到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可擺脫以前死記硬背物質化學式的現(xiàn)象;使書寫客觀存在的化合物化學式的能力,達到了一個飛越的程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化學研究的實踐中,必須通過具體實驗確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測定了它的組成成分,才能根據(jù)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它的化學式。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的原則。

      教學難點:化合價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為什么是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一個氫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從原子結構角度考慮)

      寫出鎂,氯,氫,氧四種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

      探究問題:鎂和氯;氫與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多少?

      (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shù)比各是什么?能否隨意改動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shù)?

      小結:氯化鎂失去鎂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個氧原子提供兩個電子分別與兩個氫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穩(wěn)定的共價化合物水。據(jù)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結合時,原子個數(shù)是一定的,不能隨意改動。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就是元素的化合價。

    初三化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目標:

      1.認識的真實存在及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的觀點來區(qū)別變化和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觀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由等粒子所構成,討論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xiàn)象入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在建立起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是運動的及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的性質)。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知識對物質發(fā)生變化時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的大小和運動狀態(tài)。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qū)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區(qū)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jié)重點研究的是有關知識。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jīng)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 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xiàn)象做為紐帶,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擴散到水的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lián)系。教學過程 中將學生實驗(氨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性質時,樹立起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大小不同和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的照片。

      對于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知識的一個重點。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fā)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性質不同。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xiàn)象,是該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所能表現(xiàn)的,如:顏色、狀態(tài)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jié)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數(shù)學,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nèi)在含義。

      在學生對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運動,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其中無數(shù)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yōu)榫唧w,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物理生已學習了運動論的有關知識(是運動的,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熱運動和物態(tài)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運動狀態(tài)、間力和物質三態(tài)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概念的建立及對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qū)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教學難點 :

      對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qū)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初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化學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較晚接觸和學習的一門學科,由于學生的認知程度和學習方法的差別,出現(xiàn)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時很有興趣,也下功夫,但學習方法不對,成績總不理想,因此加強化學學習方法指導是十分重要的。

      一、認真抓好“預習、聽講、復習、記憶、作業(yè)”五個學習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

      1.“預習”:

      預習時要注意全面地預習一節(jié)教材,把握一節(jié)書的整體內(nèi)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初步整體印象,初步了解將要學習課程的基本內(nèi)容和思路,鞏固原有的相關知識和概念。同時找到教材的重點,劃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帶著問題聽講,既能提高聽講效率,又使自己學習主動、有興趣。

      2.“聽講”:

      聽講是學好化學的關鍵,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學系統(tǒng)學習的開始,只看書而不注意聽講、觀察實驗和思考,有的知識很難理解。聽講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集中注意力

      課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聽講,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去專心聽講是決定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有的學習活動可以服從個人的意志和愿望進行控制,但聽老師講解這種學習活動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進行有效控制,因為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涉及到自己,還涉及到老師和其它同學。因此,在做好預習的基礎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聽好課。

      ⑵要勤于思考

      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學習內(nèi)容,雖然聽覺通道的暢通十分重要,但僅僅把學習的主要著眼點放在“聽”的方面是不夠的。如果僅僅是“聽”,充其量是聽懂,聽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會靈活運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課的時候,不僅要帶注意“聽”,而且要勤于思考,學會思考,使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力爭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只有積極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獲得知識,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⑶注意教師所用的方法與思路

      在聽講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記住教師給出的結論,更應該注意教師得出這個結論所用的思路和方法,這樣的聽課就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拓寬自己的思路。那種只知道記答案、得數(shù),只重“結果”而輕“過程”,忽視學習思維方法的聽講是難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⑷積極地回答和提出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常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有時也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對此,學生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加討論和回答問題。同時,學生也要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尋求答案,因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進。”

      ⑸養(yǎng)成“先聽后記”的習慣

      聽課的過程中,作一些筆記是必要的,但“聽”和“記”畢竟是兩回事。要學會巧妙完整地記筆記的方法,課上一定要養(yǎng)成“先聽后記”的習慣,將聽到的內(nèi)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綱挈領地記錄本節(jié)的重點、難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nèi)容,課后應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筆記,將易錯、易混或對自己有啟發(fā)的地方以及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記錄。這個過程是提高每個同學的化學悟性也是將知識消化、理解變?yōu)樽约褐R的過程。

      3.“復習”:

      復習是知識的鞏固階段,它是使學生溫故知新,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進一步落實課本知識為自己知識的過程。通常分為常規(guī)復習、單元復習和總復習。常規(guī)復習指學生每天放學后對當天所學知識的復習,常規(guī)復習每天所花時間不多,但十分重要,貴在持之以恒。單元復習是指學生每學一個單元后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要注意知識的拾漏補缺,重在知識系統(tǒng)性、條理性。總復習指期中、期未或一學年的復習,復習量較大,要重視知識的整體歸納、總結,將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靈活和綜合地運用。復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和提高的過程。復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幾個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徹,熟練運用。

      4.“記憶”:

      化學學科中有不少需要記憶的概念、符號、數(shù)據(jù)、化學方程式等。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的遺忘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識記過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遺忘率達55.8%,保留率為44.2%,第二天以后的遺忘率為66.3%,保留率為33.7%,一個月后的保留率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遺忘了。因此,及時復習和記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記憶時注意把一些枯燥無味難于記憶的化學知識盡可能趣味化記憶。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家蓋那美麗,新鐵吸鉛(輕),統(tǒng)共一百斤。”記憶。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記憶。過濾操作中的注意點在理解后可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記憶。

      5.“作業(yè)”:

      作業(yè)是學生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即學懂會用的體現(xiàn),通過做題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識;能學習解題方法,發(fā)展思維,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做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再提高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做題后不要滿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確,關鍵在于要理順所做解題目題的思路、邏輯關系和類型,把握相關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規(guī)律,掌握了規(guī)律就能駕馭知識,遷移知識。做題還要善于積累,積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功經(jīng)驗,二是失敗教訓。如果把平時練習和考試中做錯的題目積累成錯題集,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經(jīng)掌握的題做上標記進行淘汰,使不會的題逐漸減少,直到減少到零,既有針對性,又節(jié)省時間,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對于解題方法,可以想這道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題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這樣解行不行,哪種方法最簡捷,這便是“一題多解”。可以想能否通過改變物質、數(shù)據(jù)、操作順序或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來重新解答,這便是“一題多變”。還可以回憶一下這道題解題方法與過去做過的題有無相同、相似之處,這便是“多題一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化學學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較多而且雜亂,對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準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學好初中化學課程關系極大。因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jù),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初三學生中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不重視,不愿意花時間去理解和記憶,這部分內(nèi)容也是考試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過觀察實驗來幫助理解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水的電解和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的概念,還可以加深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通過觀察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可以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脫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2.找出相關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進行對比學習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學習時應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nèi)存聯(lián)系。如將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單質和化合物、分子與原子、酸堿鹽的概念分別進行對比學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組成,注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溫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tài),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xiàn)錯誤了。同時,要注意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為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關鍵詞是純凈物,如果將純凈物而改為物質,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凈物和混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石墨和金剛石,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卻是不同單質。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特點

      1. 元素及化合物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相互滲透關系密切,要把這兩者結合好。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之大,硫酸由于濃、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必須把物質的性質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聯(lián)系起來。

      2.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緊密,規(guī)律性較強,知識系統(tǒng)都是從單質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質、用途、制備的順序進行的。而物質的存在、制備、用途都取決于物質的性質。因此學習中應緊緊抓住物質的性質去帶動其余的。如依據(jù)氫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來推導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記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內(nèi)容多,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既記通性又記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實驗的依賴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Mg、蠟燭等演示實驗使你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xiàn)象達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1. 要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如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揭示了元素性質特別是元素化學性質跟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關系,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揭示了分子形成過程及化合價的實質。這就為正確書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要總結規(guī)律并掌握物質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質總結出一般規(guī)律,同時還要把握住物質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有機化合物可總結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蠟燭等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規(guī)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再如學習第八章酸,通過鹽酸、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學習總結出酸的一般規(guī)律,但對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濃H2SO4的吸水性和脫水性,硝酸的強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則就會出現(xiàn)錯誤。

      3. 要定期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注意縱橫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wǎng)絡。元素化合物知識雖然繁多、零碎,但根據(jù)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以某物質為中心將其聯(lián)系串成一個知識網(wǎng)絡,使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條理化。

      4.將元素化合物中類別相似的知識歸為一知識塊進行橫向比較,辯清異同點使知識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從具有穩(wěn)定性、可燃性、還原性比較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實驗操作看H2、CO分別還原CuO的操作一樣,不同點是CO還原CuO需進行尾氣處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顏色不一樣,還原性的產(chǎn)物都有金屬和水或CO2,從反應類型看CO與CuO的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

      四、化學計算的學習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學計算的基礎知識。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進行化學計算的依據(jù)。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質的變化規(guī)律不十分明確,就會把題做錯。如相對分子量這個概念它只表示一個化學式如H2O的相對分子量為18,5H2O中水的相對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22 :9,若生成4克C,同時還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質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進行有關計算。如把C和D的質量比仍按22:9進行計算就是錯誤的,反映出你對相對分子量和質量的概念還分不清楚。

      2.掌握并運用好解題步驟

      解題分為三步即審題、析題、解題。審題就是閱讀原題,理解題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題中所講的化學過程,看清題設條件,看清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解題的前提。析題就是剖析原題,在審題基礎上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對眾多事實或復雜現(xiàn)象進行分析、綜合、挖出隱含條件及內(nèi)在聯(lián)系找出突破口,從而確立解題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學過程所涉及的化學概念,所用到的化學原理,想所給條件與所求問題的關系,想有無隱含條件及題目考查的內(nèi)容。這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解題是在析題的基礎上,根據(jù)題意和條件,選擇最佳的解題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學科知識、方法時,如公式變換,數(shù)據(jù)處理等要細心,最后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分析。

      3.注意解題規(guī)律和思想,掌握解題技巧

      要善于從典型題的分析中找出其特點、規(guī)律和思路,能舉一反三,要做一題知多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質量分數(shù)為39.2%,KMnO4中氧的質量分數(shù)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熱完全分解后哪種物質產(chǎn)生氧氣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比KCl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要大,但要是認真分析抓住完全反應這個關鍵詞語,從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雖含氧元素的質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轉化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轉化為O2,從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測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a%,則混合物中Fe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此題可以巧解。即無論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變的所以:原子個數(shù)比S : O = 1 : 4 ,質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已知S元素質量為a%,則O元素的質量為2a%,那“SO4”的總質量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1-3a%。

      4.要注意解題的格式

      如設未知數(shù)時要寫成“設某某的質量(或體積等)為x”,而不能寫成“設某某為x克”,計算過程中己知量有單位的要帶單位計算,計算結果要直接帶單位,不要用括號,如單位為克要寫成g ,而不要寫成(g)。計算質量分數(shù)時一定要乘以100%。根據(jù)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要注意按“設、方、關、比、算、果、答”的順序進行。

      五、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老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課本大多數(shù)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求得和論證的。通過實驗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要認真觀察和思考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xiàn)象反映其本質的,只有正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來驗證和探索有關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對老師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學習和模仿。要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要認真分析在實驗中看到的現(xiàn)象,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現(xiàn)象。要正確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描述,弄清現(xiàn)象與結論的區(qū)別并進行比較和分析。要會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來推斷和檢驗有關物質。如六瓶無色氣體分別為氧氣、氮氣、空氣、二氧化碳氣、氫氣和一氧化碳氣如何鑒別?其思路為從它們不同的化學性質找出方法,用燃著的木條和石灰水鑒別,最后從現(xiàn)象的不同來推斷是哪種氣體,要注意回答問題時要先說現(xiàn)象,后說結論。

      3.要自己動手,親自做實驗。實驗中要勤于思考、多問、多想分析實驗發(fā)生的現(xiàn)象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實驗問題。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并能根據(jù)實驗裝置圖,解答實驗所提出的問題。

      總之,只要充滿信心,勤奮學習,總結掌握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好

      初中化學方程式匯總:酸的化學性質

      【—方程式匯總:酸的化學性質】根據(jù)酸的化學性質,我們總結了以下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酸的化學性質

      (1)酸 + 金屬 -------- 鹽 + 氫氣(見上)

      (2)酸 + 金屬氧化物-------- 鹽 + 水

      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堿 -------- 鹽 + 水(中和反應)

      鹽酸和燒堿起反應:HCl + NaOH == NaCl +H2O

      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氫氧化鋁藥物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燒堿反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鹽 --------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從上面的方程式,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難記憶,所以在這方面同學們要多花點時間了。

      初三化學教案 水

      教學目標

      目標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狀況;

      水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體污染;

      了解水的組成及性質。

      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及查閱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樹立節(jié)水觀念,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建議

      本節(jié)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為:水對人類的影響,水的物理性質及水的組成,在處理這一節(jié)教材時,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作為研究的線索。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前布置研究課題,給學生一周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特別是突出媒體信息量大的優(yōu)勢,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輸入關鍵字詞搜索相關信息,并要求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每2-3個學生為一個小組,通過課前準備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特別是展示成果,無論對哪類學生來說,只要付出勞動,都會有收獲,真正體現(xiàn)義務的全員性和的全過程性。特別對學生來說,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成為其過程的根本動力。水資源的有限,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業(yè)化進程對水體的污染,對學生來說,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知,上簡單的介紹對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現(xiàn)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水質的日益惡化等,使學生有一種危機感,自覺地從我做起是環(huán)保事業(yè)大眾化的具體體現(xiàn)。

      水的組成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點內(nèi)容,它應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

      1. 水的宏觀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組成。

      2.水的微觀構成,即:定量。每個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數(shù)目,從而得到水的分子式。這兩個過程應有意識地加以區(qū)分,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為今后學生進行學習打好基礎。電解水的實驗是完成上述兩個任務的經(jīng)典實驗,可以結合有關物理知識介紹實驗裝置,特別是電極的極性,兩極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兩極產(chǎn)生氣體的性質,然后結合有關數(shù)據(jù)幫助同學進行推導 初三,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嚴謹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水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初中化學知識點總結:碳單質

      1.吸附是物理現(xiàn)象,與吸收具有不同的含義。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積,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強。吸附作用是將氣體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體表面,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吸收一般為化學變化,如:CO2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過程中生成了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等物質,就是化學變化。

      2.“碳”和“炭”的區(qū)別:“碳”是元素的名稱,是核電荷數(shù)為6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比如碳元素、碳單質、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這兒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體物質,它表示由碳元素組成的某種單質——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體單質時,習慣上用碳,如“熾熱的碳”、“當碳燃燒時”。

      3.C還原氧化銅注意問題:

      ①酒精燈加網(wǎng)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溫度;

      ②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③裝置的氣密性要好;

      ④實驗結束時,先撤出導氣管,然后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熱的試管致使試管破裂),待試管冷卻后再把試管內(nèi)的粉末倒在紙上(防止生成的銅再被氧化成氧化銅)。

      【典型例題】

      例析:

      1、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如圖所示。

      (1)酒精燈加燈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剛開始預熱,試管②中立即產(chǎn)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繼續(xù)加熱,觀察到石灰水逐漸變渾濁,黑色粉末中出現(xiàn)紅色物質。請你寫出帶點部分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并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待試管①冷卻后再把試管里的粉末倒出。這樣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應條件是高溫,所以酒精燈要加網(wǎng)罩以提高火焰的溫度。剛開始預熱時,裝置中的空氣會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試管②中立即產(chǎn)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否則試管①內(nèi)溫度降低,其壓強會減小,外界大氣壓會把試管②中的液體壓進試管①內(nèi),致使試管①破裂。另外還要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否則外界空氣會進入試管①中,新生成的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銅,等冷卻后再打開,試管內(nèi)已恢復至常溫,銅與氧氣就不反應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2)開始排出的是試管內(nèi)的空氣 ;

      (4)防止試管②中的液體倒流回試管①,防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試管①把生成的銅再次氧化。

      初三化學小知識

      一: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CH4

      8、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9、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

      10、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

      11、熔點最小的金屬是汞。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

      二:其它

      1、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

      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一氧化碳、碳。

      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yōu)點:資源豐富、發(fā)熱量高、燃燒后的產(chǎn)物是水不污染環(huán)境。

      4、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5、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鉻。

      6、構成物質的元素可分為三類即(1)金屬元素、(2)非金屬元素、(3)稀有氣體元素。

      7,鐵的氧化物有三種,其化學式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個(1)均一性;(2)穩(wěn)定性;(3)混合物。

      9、化學方程式有三個意義:(1)表示什么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么物質;(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問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數(shù)比;(3)表示各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

      化學方程式有兩個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10、生鐵一般分為三種:白口鐵、灰口鐵、球墨鑄鐵。

      11、碳素鋼可分為三種: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

      12、常用于煉鐵的鐵礦石有三種:(1)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磁鐵礦(Fe3O4);(3)菱鐵礦(FeCO3)。

      13、煉鋼的主要設備有三種:轉爐、電爐、平爐。

      14、常與溫度有關的三個反應條件是點燃、加熱、高溫。

      15、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有兩種:(1)升溫、(2)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降溫、加溶質、恒溫蒸發(fā)溶劑。 (注意: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小的物質如:氫氧化鈣溶液由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降溫、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升溫、加溶質、恒溫蒸發(fā)溶劑)。

      16、收集氣體一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語。

      17、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1)工業(yè)生產(chǎn)中的廢渣、廢氣、廢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施用的農(nóng)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有三種:泡沫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液態(tài)二氧化碳滅火器。

      19、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1)大部分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shù)物質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3)極少數(shù)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0、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21、單質可分為三類: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單質。

      初中化學方程式:復分解反應

      復分解反應:

      1、堿性氧化物+酸→鹽+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堿+酸→鹽+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體溶解 胃舒平治療胃酸過多

      3、酸+鹽→新鹽+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實驗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類似反應) 應用于檢驗溶液中的氯離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檢驗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檢驗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4、鹽1+鹽2→新鹽1+新鹽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鹽+堿→新鹽+新堿

      CuSO4+2NaOH===Cu(OH)2↓+Na2SO4 藍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紅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黃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業(yè)制燒堿、實驗室制少量燒堿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jié)駶櫴镌嚰堊兯{色的氣體 應用于檢驗溶液中的銨根離子

    初三化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認識常見儀器及使用方法、熟練掌握常見藥品的取用。

      2、過程與體驗:通過觀看幻燈片,使學生體驗到實驗過程,經(jīng)動手操作領悟出實驗技能。

      3、情感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科學探究的熱情。

      二、重點難點:

      掌握常見儀器的使用方法。

      熟練掌握常見藥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基本實驗技能,將依據(jù)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積累原形動作知識,鋪墊模范動作基礎,完成整合動作的過程。

      四、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練習法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儀器

      藥匙、燒杯、坩堝鉗、酒精燈、膠頭滴管、鐵架臺、托盤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導氣管、鑷子、蒸發(fā)皿等

      <二>藥品的取用

      1、粉末狀藥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項:用藥匙或紙槽將藥品準確送到試管的`底部,以防灑落或粘到試管壁上。

      2、塊狀藥品的取用方法:

      塊狀藥品容易打碎儀器,取用時必須嚴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實驗儀器。

      3、液體藥品的取用方法:

      液體藥品的取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粗略取用;一種準確取用,

      粗略取用時打開試劑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標簽向手心、瓶口相互緊靠。

      準確取用時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時改用膠頭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面底部與刻度線齊平。

      4、膠頭滴管和托盤天平的使用:

      (1)膠頭滴管使用一般專管專用,垂直滴加。且與試管口齊平。

      (2)托盤天平的使用時先調平,藥品放置時左物右碼、砝碼用鑷子加取,順序是先大后小。

      <三>、練習提高。

      <四>小結:

      1、常用的實驗儀器使用

      2、固體藥品的取用。

      3、液體藥品的取用。

      4、膠頭滴管的使用和托盤天平的使用。

      <五>作業(yè):

      配套練習:填空題

    初三化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聯(lián)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聯(lián)系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jù)紙報道,某農(nóng)村一戶農(nóng)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悲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tài)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通過這節(jié)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lián)系起來,織成知識網(wǎng)。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tài)、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nèi)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jié)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shù)內(nèi)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jīng)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jù)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lián)系實際生活、生產(chǎn)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復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干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并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過程:

      【引言】

      在某農(nóng)村,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約有十四、五米,因為施工人員在施工時曾在井內(nèi)燒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悲劇呢?是誰在作案呢?

      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過1%,就對人類有害處,4%~5%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的含量人就會窒息死亡。

      【板書】第三節(jié)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氣體。

      【演示】

      如圖:兩只紙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xiàn)象。

      【講解】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比空氣重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氣重。剛才我們介紹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難于擴散。

      【提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舉例說明。

      【小結】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將溫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氣體二氧化碳就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其含義是“外形似冰,熔化無水”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

      【板書】二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演示】

      兩支燃著的蠟燭都熄滅,且下面的火焰先滅。

      【提問】由此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

      【板書】1.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進一步解釋上述事故的發(fā)生及蠟燭熄滅的原因)

      【講解】在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

      【提問】怎樣測試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學生討論后歸納)

      【講解】在菜窖里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說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進去。

      【演示】

      【現(xiàn)象】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后顏色變紅,加熱后紅色褪去,又恢復紫色。

      【講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液變紅。碳酸不穩(wěn)定,加熱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和水反應: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OH)2+CO2====CaCO3↓+H2O

      【講解】碳酸鈣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體,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溶解變成溶于水的碳酸氫鈣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氫鈣溶液加熱后,又變成碳酸鈣

      廣西桂林著名的蘆笛巖內(nèi)的石柱、石筍或溶洞都是長年累月發(fā)生上述反應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可用之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講解】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許多重要的用途。

      【板書】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且比空氣重,可用它來滅火。(簡介滅火器原理)

      2.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熱,可用它做致冷劑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業(yè)制純堿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結】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種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質后合理利用它。

    初三化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有機化合物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2.知道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機合成材料的發(fā)展對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學習化學的重要價值,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有絢爛的花,廣袤的草,等等,成千上萬種的動物植物,還有人造的物品。這些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呢?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和了解吧。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1——由北京國之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課學習

      (一)有機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種類,(實物和圖片)學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組成。

      根據(jù)經(jīng)驗,大家能說一說這些材料哪些是有機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來我們先學習什么叫有機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機物?

      寫出化學式,組成元素,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合作計算,可用計算器?

      討論:(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點?

      都含有哪種相同的元素:。通過分析表中物質組成元素的特點,引入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機材料,學生回答

      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紙條,幫助進行課堂學習:

      (1)完成下內(nèi)容;相對原子質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據(jù)上表討論: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點?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淀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課件展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呢?哪些不是?

      課件展示:少數(shù)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鹽)屬于無機物。

      討論: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淀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么不同?兩組中是前者還是后面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類以及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qū)別。

      (二)有機合成材料

      有機化合物中,有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小,有的卻非常大。我們先來了解一篇小資料。

      由學生自己閱讀,得到關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認識。接下來看看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見過,用過,你了解他們嗎?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機物的組成元素特點,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與其它原子的結合方式的圖片說明有機物數(shù)目異常龐大的原因

      從剛才的有機物的結構可知,有些有機物組成原子個數(shù)少,相對分子質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大:從幾萬到幾百萬如:淀粉和蛋白質。引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類

      有機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機合成材料的廣泛應用圖片

      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們的性能和用途有明顯不同?原因是這些合成材料的結構不相同。用實驗去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學生實驗活動。學生拉扯塑料,加熱聚乙烯塑料。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你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和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得出什么結論?有機合成材料的熱塑性和熱固性:

      實驗:點燃不同的線,剛才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棉,羊毛,錦綸腈綸在加熱時有什么區(qū)別?如何鑒別一件衣服是純棉還是合成纖維做的?

      (三)環(huán)境問題

      塑料和合成橡膠的有很廣泛的用途: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塑料和合成橡膠的廣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會帶來什么問題?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3

      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個公民應該如何做?

      通過討論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方法,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歸納重要的方法。

      ①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復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種廢棄塑料。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問學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個科學家,你最想在發(fā)明什么合成材料來解決,生活,生產(chǎn),農(nóng)業(yè),工業(yè),電子,國防的問題或困難?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幾種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的收獲真不小,認識了有機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這些高分子材料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一定的麻煩。也就是白色污染的問題,保護環(huán)境是刻不容緩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識,為環(huán)保和我們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初三化學教案14

      《金屬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等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

      (2)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知道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價格、資源、回收等;

      (3)認識合金,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純金屬具有更廣泛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yǎng)對生活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教學難點:能正確區(qū)別物質的變化。

      教學工具

      投影儀、金屬制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制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臺(帶鐵圈)、鐵片、酒精燈、綠豆粒大小的焊錫、錫、鉛、火柴等

      教學過程

      學習情景

      展示金屬制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和金屬制品的圖片(如飛機、坦克、輪船等)。

      介紹:以上這些實物或圖片中的物質都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

      設問:看到這些實物或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發(fā)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屬與人類的生活、生產(chǎn)關系密切。

      2、感到金屬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們是由什么金屬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東西根據(jù)什么選用金屬。

      [新課引入]通過大家剛才的發(fā)言,可以看出大家對金屬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也對它們很感興趣,當然也有很多疑問。本單元我們就來學習金屬和金屬材料。

    初三化學教案15

      【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會分析水的電解實驗。

      2.理解并區(qū)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點難點】

      1.水的電解實驗

      2.區(qū)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說明】

      1.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本第三單元課題1,努力識記概念,然后合起課本,獨立完成學案(展示時要求脫稿)

      2.自學完后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將實驗部分完成

      3.將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學案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用紅筆標注,以備集中討論解決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見的物質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維系需要水,各種生物體內(nèi)都含有水,你能你說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質?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有一種元素組成的嗎?

      【自學指導】

      一、結合課本P46-47回答下列問題

      1.水的.電解實驗:

      實驗現(xiàn)象①通電后,兩極上都有_________;

      ②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nèi)氣體體積____,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nèi)產(chǎn)生的氣體體積___,體積比大約是____。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產(chǎn)物檢驗①正極上產(chǎn)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證明是_____;

      ②負極上產(chǎn)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實驗結論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組成的;②化學變化前后________不變。

      2.思考與討論:

      (1)實驗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是什么?

      (2)實驗開始時產(chǎn)生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大于2:1,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識鏈接:

      氫氣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的氣體,密度_______。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時,產(chǎn)生____火焰,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氣或氧氣的氫氣遇明火會發(fā)生爆炸,點燃氫氣前必須_____________,試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滿氫氣的試管靠近火焰,移開拇指,發(fā)出____________表明氫氣不純,聲音_____表示氫氣較純。

    【初三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化學教案04-15

    初三化學教案09-14

    [精選]初三化學教案07-07

    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鐵的性質02-27

    初三原子化學教案11-08

    初三化學教案【熱門】11-26

    初三化學教案【熱】11-27

    【熱】初三化學教案11-25

    【精】初三化學教案11-24

    初三化學教案范文06-2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五十路熟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网址 |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 |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