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語文古詩教學教案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

    時間:2024-07-16 10:59:27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合集11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古詩教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合集11篇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

      多媒體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了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送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

      名樓送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

      盛景送

      ⑷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⑵ 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① 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

      目光送

      ② 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③ 討論: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

      心隨送

      ④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發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布置作業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搜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布置作業。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2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介紹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②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b.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碧綠的江水奔騰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①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②生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③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④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默寫《望天門山》。

      六、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空蒙淡妝濃抹相宜

      ③讀通詩句。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④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④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②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與《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兩首描寫祖國風光的詩,重點是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出的意境,學習詩人的觀察及表達。所以在同年級的老師問我怎么講,我就想先讓學生讀讀詩大概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再看圖體會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讀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并體會出美,那么學生就肯定已經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反復讀一讀體會作者的詩,說不定學生也能作詩了。所以課堂上我也這么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并比我想象得還要好,所以一節課就把兩首古詩全部學習了,但課尾就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已練習作詩了,只好留在課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出來。雖然我沒有給學生講詩的寫法,因為自已實在也是個笨手,但我想學生學了不少詩歌可以比葫蘆畫瓢,說不定會有人寫出更好的句子,到時可以讓大家學習。下課后想想自已不禁臉紅,學生也是剛學,我為什么不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學詩,一起來寫,說不定我還能因此學會寫詩。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內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

      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

      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

      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

      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

      述感受到的內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

      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依據《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5

      【學習目標】

      1、會認“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初步情感。

      【課前準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學生預習:

      讀讀課文,同學間相互幫助,看能讀懂多少。

      第一課時

      學習《春曉》

      一、導入新課,學習“古、詩、首”三個字

      1、指名背誦兒歌。

      2、指名背誦古詩(隨意)。

      3、小朋友們已經會背這么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師寫兩個字看看大家認識嗎?

      (板書:古詩)

      4、學生自學、互學、擴詞游戲。

      5、你會背誦5首,他會背誦8首,哪位小朋友認識這個幾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書出來讓學生認讀,也可以根據班級情況讓學生板書“首”字。

      二、學習古詩《春曉》

      1、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⑴ 出示古詩(課件或小黑板)。

      ⑵ 詢問班級內有沒有會背誦的。如有,就請會背誦的小朋友領著大家讀。

      ⑶ 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眠:讀(mián),不讀(mín)。

      聞: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2、再讀古詩,了解大意:

      ⑴ 請小朋友們再讀讀這首古詩,看看你哪兒讀懂了,還有哪兒不懂。

      ⑵ 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 曉:可以先告訴學生“春曉”是春天的'一個早晨,再讓學生聯系曉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讓學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訴學生是睡覺的意思。

      ③ 聞:先讓學生看門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問耳朵是用來干什么的(聽)。順便進行擴詞練習(新聞、聞名、耳聞、見聞) 。

      ④ 啼鳥:可以倒過來讓學生理解(鳥啼)。

      ⑶ 句子比較,初步感受古典詩歌的韻律美:“處處聞啼鳥”和“處處聞鳥啼”兩個句子,在這首中用哪個好?為什么?

      ⑷ 粗略講講詩意。先讓學生自己說,老師再予以點撥指導。

      3、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韻律:

      ① 齊讀古詩。

      ② 引導學生發現“曉、鳥、少”三個字的韻母都是ao,適當滲透一點押韻的知識。

      ③ 自由練習朗讀:

      邊讀邊體會“曉、鳥、少”三個字在詩歌中很順口(押韻)。

      ⑵ 感悟節奏:

      ① 老師范讀,學生體會老師哪兒的停頓長一些或者拖聲較長。

      ② 適當斷句,引導朗讀: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③ 學生自讀,體會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課件或掛圖: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麗的景象。

      ② 教師描述引讀:

      在春天里睡覺真好,不知不絕就天亮了──春眠不覺曉;剛一醒來,就聽到四處傳來鳥兒的啼叫,那聲音真動聽──處處聞啼鳥;昨天夜里刮風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麗的花兒被風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⑷ 背誦古詩。

      三、指導寫字

      1、范寫、講解:

      古:橫一定要長,寫在橫中線上方;豎寫在豎中線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關鍵是注意第四筆──撇的起筆處,應該在田字格中心交叉點稍微偏右一點。

      處:⑴ 引導書寫“夂”。

      ⑵ 捺要寫出小“腳丫”。

      (寫捺畫,起筆輕,要出腳,先停停。)

      2、學生練習。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6

      《登鶴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作者寫的是登鶴雀樓憑欄遠眺時的的感受,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論。全詩洋溢著盛唐時期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

      教學這首詩。可以采用:“讀、查、連、話、想、悟、疑、背”八步教學法,引導學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讀。

      在揭題后老師范讀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輕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讀。

      2、查。

      讓學生把詩讀熟了,再要求解釋字義,從字面上初步弄懂詩的意思。如“依”“盡”“欲”“窮”等。從字典中查的字義,要放到詩句中,看能不能說得通。說不同的就要找個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盡”的“盡”字,字典里的`解釋是“完畢”,“太陽*著山完畢了”這說不通,改為“太陽*山消失了”,“太陽*著山下去了”就說得通了要啟發和鼓勵學生把字典里同聯系上下文結合起來解釋古詩的字義。

      3、連。

      要求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用白話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有的詩句直譯不好說,老師應予點撥。如“欲窮千里目”可還原為“目欲窮千里”,然后讓學生用白話式著說一說。

      4、畫。

      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者插圖畫,要盡量畫得與它不同,,與眾不同。要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里?鶴雀樓應畫在什么地方?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畫。

      5、想。

      學生根據詩意畫畫,是第一次想象。根據老師的描述展開想象。老師的描述要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老師可要求學生全身放松,兩眼微閉,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隨著老師的描述再次進入意境。老師的描述應從舒緩到昂揚:“一輪紅日拌著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嶺漸漸消失,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感覺;滾滾黃河水奔騰向前,不可阻擋,最后歸入大海,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無際無窮,我強烈地感覺到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人生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地進取,最大限度的獲取成就。”這樣的描述,學生不一定能句句聽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領悟,讓學生根據老師描述展開想象后,可啟發學生:“從詩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什么?”對學生的體會,不要局限與對“登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的認識,要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質疑。對古詩的質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發學生再今后讀書中不斷求知的欲望。如“白日”為什么不用“紅日”,就不一定要講清楚,可留給學生一個懸念。

      8、背。

      背是語言積累,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把詩背下來。

      簡評:

      古詩“八部”教學法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特點:

      1、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詩寫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維,用意象說話,讀詩就要透過字面意思,從理解意象入境,去體會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自己讀一讀,查一查,連一連,從而自己讀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畫一畫、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中,*自己積極主動的努力,深入詩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寫詩要想象,讀詩也要想象。教者兩次引導學生想象。一是借畫想象,通過引導學生把詩意畫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語言想象,老師通過對待詩意的生動的描敘,讓學生憑借豐富的語言想象,使學生頭腦中的意象更豐富,更清晰,對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本課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時,重在朗讀、背誦。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讓學生結合課件插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古詩朗讀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讓學生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查閱資料所得。

      2、教師可講解: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它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3、默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解決各自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點撥、指導。

      5、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6、齊讀古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再讀感悟,練習背誦

      1、試著有感情朗讀,教師適當指導。

      2、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仔細觀察、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3、學生討論,對上述問題發表見解。

      4、質疑:還有什么問題?

      5、同桌練習背誦這首詩。

      四、趣味實踐活動

      1、我說你讀。老師描述詩句的意思,學生讀出相對應的詩句。

      2、卡片連詩。出示本課的生字卡片,學生按生字出現在詩句的先后順序,擺好卡片,然后連起來,試著背詩句。

      五、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劉、記、枝”三個字,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說說這三個字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教師范寫,學生跟著老師書空練習。

      4、學生仿寫一個字后,同桌互相評改,找出問題,進行修改。

      5、自己練習寫生字。

      六、布置課外閱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贈劉景文》。

      2、出示課題《山行》。

      二、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所獲。

      3、集體討論,解決學習中還沒有弄懂的問題。

      4、小組比賽朗讀《山行》,老師針對學生情況相機進行指導。

      三、趣味實踐活動

      1、卡片連詞練背誦。

      2、看圖貼詩句練背誦。

      3、賽詩會。

      ⑴ 每個小組出一個節目,集體背誦兩首古詩,一首課內,一首課外。

      ⑵ 小組內先比賽,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

      四、指導寫字

      1、指名學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于、首”兩個字。集體評議。

      2、教師范寫“楓”字。學生書空練習。

      3、學生描紅仿寫。同桌交換評、改。

      4、學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后記】

      《贈劉景行》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在讀上下了不少功夫。因為這首詩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對于詩意的理解也比較生疏。這首古詩大部分同學已經背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學習效果較好。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8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二、先學習《詠柳》,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全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古詩。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10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對象(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產生對富有象外之象的詩語的敏感,能產生對富有韻味氣勢的簡練詩語的敏感,能產生對富有豐富內涵的美妙詩語的敏感。指導學生沿著詩文言語的階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言語積淀成為學生語感的過程。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積淀語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學流程:

      一、《示兒》一詩引路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一)背誦全詩,初悟詩語形象美。

      1、讀通全詩,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口了再讀幾遍。

      2、背誦默寫。

      3、想象詩中畫面。

      (二)品讀比較,領悟詩語精煉美。

      1、利用手頭資料,采用釋(注釋)、留(保留每一個字的'意思)、補(補充有關詞語)、調(適當調換語序)的方法,用現代語言表現古詩意思。

      2、質疑問難,填空訓練。

      作者的遺憾是()。

      作者的遺恨是()。

      作者的遺愿是()。

      作者的遺囑是()。

      3、原文與詩意比較讀。

      二、拓展閱讀,體會詩語意蘊美。

      (一)展示以下資料拓展閱讀。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①關山月: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

      ②和戎句:孝宗隆興二年(1164)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計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寫這首詩時,已相隔十四年。這里說十五年,是舉其概數。

      ③朱門沉沉:富貴之家門戶深深。

      ④廄(jiu):馬房。

      ⑤戍樓:邊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軍中白天作燒鍋、夜間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遺民:淪陷區人民。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①樓船句:指隆興二年(1164)陸游40歲在鎮江府通判任上事。當時張浚以右丞相督視江淮兵馬,路過鎮江,陸游以世誼謁見,頗受顧遇。張浚督練軍馬,增置戰艦,加強江防。樓船,高筑望樓的大船,指南宋的戰艦。瓜洲渡,在鎮江的對岸。

      ②鐵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陸游48歲在陜南漢中時的經歷。大散關,地名,當時為金宋議和劃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①僵臥:躺著不活動。

      ②輪臺: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時屬北庭都護府。此泛指邊疆。

      ③夜闌:夜深。

      ④鐵馬冰河:壯悍的馬在冰封的河上馳騁,指夢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五千仞岳:與上句夸張黃河之長一樣,這是夸張西岳華山之高。仞,古時八尺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詩意后開展詩歌朗讀比賽。

      (三)簡介:

      這些詩分別是詩人在中原淪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寫的,從這些具體數字中可以感受詩人一生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偉大精神。

      三、延伸課外,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陸游生平簡介:(詳見資料)

      四、世人評價陸游,紀念陸游。

      1、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2、陸游遺址(圖片與文字結合,詳見資料)

      3、學生編集電腦小報。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會認“渭、仞、岳、薊”等6個生字,會寫“仞、岳、摩”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策略

      1.識字寫字

      隨文認識“仞、岳、薊”等6個生字。本文要求會正確書寫6個字,關鍵是“仞”和“遺”這兩個容易寫錯的字,應重點指導。

      2.閱讀理解

      課堂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

      3.語言運用

      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3課時

      第1課時從軍行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從軍行》,背誦《從軍行》,默寫《從軍行》。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導入,解讀題目

      1.教師引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邊塞詩。板書并齊讀詩的題目。(板書:古詩三首)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屢立戰功。誰知道“從軍”是什么意思?(參加軍隊)

      2.每一個時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殺敵報國的動人事跡。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組詩《從軍行》中的第四首詩。板書并齊讀詩的題目。(板書:從軍行)

      3.解讀題目。

      教師引導:讀懂詩的題目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一起輕聲讀一讀題目,誰讀懂了?預設:

      (1)書上注釋說,從軍行是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2)題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詩大多屬于樂府詩。 4.了解詩人。

      了解詩人王昌齡的相關信息,有助于我們理解古詩的內容。(課件出示作者的資料)

      5.鋪墊渲染。

      (1)教師引導:我們讀過一些邊塞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在你們的印象中,邊塞是個怎樣的地方?

      (2)在王昌齡的筆下,邊塞風光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意圖】

      從介紹邊塞詩入手是為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總體感知邊塞詩的風格,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

      板塊二初讀古詩,感知詩意

      1.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請大家把《從軍行》先認認真真地讀兩遍,要讀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來。

      (1)指名學生讀(教師相機點評指導),再指名學生讀。

      (2)教師小結提問:有感情地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學習古詩的方法還有哪些?(看注釋、看插圖、想象畫面)

      (3)請同學們運用這些方法,默讀這首古詩。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看注釋,讀完一句想想這句的意思。讀完一首,想想整首詩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也可以邊讀邊與同桌討論。

      2.析字詞,明詩意。

      誰來說一說這首古詩字面上的意思。預設:

      (1)“青海長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遙望玉門關”的意思是: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3)“黃沙百戰穿金甲”的意思是: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是:他們心懷壯志,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3.教師小結: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邊塞的風景,后兩句抒發了將士們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初讀古詩,運用看注釋、看插圖、想象畫面的方法,感知這首詩的大意。

      板塊三品讀古詩,想象詩境

      1.教師小結過渡: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你們已經弄明白了,現在我們就一起體會詩的深層含義吧。課件出示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自己輕聲讀一讀,你從中看到了邊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長云、雪山、一座孤城,還看到了玉門關)

      (2)追問:什么樣的雪山?請仔細觀察文中這首詩上面的插圖,這里的雪山是指祁連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終年積雪。祁連山雪光閃耀,異常壯麗,如今怎么就暗了下來呢?(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

      (3)帶著你的理解來讀這兩句詩。(學生練讀—指名學生讀)

      (4)人有時會因心情的不同而對周圍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國破家亡時看到盛開的繁花而流淚,聽到鳥的叫聲亦驚心。再讀讀這兩句詩,對“暗”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將士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帶著這種低落的心情再讀這句詩。

      (5)在你積累的詩句中有寫到玉門關的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再讀這兩句詩,哪個字撞擊著你的心扉?(“暗”,體現了戍邊將士低落、孤獨的心情,以及對故土和家鄉親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詩句中,再讀一次。

      2.教師小結過渡:邊塞環境是這樣的惡劣,思鄉之情是這樣的深切,可戍邊將士——課件出示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齊讀,誰愿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在黃沙滿天的戰場上,戰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們表示不攻下樓蘭就不回來)

      (2)教師引導:“穿”是指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屬制作的盔甲會被磨破,不可思議呀!邊塞將士身上的金甲怎么會被磨破呢?(征戰時間之久,暗示戰爭的激烈、頻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報國的壯志雄心)

      (4)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將士報國的壯志卻不會減,所有的豪情、氣勢都融在了這兩句詩里。刀光劍影里橫刀立馬的身影流露著馬革裹尸的豪情。帶著這份豪情壯志來讀讀這兩句詩。

      (5)豪壯的語言中,你感受到了將士們怎樣的心情?(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的決心,一顆熱愛祖國的心)

      3.教師小結:詩的前兩句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借一個“暗”字描寫出將士們低落、孤獨的心情。后兩句直接抒情,用將士們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鄉的雄心壯志激勵著我們每個人。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古詩,想象詩境,初步體會古詩的情感,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古詩教學教案07-16

    語文古詩教案05-16

    語文古詩教案01-25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小學語文古詩教案02-15

    語文古詩教案(通用)05-17

    語文古詩教案(精品)05-16

    【精品】語文古詩教案05-17

    小學語文古詩教案06-24

    語文古詩教案(15篇)01-2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骚包在线-最新中文字幕 | 在线视频福利网站 |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在线精品特黄 | 在线免费一级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