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常用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說明綠色植物的細胞在光下能夠制造淀粉,同時釋放氧氣。
b.說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綠色植物的細胞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過本節(jié)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1、教學重點:
a.說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淀粉。
b.說明綠葉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時還釋放出氧氣。
c.說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和釋放出氧氣的實驗操作。
二、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把一盆生長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節(jié)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上新課前,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葉片的哪些細胞含有葉綠體?
回答:葉肉細胞和保衛(wèi)細胞中含有葉綠體。
師:很好,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那我們如何去驗證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證明。
(二)解疑導拔,合作探究
實驗指導:
1、剪取你所喜歡的形狀的黑紙片(小于葉片),從上下兩面將處理過的天竺葵葉片遮蓋起來,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鐘。
2、摘下葉片,去掉黑紙片(觀察葉片的顏色的變化),把黑紙片放入盛有適量酒精的小燒杯里,水浴加熱,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3、用自來水沖洗葉片,再向葉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來水沖洗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請同學們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p>
3、加碘液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磕芊衽袛嗳~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質?
學生實驗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將用于實驗的植物葉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響實驗想象。
師:很好,在黑暗處葉片不能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過葉脈運輸?shù)狡渌课唬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yōu)榘咨?/p>
師:為什么變?yōu)榘最伾兀?/p>
回答:略。
師:由于酒精溶解了葉綠素,從而去除了葉片中的綠色。
回答3:加碘液后,葉片四周變?yōu)榱怂{色,而被紙片遮住的地方顏色沒變,從這可以判斷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
師:淀粉遇碘液變藍色是我們判斷淀粉存在的有力證據(jù)。那為什么有上面現(xiàn)象產生呢?
回答:因為葉片被黑紙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進行光合作用了產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顯藍色,而中間不顯藍色。
(三)明理強化,實踐探究
師:很好,從今天的實驗我們能得到什么結論?
回答:光合作用能產生有機物,有機物主要是淀粉。
師:淀粉是一種貯藏大量能量的有機物,玉米、小麥、水稻等種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能提出什么新的問題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樣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產生其它有機物?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回去思考,并查找有關資料去探究。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
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探究法
教學設計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①根據(jù)經驗舉例并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②分析教師舉出的例子,從而歸納出結論。
①引導學生根據(jù)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②教師舉例,引導學生分析,并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過程
①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學生分析教師舉的例子,最終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①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教師可直接舉例,引導學生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①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jù)方案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②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①教師通過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①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
②若班額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
①教師巡回指導。
②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結果交流
①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報告并與其他同學交流。
①教師引導同學從各組的報告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吸取經驗。
②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fā)現(xiàn)問題,吸取經驗。
布置課下作業(yè)
①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②寫一份實驗后的心得。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1、由宏觀到微觀的方法觀察葉片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2、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中水循環(huán)的意義,初步形成節(jié)約用水,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葉片的結構、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以及植物體是怎樣參與生物圈水循環(huán)
的內容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收集資料。
2、教師準備:課件,實驗準備收集資料。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教學內容教師活動
嘗試回答觀察水循環(huán)課件演示,啟發(fā)
動手實驗葉片結構指到實驗
探究氣孔結構氣孔結構引導實驗分析
觀察嘗試回答氣孔開閉機制課件演示
聯(lián)系實際蒸騰作用與水循環(huán)范例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導入
出現(xiàn)綠色植物及課題的畫面,播放音樂觀看,進入情境引言導入,引起學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具備哪些外界因素?
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區(qū)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請認真觀察圖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會有植物生長?
思考回答
觀察思考
回答
引導,建立聯(lián)系
展示圖片
適時提示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shù)據(jù)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解讀實驗數(shù)據(jù)的嘗試,學會數(shù)據(jù)的解讀、坐標圖形的識別甚至自己制作坐標圖形。
情感目標
通過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物依賴于環(huán)境,進而認識到我們美麗的地球大家園必須依靠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人類來共同呵護和建設,才會更美麗。
教學重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讀實驗數(shù)據(jù)。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
1、植物的生活為什么需要水?書本P107并補充。
2、書本P108資料分析:
(1)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積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樣的地方會有較多的植物生長?
(2)錫林郭勒和長白山氣溫相似,植被類型卻不同,這是為什么?
(3)除了水,影響植物分布的因素還有什么?
這些問題在書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找出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
學生匯報討論題答案
對于學生的因答給予,并適時讓學生做筆記。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沙漠地區(qū)降雨量少,植物無法生長。降雨量較多,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植物生長。
2、長白山降雨量多,足夠水供植物生長。
3、水不是影響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還有溫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數(shù)據(jù)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異,這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說出來比較單調,讓學生從表格中找出結論這樣更深刻理解
學會根據(jù)數(shù)據(jù)繪制條型圖
根據(jù)小麥的不同時期繪制條型圖,讓學生學會分析
練習: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植物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數(shù)的生物體內都含有水分,但少數(shù)生物體內不含有水分
D、植物體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體吸收無機鹽
教學后記:
這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少,本來打算合并到其他課上,但考慮到后面有繪制條型圖和分析,這些問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應給他們詳細講解,所以把這節(jié)課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條型圖分析和繪制上。前面的內容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也能得到,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對生物圈中的水資源如何保護,水和植物,動物和人類有什么直接的關系?試著讓學生自己談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發(fā)自內心珍惜水資源。后面的練習題很重要,把本課的知識和之間學習過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學生也不會覺得難。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參與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2、舉例說出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生物反應器、仿生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3、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實踐能力。
難點:調查活動的組織、開展與落實。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寫有調查活動內容提示的幻燈片。學生:收集生物反應器、動物與仿生的有關資料。
四、課時分配
兩個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動物在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中的'作用
1、動物與生物反應器
2、動物仿生
閱讀探討課文資料分析的討論題;閱讀討論有關動物與仿生的內容,提出疑問,相互交流,分析動物在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中的作用。
參與小組討論,并進行適時的啟發(fā)和點撥。鼓勵學生積極提出疑問,學會交流,學會傾聽。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分析動物在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中的作用。
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制定調查計劃,編寫好調查提綱,并在課上進行交流,小組之間對展示的調查計劃進行質疑和評價,從而完善各組的調查計劃。
課外調查。各組同學根據(jù)分工,認真收集材料,做好調查記錄。
調查報告交流會(第二課時)。各組敘述展示各自的調查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調查報告展覽。課后各組整理調查報告及圖片資料,以板報形式展出,同學之間互相觀摩,從中吸取知識與經驗。
幻燈展示調查內容提示,鼓勵學生自主確定調查內容,參與小組討論,巡視、指導學生編寫好調查計劃。在交流調查方案時,鼓勵學生質疑,相互評價,完善調查計劃。教師強調調查時應注意的安全問題。
教師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導、幫助的作用,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師生共同總結動物與人類關系。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節(ji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教學目標
①會查閱資料以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及特點并進行交流。
②能選取多方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③發(fā)展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
難點和重點
重點:
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更要從小培養(yǎng),因此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難點:
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本節(jié)的難點。
教學設計復習
什么是生態(tài)系統(tǒng)
①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什么是生態(tài)系統(tǒng)。
②學生設計:學生根據(jù)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設計一個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①教師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注意糾正表達不準確的地方
②教師假設:假設給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設計你周圍的環(huán)境及各種生物,那么你要怎樣設計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維持下去?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
①學生根據(jù)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
②學生看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片,通過影片讓學生來認識所看到的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
①教師引導:你認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點及作用
①我愛我家。學生分組扮演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組同學介紹)。
②團結協(xié)作:大部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學生比較了解,但有一些生態(tài)系統(tǒng)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通過查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知識,體現(xiàn)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
③學生詳細介紹幾種熟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詳細資料由學生課下查閱完成。
①教師幫助學生分組,鼓勵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幫助,不全面的由教師來引導和幫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①學生分析: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并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②學生分析: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什么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①學生在分析聯(lián)系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②教師引導學生脫離個體,從整體上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③教師提出假設,讓學生分析,從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人類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
學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①學生交流: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②學生以組為單位,在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校園的方案和實施計劃。
①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保護環(huán)境的例子,并讓學生想想我們應如何做?
②教師引導學生保護環(huán)境,從校園開始,幫助學生制定計劃,鼓勵學生在課下實施。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組織的概念,能概述構成人體的組織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
3、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裝片。
4、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生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
2、學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形成完整認識。
難點:學生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因這是一個微觀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識,認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復習導入:
動物和人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評價并引導:動物和人都由許多細胞構成,但億萬個細胞簡單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為生物體的,所以,它有嚴格的結構。
它們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呢?
分化:細胞在發(fā)育過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們在形態(tài)、結構上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此過程叫細胞分化。大屏幕展示肌肉組織的形成,然后將該組織放大展示肌細胞,再將肌細胞放大展示肌纖維。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組織:由形態(tài)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
器官:不同組織按照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腦、胃、心臟等是器官。
問:為何胃、腦、心臟均是由四種組織構成?
皮膚也是一種器官人體有八大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
人體是統(tǒng)一的整體哪些器官系統(tǒng)在起作用呢?
評價并總結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小結人體的結構層次。并通過大屏幕展示學生的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四種組織永久切片,進一步理解組織是細胞分化形成的。小結并對同學們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奧秘在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學習目的
1、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結構與功能及生長變化規(guī)律。
2、描述直根系與須根系的形態(tài)特征。
3、理解葉芽的各部分與枝條的各部分之間的發(fā)育關系。
重點
根、莖、葉的結構與功能。
難點
理解根尖和芽的變化動態(tài)。
學習方法
討論法,探究活動法。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根的發(fā)生和生長: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長系
2、根系的分布還受到環(huán)境中等因素的影響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根尖的結構
討論:
1.培養(yǎng)根尖需要滿足哪些基本條件?
2.你會用什么方法觀測根尖生長速度?你有什么辦法測知根尖生長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細胞形成的?根毛的數(shù)量.形態(tài)和結構有什么特點?可能與根的哪種功能相適應?
4.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這部分細胞來自哪里?
活動2:解剖觀察芽的結構
討論:
1.根據(jù)你對芽的.觀察,嘗試說明芽是枝條的雛形.
2.你所解剖和觀察的芽是否與葉芽的形態(tài)結構完全相同?
活動3:葉和莖的發(fā)生和生長
胚芽發(fā)育而成:。
葉芽的結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第一節(ji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教學目標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
當啟發(fā)、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啟發(fā)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jù)日常生活舉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區(qū)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于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yǎng)、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視頻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智能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講授新課
1、體驗并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為什么是觀察?
學生總結:
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等原則;
③觀察越細致越接近真實;
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信息,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后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
①有明確的目的;
②觀察使要細致、全面、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過渡:學習了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么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fā)現(xiàn)。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本節(jié)是對各類生物特征的復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jié)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學情分析
各類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嘗試根據(jù)植物和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說出生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依據(jù)
技能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實踐調查、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拓展創(chuàng)新和歸納總結,體驗科學分類的基本方法,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認真態(tài)度、配合協(xié)作、善于質疑、勇于實踐和大膽創(chuàng)新等精神品質,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難點
嘗試根據(jù)植物和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學生在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活動過程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素質和科學品質,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教學重點
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學生欣賞動植物圖片。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對它們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我們是怎么把它們分類的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一、嘗試對生物分類
觀察思考--比較它們的主要特征
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分類的依據(jù)是什么呢?讓學生帶著疑問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按照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對圖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如生物體能否運動,生物的營養(yǎng)方式,生物體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等幾個角度。學生分類的依據(jù)各不相同,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據(jù)營養(yǎng)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植物和動物。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觀察思考,最后歸納總結:分類時,仔細觀察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異程度。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試著回答。
(1)你將圖中的生物分成了幾類?主要依據(jù)是什么?
(2)你認為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請你把圖中的動物或植物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起來。
師生總結: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主要是根據(jù)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生物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將生物物種歸類。分類時,首先要根據(jù)某一特征,把它們分為幾大類;然后將其中一類根據(jù)某一特征分為若干類……以此類推,直到將所有生物全部分開。
觀察與分析,結合動植物的分類依據(jù)--多媒體展示植物圖片、動物圖片。
學生自主探究、相互討論,各自發(fā)表分類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征包括那些?具體說,植物和動物分別從哪些角度考慮。
學生試著歸納:植物根據(jù)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有無和結構特點分類,分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根據(jù)體內脊柱的有無,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再根據(jù)生活環(huán)境、外部形態(tài)、內部結構、生理功能等對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分別分類。
二、生物分類的依據(jù)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對生物進行了一些大概的分類,現(xiàn)在就讓我們共同總結生物的分類依據(jù)吧。
結合課本和課件,師生總結生物分類的方法:根據(jù)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異程度,逐級分類。細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類,也需要根據(jù)它們的特征來進行。如根據(jù)不同真菌形態(tài)結構的特征,可以將真菌分為酵母菌和霉菌等類群。
教學反思
通過對教材不斷探索,以及對學生知識銜接與能力的考慮,我大膽地將教材的設計打亂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動植物的分類,讓學生將本課的分類與分類的依據(jù)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歸納,層層推進的效果,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預習提示
1. 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實驗方案的設計一般設計 個變量。
3.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說明了什么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證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生活有影響?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教學重點
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教學難點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jù)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學生根據(jù)經驗舉例并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二、 探究的一般過程
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三、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通過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jù)方案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四、 實驗探究
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若班額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五、 結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因素
光
空氣
溫度
水分
捕食關系
競爭關系
合作關系
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報告并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師引導同學從各組的報告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吸取經驗。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fā)現(xiàn)問題,吸取經驗。
六、板書設計
七、課堂測試
1. 在研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所用鼠婦的數(shù)量是( )
A. 一只 B. 兩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 開始的,然后可根據(jù)自己的 和 嘗試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作出 。
鞏固練習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造成這一差異的環(huán)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溫度 D.濕度
2.海洋中綠藻多分布于上層,褐藻在中下層,紅藻則分布于底層。影響海洋
中藻類分布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 ( )
A. 鹽度 B.溫度 C.陽光 D.水分
3.大魚吃小魚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競爭 C.種內斗爭 D.捕食或種內斗爭
反饋測試答案:1.D 2.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知識 生活經驗 假設
鞏固練習答案:1 2 3.D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①學生能夠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②嘗試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并能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和模擬制作等活動,闡明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從而培養(yǎng)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模擬制作的能力等。
重點和難點
學生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闡明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設計
一、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克隆的信息。
交流匯報收集到的有關克隆的信息。對學生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積極地評價。
二、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
1.資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結論: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
2.遺傳信息的多樣性。結論: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觀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課件,經過思考提出有關問題。小組內進行資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結果(學生互評)。觀察教師模擬制作的一條信息載體。利用教師準備好的.卡片模擬遺傳信息的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課件,鼓勵學生針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組織分析活動并適時評價。板書小結。示范制作一條信息載體。組織和幫助學生利用教師準備好的卡片摸擬遺傳信息的組成。
三、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1.結構2.基因認同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進行調控,最后小結信息的多樣性取決于“字母”的不同組合方式。板書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四、DNA和蛋白質組成列舉由于染色體異常而導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體的作用。引導舉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載體;導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課件;鞏固遺傳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體”課件;常識性介紹染色體的形態(tài);列舉由于染色體異常而導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導分析染色體的作用。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興味盎然”、“經久不忘”、“橢圓”、“異口同聲”“胸有成竹”、“人云亦云”等詞語。
2、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從內容中體會思想,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最后一段話所揭示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各種樹葉。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從內容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大家贊同這個說法嗎?好,現(xiàn)在就拿出你們收集到的各種樹葉,給大家介紹、證明一下吧。(學生自由發(fā)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板書:一堂生物課的啟示)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1、全班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有關詞語。(教師隨機點撥。)
2、分小組讀,看哪個小組讀得好。
3、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師生利用工具書等合作釋疑。
4、教師范讀。
5、全班齊讀,并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
6、學生自由組合后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7、教師簡單介紹:文中的人物“林巧稚”,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jié)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
(1)區(qū)別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節(jié)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xiàn)代生物學發(fā)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xiàn)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jié)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xié)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本節(jié)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里已學過的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么是生物,區(qū)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的.特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里已經學過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復)從而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師:你能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說明了什么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里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通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并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
①圖6---7說明了什么問題?
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于應激性,并補充說明含羞草葉片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shù)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xiàn)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xù)觀察教材插圖并思考問題
問題3:
①圖8—10說明了什么問題?
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說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yè)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征?
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這些特征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xiàn)?
③假如有人問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①完成課后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才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jié)課,你還有什么建議嗎?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0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02-17
(經典)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6-19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經典】05-21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1-10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11-06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1-21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01-17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07-05
【熱】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