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案15篇(推薦)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自己周圍熟悉的事物的測量,加深對米、厘米的認識,能選用適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2.鍛煉學生的估測能力,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通過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培養發展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估測的能力,盡量讓估測值接近測量值.
教學用具
皮尺、卷尺、直尺、實物投影、匯報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表示長度的單位有米和厘米,他們用字母表示分別是什么呢?誰能給大家說說我們什么時候用米作單位?什么時候用厘米作單位?你能舉例來說嗎?
。▽W生說,師板書)
你們說得真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一起測量物體,我們比賽看誰用的單位最準確!你們準備好了嗎?
二、教學活動.
活動一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我們這節課所要用到的工具,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組的測量工具有什么?你能再接著簡單說說這件工具我們怎么用嗎?
小組活動:認識一下你們小組的測量工具
活動二
在我們的教室前方有一大塊兒黑板,你能估計一下他有多長嗎?(指名讓學生估計)
到底你們誰估計的和這塊兒黑板的`實際長度接近呢?我們請一個小組的同學上來幫我們量一量.
要求:測量小組的同學盡量要測量準確,其他的同學幫忙出謀劃策.
老師指點:當黑板的長度不是整米數時,不足1米的部分我們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師生共同合作,得出測量結果.
活動三
同學們,你們會量了嗎?誰能提醒一下大家在我們測量的過程當中,如果碰到不足1米的時候怎么辦?
小組活動: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商量選出1~2個想測量的物體,先估一估再進行實際測量,要求每個同學都要進行估計,最后把估測的結果和實際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匯報測量結果.
活動四
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嗎?有的同學知道,有的同學直搖頭,那就趕快讓我們一起來量一量吧!
要求:四人一小組,兩名同學合用一把尺子給一名同學進行測量,第四位同學負責監督、檢查.
匯報結果:說一說,你有多高?
我們知道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將這張表填完全嗎?在你的周圍找一找符合條件的人,再量一量吧!
姓名
身高
比我高的人
比我矮的人
和我差不多高的人
找同學匯報填表的結果.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數量關系。
能力:比較熟練地解答
教學重難點: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數量關系。
突破方法:講解法、練習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機、
教學過程
一、求總數和求另一個數的應用題
1、有花貓7只,白貓6只,一共有多少只?
2、花貓和白貓一共有13只,有6只白貓,有多少只花貓?
二、比較兩數多少的應用題
1、有連環畫27本,故事書比連環畫多8本,故事書有多少本?
2、有故事書35本連環畫比故事書少80本,連環畫有多少本?
三、連續兩問的應用題
停車場上有28輛汽車,開走12輛,停車場還有幾輛?又開來7輛,現在有多少輛?
四、板書設計
教后經驗與失誤分析:
一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102—103頁。
【教材分析】
統計是小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是學習數據收集和整理的主要方法,本科也是學生正式學習統計的開始,能夠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景經理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
2、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學會合作交流,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整理數據,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磁力扣。
學具:鉛筆、彩筆、兩種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代來了以為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誰嗎?出示光頭強課件。對比看光頭強的兩張照片,長得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掉了一顆呀!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牙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我換牙了——統計》
掉牙換牙是每個小學生都經歷的事情,同時他們正值換牙期,而光頭強是每個小學生都喜歡的動畫片,所以我就利用這一情境圖導入,直接吸引學生眼球,激發他們的興趣!
二、學習新課課件出示情境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大家換牙的情況怎么樣呢?
(一)收集數據
1、交流收集數據的方法師:小組之間趕緊說說自己換牙的情況吧。學生互相說,老師指名說一說。
師:老師想知道全班每個同學的換牙情況,誰有辦法幫助老師?煙道學生說出收集數據的幾種辦法用文字記錄、用符號記錄等等,白板上出示用文字記錄、用○記錄、用√記錄。
【設計意圖】收集數據是統計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學習收集數據的方法很重要,這里讓學生掌握幾種方法,才能在下一個環節放手讓孩子自己操作,一個○代表一個同學或者一個√代表一個同學,還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方法。
2、親身實踐收集數據
師:課下老師也收集了一部分同學5種換牙的情況,換4顆牙一下的有8人、換4課牙的有6人、換5顆牙的有3人、換6顆牙的有2人、換6顆牙以上的有11人。大家拿出手中的記錄單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幫老師記錄一下吧
3、展示
師:老師收集了幾個小組的記錄單,大家看一看他們的記錄方法一樣嗎。
【設計意圖】前面的功課做足了,這里的任務迎刃而解,主要讓學生互相學習別人的方法,暢所欲言,取長補短,選擇最優的記錄方法。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
(二)整理數據同學們表現都很棒,記錄完數據我們九該整理數據了,拿出手中的記錄單2,老師直接介紹統計圖和統計表。
【板書:整理數據】
1、師:先看記錄單2左邊的統計圖,老師講解統計圖的使用方法,每一類換牙情況對應一個豎條,豎條中的一個格代表一個人,有幾個人,就涂幾個格。并且多媒體出示涂一個格的方法。大家用手中的彩筆根據記錄單1上的人數涂一涂吧
2、指導學生填寫統計表。
師:大家對應著統計圖,把相應的數字填進統計表內。
【設計意圖】
這里是重點部分,老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動腦、動眼能力。
(三)分析數據
師:老師也做好了這5種情況的統計表,統計圖,出示多媒體。根據圖上誰能說一說你的發現?如:換幾顆牙的最多,換幾顆牙的最少,換幾顆牙的比換幾顆牙的多多少人(少多少人)。
【設計意圖】
1、這一環節是分析數據,得讓學生感受是數據中蘊藏的信息,是本節課的難點。有部分學生語言受限,教師要慢慢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學別人怎么說,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2、換牙小知識師:換牙可不是小事情,在換牙期間我們需要注意一些小細節,否則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成長的。課件出示換牙小知識。
(三)練習鞏固,實際運用
師:統計不僅可以用在換牙情況中,還可以應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貨嗎?
五、板書設計:九我換牙了——統計
一、收集數據
二、整理數據4顆牙以下:8人4顆牙:6人5顆牙:3人
三、分析數據6顆牙:2人6顆牙以上:11人
《我換牙了————統計》課后反思
《我換牙了》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內容,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統計”。一年級的小學生也正值換牙期,這是發生在每個小學生身上而且是學生很關心的事情,但是學生的換牙時間和同一時間換牙的顆數是不一樣的。到底會出現哪些情況呢?這就激發了學生的統計欲望。在課堂上,我先讓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說說自己換牙的情況,接著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然后進行整理,最后分析數據。但是由于我比學校正常的上課時間晚了幾分鐘,下課鈴響了我還沒講完,導致鈴聲干擾了學生,干擾了我的授課思路,所以那幾分鐘的效果不是很好。在給統計圖涂色時,由于學生對于涂色的方法比較陌生,學生涂色的快慢程度也不同,導致這一環節占時稍微長一些。由此我感覺自己對課本教材、對學生還是掌握不夠熟練,平時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授課能力,注意鞏固學生的學法,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關系計算十幾減8,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做減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
2.培養學生的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
3.結合學生動手擺,動口說,培養學生的動腦筋、想問題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十幾減8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十幾減8的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用加法算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十幾減9的減法,你們還記得計算十幾減9的幾種方法嗎?(數數法、破十法、平十法、想加法算減法)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運用這些方法來計算十幾減8。
二、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主題圖。
2.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小朋友們,請看這幅圖,在圖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3.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生:我發現了一個數學問題--13人玩捉迷藏,外面有8人,藏起來的有幾人?
師:剛才這位小朋友發現的這個問題,誰能幫他解答呢?請大家列出算式自己試一試。
(學生列算式,教師巡視)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為什么要這樣解答?
生:這里有兩個信息,信息1:13人玩捉迷藏;信息2:外面有8人;那么計算藏起來的人,就應該用減法。13-8=5(人)
師:說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就用數學來解決問題!
師:13-8怎樣算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請小朋友們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鉛筆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師巡回指導。
師:現在請小朋友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全班交流,師整理板書。
(1)破十法把13分成10和3先用10-8=2,再用2+3=5
師板書:10-8=2 2+3=5
(2)平十法把8分成3和5
師:你為什么要分成3和5呢?
師板書:13-3=10 10-5=5
(3)想加法算減法因為8+5=13,所以13-8=5
師板書:8+(5)=13 13-8=5
師:孩子們真棒,想出這么多的算法,說明你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你最喜歡哪一種?
師:現在老師來考考你,用你喜歡的方法算算“16-8=”,你是怎樣算的.?
師板書:16-8=(8) 10-8=2 2+6=8
4.嘗試練習。(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12-8= 17-8=
請兩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師巡回指導。并請兩位小朋友說一說自己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5頁“練一練”第1題。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談論。
2.完成教材第5頁“練一練”第2~4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完成,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5頁“練一練”第5題。
先算出卡片上算式的得數,然后再根據得數尋找蘋果上的數,連一連。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完成《名師測控》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捉迷藏
(十幾減8)
13-8=5(個)
方法一:破十法10-8=2 2+3=5
方法二:平十法13-3=10 10-5=5
方法三:想加法算減法8+(5)=13 13-8=5
一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數數活動,初步了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2、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數數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難點:學會觀察圖片的方法;用語言表達觀察的結果。
教學準備:
第2~3頁彩圖(或相應多媒體課件),第4~5頁彩圖,10以內的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小朋友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小學生了,要與老師一起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是很有用的,學會它你就能增長本領,會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大家想不想學好數學?
我們平時很多時候要用到數數,大家會從1數到10嗎?誰來數一數?(伸出兩只小手,互相數一數同桌小朋友有幾根手指。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
二、看圖數數:
1、激發觀察興趣。
。1)師出示教科書第2~3頁彩圖。
。2)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一所美麗的小學校。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上學來了。大家看看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同桌的小朋友。
。3)問:誰來說一說這幅圖上都有些什么?還有什么?
2、數圖中的數量。
。1)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里有幾面國旗?(配合學生回答,貼一面國旗圖。
。2)師:一面國旗,就可以用數字“1”表示。(同時在圖右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3)教師領讀,學生自己小聲讀。
。4)小朋友們再找一找,圖中還有哪些也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5)小朋友們再數數看,你又發現了什么?有多少?
三、認讀1~10各數:
1、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后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2、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四、數身邊的事物:
師:這幅圖上這么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么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也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你有幾個鉛筆盒?幾枝鉛筆?
第一行有幾位同學?幾位男同學?幾位女同學?
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戶?幾枝日光燈?
你的右邊有幾位同學?左邊有幾位同學?
黑板的上邊貼了幾個字?
五、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數了美麗的小學校里面的紅旗、花、樹木和鴿子等許多東西,還數了我們身邊的門、窗、鉛筆等事物。下課后,小朋友們還可以數一數我們校園里的事物。放學后,再數數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發現告訴你的家人,好不好。
教學反思:
“數一數”這節課,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節課,也是入學教育課。作為一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數一數之中所用到的數字相對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時就學會數這幾個數字了?磮D數物體時,只要他們觀察的夠仔細,相信他們都能數出自己所選物體的個數,所以我感覺著一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目的,在在課堂中盡量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所以在上課時,可以盡可能的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數物體,比如數人時可以先數女同學有幾個,再數背書包的女同學有幾個,再數扎辮子的女同學有幾個等等,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但是作為學生進入小學的第一節數學課,要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順利的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習是這節課的關鍵。
“數一數”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就運用了輕松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了解:接著為學生出示鮮艷的圖(課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在抽象出數,然后在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10以內各數的認讀,采用了多種方法,分步驟的練習與反饋,便于全面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后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展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一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從口語分析出發,會把11~20各數分拆成“十和幾”,初步感知以“10”作計數單位,知道十和幾組成十幾。
2、初步認識位值表。
3、圖列繼續。
4、通過具體的操作逐步抽象,形成計算的技能。
5、發展學生清晰地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問題的能力。
6、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十幾就是十和幾。
教學難點:
1、會利用十幾的數與10的關系解決一些逆向的題。
2、掌握巧妙的計數策略。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計算條片、20數板、雙色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主題圖。師:小丁丁和小胖在搭積木,猜一猜他們用了多少塊積木?
師:請你再準確地數一數?你是怎么數的?
二、探究
。ㄒ唬⑹坏蕉臄蹬c10的關系(操作感知,數詞語言分析)
1、計算條片操作
師:老師請你拿出一個10,再拿出一個1,你知道現在一共拿出了幾?
師:你怎么知道的?生:十和一就是十一。十一就是一個十和一個一。
師:也就是10加上幾等于11?(板書)10+1=11
師:你會說一個十幾的數嗎?和你的同組小朋友一起說一說,擺一擺?
2、學生合作操作交流
11--20的數數詞語言分析整理(投影演示)
生:12就是10和2。十加二就是十二。10+2=12
13就是10和3。十加三就是十三。10+3=13
14就是10和4。十加四就是十四。10+4=14
15就是10和5。十加五就是十五。10+5=15
16就是10和6。十加六就是十六。10+6=16
17就是10和7。十加七就是十七。10+7=17
18就是1 0和8。十加八就是十八。10+8=18
19就是10和9。十加九就是十九。10+9=19
20就是2個10。十加十就是二十。10+10=20
師:你發現十幾的數有什么規律嗎?
生:十幾的數就是10和幾,就是十加幾。
3、出示計數器,計數器下面有什么?
。▊位和十位)右起第一位是個位,右起第二位是十位。像這樣的表我們稱它叫位值圖。個位上的1表示1個一,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
4、操作練習(認識規律,逐步過渡)
。1)師:請小朋友拿出雙色片,自己來試一試書本的第2題。怎么算的?
生:先放上10,再放上幾,合起來就是十幾。
。2)交流核對。
5、從具體到抽象,鞏固練習
。1)師:剛才小朋友用計算條和雙色片又快又準確的算出了答案,接下來就要比一比誰的本領大,能在腦子里就算出答案。練習書本的第3題。
師:你是怎么想的?生:14就是一個10和一個4,減掉4就剩下10。
。2)比一比,誰算得快?練習書本的第4、5題。
(二)、10-20的數的分拆(操作感知,掌握策略)
1、拿出一箱蛋,裝有紅殼蛋和白殼蛋。
師:這個箱子里有些蛋,你能很快看出有多少個蛋嗎?
。ê茈y確定;大約有幾個,估計有幾個……)
出示蛋盒,生觀察:每個蛋盒里可以放幾個蛋?(十個)
師:如果把蛋放在這樣的盒子里,你能很快知道有幾個嗎?
請一生把蛋放入蛋盒中。
生:放滿了一個蛋盒,就是10個,另一個蛋盒里有4個,合起來就是14個。
(列式:10+4=14)
師:這樣的盒子可以幫助我們較快地計數。
師:再看看這14個蛋中有幾個白殼蛋,幾個紅殼蛋?(算式:14=8+6)
2、學生嘗試操作師:這14個蛋你還有其它的擺法嗎?
。1)學生操作交流。
(2)根據顏色列成算式:14=10+4 14=11+3 14=7+7 14=6+8……
3、在數板上進行數的擺放練習
20數板就像這兩個蛋盒,可以用雙色片在上面擺出不同的.數,不同的樣子。
(1)師:用雙色片在20數板上擺出一個10-20之間你最喜歡的數。
把學生擺的各種形式的數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
師:看看你的同學擺的是幾片紅,幾片藍,一共是幾?
同桌合作練習:一人擺數,一人說;一人說數,一人擺。
。2)一個數的不同擺放形式試一試:用雙色片在數板上擺出“17”。
j學生自由擺。
k生在小組內交流各自不同的擺法并用算式記錄下來。(幾藍幾紅)
l全班交流。17=10+7 17=9+8 17=5+12 17=15+2 ……
3、練一練:
j學生獨立完成:用雙色片在數板上擺出“12”,并用算式記錄下你有多少種擺法。
k交流:你是怎么擺的?怎么記錄的?
三、綜合練習
1、根據紅藍片的個數,完成數的分拆
師:請小朋友打開書本,自己來試一試書上題目。
師:你是怎么計數和記錄的?
生:先看10個和幾個,合起來就是十幾。再看紅色幾個,藍色幾個。
交流核對。
2、用圓片擺出圖案,巧妙計數。
。1)巧妙計數
師:剛才小朋友通過擺一擺,記一記,發現了一個數可以分拆成很多種組合。接下來就要比一比誰更會動腦筋,巧妙地來計數。
j練習書本的第5題。
k交流核對。師:你是怎么想的?
。ㄒ还彩20個圓片,紅的和藍的都是一半,所以都是10)
。2)用圓片擺圖案
師:用20片雙色片,你還能擺出其它的圖案嗎?
j學生自由擺,并記錄下20的各種分拆。
k交流展示學生擺出的各種圖案。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有問題要和大家一起討論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在“數學樂園”的一系列活動中,復習鞏固1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和基數;鞏固10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
2.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 的興趣和信心;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數據,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形成簡單的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闖迷宮
1.激趣。
師:同學們,認識他們嗎?(cai播放1~9九個數字娃娃的小動畫)
數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請我們班同學到數學樂園參加游戲比賽。有沒有興趣?
生:有!!!
師:數字娃娃說,只要闖過他們擺的迷宮,大家就可以進數學樂園。敢不敢接受挑戰?
生:敢。!
2.觀察迷宮,明確規則。
師:數學娃娃擺了一個什么樣的'迷宮呢?
生:有1到9個數字,有兩個出口。
師:按照什么順序才能走出迷宮呢?誰知道?
學生發言(按照從1到9的順序)。
師:指給大家看看吧。
。ㄒ粋學生上臺劃出路線圖,展示給學生。)
師:對。只有按照從1到9的順序,才能走出迷宮見到數字娃娃。如果不按順序,就會被困在迷宮里,也到不了數學樂園了。
3.獨立闖迷宮,展示成果。
師:誰有不同方法路線走出迷宮?把它劃在自己的課本上?纯醋约鹤疃嗄苷页鰩讞l路。
。▽W生在自己課本上用筆劃出路線,教師觀察學生操作情況。)
師:走出迷宮的同學請舉手。到這里來指給大家看看吧。
(學生到黑板上劃一劃,說一說。)
師: 誰和他不一樣?來。
。▽W生劃出不同路線圖。)
4.肯定方法的多樣,闖出迷宮。
師: 大家找到了這么多條路,都能順利走出迷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按照從1到9的順序。數字娃娃要帶大家去數字樂園了。走吧。
二、說組成,得門票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一起從1數到9……到了。(cai出示“數學樂園”畫面)
進數學樂園還要有門票的。怎么辦呢?
哈哈,原來早就給大家準備好了,在這里呢。(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一沓類似門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說對一個關于數字的組成,就可以得到門票。有信心嗎?
生:有!!
師:屏幕上出現哪兩個數字,就說一個關于它們的組成。比如2,6。
生:2和6組成8。
師:還能怎么說?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師:都可以。
師:我們來“開火車”。哪列“火車”順利到站,他們小組就可以拿到門票!靶』疖嚕
生(齊接兒歌):“……開起來,一開開到我這來!
(cai隨機出現一組組的兩個數字)
學生用開火車的形式一個接一個說數的組成。
。ㄓ螒蝽樌瓿傻模ㄆ孕〗M為單位發到各個學生手中。)
三、驗門票,進樂園
1.寫算式。
學生用水彩筆在空白卡片上寫一個算式,不寫得數。
2.同桌互換。
把寫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換。
3.驗門票,進樂園。
學生按小組,挨個讀出門票上的算式,說得數,投入寫有對應數字的票箱,其余學生做裁判。計算正確投遞正確的學生進入“數學樂園”。
四、排排坐,選隊員
1.教師發指令,選拔學生。
師:同學們經過這么多考驗,終于順利來到數學樂園了。等不及要參加游戲比賽了吧?
可是,比賽規定只要十個男同學,十個女同學。怎么辦呢?還是考考大家,通過考驗了才能參加比賽。
師:請同學們坐整齊了,聽到口令作出反應,又快又對的就能參加比賽。準備好了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課本第72--7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
讓學生聯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用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課前準備:
課件、投影。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10-5 6+4 8-5 3+2
6-3 5+0 9-5 6-6
6+3 9-3 6+4 2+6
7+3 9-7 8-2 1+7
8+2 10-4 4+6 2+8
10-6 10-3 3+7 9+1
5+5 10-2 4+5 6-0
2、算式接龍。(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題)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
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3、學生匯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邀請兩個學生到講臺前表演。
講述:第一個算式的得數正好是第二題開拓的這個數,第三體開拓的數正好是第二題的結果……像這樣的幾道有聯系的算式寫出來像什么?我們把這個游戲叫做“算式接龍”。
二、探究交流
1、教學例1。
貼出例1主題圖。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些家務活。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運來4個,第二次有運來2個,還剩下一個最大的沒有運,奶奶一共摘下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個南瓜。)
提問:其他組有不同的方法嗎?(4+2+1=7)
追問:為什么這樣列式?你是怎樣算的?
你能給這樣的算式取個名嗎?(連加法)
講述: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的“+”,就叫它連加。(板書課題)
2、教學例2。
講述: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快來看,奶奶家還種了一些絲瓜!背鍪纠2主題圖。
提問:你們能看著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還剩幾根?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4連續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3、師生共同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新的內容?在計算的時候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在幻燈機前演示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
2、“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意,表述圖意,再填寫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也可以是9-2-3=4。
4、“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做在課堂作業本上。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到了什么知識呢?
板書設計:
連加、連減
4+2+1讀作:4加2再加1,表示把4、2、1這三個數合起來。
8-3-1讀作:8減3再減1,表示從8里面去掉3,再去掉1。
教學反思:
加強觀察指導。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著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記下演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數量變化情況,進一步和算式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在大腦里將生動的情節轉化為數的運算,為掌握計算順序打好基礎。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并且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要著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記在腦子里,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0”表示的幾種含義,可以表示沒有、水結冰時的溫度、起點的含義等等;并且能正確地讀、寫“0”。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0”的含義,在生活中會運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認識到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結合進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重點:
理解“0”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小貓釣魚圖,講故事導入,提出問題?
第1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第2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第3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再來看看,第四只小貓它釣了幾條魚呢?
一條都沒有怎么來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體驗0的含義。
(1)學生自主思考,怎么來表示“一條都沒有”。
(2)同桌交流。
(3)集體反饋。
得出:一個也沒有時用“0”表示。
,0是一個數,比1、2、3、4……要小。
(4)指導“0”的書寫。
(三)實踐體驗。
(1)學生“分鉛筆“。
理解“0“的含義(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
想一想“0還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饋。
(四)拓展鞏固
(1)數一數有幾朵花,并寫下來。
(2)讀一讀,寫一寫。
(3)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0”
(五)小結:這節課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學反思:
“借助小貓釣魚”的有趣情境,呈現一組連環畫,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變化過程.教師在這里注意聯系學生的兒童心理特點,通過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形式,豐富學生的感性積累,發展學生的數感。學生之間的評價也很重要,在學生評價中,教師有意識的`進行引導,讓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優點,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互評。
讓學生觀察圖,找出“0”讓學生說說“0”的含義,從而明確“0” 讓學生不僅可以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其他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直觀體會“0”的實際含義。教師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合作意識。教師讓學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注意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認識。
一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做個加法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小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內加法表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把10以內的加法算式有規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夠發現加法表中的簡單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對10以內的加法進行歸納,從中發現規律。
教學難點: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歷研究與探索的過程。
教具學具:10以內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所有加法,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以前是老師給你們講,今天請同學
們自己整理我們學過的所有加法算式。你們有信心嗎?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師:現在同學們先在小組內把我們學過的10以內的'加法算式寫在卡片上,注意寫得越完整越好。學生在小組內共同
討論寫卡片。
師:老師已經把我們學過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們要想把這些整理好,就要仔細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確
定一個標準,按什么分類整理呢?
學生可能會說:
找出得數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數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師:其實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但是總結得不夠好,應該說我們可以以得數為標準進行分類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數為
標準進行整理,都可以。不過老師有一個更好的辦法,那就是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豎著把得數相同的算式擺成一
列;橫著也按順序把含有同一個數的算式擺成一排,這樣就能整理成一個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
這個加法表還不完整,老師已經擺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會發現:第一列兩個數相加都是10。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對,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寫哪個算式呢?
學生可能猜測:第二列兩個數相加都是9。往下寫9+0,8+1……
師:按課前劃分的小組,每個小組在一起仿照這個開始整理,完成這個表格吧!
學生認真看明白后,動手把相應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師巡視指導小組活動,關注小組分工是否明確,組織交
流展示各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
2、探索規律。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可能發現:
橫著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豎著看第一列算式得數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數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數是8……
從右上到左下斜著看,每個算式的后一個數都比前一個算式多1,得數比前一個算式多1。
每一個算式的前一個數減少1,后一個數就增加1,算式的得數相等。
三、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你們的表現很出色,學會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節課我們將用同樣的方法來整理減法算式,好好想想該怎么做。
一年級數學教案11
一、教材內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用兩個數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這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新增加的內容,是從空間方位的角度引入的。
(這些內容以前是作為常識性的知識,沒有作為小學數學的正式的教學內容,F在為了加強空間觀念的培養,改變過去少“空間”少“圖形”,多計算的做法,拓展幾何知識的范圍,把這些內容納入到幾何教學的范疇。
(“上、下”“前、后”“左、右”這三對方位,正好對應著三維空間的三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初步了解它們的相對性。
2.使學生學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景中,根據行、列正確地確定物體的位置。
三、教材說明
1.“上、下”“前、后”“左、右”這三對方位,由于“上、下”“前、后”學生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來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6歲能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所以教材結合一些情境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生去進行兩個物體、或三個物體之間的比較。對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兒童有自己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有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判斷左、右的根據是身體的左、右兩半,后來有人證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絕對優勢作用的不是身體,而是手。也就是說,兒童建立左、右的過程是:先將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聯系,然后再與自己身體的兩邊對應起來,最后以自身為標準來進行判斷。教材教學左、右概念時,就是按這樣的順序來編排的。①讓老師背對著學生,學生模仿老師舉右手,觀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讓學生說明左、右兩只手的習慣性分工,將左、右與自己的左、右手對應起來,②再通過“做一做”第1題,初步感知身體的左、右,③再通過“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以自身為中心確定物體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對于左、右的相對性,兒童也有自己的認知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6歲左右有兒童在判斷物體的位置時,是由以自身為標準逐步過渡到以他人為標準來進行判斷的(要確定一個站在對面的人的左右,開始兒童需要真正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才能確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處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確定其左右)。所以我們在編排時,●先讓兩個學生面對面,伸出右手握一握,引起認知沖突,為什么同是右手,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對面同學的右手和自己的右手不在同一方向?這時還可以轉到對方同學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體會左右的相對性。由于左、右的相對性比較難以理解,我們主要是通過一些活動,●如讓兩個學生面對面,判斷兩人中間的學具在對面同學的哪一邊等,幫助學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學習左、右的相對性,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判斷方位時,到底以誰為標準?這是實驗過程中,老師們提出來的。我認為以誰為標準,不是絕對的,要看具體情況。如當我們與他人交談時,要給對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對方為標準。如要讓對面的人把在他左手邊的東西遞給我,這時就以對方為標準。而當我們看一幅圖片時,往往是以自身為標準,來說明圖片中物體的方位,當然你說“我要以圖片中的物體為標準”,也未尚不可。對于以誰為標準,平時我們說話交流問題不大,稍加勾通就明確了。那么考試時,有兩種可能時,為了明確可以注明以誰為標準。這個問題是很多老師提出來的,這里說明一下。
3.用兩個數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認識,因此,教材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座位引出位置,使學生認識到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非常簡明,從另一個角度感受數學的作用。
這部分內容,教學的重點應是使學生初步掌握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重點就應放在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上?梢栽O計不同層次的多種活動(正、反兩方面的活動都應設計,如指定一個物體,用行、列說出它的位置,或給出行、列去找對應的物體),這方面通過前面的實驗,老師創造了很多好的經驗,如河南開封的范靜老師,●先讓學生用前后、左右說明同學的位置。再按教室的座位介紹好朋友的位置。接著每個學生寫出自己的位置。再打亂座位卡,重新找座位。然后按照教材設計的活動,幫助小朋友在電影院找座位,在方格紙上找位置,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每一項活動都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逐步深入!癫⑶覍滩纳系挠行┗顒蛹右愿倪M,如第7題,教材讓學生回答這些爺爺、奶奶......各住在哪里,范老師將這個活動改造得非常巧妙,她把這個活動設計成送信游戲,把其中幾人先遮起來(用紙做了兩扇窗戶),讓學生根據信上的指令送信如“把信送給第二門第三層的老奶奶”,送到后,讓學生打開窗戶看一看是不是送給一位奶奶的。這題這樣一改,就活了,學生爭先恐后地想參與。因此老師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教學建議
這一單元教學內容比較新,在教學方式上需要老師們進行有益的探索,同時在教學中,要注意兩點:
1.注意根據學生認識空間方位的特點安排教學。
2.適當把握教學要求。(如對左、右的相對性只要求學生通過活動初步感知,不要求進行抽象的判斷,而對位置只要求學生能夠用行、列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不要求用數對來描述。)
3.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一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借助主題圖讓學生充分觀察、交流圖中物體的數量。
2、讓學生知道數不僅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表示順序。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觀察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發言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設計思路
這是以學生熟悉的游戲活動題材的綜合情境圖。讓學生在喜歡的活動中感序數的意義。另外,從操場上小朋友跑步的順序,綠化帶中的樹木,使學生感知“基數”和“序數”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初步建立數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及合作與參與的意識。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出示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游戲場面,說一說圖中做游戲的、看游戲的、操場上跑步的各有多少人,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圖中還有哪些數,并提出數學問題。
二、你說我講
1、出示紅點標示的.問題:
讓學生數一數扎長辮女孩排在第幾?并說一說:你是從什么方向數的,還可以從什么方向數她排第幾?
2、小博士的問題
你還知道其他人排在第幾?你是從什么方向數的?以進一步認識“第幾個”的問題及數數的順序。
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其他信息,如:運動員跑步的順序、綠化帶的位置等,加深對“第幾個”的認識。
3、出示綠點標示的問題:
先讓學生說說運動員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體會到6表示6號,不是6個人或跑第6。
4、學習5——10的書寫。
三、生活中的數學
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周圍生活中接觸到的幾個和第幾個的問題,如:排隊、住樓房等。
四、自主練習
完成練習中的1、2、3題。
一年級數學教案13
一、活動目的:
在兒童行為危險期,兒童對周圍世界尚在逐步摸索、認識之中,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所以,樹立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教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的含義。
掌握一定的自護知識,讓學生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學會從容對待,不急躁,不慌張
二:活動人員:
一(2)班全體學生
三、活動準備:
結合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具體事件,向學生宣傳自護的重要性。
每天給學生將一則關于自護的小常識,以積累經驗。
四、活動過程:
1、主持人(男):同2、學們,3、你們知道什么對于人來說,4、是最重要的嗎對,5、就是生命。生命對于人來說只有一次,6、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它。在日常生活中,7、有時會遇到危險。我們要遇事不8、慌張,9、學會保護自己,10、防止受到傷害。(女):沒錯,11、珍愛生命,12、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13、對于我們小學生非常重要。前不14、久,15、一所小學課間休息時,16、因為同17、學們互相追趕,18、造成在樓梯口處,19、一些同20、學擁擠致傷亡。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男):看來,21、我們真應該提高這方面的意識了。是不22、是,同23、學們
24、[放錄音:一陣鈴聲———全體同25、學注意,26、緊急通知,27、地震28、局預報北京東南地區發生地震,29、將要危及到我們地區。師:同30、學們,31、你會怎樣做表演出你的`反應。(全體行動。)10秒之后吹哨停止。察看同32、學們的做法。(學生靜止動作)師:(選取不同33、做法的同34、學說理由)。師:同35、學們的做法都對,36、但是,37、還應注意一個問題,38、當遇到這種情況時,39、大家的心情都很著急、害怕,40、肯定會有很多人往外涌,41、這時,42、應注意不43、要推擠,44、以免造成其他傷害。主持人(男):周老師提醒的對,45、遇到緊急情況一定要鎮靜,46、不47、要慌。采取正確的方法以保住生命。
48、[短。耗吧藖砬瞄T]你一個人在家時,49、忽然有人敲響了大門。你走到門口透過門鏡一看,50、敲門的人你并不51、認識,52、這是你該怎么辦家長扮演陌生人:①我是你爸爸的同53、事,54、請你開門。(學生沒開門)②我是煤氣公司修煤氣的,55、請你開門。(學生開門)主持人請同56、學評價。主持人:電話號碼要記牢,57、下面就請同58、學們看看這些號碼,59、你知道嗎
電話號碼:110———我是110,遇到壞人報告我,除害公正沒的說。120———我是120,生病急救報告我,救死扶傷沒得說。119———我是119,遇到火災報告我,滅火救人沒得說。我們三個,要牢記,隨打隨到幫助你
60、馬路應走。3、紅燈,61、綠燈。4、乘車時,62、不63、要把頭或胳膊伸出。5、手濕時動電器開關。6、火警電話號碼是。7、匪警電話號碼是。8、外出遇到意外情況或迷路時應找。9、自己一人在家時,64、應注意:電;火;煤氣;不65、給陌生人。
主持人:同學們,請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吧,從小學會自護方法,將受益一生。最后,讓我們在這四句話中結束今天的班會吧:
交通標志會識別,防火用電有方法,
父母單位和電話,有事聯系不害怕,
游戲場所選擇好,安全第一最重要。
自護常識要掌握,自護能力要提高。
一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景里提出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十幾減9。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發展探究、思考的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3、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
教學重點:
能比較熟練地計算十幾減9。
教學難點:
理解十幾減9的退位計算方法。
教學資源:
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講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掛圖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來了,它對小猴子說:我買9個。你們能看圖提出哪些要解決的問題呢?
學生互相說圖意。
全班交流,提出:還剩多少個的問題。
應怎樣計算呢?
根據回答板書:13-9=□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實物操作。
講述:假如用小棒來表示,你應該怎樣擺、怎樣算?(學生擺學具)
2、請大家先獨立思考,再四人一組互相討論:13個怎樣減去9個?
3、小組匯報:你是怎樣算的?
4、結合學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 )=13 9+(4)=13
一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用七巧板拼、擺圖形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
2.提高學生對生活中各種形象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熟悉的朋友和我們一起學習,看看它是誰呢?
生:(齊)七巧板。
師: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智力圖形游戲,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它非常喜歡動腦筋的孩子,想和我們交朋友,大家愿意嗎?
生:(高聲齊)愿意!
師:噓,七巧板現在正在休息,別吵醒它!你知道它為什么叫七巧板嗎?
生1:因為它有7塊。
生2:大概因為它有7種顏色吧。
生3:因為只有心靈手巧的人才會拼、擺七巧板。
生4:因為它是把一個大正方形分成了顏色不同的七塊。
師:大家說得真好!那么這個大正方形所分成的七塊各是什么圖形呢?從中你還能發現什么呢?在小組內想一想,說一說。(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圖形名稱及各自的發現。)
師:有沒有不認識的圖形?
生1:我們小組全都認識。
生2:我們小組只有一個人不認識3號圖形,我們已經教會他了,是平行四邊形。
生3:我們都認識這個平行四邊形。
師:對,這個3號圖形是平行四邊形,請再仔細看一看,然后閉上眼睛想一想,記住它的樣子。(學生依要求去做。)
師:記住了嗎?生:(齊)記住了。
師:在觀察這些圖形時你們有什么發現呀?
生1:我發現這里面有5個三角形,1個正方形,1個平行四邊形。
生2:我發現1號和2號三角形一樣大,也是最大的;4號和6號一樣大,是最小的。
生3:我發現4號和6號拼起來和7號三角形一樣大。
生4:我還發現1號和2號三角形合起來占這個大正方形的一半。
師:大家真是愛動腦筋、愛觀察的好孩子!
。ǘ┢磾[活動
師:看到大家這么聰明,七巧板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聽,它在說話:我們兄弟七個可不簡單,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能擺出各種漂亮的圖形。聰明的同學們,想試一試嗎?生:(齊)想!
師:我們先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請你拼出一個正方形,試試看有幾種拼法,并說出各是由哪幾個圖形拼成的。
生1:我用兩個三角形拼出了一個正方形。
生2:我用三個三角形拼出了一個正方形。
生3:我是用上全部的圖形拼出了一個大正方形。
師:請你再拼一個三角形。
生1:我是用一個正方形和兩個三角形拼出來的。
生2:我是用兩個三角形拼出來的。
生3:我是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和兩個三角形拼出來的。
生4:我用了一個正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三個三角形。
師:同學們真聰明!老師也拼了幾幅圖(出示:貓、臺燈和鴨子),請大家看一看像什么?(學生很快說出是貓、臺燈和鴨子。)
師:仔細看清它們是由哪幾個圖形拼成的,再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快速地拼出來。
。▽W生興致極高地拼、擺,教師注意及時發現和鼓勵拼完的學生。)
師:大家拼得真好!這幾個圖形都是模仿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形狀拼出來的,如果老師說出幾種物品名稱,大家能不能拼出圖形來?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拼出來。
。ǔ鍪荆呼~、蠟燭、小船三個詞語。)(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拼擺。很快有學生舉手示意,于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小魚、蠟燭和小船呈現在面前,比起教材上面呈現的要復雜得多,令人不得不驚嘆學生的創造力。)
師:大家拼的圖形真漂亮,比老師拼的還要漂亮。現在請同學們和七巧板一起休息一下,聽老師給大家講個“守株待兔”的故事。邊聽邊注意看,老師在拼什么,是故事中的哪個角色。(師邊講邊拼擺“守株待兔”圖形組。)
古時候,有一個農夫到田里去干活。當他走到田邊一棵大樹下時,忽然一只兔子飛快地跑過來,一頭撞在樹上,死了。農夫白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很高興。于是,從此不再去田間勞動,天天站在樹下等兔子來撞樹。
師:故事聽完了。誰能回答剛才的問題?
生1:第一個是那個農夫。
生2:中間是故事中那棵大樹。
生3:右邊是那只撞死的肥兔子。
師:大家想不想邊說故事邊拼圖?請你試一試吧。
。▽W生或個人或小組進行拼擺活動,當學生個人發現自己只能拼擺出一個圖形,要拼另一個必須把這個給打亂的時候,他們便主動地融合到小組活動中去,把幾副七巧板合在一起,各有分工地開始邊講故事邊拼擺圖形。教師及時鼓勵和表揚優秀小組。)
師:拼完“守株待兔”的故事后,你想對大家說些什么?
生1:我認為這個人再也不會拾到兔子了。
生2:我們用了三副七巧板才把這三幅圖擺出來。
生3:我自己試了試,只能擺出一個,我們小組一起就全部擺出來了。
生4:我們是由小組長講著故事,我們三人一起擺圖形。
。ㄈ┩卣寡由
師:生活中有很多東西的形狀可以用七巧板拼、擺出來,大家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最喜愛的圖形嗎?可以獨立拼、擺,也可以幾人合作。
。▽W生很快完成拼圖。學生的作品精彩紛呈,各有千秋。他們興奮地為自己的作品取名字,配解說。)
組1:我們用了兩副七巧板拼的“龜兔賽跑”,現在是兔子領先,不過兔子一定不會再驕傲的。
組2:“放風箏”,我們先擺了一個小朋友,又拼出了兩只風箏,一只是蝴蝶,一只是小鳥,然后畫上兩條線,就是小朋友在放風箏了。
組3:“小貓釣魚”,我們拼了一只小貓和兩條小魚,再畫上釣魚竿,就是小貓在釣魚了。
生1:我擺的是“騎士”,一個勇敢的騎士。
生2:我擺的是“空中城堡”,是以后人類的太空基地。
生3:我擺的是一朵七色花,每一片花瓣都可以幫助人類做很多的事情。......
(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想像和靈巧的雙手,拼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美麗的圖形,并用稚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我忽然覺得這不再是一節單純的`數學活動課,更像是在進行一場令人著迷、不愿結束的游戲。)
〖教學反思〗
1.如何寓教于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司空見慣的玩具中發現、探索新的知識,從而使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活動活而不亂,是我在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給七巧板--這個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朋友“說話”的機會,大大激發學生探究、創新的興趣,使得他們重新認識七巧板,發現七巧板與所學圖形的關系,并通過獨立思考及與人合作,完成各種圖形的拼、擺,教師只是在其中起了協調、引導的作用。當學生個人的拼、擺活動無法獨立完成時,他們自然會主動去與人合作,自然能體會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從而自動放棄或改掉封閉、固執、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點。
2.注重學科間的滲透,關注學生的發展。新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本節課中學生對于七巧板組成的敘述、問題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說故事拼圖形,以及對于個人或小組作品意義的闡述講解等等,都是在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這已經完全突破了數學學科的范疇。
3.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把教材上簡單的模仿拼圖:魚、蠟燭、小船,設計為“出題拼圖”,因為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太熟悉了,學生完全可以獨立拼出來。結果正是如此,學生所拼出的圖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還要形象、生動,并且種類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圖活動中,學生的思路完全打開了,各種各樣的設計令人驚嘆。于是,這節課便像學生想像的翅膀,無限地伸展......
【一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教案11-06
一年級北師數學教案02-25
一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3
一年級數學教案11-07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案06-12
一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4-30
一年級數學教案08-16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01-27
(經典)一年級數學教案07-01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8-07